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实词.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实词.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实词.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实词.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实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语法学书目1.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上、下),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2001年。2.中国古代语法,周法高,台联国风出版社,1972年。3.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2004年。4.古汉语语法学,张文国等,巴蜀书社,2003年版。5.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2000年。6.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张玉金,商务印书馆,2004年。 7.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六辑。8.吕叔湘:相字偏指释例,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9.黄景欣:秦汉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黄景欣语言研究论文集。10.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问学集上。11.洪 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语言研究1957年第2期。12.周锺灵:马氏文通述评,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13.鲁国尧:孟子以羊易之、易之以羊两种结构类型的对比研究,鲁国尧自选集。14.马 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15.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16.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方言1983年第1期。17.管燮初:甲骨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18.杨树达:中国文法学小史,古汉语论集。绪论语法概述一、语法的继承和发展语言主要有三个方面:语音、词汇、语法。词汇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一般词汇,它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所以变化也最快。语音的变化也很大。如“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是押韵的歌,可是今天我们读起来,却不那么押韵了,这就反映了语音的变化。相较之下,语法的变化最小,因而稳定性也最强。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宾结构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动补结构动词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古汉语语法主要指文言语法,包括先秦书面语言和后来历朝历代的文言文。 二、词类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划分词类的依据是词充当结构成分的功能。汉语中的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和事物的词。其主要特点是不能用副词修饰,可以用形容词修饰。其主要功能是在句中做主语(寡人有疾)、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人皆谓我毁明堂)、判断谓语(南冥者,天池也)、定语(王欲行王政)。时地名词是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名词,包括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其功能比较特殊,和前面所说的一般名词的功能不同,主要修饰、限制表示活动变化的词。随句子不同,所做的语法成分也不相同。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和标志活动变化的词。其主要特点是大都能带宾语,能用副词(如:子姑待之)尤其是否定副词来修饰(如:公弗许)。动词分为:外动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如:无以缩酒)、内动词(不带受事宾语或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如:去以六月息者也)。助动词又叫能愿动词(表示主观意愿或客观可能,一般用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进行修饰,如:王欲行王政)动词的主要功能:做谓语(我决起而飞)、述语(翱翔蓬蒿之间)或主语(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实词、虚词及其他按有无与其他词组合的能力,词可分为:封闭的词,仅有叹词;开放的词,除叹词之外的一切词。按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词可分为: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能独立做句子成分;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不能做句子成分,只起语法上的连接或黏附作用。实词分为体词(名词、代替名词的代词、数词、量词);谓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虚词分为双向的虚词(介词、连词、之属助词);单向的虚词(助词者、所;语气词)。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所以在古汉语里会出现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性的情况。