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复习完整版淮阴工学院2013年1月.doc_第1页
植保复习完整版淮阴工学院2013年1月.doc_第2页
植保复习完整版淮阴工学院2013年1月.doc_第3页
植保复习完整版淮阴工学院2013年1月.doc_第4页
植保复习完整版淮阴工学院2013年1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名词解释1、昆虫学: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专门阐明有关昆虫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研究加以利用与防治的科学。2、植物病理学:以植物作为保护对象以研究病原、寄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以阐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涉及经济有效防治措施为目的的应用基础学科。3、害虫: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造成植物外观损害,致使作物产量下降质量低劣而种植者蒙受经济损失的一类昆虫。4、受精:当成熟的卵子经过受精囊时,一些精子从精囊口释放出来,与卵子结合,这个过程叫受精。5、外刺激:由昆虫无管腺体分泌到体外,影响同种(或异种)其他个体行为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犹如化学语言。6、两性生殖:昆虫普遍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即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7、孤雌生殖:又称单性生殖,即雌虫不经过受精或未经受精的卵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P21,三种孤雌生殖)8、卵胎生:又称孤雌胎生,指雌虫未经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卵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出来。9、多胚生殖:产在寄主体内的1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以分裂成2个以上的胚胎,最多可达3000个,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新个体的性别由所产的卵是否受精而定,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虫。10、变态: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即从孵化开始发育到成虫性成熟为止,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发育阶段或虫态,这种变化称作变态。11、伪蛹或拟蛹:有些不全变态昆虫的末龄若虫不食不动,类似全变态昆虫的蛹,故称为伪蛹或拟蛹,这种变态又称过渐变态。12、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卵期。13、幼虫期:全变态昆虫从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历的时间,或不全变态昆虫从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幼虫期。是昆虫取食生长的时期,是许多农业害虫的主要为害时期,也是开展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14、蜕皮:昆虫幼虫期的主要特点是不断取食与快速生长发育,使得昆虫原有的体壁限制看它的生长,必须周期性地蜕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这个过程叫蜕皮。15、龄期:蜕下的旧表皮称为蜕,昆虫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龄,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16、孵化:大多数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17、蛹期:全变态昆虫从幼虫变为蛹到羽化为成虫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蛹期。18化蛹:预蛹蜕皮变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19、羽化:全变态昆虫的蛹或不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蜕皮变成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20、成虫期:成虫羽化后至死亡所经过的时间称为成虫期。21、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未完全成熟,需要继续取食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成虫性成熟必不可少的营养称为补充营养。22、雌雄二型或性二型:有的昆虫的雌雄虫,除了生殖器官有差异外,在触角、身体大小、颜色及其他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或性二型。23、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除雌雄异形外,在相同性别中还具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个体,称为多型现象。24、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25、世代重叠: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各虫态发育进度参差不齐,以致田间世代间难以划分界限,造成在同一时期内出现不同世代的相同虫态,这种现象称为世代重叠。26、休眠: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于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一旦消除,就可恢复,引起昆虫休眠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27、滞育:作为遗传特性固定在昆虫某一虫态的生长发育停滞现象。滞育的发生受外界环境和内部因子的调控,是对不利环境的遗传性适应,发生于不利条件出现之前,一旦进入滞育状态,即使给以适生条件亦不能恢复,必须经过一定的滞育期并要求有一定的刺激因素,才能恢复生长发育。滞育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28、专性滞育:滞育的出现有固定的世代和虫期,多发生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如大地老虎,大豆食心虫。