胡旭光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doc_第1页
胡旭光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doc_第2页
胡旭光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doc_第3页
胡旭光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doc_第4页
胡旭光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 胡旭光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一文,感慨良多。首先联想到我们当今社会的一大怪现象:在城市形形色色、光怪陆离、大大小小的广告中,有一类广告特别醒目“办证”“办文凭”,分布范围之广,遍及大小城市乡镇,深入大街小巷,墙上桥头、杆柱地下,无处不在,可谓一大奇观!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与持久性,说明市场需求的旺相。一张文凭、一纸证书,也许的确证明着一个人的学历、技术等级;社会生活中,它也的确会在升迁、晋级、提薪、谋职、参军等等方面对个人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在取得这个假文凭、假证书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做一个人的道德根本,证明你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每次走进泸州七中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醒目的标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便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是这样主张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不妨拿陶行知先生所作所为的一个例子,来与前面所述怪异现象做个对比:1940年底,陶行知之子陶晓光到成都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资格证明书,陶晓光因没有正规学历,便向熟人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陶行知闻讯后,认为不妥,即电告晓光将证明书寄回,并写信对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倘使这样真实的证明不合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薪水,帮助国家工作,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陶行知先生曾在每天四问一文中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话题自然就落到怎样“学做一个人”,怎样学做一个“完整的人”上来了。我们不妨都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整个的人呢?我是一个整个的人吗?我确信自己在做人上,没有问题?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中提出,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十八岁的老翁。(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这三个要素,实际涉及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这与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确立具有内在联系。当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怎样做好一个完整的人,其内涵亦有所发展。195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后者作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延续至今。话说到这儿,就要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做一些联系,谈谈我们怎样做好一个“完整的人”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困惑,提一些看法与建议。做一个“完整的人”,道德是根本,我们的学校教育强调“德育为首”是正确的,这里着重要谈的便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道德问题。这里谈的“学做一个人”,也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涉及肩负教育工作的教师,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自己做好一个完整的人,然后才能去正确教导学生,学习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社会真正需要的人。然而,我们有的教师离做一个完整的人,还有不小的差距。远的不说,就说最近“5.12汶川大地震中”个别教师放弃责任,抢先逃命,事后还在错误的时间,错误地在网络乱发言论,在网络上引起参与面极广的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中,还恬不知耻地侈谈“思想”“自由”“人性”之类大话。有这样的教师,有这样的表现,的确令人不无遗憾。尽管有人说他平时教学如何如何好,讲课如何如何受学生欢迎,但道德与责任的缺失,连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都没有了,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是一个称职的教师、一个“完整的人”。再说两件身边的事。第一件,是教师写论文的事。每学期评教师论文,总有部分教师从网上下载论文(有的掐头去尾,有的取其部分,有的东拼西凑,有的竟只字未改),堂而皇之署上自己的姓名参评。曾在不同的有关业务会议严肃指出此举的不妥,有辱师德,结果上期期末此种现象有增无减(网上查证,有的论文还在其他组织或团体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本来,教师通过写论文,可以总结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理论认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他人论文中,倘有适合证明你的论文观点的例子,有的可能还是大家都熟知的例子,拿来为我所用亦未尚不可(若为原作者原创,应尊重著作权,注明出处),但剽窃就是另一码事了。我想,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未把这看做自身提高的需要,错误地把这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或敷衍学校领导下达的任务。但道德问题也就出来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师,自身作假,自身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何来“身正为范”的道德楷模的教育影响作用?第二件,教师组织校外的学生辅导的事(俗称“喂猪儿”,有以家庭组织、与校外社会团体联合组织等不同形式)。教师以自己的休息时间,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家长、学生亦有此需求,并接受合理的报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有的教师本末倒置,把精力过多地投入校外辅导,课堂教学却敷衍塞责(据说,还有课堂教学该教而不教,留待课外辅导班再教的),这就涉及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了。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中指出“不是整个的人”约有五种情况,其中第(五)种情况便是:“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本职工作打了折扣,能说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也深知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社会不公,国家近年来对教育、对教师的政策亦存在或大或小的失误,对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这不能作为工作敷衍塞责的理由,不能成为忽视教师自身道德建设的理由。