如:“以”最初是动词用法,后变为介词。 四、词与词的组合结构成分:组合在词组里的词或词组。分为两种:一种由实词充当,可做句子成分。另一种虚词充当,只起语法作用。1主谓结构(主语+谓语)。主语主要由名词、名词性词组充当,有施事主语和受事主语。谓语主要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数词或数词词组充当。2述宾结构(一般为:动词+名词)。3述补结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补语)。补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4偏正结构(定语+体词/状语+谓述词或结构)。做定语的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及词组、代词;做状语的有:副词、形容词、数词、名词、介词结构等。5并列结构。相同性质的部分按平等关系组合而成。6同位结构。指同一个人或同一事物。7连谓结构。各谓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即连动式)。8. 兼语结构。后一部分陈述前一部分的宾语(也叫递系式)。9虚词结构。实词及其结构与附着在它上面的虚词组成的结构。 五、句子句子应具备三个条件:一、至少要有一个词。二、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即句调,包括必要的停顿。三、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句子是语言应用的基本单位。按结构可分为:单句、复句。单句: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数量词谓语句);非主谓句(动词性、名词性等)。复句:两个或更多的单句组合而成。复合句中的单句称为分句。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可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偏正复句(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等)。第一章 古代汉语实词所谓实词,是指能够做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第一节 古代汉语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处所、方位、时间等的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一、名词的类别和语法特征名词的分类如下:(一)称人名词。这是表示人的名词。称人名词可以细分为以下两小类:1普通称人名词:如“王、侯、司马、公、大夫、士、小子、工师、下民、大史、大保”等。2专有称人名词:如“司马迁、刘邦、文王、周公、豫让、周穆王、养由基”等。(二)指物名词。这是表示事物的名词。这种名词也可分为两小类:1表示有形的事物的,如“船、豕、帛、弓、牛、毛、手、斤、水、剑、鼎、井、木、册、典”等。2表示无形的事物的,如“法、礼、道、义、仁、术、命、服、德”等。(三)处所名词。这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处所名词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普通处所名词:如“家、宫、宗、中廷、内国、公室、西宫、宅邑”等。2专有处所名词:如“齐、秦、北海、咸阳、宗周、师彔宫、镐京、康宫、康寝、康昭宫、康穆宫”等。(四)方位名词。这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方位名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单音节的,如“东、西、南、北、中、上、下、内、外、左、右”等。2多音节的,这是一种复合词,如“左右、上下、西南、东北”等。(五)时间名词。这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如“年、月、日、时、旦、晨、昏、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等。时间名词可分为时点词和时段词两类。时点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例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僖公三十年)时段词表示动作行为经历时间的长短。例如:“十年教训。”(左传定公三年)“朕在位七十载。”(尚书尧典)名词在语法上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在组合能力上的特征。名词能受数词或数量词修饰,而不能受否定副词修饰。例如:(1)二铃。(番生簋铭)(2)赐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簋铭)名词不受否定副词的修饰。若受否定副词修饰,它的词性就发生变化,或者活用为谓词,或者变为兼类词。(二)在句法功能上的特征。名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例如:(1)乙亥,王诰毕公,乃赐史贝十朋。(史簋铭)(2)包(庖)无鱼。(周易 姤卦)。二、名词的语法功能名词的句法功能表现在名词在小句里充当句子成分。前面说过,名词可以作小句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除此之外,名词还有以下一些句法功能:(一)作定语,表示领有、材料或属性等。例如:(1)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左传文公元年)(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4)朕辟天子,栌伯命厥臣献金车,对朕辟休,作朕文考光父乙,十世不忘。献身在毕公家,受天子休。(献簋铭)辟:侍奉。命:赐。(二)作状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方位等。例如:(1)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3)颂其万年无疆,日扬天子显令。(史颂簋铭)(4)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何尊铭)(5)王令吴白曰:“以乃师左比毛父。”(班簋铭)。值得注意的是,称人名词、指物名词只有少数可作状语,而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充当状语的能力就比较强。至于时间名词,作状语是其基本功用之一。古代汉语,单个时间名词或时间名词组合,常作句首状语。