29、兼性滞育:多发生于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滞育的出现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发生世代数不同,但有相同的滞育虫态。30、单食性:只食取一种寄主植物31、寡食性:只食取一个科及其近缘科内的若干种植物32、多食性:能食取不同科,属的多种植物33、肉食性:取食动物性食物,很多是害虫的天敌,人们可以利用它消灭害虫,肉食性昆虫分为寄生性和捕食性34、腐食性:取食腐烂的动、植物尸体和粪便等35、杂食性:既能取食动物性食物又能取食植物性食物36、假死性:昆虫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对外来刺激作用所做的运动反应37、趋性:昆虫通过神经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所表现的或趋或避的反应,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38、正趋性:趋向刺激物的称为正趋性;负趋性:逃避刺激物的称为负趋性39、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发挥性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40、群集性: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有暂时群集和长期群集之分。41、扩散:同种昆虫近距离的分散或大多昆虫在环境条件不适或食料严重不足时,常发生扩散转移。42、迁移:一种昆虫由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地的习性。43、拟态:昆虫常模拟生活场所或其他生物的形态而避过敌害。44、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叫昆虫生态学。45、群落:在一定空间内生活的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叫群落。46、常用调查计算公式:被害率= 虫口密度=百株虫数=虫害指数=损失率= = =害虫死亡率=校正死亡(减退)率=防治效果=47、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一类昆虫,它们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繁殖力的后代,并与其他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48、学名:国际通用的,用拉丁双名法命名,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最后是命名人,属名和定名人第一个字母大写,有时种名后还有亚种名小写。49、植物病害:植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或病原物的侵害下,其代谢作用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在外部或内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局部或整株死亡,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50、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感病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状态或指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51、病状: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52、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如细菌的菌脓,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器。53、寄生物:一种生物能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外表或内部,并从后者体内获得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则前者即称为寄生物,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就是它们的寄主或宿主。54、寄生性:是指寄生物从寄主上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5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引起病害的能力。56、活体营养生物:从活组织中获得营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生物。57、半活体营养生物:从活组织中获得营养,并在组织死亡后继续生长繁殖的生物。58、死亡营养生物:在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死组织中进行腐生生活的生物。59、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程):是指病原物从接触寄主开始,经侵入并在寄主体内定殖,扩展,进而危害直至寄主表现症状的过程,又称病程,侵入一般可分为侵入前期,侵入后期,潜育期,发病期。60、病害循环:指植物从上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侵染链,侵染循环。61、抗病性: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62、垂直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生物的某个或极少数个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抗性而对其它生理小种无抗性,为寡基因控制。63、水平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所有生理小种都有很较强抗性,常为多基因控制。通常水平抗性为中抗,抗性不易丧失,多基因控制,作物易高产,而垂直抗性的抗性强,单基因控制或寡基因控制,易丧失。64、水平抗性特点:抗性表现为中抗,稳定持久;多基因控制;抗性遗传为数量遗传。65、垂直抗性特点:抗病性表现为高抗或免疫不稳定,不持久;单基因或寡基因控制;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66、阶段性抗性:植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有差异。67、生理年龄抗性:植物在不同的生理年龄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有差异。68、植物抗病性的变异:寄主植物本身的变异,病原物毒性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变化。