虽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盛一时的“教育救国论”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今世界,无数事实证明教育与科技确能强国。我们还是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与老师们共勉: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现在来说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尽管已贯彻实施多年,但我们的教育现状仍摆不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出了一个又一个,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现状也不容乐观。除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大学生马加爵杀同学、大学生刘海洋虐熊等事件外,见诸各种新闻媒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并不鲜见。下面从“腾讯网 新闻频道” 和中国青年报相关文章中摘引的两则材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颇能给我们一些警示:(1)2004年,沈阳市教育局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名义,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 在调查中小学生的崇拜心理时,产生了这样一组答案:有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人数的2倍!崇拜父母的孩子比例是最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孩子对父母缺乏感恩的心。长时间对于孩子的溺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态:凡是我要求的父母都应该给;如果父母做不到,就是他们的无能。(2)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审判长卢路生,长期从事预防和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践和研究,卢路生法官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几个让人触目惊心的特点:一、发案数量大幅上升。2003年,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发案数3925人,比2002年的3563人上升了10.16%。进入21世纪,未成年人犯罪每年都呈10%以上的上升势头。二、低龄化势头明显。随着物质条件的改观,信息传播渠道的宽泛,未成年人人生理、心理早熟明显,过去发案年龄多在17岁18岁,现在提前到15岁16岁,甚至更早。三、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成人化。现在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学会伪造现场,事前有密谋,有的甚至涉及到金融诈骗、绑架等复杂犯罪领域,侵财特征明显,而不再以打架斗殴为主。四、团伙犯罪特征明显。未成年人往往是多人共同作案,相互壮胆,犯罪残忍性上升,对社会破坏性大。江苏某地曾发生少年参与绑架犯罪,最后撕票的恶性案件,让人不敢想象犯罪人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虽然总量上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0%,但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巨大。限于篇幅,我们不能把青少年的种种思想道德问题在此一一罗列,只要能见到问题的严重性,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就够了。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归咎于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诱因当然有诸多社会因素,但学校教育应负主要责任。学生从进入学校起,我们就有责任把他们从一个自然人,教育培养成为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作为、有贡献的社会新人。恐怕问题的根子还在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上。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吗”?但毋庸讳言,“应试教育”仍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主流,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诸多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毛泽东同志错误地批判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让中国背上了永远也难以解决的沉重的人口包袱,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当然亦不例外。第二,政府还没有完善的就业制度保障。不管是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子女,还是官员的子女,都因就业的艰难而不得不走高考这根独木桥,高考成了人们无奈的选择,从而,引来的必是残酷的竞争!(一位网名叫“白水先生思想”的在网上的呐喊:高考,对学生而言,在决定其终身命运;对家长而言,在决定其哭与笑;对老师而言,在决定其寿命;对政府而言,在决定其升迁。我经历的高考,是80年代的高考。我认为那场高考,对我来说是轻松的,快乐的,也是宝贵的。如今的高考,频繁的调考,让我已经喘不过气来!17年高中教学生涯,15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经历,让我越来越不知所从!同行们请予以我帮助吧!)面对高考,我们真的很是无奈!不能没有高考,这是老百姓共同的感受,失去了高考这块被称为“最后一块净土”的神圣标尺,社会公平与公正怎么保证?高考的存在,同时也就成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第三,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宣传舆论导向。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但每年的高考热有增无减,各种媒体大加渲染,有意无意地引导:考上专科,不是考上大学,好象只有考上北大、清华才是考上了大学,上重本线的学生人数,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学会自立,学会技能的重要性。其四,我们还没有科学正确的教育评价制度,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实施,课程改革坚冰难破。可以断言:不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我们永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就连本应作为“立人”的“思想品德”课,也被当作了升学拿分的“敲门砖”! 这是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是在教育学生学做一个“完整的人”?无怪乎学生进了大学,连做人的基本常识都很差,还得补上行为习惯这一课。回顾文首所举社会怪现状,再联系到我们常谈的我国国民素质问题,无论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乃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管什么行业),真该都读读陶行知学做一个人一文,就如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文末的发问:“诸君还要时常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