例如:(1)甲戌,王令毛伯赓虢成公服,甹王立(位)。(班簋铭)(2)隹(唯)九月既望庚寅,栌白(伯)于遘王休,亡尤。(献簋铭)(三)作谓语,表示判断、描写等。例如:(1)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2)巳!汝惟小子,乃服惟弘。(尚书康诰)(3)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四)作兼语,表示人物。作兼语的名词一般由称人名词充当。例如:(1)武王则令周公舍宇于周,卑处甬。(史墙盘铭)(2)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尚书康诰)(3)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尚书洛诰)有些词,原来并不是名词。但是后来词义发生了转变,同时词性也变成了名词。例如“明”字,从它的字形构造来看,应是形容词,义为明亮。但是后来意义变为白天,相应地词性就变为名词了。“明”这类词,一般称为兼类词。那么,怎样断定一个词已经由别类词转为名词了呢?这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第一、词义已经发生了转化。比如一个词原来的词性如果是谓词,那么它的意义已经指称化了,特别是转指化了。这种词义的变化在字词典中往往有所反映,即变化后的意义已被立为一个义项。第二、在语法特征方面,已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征。比如,明亮的“明”,经常体现出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而“白天”意义的“明”,就体现出名词的语法特征。第三、意义上的指称化、语法特征的名词化已经是经常的、固定的,而不是临时的。也就是说发生了由“言语义”向“语言义”的转化。根据来源的不同,可有以下几类:(一)由动词转过来的名词。一个词原来是个动词,后来转为名词。如“立”就是如此。“立”的字形像人正立在地上,所以它的本义应是站立,是个动词。检查西周金文,发现站立意义的动词“立”出现了40多次,例如:(1)司土(徒)毛叔右(导侑)此入门,立中廷。(此簋铭)(2)井白(伯)入右趞曹,立中廷。(七年趞曹鼎铭)人站立时总是有位置的,所以“立”又引申有“位”的意义,这种意义在西周时代已是固定意义、语言意义,这种意义的词性是名词性的。据我们统计,这种“立”在西周金文中出现了50多次。例如:(1)荣伯右卫内(入),即立。(卫簋铭)(2)死(尸)母(毋)童(动)余一人在立。(毛公鼎铭)这种“立”后来一般写成“位”。(二)由形容词转过来的名词。一个词原来是个形容词,后来转为名词。如西周金文中的“休”字就是这样。“休”原可作形容词,意义是美、善。这种意义的“休”在西周金文中十分常见。据我们统计,其出现次数达40多。例如:(1)王令员执犬,休善。(员方鼎铭)(2)休王赐效父吕(金属之名)三,用乍厥宝尊彝。(效父簋铭)“休”在西周时代已转化为名词,具有了名词的语法特点,词义也指称化了,有“美意”的意思。这种意义的“休”在西周金文中更为常见,出现了220多次。例如:(1)余其敢对扬天子之休,余用作朕文考大仲宝尊彝。(盠驹尊铭)(2)余其永万年宝用,子子孙孙其帅井(型)受兹休。(彔伯簋铭)三、名词的活用在讨论古代汉语名词的词类活用之前,先要弄清楚“名词活用”这个概念。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名词作状语、定语和判断句谓语并不是词类活用。现有的“古代汉语”课教材,在谈到名词的词类活用时,往往都有“名词作状语”一项,这是不对的。时间名词的基本功用之一是充当状语(另一项基本功用是作定语),而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充当状语的能力都很强,因此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做状语,都不应看成是词类活用。称人名词、指物名词作状语也不应看成词类活用。这两种名词即使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可以作状语的,如“要历史地评价作家及其作品”、“他本科毕业”。在古代汉语里,由于介词较少,名词作状语就更常见些。所以名词作状语应是名词的句法功能之一(但不是名词的语法特征)。过去,有些语法学家认为作定语的名词已经形容词化了,但在今天绝大多数学者已基本不这样看了。除少数表示性质的名词定语(如“女桑”)外,都不能看做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在上古汉语中,没有判断动词(或者说通常不用判断动词),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的。判断句有人称之为名词谓语句。因此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也不是词类活用。那么,一个名词怎样才算是“词类活用”了呢?我们认为应同时具有下述三个条件(三个条件中的前两个,与名词的兼类相同,后一个条件与名词的兼类不同):第一、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词义发生了转化。一个词原来是名词,它的词义为“指称”,但是它的意义变为“陈述”,简单说来,就是名词的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称述化了。第二、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已经具备了谓词的语法特征了(所谓“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第三、名词意义的称述化、语法特征的谓词化都不是固定的、经常的,而是临时性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的,也就是说这还不是其语言意义,而是其言语意义。按照上述对“名词活用”的理解,我们归纳了古代汉语中名词词类活用的类型:(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越语下)(女:进女)(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3)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诗经小雅采菽)(筐:方形竹筐。筥:圆形竹筐) “筐”本是名词,意义是方形的竹筐。在诗经,“筐”共出现7次,其中6次都用作名词。上引例(1)中的“筐”是用作动词的,意思是以筐盛。这种用法的“筐”在诗经中仅出现一次,在其它西周文献中也见不到这种“筐”,所以应视为活用。“筥”本来也是名词,意义是圆形的竹筐。在诗经中,“筥”共出现3次,其中2次是用作名词的。上引例(1)中的“筥”是用作动词的,意思是用筥盛。这种用法的“筥”在西周时代仅此一见。(二)名词的意动用法。