69、初次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70、再次侵染:初侵染的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再次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康植株。71、单循环病害:又称积年流行病害,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才能造成较大的危害的病害。72、多循环病害:又称单年流行病害,凡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只要条件适宜,病害就能完成积累、传播、扩展的过程,并可引起严重的病害,如霜霉病。73、病情指数:在一块田的植物上病害发生的程度,病情指数=74、严重度:病害在一株植物上发生的程度,常分为04或09。75、初侵染:越冬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内对植物最初的侵染。76、植物对侵染物的反应:(1)、免疫:寄主植物完全抵抗病原物的侵染,寄主完全不表现任何症状。(2)、抗病:病原物能侵染寄主,但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不表现典型的症状,对寄主造成危害较小。(3)、耐病:寄主能够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并能表现典型的症状,但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4)、感病:寄主能够遭受病原物侵染表现典型且严重的症状,并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77、病原生物:指引起植物病害,以植物为寄主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78、繁殖体:又称子实体,营养体生长一定时期产生的繁殖器官,79、真菌有性生殖:性细胞或性器官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一般经历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过程。80、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发育,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81、多型性:一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孢子。82、单主寄生:植物真菌不同类型的孢子可以产生在同一种寄主上,这种只在一种寄主上就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叫做单主寄生。83、转主寄生:同一种病原真菌的不同类型的孢子发生在两种不同种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84、种以下的两个类群(生态型):(1)专化型: 同种真菌对寄主植物不同属,种的致病性不同的类群(2)生理小种:同种真菌对一种寄主不同品种的寄生性不同的类群。85、非持久型传毒:病毒只存在于昆虫口针的前端,昆虫在病株上取食几分钟后就能传毒,但保持传毒的时间不长,数分钟后就失去传毒能力。86、半持久性传毒:昆虫在病株上取食较长时间才能获毒,但不能立即传毒,病毒须在昆虫体内经几小时至几天的循回期(从口针-中肠-血淋巴-唾液腺)才能开始传毒,昆虫保持传毒时间较长,一般为四天。87、持久性传毒:昆虫获毒后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传毒,病毒在昆虫体内能被增殖,一旦获毒可终生传毒,体内的病毒的浓度不会降低,有时候还能经卵传播,后代亦可传毒。88、综合治理:由农业生产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点出发,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使病虫害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条件之下。89、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也称经济受害水平,简称EIL,指农作物能够容仍有害生物危害的界限,所对应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在此种群密度下防治成本等于防治效益。90、生态系统:自然界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自然综合体。91、防治指标:有害生物种群增加到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而必须防治时种群密度临界值。92、植物检疫:由国家法律颁布法令和条规对植物及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禁止危害病虫草随种子苗木传播蔓延,又称法规防治。93、农业防治: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通过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来调节病原物,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方法。94、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95、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法。96、农药:用于防治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是植物化学保护上使用的化学药剂的总称。97、毒力: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98、LD50:取同种,同性别,同样生理状况的动物一次性给药死亡一半的药量(mg/kg).99、毒性: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有机体器质性和功能型损害的能力,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14-28天),慢性毒性(两年内),亚慢性毒性(3-6个月),致畸,致突变等。100、药效:农药在特定环境下对某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它是化合物的毒力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01、残毒:在施用农药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副产品和环境所残留的毒性,对人畜的毒害作用。102.带毒现象:病毒或类病毒侵入寄主后,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表现症状的现象。103.物理防治:应用器械设备及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电、色、温湿度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填空题1.