(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以之为夫人)(2)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而闻命矣。(孟子万章上)(臣:以为臣)(3)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战国策秦策)(子:以为子)(4)薪是获薪,尚可载也。(诗经小雅大东)(薪:把当柴火)例中的第一个“薪”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当柴火。“薪是获薪,尚可载也”意思是如果你还把得到的柴当柴火,那你还可以把它装走。这种用法的“薪”在诗经中也很少见。(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战国策魏策)(2)公何不以秦、楚之重,资而相之于周乎?(战国策秦策)(相:使为相)(3)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战国策赵策)(让他在丞相那里作官)(4)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经小雅信南山)例中的“疆”本指井田的田界,“理”是指田中的沟渠。两者在这里都用作一般动词。“我疆我理”意思是我们划分田界挖沟渠。“东南”两词是并列关系,都是方位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向南或向东。“南东其亩”意思是使那田亩向南或向东。(四)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有两种:1.“为动用法”的“为”应读为“wi”。如果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后,意思是“为(wi)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即用如为动词。例如:(1)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诗经大雅公刘)(2)命汝嗣训,临君周邦。(尚书顾命)例(1)中的“君”、“宗”本来都是名词,“君”指君主,“宗”指族长。但在例(1)中,两个词都活用为动词。例(1)中的“之”显然是指代周邦人、周族人。“君之”意思是为之君,即做他们的君主;“宗之”,意思是为之宗,即当他们的族长。例(2)中的“临”有“治理”之义,而“君”也是名词用作动词,“君周邦”意思是为周邦之君,即做周邦的君主。在西周时代,“君”一般是用作名词,很少用作动词。2.“为动用法”的“为”应读为“wi”。如果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后,意思是“为(wi)动词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即用如为动词。例如:(1)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妻之:为之取妻)(2)公子皆名之。(史记魏公子列传)(名之:为之命名)第二节 古代汉语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出现、消失以及心理活动等的词,通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一、动词的类别和语法特征根据其基本意义的不同,可以把动词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行为动词。这是表示人物动作行为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行为他动词,一类是行为自动词。1行为他动词:这种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可以涉及到其它人物上,这种动词可以带宾语。一般出现在“施事主语+动词+受事宾语”的句式中。如“伐、用、拔、攻、斩、见、杀、讨、戮、获、保、报、秉、比、配、匹、命、付、对、令、即、从、赐、事”等。2行为自动词:这种动词一般不带宾语,所表示的行为不会涉及到其它人物。一般出现在“施事主语+动词”的句式中。例如“走、坐、起、生、死、去、行、亡、还、终”等。(二)状态动词。表示事物状态发展变化的动词。如“旱、槁、饥、馁、熟、昌、疾、病”等。(三)心理动词。这是表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如“哀、爱、恶、畏、恐、惧、思、念、嫉、恨、怛、惮、悼、吊”等。(四)存现动词。这是表示存在或不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如“在(有时写作“才”)、有、存、亡、无、兴、出、丧、失”等。(五)像似动词(或类同动词)。这是表示像似意义的,如“如、若、似、犹”等。(六)能愿动词。这是一类辅助动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古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分为四类:(1)表示可能;(2)表示意愿;(3)表示应当;(4)表示被动。1表示可能这类能愿动词表示客观允许或有能力,有“克”“能”“堪”“可”“可以”“可得”“得”“足”“足以”等。“克”表示客观许可或可能,主要见于西周金文、尚书诗经周易等时代较早的文献,春秋以后的文献就很少用了。例如:(1)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人神以和。(尚书尧典)(2)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左传成公十三年)“能”表示可能或有能力。例如:(1)于父不能字厥子。(尚书康诰)按: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不能抚育他的孩子。(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3)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能”有时也带体词性宾语。例如:(1)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堪”表示客观承受的能力,多用于否定句中,有时能带体词性宾语。例如:(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可”“可以”“可得”表示客观事理允许,与“能”意义相同。与“能”不同的是,“可”“可以”“可得”不表示有能力的意思,“可”还表示许可或赞同,“能”没有这样的意思。例如:(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4)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按:此例“可”是许可、赞同的意思。注意,“可以”有时是两个词,是“能够用来”“可以凭借”的意思。例如:(1)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2)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得”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例如:(1)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2)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汉代以后,“得”由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发展出主观认为的必要或适宜。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由“得”构成的“不得已”原是“不能停止”的意思,常用来表示“没有办法”。例如:(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2)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孟子梁惠王下)“足”表示具备条件或值得。表示具备条件可以翻译成“能”“能够”。例如:(1)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2)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表示值得的意思时可以翻译成“值得”。例如:(1)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足以”只表示具备条件。例如:(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2表示意愿这类能愿动词有“欲”“肯”“将”“宁”“敢”“忍”“愿”“屑”“憗(yn)”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于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欲”“将”“愿”“憗”表示主观的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译成“希望”或“打算”。例如:(1)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3)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4)钧将皆死,憗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也以为快。(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反正都要死,希望让咱们的国君听到(祁)胜与(邬)臧死了会感到高兴。“宁”表示主观的愿望或倾向,可以翻译成“宁愿”“愿意”。例如:(1)若绝君好,宁归死焉。(左传宣公十七年)(2)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度,尺度,尺码。“宁”出现在选择疑问句中,与“与其”配合,构成“与其宁”格式,表示“与其宁愿”的意思。例如:(1)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2)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注意,“敢”除了作助动词之外,也是一个副词,表示“冒昧地”地意思。助动词“敢”与副词“敢”的区别在于,助动词“敢”通常用于否定句,否定词“不”“未”等出现在它的前面。副词“敢”既出现于否定句,也出现于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词“不”出现在它的后面。副词“敢”详见下面副词一节中的“谦敬副词”。3表示应当这类能愿动词有“当”“如”“宜”“任”“合”“应”,其中“合”“应”是汉代以后产生的。“当”表示事理的必然,可翻译成“应当”。例如:(1)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2)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韩非子初见秦)“宜”“如”表示根据事理应该怎样或合适怎样,可翻译成“应该”“适宜”。例如:(1)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左传庄公十一年)(2)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3)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任”与“宜”意义相同,常用于否定句中。例如:(1)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左传成公三年)(2)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合”和“应”也是“应该”“应当”的意思。例如:(1)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2)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称后。(后汉书献帝纪)(3)今殿前之气应为虹蜺,皆妖气所生,不正之象。(后汉书羊赐传)4.表示被动这类能愿动词有“见”“被”“为”,可以翻译成“被”。例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3)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正论)(4)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左传桓公十七年)注意,“被”在东汉以前的上古汉语里用于被动句中带谓词性宾语,都是助动词,不能引出施事成分,上古末期(东汉)以后,“被”才由助动词分化出介词功能,可以引出施事成分。“为”字在被动句中出现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引出施事成分,另一种形式是不引出施事成分。动词在语法上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在组合能力上的特征。能受副词修饰,但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大部分动词能带宾语。例如:(1)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粗野不恭)。