害虫的分类: 次要害虫:虽然危害作物但一般不造成损失偶发性害虫:偶尔造成经济损失常发性害虫:经常危害作物,造成经济损失间歇爆发性害虫:虽然是偶发性害虫,但一旦发生就爆发成灾2.害虫对植物的危害方式:直接取食危害、非取食性危害、传播病害。3昆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4.昆虫的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头部存在三个不同的形式:下口式植食性昆虫如蝗虫、蛾蝶类的幼虫。前口式:多见于捕食性和钻蛀性昆虫,如步甲、天牛幼虫后口式:常见于刺吸式口气的昆虫,如蝉、蝽、蚜虫。5.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器官,其上拥有大量感器,主要是嗅觉和触觉。6.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7.昆虫的眼有单眼和复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形成物像,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能分辨近处物体,对光的强度、波长和颜色等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特别对330400nm的紫外光有很强的趋性。采用黑光灯、双色灯和卤素灯等诱集。8.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9.昆虫口器的类型有咀嚼式口器(胃毒剂):最基本的口器类型。如蝗虫、甲虫刺吸式(内吸剂):如蚜虫、蝽象、蝉虹吸式(糖水+胃毒剂):如蛾、蝶舔吸式:如苍蝇挫吸式:如蓟马嚼吸式:蜜蜂10.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由前胸、中胸和后胸组成,每胸节各具一对附肢,前足、中足、后足。 11.自基部向端部足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12.常见的胸足有:步行足:甲虫、瓢虫、椿象跳跃足:蝗虫、蟋蟀开掘足:蝼蛄、金龟子捕捉足:螳螂游泳足:龙虱后足携粉足:蜜蜂的后足抱握足:雄性龙虱前足13.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14.昆虫的体壁又称外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着生肌肉的作用。15.昆虫的主要内部器官有消化系统和排泄器官、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分泌系统。16.昆虫血液(血浆+血细胞)的功能:运输和机械功能、贮存和代谢功能、防卫功能。17.昆虫的循环是开放式循环,血液兼具淋巴液的特点和功能,又称血淋巴,没有运输氧的功能,大量失血不会危及生命。18.昆虫的呼吸作用主要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虫体运动的通风作用来完成。19.昆虫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组成。脑是感觉和协调中心。20.目前常用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原理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乙酰胆碱在突触前聚集,是神级过度兴奋,虫体最后疲劳死亡。21.昆虫的分泌系统分为内分泌器官和外激素腺体两大类,能分泌微量化学活性物质,支配和协调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这类化学物质称为激素。若由内分泌分泌称为内激素由外激素腺体分泌的称外激素和信息素。22.脑神经细胞群分泌脑激素,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23.脑激素能激发和活化咽侧体和前胸腺分泌相应的激素,保幼激素是促进体内各组织保持原来形态和生长,同时抑制成虫器官等的分化和生长,蜕皮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代谢活动和激发昆虫的蜕皮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激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昆虫整个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24.外激素分泌物由昆虫排出体外,作为种内个体间传递信息之用,称为信息素,目前发现的有性外激素、示踪外激素、警戒外激素、群集外激素等25.昆虫个体发育由卵到成虫性成熟为止,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26.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期、幼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的内外构造、食性、生境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蛹是幼虫转变成成虫的过度虫态。27.不全变态的类型有渐变态(蝽,叶蝉,蝗虫)、过渐变态(蓟马)、半变态(蜻蜓).28.幼虫头宽是区分龄别最可靠的特征29.常见的全变态昆虫幼虫的类型:无足型,如蛆寡足型,如鞘翅目金龟甲瓢虫多足型,如蛾蝶类幼虫和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30.全变态的蛹也有三种类型:离蛹又称裸蛹,如金龟甲、蜂类被蛹,如蛾蝶类的蛹围蛹,如蝇的蛹。31.昆虫的习性:食性、群集性、迁飞性和扩散性、假死性、趋性。32.昆虫的世代从卵为起点。33.昆虫的食性:(1)植食性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2)肉食性(3)腐食性(4)杂食性。34.植物对害虫危害的反应有三种:敏感性:害虫一般危害栽种作物的收获部位,危害程度大则产量损失大耐害性:作物的生育阶段对害虫的危害有较强的抵御能力补偿性:作物在营养生育阶段受害,对作物后期生殖生长阶段有一定的补偿作用,或作物的一个部位受害对另一个部位的生长起补偿作用。35.害虫对天敌的防卫性反应:忌避保护(拟态、警戒色);化学与物理性防御;血细胞和体液防御。36.遗传抗性:由作物的种质决定的一种抗性。生态抗性:因环境因子引起的某种暂时抗性,不受遗传物质影响。36.寄生性天敌划分:单寄生:一个寄主体内只能有一个寄生物多寄生:一个寄主体内可寄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同样的寄生物共寄生:一个寄主体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寄生物同时寄生重寄生:在寄主体内寄生两种以上以食物链形式寄生的寄生物37.常见的田间分布类型有:随机分布型、核心分布型、嵌纹分布型。38.调查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对角线取样、棋盘取样、平行钱取样、Z字形取样。39.调查取样单位:以植株或植株某一部位为单位以面积或长度为单位以器物或时间为单位40.害虫发生期预测:始见期:害虫某虫态开始出现的时期。始盛期:进入该虫态的虫数占总数的16%20%。高峰期:进入该虫态的虫数占总数的15%50%。盛末期:进入该虫态的虫数占总数的80%84%。41.全变态类型有鳞翅目(蛾蝶)、鞘翅目(步甲,金龟甲)、膜翅目(蜂,蚂蚁)、双翅目(蚊,蝇)不全变态的有直翅目(东亚飞蝗,蟋蟀,蝼蛄)、半翅目(蝽)、同翅目(蝉,蚜)、缨翅目(蓟马)。42.常见的植物病害特状类型: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43.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索状物、伞状物。44.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非侵性病害。按病原生物类型分为: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植物病害。按受害部位分为点发性根部、茎部、叶部、花部、果实;散发性(全株)维管束病害按寄主种类分为大田作物、果树、蔬菜、林木、观赏植物病害。按病害的传播和防治分为:气传、土传、种传、虫传病害。45.植物病害病原寄物寄生的类型有兼性寄生、专性腐生、兼性寄生、专性寄生。46.病害循环由病原物的初侵染、再侵染、越冬或越夏、传播组成。病害的三要素:病原、病主状态、环境条件。47.菌丝的变态类型有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等,均可抵御不良环境。48.真菌无性繁殖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胞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49.真菌有性繁殖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休眠孢子。50.禾柄锈菌可以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51.综合治理总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52.3R现象指害虫再猖獗、害虫的抗药性、农药的残留污染。53.十字花科蔬菜三大病害软腐病、霜霉病、病毒病。简答题第二章同翅目的生物学特征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粉虱和介壳虫为全变态,末龄若虫是过渐变态。繁殖方式:多数为两性卵生,一些介壳虫经常进行孤雌生殖,多数蚜虫进行周期性孤雌生殖。生活史:有些生活史非常复杂,包括两性世代和孤雌生殖时代,有翅和无翅个体世代,有时有季节性寄主交替。昆虫和螨类的区别体驱分段眼触角翅足生活环境代表蛛形纲头胸部、腹部单眼无无4对陆生蜘蛛、螨类昆虫纲头、胸、腹部单、复眼1对2对3对陆生、水生昆虫 第三章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突发性,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往往有突然发生的现象。病斑的呈现也大多无病理程序,一开始其形状、大小、色泽就较为固定。在田间不易见到初、中、后期的病斑循序性,发病的时间,病情的发展和病斑的呈现均具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先有发病的基础,随后才有轻、中、重的逐渐蔓延加重过程;病理出现具有初、中、后期的发展过程,在田间一般可见到各个时期的病斑。田间分布普遍性,一般是大面积、全田普遍发生,或在一块田地成片,成快分布。常与气候、地形、土质、水肥、用药、废气、废液有关。无发病中心,相邻植株的病情一般差异不大,甚至临近某些不同作物或杂草也表现出类似的病状。局限性,通常在一块田间总有零星病株,随后出现发病中心,再扩展蔓延。在重病中心有向外围逐渐减轻现象。早期,相邻植株甚至同一株的不同分蘖中可找到健株,都存在着病健株交错现象,就是在发病时期,相邻病株的病情也往往有显著差异。病状表现散发性,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如发现点发性局部病斑,则往往在植株上分布比较有规律点发性,除病毒、线虫、以及少数真菌、细菌的病害外,大多数是局部病害,其病斑在植株各部位上的分布,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病症特点无病症,仅有病状有病症,除病毒病和线虫病外,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有菌脓,真菌性病害在病部长有霉状物、锈状物、粉状物等单年流行病害: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病害就能完成积累传播。特点:病原物繁殖率高,繁殖量大;传播迅速,传播距离远。多数为气流、雨水传播;再侵染次数多,潜育期短;多侵染地上部分,多数为局部侵染;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积年流行病害: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的积累,才能造成较大危害的病害。特点:繁殖率低,繁殖量少;种子或土壤传播;潜育期长;没有再侵染;全株系统侵染;传播迅速,距离短;受环境影响小。第四章营养体无性孢子有性孢子鞭毛菌亚门无隔菌丝游动孢子卵孢子或休眠孢子接合菌亚门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担子菌亚门有隔菌丝多数缺担孢子半知菌亚门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多数缺病害诊断真菌性病害特点:主要症状有坏死腐烂等病症有霉状物、粉状物等侵入途径有直接侵入、伤口、自然孔口侵入传播方式有流水、风雨。细菌性病害特点:受害组织表面通常为水渍状或者油渍状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菌脓腐烂型病害部往往有恶臭味侵入方式有伤口、自然孔口传播方式:流水、风雨、昆虫。病毒性病害特点:表现畸形、花叶、黄化,产生病斑,且病斑在植株上分布比较均匀病害是全株性的,生长点,新生部位病状较重在高温时有隐症现象病毒病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具有三性一症。第5章 、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综合防治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治原则: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对一种或多种病害进行综合治理。 1、防治时要做到有主有次,根据当地特点,合理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取得 最大防效。 2、经济有效 3、保护环境,趋利避害,减少污染,减少副作用。检物检疫方法:产地检验隔离苗圃及温室生长培养检验现场及实验室检验。特点: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具有宏观的战略性,主要考虑全局的的长远利益,它的防治策略是对有害生物进行全种群控制。