(尚书无逸)(2)天惟纯佑(贤臣)命(赐予),则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尚书君奭)(明恤:知道谨慎。)(3)公既定宅。(尚书洛诰)(4)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监:监察。)(二)在句法功能上的特征。能够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例如:(1)唯王祷于宗周,王姜使叔使于太保,赏叔椅鬯、白金、囗牛。叔对太保休,用作宝尊彝。(叔卣铭)(2)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德之说于罚之行:施行德政的意见和招致责罚的道理。)(3)汝念哉!(尚书康诰)。一个词如果具备了上述两个语法特征,其概括意义又是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么它就是个动词(需要注意的是自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二、动词的句法功能前面已经说过,动词可以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这是动词最基本的句法功能。除此之外,动词还可以有以下一些句法功能:(一)作主语、宾语。以前,学术界认为,动词(包括形容词)如果作主语、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就名词化了。但是近来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动词可以充当主语或主语中心、宾语或宾语中心。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出现在主语(包括主语中心)、宾语(包括宾语中心)位置上的动词都仍然看作动词呢?还不能这样,至少在古代汉语中还不能如此。动词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可有两类情况:第一、动词带上别的词或词组,构成词组以后再作主语、宾语。这时动词的陈述义不变,动词的词性亦不变。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动词加上“其”、“厥”之后作主语或宾语,例如:(1)鴥彼飞隼,其飞戾天。(诗经小雅采芑)(鴥:音玉,疾飞貌。隼:音损,小鹰。戾:至。)(2)其泣喤喤,朱芾斯皇。(诗经小雅斯干)(喤:音皇,响亮。皇:鲜明。)例(1)中的“戾”是至的意思,“戾天”是形容“其飞”的。“飞”的意义和词性都没变,“其飞戾天”是说鹞鹰飞翔上到天。例(2)类此。需要指出的是,动词加上“其”、“厥”之后作主宾语还有两类情况:一类情况是这个动词已活用为名词如:(1)其钓维何?维鲂及鱮。(诗经小雅采绿)例中的“钓”是指所钓之鱼。鲂:fng,鳊鱼。鱮:x,鲢鱼。(2)其赠维何?乘马路车。(诗经大雅韩奕)例中的“赠”是指所赠之物。路车:国君的车。另一类情况是兼类词。如:不事王位,高尚其事。(周易蛊卦)例中前一个“事”是动词,后一个“事”是名词。二是动词带上宾语构成动词性短语,作主语、宾语。例如:(1)岂弟君子,求福不回。(诗经大雅旱麓)(岂弟:和易近人。)例中的“回”应训为“邪”,“求福不回”意思是寻求福禄不邪恶。其中的“求”是动词。(2)出话不然,为犹不远。(诗经大雅板)作主语的有些动词性短语名词化了,但其中动词的词性未变。如: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来来往往)。(诗经小雅出车)“采蘩”等于“采蘩者”,指采蘩的姑娘。第二、单个动词作主语、宾语。这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之后作主宾语。这时该名词在上下文中已临时具有名词的语法特征,其意义也临时指称化了。例如:(1)唯七月,王在镐京。辛卯,王渔于敏池,乎井从渔,攸赐渔。对扬王休,用作宝尊鼎。(井鼎铭)(2)唯周公于征伐东尸(夷)、丰公、尃古,咸杀。公归,获于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坍贝百朋,用作尊鼎。(坍方鼎铭)例(1)里的“渔”本应是个动词,意思是捕鱼。例(1)中前两个“渔”都是如此。它例如“呼渔于大池。”(遹簋铭)但例(1)中的第三个“渔”已活用为名词,指所捕的鱼虾等。“乎井从渔,攸赐渔”是说让井这个人跟着捕鱼,然后把所捕到的鱼等赏赐给了井。例(2)中的“饮”类此。第二种情况是,动名兼类词作主、宾语。有些词兼属动词和名词两个类别。这类词其实可有三类,一是原为名词后转为动词,二是原为动词后转为名词,三是原来就兼属名动两个词类的。这里要谈的是第二类,即原为动词,后转为名词。这种兼类词作主、宾语,跟动词活用为名词作主、宾语一样,也不能看成是动词作主、宾语。例如:(1)惟天降命。(尚书酒诰)(2)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诗经小雅出车)例(1)中的“命”本为动词,意思是发布命令。这种“命”很常见,如“王命南仲,往城于方”(诗经小雅出车)、“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经周颂思文)。后来,“命”又用作名词,意思是命令。这种“命”也很常见,所以应是兼类词。例(2)中的“讯”类此。第三种情况才是动词用作主语、宾语。要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才可视为动词用作主语、宾语。第一个条件是该动词仍保持动词词性(当然,它在句法配置的灵便性上已大大不同于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动词);第二个条件是该动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该动词虽然已指称化了,但只是发生自指化的变化,并未转指化);第三个条件是动词作主语时,它后面的谓语一般没有鲜明的动作性,往往是描写性或判断性的;动词作宾语时,它前面的谓语动词一般是谓宾动词,即可带谓词性的宾语。例如:(1)履错然,敬之,无咎。(周易离卦)(履错然:走路莽撞。)(2)稼穑维宝,代食维好。(诗经大雅桑柔)(代食维好:自食其力真正好。)(3)岂不怀归,畏此反复。(诗经小雅小明)(反复:随便加罪。)(4)岂敢惮行?畏不能趋。(诗经小雅绵蛮)例(1)中的“履”,意即走路,动词。“错然”,义为莽撞。“履错然”,意思是走路莽撞。“履”为动词作主语。例(2)类此。例(3)、例(4)中的“怀”、“惮”都是谓宾动词。总之,动词是可以作主语、宾语的,但这是有条件的。(二)作定语。动词作定语,这是动词的句法功能之一。原来有一种看法,认为作定语的动词已性状化,已转变为形容词了。但在今天,绝大多数学者已不这样看了。作定语的动词仍为动词。例如:(1)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作朕剌祖召公尝簋。(召伯虎簋铭)(2)王射于射庐。(史趞曹鼎铭)(三)作状语。一般的动词作状语的例子很少见。比较常见的是能愿动词作状语。