农业防治方法:合理安排作物布局轮作与间作设置诱虫植物水肥管理合理安排种收日期清洁田园,翻耕灭虫优点:不会增加成本易掌握和推广以预防为主,控制彻底对天敌和环境无害,有利于生态稳定将有害生物治理与作物营养管理相结合,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缺点:地域性季节性强防治作用慢对暴发性病、虫、草的危害不能迅速控制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1、合理使用抗病品种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其抗病性的遗传潜能,防止品种退化,推迟抗病性丧失现象的发生,延长抗品种的使用年限。2、在育种时尽量应用多种类型的抗病性和使用抗病基因不同的优良抗原。3、搞好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 A、在病害的不同流行区采用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 B、在同一个流行区内也要搭配多个抗病品种,有计划地轮作,使用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4、选育和应用多个不同主效基因的聚合品种或多系品种等也是可行的措施。生物防治方法:捕食及寄生天敌的利用病原微生物的利用其他有益生物和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优点: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 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 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局限性: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缓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 生物防治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还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 天敌释放田间会受到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应注意的问题:(1)天敌作用的专化性 (2)一般只防治发生量小至中等的害虫 (3)繁殖过程中要经常复壮 (4)紫外线强烈天气不要喷微生物制剂 (5)生物农药不要储藏太久 (6)与适量农药混用化学防治优点:杀虫作用快杀虫范围广效果好使用方便成本低可不受地区和季节限制而大面积机械化防治。缺点:破坏生态环境(农药残留),导致个体抗性变强,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残留污染环境。杀菌剂的使用方法(1)种苗处理浸种、拌种、种衣剂法、种苗熏蒸(2)土壤处理穴施、沟施法、浇灌法、翻混法(3)植株喷药喷雾、喷粉、烟熏(4)喷药适期,用药种类,施药浓度,喷药质量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药性1、产生原因:在同一范围内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同一农药使用剂量提高2、抗性机制:抗药物侵入,标靶不敏感,产生解毒霉通过单基因突变而获得抗药性3、治理:实行综合治理,轮换交替使用农药,应用混配剂,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技术。合理使用农药(1) 合理选用农药种类和剂型,以害虫种类、农药杀虫谱为依据,达到安全、经济有效、无毒害、无公害(2) 根据害虫发生特点适时用药,一般在虫幼小(三龄以前)时或在其生活史最薄弱的环节(卵期或蛹期)施药(3) 合理混用农药:不同杀虫或杀菌机制的农药混用;产期与速效农药混用(注意:一般不要与碱性或强酸性药物混用,以免破坏农药,混用后发生沉淀分层,絮结;破坏乳剂及混用后会加重药害,增加毒性的也不能混用)(4) 尽量保护天敌(5) 避免对植物的药害(休眠期)(6) 安全用药,避免人畜中毒(7) 克服和延缓抗药性(8) 注意药剂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的配合(9) 提高使用杀菌剂的技术水平(10) 注意药剂的混合和连用问题物理防治方法:1、 人工机械防治:汰除(清选种子)、外科手术处理治疗枝干病害、粘虫环、树干涂白2、 温控法:热力处理(温汤浸种、土壤的热力处理)3、 电磁波:射线处理,利用各种辐射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直接灭杀和辐射不育4、 升温和降温杀虫(晴天闷棚升温杀虫,冬季通风降温杀蓟马)5、 阻隔法: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障碍,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6、 诱杀法利用有害生物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人工捕杀,利用色板灯光,糖醋液等食饵诱杀优点:能杀灭隐藏很深的有害生物没有化学防治的副作用缺点:花费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有些方法对天敌也有危害不利于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蔬菜病虫害一、霜霉病1、(1)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症状A、十字花科作物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生霜霉病,一般以晚秋和早春时蔬菜发病较普遍B、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茎、花梗,种荚等C、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整形或多角形D、叶背的病部在湿度大或有露水时长出白霉E、采种株的茎顶及花梗染病多肥肿,畸形,菜农称为“龙头拐”(2)发病条件: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措施等因素有关,其中气候条件影响最大。 气候条件:温度决定病害出现的迟早和发展的速度,雨量决定病害发展的严重程度。一般气温16-20,昼夜温差较大和多雨高温或雾大露重的条件下,最有利于此病的流行。2、黄瓜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的侵染循环:A、 南方黄瓜全年种植区,北方温室或大棚黄瓜病菌在病株上不断产生孢子囊B、 借气流、雨、昆虫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没有越冬现象C、 北方寒冷区初侵染的孢子囊页可能由南方吹来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策略:A、 选种抗病品种为主,如黄瓜较抗病的品种有津研2号,6号、津杂1号,2号,在推广和种植抗病品种时,要注意控制枯萎病的发生B、 加强栽培管理:田间湿度增大,易结露,田间湿度提高有利于发病,如密度大,浇水多,排水不畅,杂草多,地势低洼,棚架过低,放风不及时等有利于发病,防止大水漫灌,增施P、K肥C、 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如何选用抗霜霉病品种1、白菜直筒品种比圆筒品种抗病,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抗病,幼苗期、莲座期、包心期为感病期2、黄瓜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病,品质好的感病,嫩叶和老叶抗病,中部成熟叶感病3、洋葱红皮的抗病,黄皮、白皮感病4、莴苣根、茎、叶带红色或叶深色品种抗病5、葡萄美洲系统栽培品种较抗病,欧洲系统的较感病,尼加拉等抗病,巨峰等较抗病,新玫瑰香等感病4、霜霉病的化学防治1、防治适宜发病初期2、施药方法苗期可喷雾,后期喷粉,烟熏3、农药种类甲霜灵、克露、甲霜灵锰锌5、霜霉病的生态防治科学控制大棚温室的开闭时间冬天:温度32春天:1030 日出后(上午)增温30T25,30以上,开棚降温,RH6070%,保持30;下午保持2025,RH60%;傍晚日落子夜1520,RH85%,则T15,湿度难下降增温或降湿,可整夜开棚,早晨闭棚,增温达30。发病初:高温焖棚,土壤干燥,在前一天浇水,处理后适当施肥,710天一次。上午:日出后使温度达到25-30,RH降低到25%,有条件早晨可排湿0.5h,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下午:温度降低至20-25,RH降低至70%,实现温度单因子控制病害夜间:温湿度交替限制控制病害,前半夜RH80%,温度15-20,利用低温限制病害。夜间气温达到10以上,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0%左右,通风时间1-2h,当夜间气温高于12时,即可整夜通风。早晨:浇水后将棚温升至30,维持1.5h,再放风降温排湿,然后再提温,避免湿度升高。二、灰霉病(半知菌亚门)灰霉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蔬菜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幼茎和幼果,病菌多从开败的花侵入,使花瓣和脐部呈水渍状腐烂,并生有灰霉,腐烂物溅到茎叶上,引起茎叶发病,严重时使下部茎节腐烂折断,植株枯死。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受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均可感染病部表面 叶尖“V”字形式番茄灰霉病,会出现菌核,有灰色霉层2发病因素:温湿度:日光温室内低温(15)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灰霉病发生重,温室内湿度大,叶面结露时间长,灰霉病发生重 寄主植物在生长衰弱或组织受冻,受伤时极易感染灰霉病三、番茄叶霉病(黑毛) 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正面出现边缘不清晰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绿色或淡黄色,背面产生紫色致密绒状霉层发病因素: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天气多雨雾时,分生孢子可以大量迅速萌发,常引起病害流行。第二年残体上产生新的分手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病菌一般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也能从表皮直接侵入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菌丝发育适温20-25,高温高湿(RT95%)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造成再侵染防治:A、选用抗病种子:从无病株上留种或用52温水浸种30min晾干播种 B、合理轮作:用无病土育苗,重病棚室与非茄科蔬菜轮作 C、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控制浇水,加强通风排湿,增施P、K肥,避免偏施氮肥 D、药剂防治:(1)棚室用波尔多液消毒 (2)喷药保护如百菌性粉虫剂扑海因可湿粉剂四、辣椒疫病特征:(1)真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苗期和挂果期发生更为普遍 (2)幼苗发病多在茎基部 (3)成株期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水渍状青灰色,无光泽,后期常伴有细菌腐生,呈白色软腐,高温时病部可见白色稀疏霉层,干燥条件下,易形成僵果 (4)成株期:根颈部发病形成褐色斑块,病斑凹陷 (5)辣椒疫病或株期症状容易和枯萎病混淆,但后者病株全株青枯凋萎,不落叶,维管束深褐色,而前者病株仅部分叶片凋萎,相继脱落,维管束色泽正常,根系发育良好病害循环:(1)病菌卵孢子在土表残体或土壤中越冬 (2)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病苗可直接侵入或通过伤口侵入寄主 (3)水在病害循环与病害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发病因素:(1)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总的趋势是甜椒感病,辣椒抗病 (2)植物的不同年龄期抗性不同,苗龄大,组织木质化程度高,抗性强,发病轻 (3)温湿度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2530最有利于病害发生 (4)保护地栽培,土壤水含量超多40%即可发病 (5)露地栽培的辣椒疫病发生与降雨的迟早,降雨的持续时间长短和雨量多少关系密切 (6)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三年,故连作加重病害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2、 农业防治措施:与韭菜、豆科、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避免用番茄或瓜类作物做前茬 推广高垄,双行栽培,小水勤灌,既保持土壤湿润,又不使灌溉水浸过根颈 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销毁3、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一是田间出现中心病株,二是雨后田间湿度饱和时 五、青枯病(细菌性枯萎病) 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一般苗期不表现症状,要在结果后才开始表现症状,至盛夏时发病最为严重。症状:一般番茄植株长到30cm左右以后才开始发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萎最迟病征:菌脓(用手挤压有乳状白色粘液)病株根部常褐色腐烂,基部表皮粗糙。