先举一般动词作状语的例子:(1)奔走事厥考厥长。(尚书酒诰)(2)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尚书康诰)例(1)中的“奔”和“走”都是跑的意思,两者组合在一起作“事”(服务)的状语。例(1)的意思是奔跑着事奉你们的父兄。例(2)类此。有些词,原来是别类词,后来转为动词。那么,怎样断定一个词已经由别类词转为动词了呢?这要同时符合下述三个条件:第一、该词的词义已陈述化了。也就是说,不管该词原来的意义如何,它的词义已经变为表示某种动作行为了。第二、在语法特征方面,该词已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征。第三、该词词义的陈述化、语法特征的动词化已经是经常的、固定的了。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由名词转过来的动词。一个词原来是名词,但后来转化为动词,而且这种转化已经完成了。例如“臣”就是这样。“臣”字像一只竖目之形,它的本义是奴隶,引申有臣僚、臣属、臣子之义。这些意义的“臣”都是名词。在西周金文中,“臣”共出现了100多次,其中80多次是用作名词的。例如:(1)丁卯,王令静司射学宫,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尸仆学射。(静簋铭)(2)余令女(汝)死(尸)我家,并司我西扁(偏)东扁仆驭百工牧臣妾。(师毁簋铭)名词“臣”后来转为动词,其意义为以臣道侍奉君主。这种用法的“臣”不能视为名词活用,而应视为词的兼类。因为这种“臣”在西周时代已很常见。在西周金文中,这种用法的“臣”共出现20次。这样的出现频率,显示出“臣”之用为动词不是临时的。例如:(1)俞其蔑历,日赐鲁休。俞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作宝,其万年永保,臣天子。(师俞簋铭)(2)此其万年无疆,畯臣天子,灵冬(终),子子孙永宝用。(此鼎铭)(二)由形容词转过来的动词。一个词原来是形容词,后来转为动词,这种例子也不是罕见的。例如“明”就是这样。“明”是个会意字,从日从月。它的本义就是明亮、光明,引申有显赫、显著、美好、洁净等意义,其词性都是形容词。如:(1)保受王威命明德。(尚书召诰)(2)祀事孔明,先祖是皇。(诗经小雅楚茨)上引两例中的“明”都是形容词,特别是例(2)中的“明”,前面有程度副词“孔”修饰,更显示出了它的词性。形容词的“明”后来转化为动词,有修明、申明、明确、明举、明察、明晓、保佑等意义。动词用法的“明”,仅在作为真文献的尚书周书中,出现次数就达12次,所以应视为词的兼类。如:(1)敬明乃罚。(尚书康诰)明:申明。(2)明乃服命。(尚书康诰)明:明确。(3)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尚书多士)明:修明。(4)罔不秉德明恤。(尚书君奭)明:明晓。(5)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尚书多方)明:保佑。(6)公明保予冲子。(尚书洛诰)明:保佑。三、动词的活用在谈动词的活用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动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肯定不是活用,因为那是动词的最基本的句法功能。此外,动词作定语、状语也不是词类活用,那也是动词的语法功能。动词作主语、宾语,有时也不是词类活用(这是有条件的)。这在前面都讲过了。动词的活用可有两种情况,一是词类间的活用,比如动词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内的活用,比如动词的使动用法。下面分别来谈:(一)动词活用为名词。说一个动词活用为名词了,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该动词的词义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已经指称化了,特别是转指化了;二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已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征;三是这种转化是临时的,也就是说它出现的频率很低。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很常见,例如:(1)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诗经小雅车攻)(2)仲几父事(使)几事(使)于者(诸)侯、者(诸)监,用厥宾(傧)作丁宝簋。(仲几父簋铭)例(1)中的“驰”,本是个动词,意义是赶马奔跑,如“君子之马,既闲且驰”(诗经大雅卷阿)。但在例(1)中,“驰”用作名词,朱熹解释说:“驰驱之法也。”由驰驱变为驰驱的法则,意义转指化了。但这种变化是临时性的活用,而非经常性的。在诗经中,“驰”共出现9次,其中8次是用为动词的,只有1次是用作名词的。例(2)中的“宾(傧)”在金文中有动词的用法,是赠送的意思。例如:“唯十又九年,王在岸。王姜令作册睘安尸(夷)白(伯),尸白宾睘贝布。”(作册睘卣铭)这种动词用法的“宾”在西周金文较为常见,出现了14次。但上引例(2)中的“宾”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义是赠送的物品。这种用法的“宾”在西周金文中只出现一次,在其它西周文献中没有见到,所以应视为活用。(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用如使动,这不是词类间的活用,而是动词内的活用。动词的用法可以分为动词的一般用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动词大都是一般用法,假如动词同时又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可视为动词内部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另一类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S+V不及+O=S+使+O+V.例如:(1)王不去周最。(战国策东周)(2)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战国策齐策)(3)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国语楚语)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S+V及物+O=S+使+O+V(+O).例如:(1)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2)水上军开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3)楚王逐张仪于魏。