发病因素:(1)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最有利于青枯病的发生,一般当土温上升到25左右,病菌活动最盛,田间出现发病高峰,这时降雨的迟早及多少成为病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2)在栽培方面,连作比轮作发病重,病菌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到6年 (3)微酸性比微碱性发病重 (4)损伤根系或线虫为害造成伤口也有利于发病防治:蔬菜青枯病是一种较难控制的病害,宜采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适当结合施药的结合防治措施。(1)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 加强栽培控病措施:清除病残体,避免连作,最好与水稻轮作一年以上,深翻晒土,增施优质有机肥和增施P、K肥(3) 药剂防治:病区可用福尔马林,链霉素等药剂作预防性喷浇,如田间已发病施药效果就较差(4) 可采取适量生石灰的方法:调节土壤的PH值,使之不适合青枯的发生,每亩施用100-150公斤的生石灰六、枯萎病(真菌性枯萎病,半知菌亚门)土传病害症状:从下而上蔓延发病1、 病株基部常有纵裂和树脂状胶质溢出,病株根系初期发育不良,后期为褐色,腐烂,极易拔断,纵剖茎基部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2、 在多雨或高温环境下,病株基部茎上常产生的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3、 全株凋萎,根系腐烂,茎基部有霉层和维管束变褐色等,是黄瓜枯萎病的田间识别特征,据此,可将该病和同样引起黄瓜死藤的菌核病和疫病区别开来病害循环:1、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或未腐熟的肥料中越冬,成为翌年主侵染源 2、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和根毛顶端细胞侵入,其致萎机制与其他作物枯萎基本相似 3、病害有潜伏侵染现象,有些植物虽然在幼苗期即被侵染,但直到开花,结果期才表现症状 4、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借助灌溉水和土壤的种肥,地下害虫和土壤中线虫的活动和危害既可传播病菌,又可造成根部伤口对病菌的侵入创造有利条件发病因素:1、瓜类枯萎病是上传的积年流行病害,土壤中初始菌量的高低是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 2、瓜类作物的老区发病重于新区;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3、栽培管理措施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整地不平,土壤贫瘠,偏施N肥,灌溉频繁,水量过大,平畦种植,土壤偏酸,陈种植育苗以及偌弱苗移栽等均不利于根系发育,削弱植株抗性,加重发病 4、南瓜高抗枯萎病,在黄瓜和西瓜品种中,抗病性差异也很明显防治:零星发病的田块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要措施,重病田块应采取以轮作为主的防治措施七、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症状:1、大白菜,甜菜在田间多在包心期开始发病 2、通常外叶基部先发病病害循环:伤口入侵-发病-细菌在田间病株,病残体窖藏种株和害虫体内越冬-靠流水和昆虫传播-伤口入侵伤口入侵到发病属于潜伏侵染期发病因素:软腐病的发生伤口及影响寄生愈伤能力的因素均有密切关系1、 气候条件:雨水与发病的关系最密切,特别是白菜包心后多雨发病严重2、 虫害:昆虫一方面体内外携带病苗,另一方面又在寄主体上取食时造成伤口,所以虫害时,病害也重3、 栽培管理:多雨和低洼地区,积水造成土中缺氧,影响伤口的愈合,并有利于病苗繁殖和传播,发病重4、 寄主自身伤口的愈合能力,愈伤能力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5、 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防治:1、选育抗病品种,较抗病的大白菜品种有大青和放大小根等 2、加强管理措施: A、实施轮作,可与小麦,大麦轮作 B、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田间排水 C、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时迟播 D、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 E、合理施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减少自然裂口 F、增施钙素可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3、防治虫病:从幼苗起加强对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的防治 4、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以用药剂防治病害蔓延,可选的药剂有农用链霉素、氯霉素等 5、生物防治:B系列微生物农药八、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比较:有霉层、厚、不透光,而细菌性角斑病,无霉层、薄、透光发病规律:1、越冬: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株体遗留在土壤中 2、侵入与传播:主要从气孔、水孔及皮孔等自然孔口侵入,如播种带菌、种子, 种子萌发时即传染种子,在子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菌脓通过雨水昆虫和农 事操作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 3、气候与栽培条件:温暖,多雨,地势低洼,昼夜温差大,重茬的环境条件下发病较重防治措施:1、选用无病瓜留种 2、选用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蔓并进行深翻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3%克菌康WP8001000倍液九、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症状:1、田间幼苗受害,首先心叶出现明脉及沿脉失绿,继呈花叶及皱缩 2、成株被害,轻重不同重病株叶片皱缩成团,叶变硬脆上有许多褐色斑点,叶背叶脉上也有褐色坏死条斑,并出现裂痕。病株严重矮化,畸形,大白菜不能结球,重病株的根系多不发达须根少,病根切面呈黄褐色,带病的留种株次年种植后,较轻的花梗弯曲,矮化,花早枯,很少结果,即使结实籽粒不饱满,严重时花梗未抽即死亡影响发病因素:1、 不同生育期与发病的关系:白菜幼苗70t以前最容易感病,后期受侵染发病轻,侵染越早病越严重2、 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苗期气温高,干旱,病毒病发生较严重,因为高温干旱对蚜虫繁殖和活动有利,植株抗病性弱,另外土温高且土壤湿度低,病毒病发生较重3、 邻作与发病的关系:十字花科蔬菜互为邻作,病毒能互相传染,发病重4、 播种期与发病的关系:一般而言,秋播的十字花科蔬菜播种期早,发病重5、 品种与发病的关系:不同的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