(战国策楚策)(4)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子婴于齐。(战国策齐策)(三)动词的为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为动用法。S+V不及+O=S+为+O+V。例如:(1)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小雅伐木)蹲蹲:cc,翩翩。(2)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战国策中山)2及物动词的为动用法。S+V及物+O=S+为+O+V+(O)。例如:(1)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2)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第三节 古代汉语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它同动词一起被合称为谓词,因为都能作谓语。形容词跟名词、动词一样,都是构句的重要材料,但形容词的数量没有名词、动词多。一、形容词的类别和语法特征形容词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即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表性质的形容词如:“善、良、智、愚、恶、邪、强、弱、奇、巧、贤、好、饱、卑、明、暴、悲、悖”等。表状态的形容词为数最多,按其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1单音节或多音节形容词。如:“厚、高、下、长、短、大、小”等。2迭音形容词。用迭字的方式组成的形容词。如:“区区、堂堂、哀哀、蔼蔼、安安、奔奔、怲怲(bng bng,忧甚貌)、萋萋、夭夭、蓁蓁、赳赳、忡忡、关关、凄凄、喈喈、苍苍、沧沧凉凉、郁郁青青、惨郁郁”等。3加词头或词尾构成的形容词。用作词头的主要是“有”“其”,例:“有椒(芳香)、有駜(yub,马肥壮力强的样子)、有蕡、有炜、有荡、其姝、其娈、其颀、其蒙”等。用作词尾的主要有“乎、如、若、尔、然”等,如:“贲然(bran,光彩貌)、沃若、荡荡乎、巍巍乎、焕乎、恂恂如、屯如、亶如、班如、沃若、率尔、怡然、油然、沛然、勃然、砉然、向然、騞然”等。4.双声迭韵式,如“窈窕、觱沸(bfi,泉水涌出的样子)、觱发(bb,寒风撼物的声音)、蔽芾(bfi,茂盛)”等。形容词具有两个重要的语法特征:(一)在组合能力上的特征。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不能带宾语;能够重迭。古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有“极”、“最”、“孔”和“大(太)”等等,凡是能受这种程度副词修饰的,就可能是形容词。如:(1)李广军极简易。(史记李将军列传)(2)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德音:有德之言。昭:明,高明。)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形容词一旦带上了宾语,它就不再是形容词,而是转为或活用为动词了。形容词,特别是状态形容词可以重迭。重迭时一般是按AA式进行。如果是双音形容词,也可按AABB式重迭。如:穆穆穆;皇皇皇;烈烈烈;青青青。又如:战战兢兢;穆穆翼翼。(二)在句法功能上的特征。能够作定语,也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例如:(1)帝谓文王,予怀明德。(诗经大雅皇矣)(怀:归向。明德:有明德之人。)(2)唯四月既生霸己丑,公赏作册大白马。(作册大鼎铭)既生霸:用月象纪日名称,指阴历每月二十三至晦之间的一段时间。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以上是形容词用作定语的例子,下面是形容词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的例子:(1)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诗经小雅天保)(2)隰桑有阿,其叶有沃。(诗经小雅隰桑)隰:x,洼地。阿:通“婀”,柔美貌。凡是同时具备上述两个语法特征、在意义上又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就可视为形容词。二、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前面已经说过,形容词能作定语,也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除此之外,形容词还可以作其它句子成分:(一)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可有三种情况:第一、形容词带上别的词语,构成短语之后再作主语、宾语。常见的是在形容词之前加上“其”、“厥”或其它定语,形成定中短语之后再作宾语。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形容词仍应看作是形容词,而有些形容词则已转为或活用为其它性质的词。先看仍应看作是形容词的例子:(1)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2)既见君子,其乐如何?(诗经小雅隰桑)例(1)中的“其”,指代“周道”(大路),“其直如矢”是说大路笔直像箭杆。例(2)类此。有些有定语的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应看成是转为或活用为其它性质的词。例如:(1)四黄既驾,两骖不猗。(诗经小雅车攻)(2)迨我暇矣,饮此湑矣。(诗经小雅伐木)暇:有空闲。湑:x,清酒。例(1)中的“黄”,原是形容词,指颜色的黄。但在例(1)中,它的意义转指化了,指黄马。“黄”的前面受数词“四”的修饰,“四黄”作受事句的主语。例(2)中的“湑”类此。第二、两个形容词联合,构成一个并列短语,然后再作主语、宾语。这时,两个并列的形容词的意义一般都转指化,相应地,其词性也转化为或活用为名词。例如:(1)贤智箝口,小人鼓舌。(逸周书芮良夫)箝:qin,夹住。(2)既醉既饱,小大稽首。神嗜饮食,使君寿考。(诗经小雅楚茨)(3)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孟子梁惠王上)(4)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例(1)中的“贤智”原来都是形容词,“贤”指才德出众,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智”指聪明,如“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