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一、教学目标 本课以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著名的改革,即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代表和依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图文资料,增加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和乐趣; 3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把握几次改革、变法的必然性和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改革、不畏风险,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增强学生的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以史为鉴,通过汲取历史上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坚定以改革促发展的信念,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二、教学建议 1针对探究活动课的特点,建议教师的备课不应再立足于确定全部教学内容,细化教学过程。而是应当立足于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搜索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 2建议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方案时,应注意对学生的导向性,培养学生思考历史、关注现实、把握未来的意识和能力。但也要注意导向性并不等于代替学生思考,应尽量防止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想。 3在探究活动中应引导学生用己所长,加强合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既可让学生按探究的不同问题进行分工,也可按探究活动的不同任务如资料收集、信息展示、观点比较、个人看法等进行分工,教师应发挥尽可能多的学生的作用。 4建议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阶段,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同时,本节课探究活动课的结束,也不应意味着对相关知识探索的结束,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培养起的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课后延伸性的探讨。 5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时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搜集资料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层面,更应注重准确把握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搜集资料的内容,既可有现代文的讲述和介绍,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古文阅读,还可以参阅一些史学理论的论述;搜集资料的方式,既可上网查询,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参阅历史典籍;搜集资料的展示,既可侧重于体现对手中资料的整理、理解,更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建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时,不要局限于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答案是否标准,更应当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才能、参与程度,以及资料搜集和观点阐示过程中学生体现出的思考角度。 三、教学设计 本节探究活动课设计的出发点是形成对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联系现实,达到教学目的。 本活动课涉及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著名改革,在联系前几章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尽量做到使学生站在更高的理论基础上对几次改革的原因、过程、历史影响形成更深层次的规律性认识,并能做到各有侧重,举一反三。商鞅变法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改革的代表,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发巨大社会变革,又以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应着力借此体会改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的典型,改革过程中斗争之激烈和矛盾之尖锐很有代表性,应侧重于体会改革的艰巨性,并坚定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王安石变法是面对社会危机实行的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应侧重于借此次改革汲取教训。 建议教师在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 从背景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都是由于社会矛盾的积累导致社会危机出现的时候发生的,而改革又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 从过程上看,改革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坚持改革才会取得成功。任何一次真正的社会改革,不遇到这种或那种阻力和反对,是不可能的。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只有找到三者之间关系的结合点,稳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历史上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概而言之,最高权力、改革内容、政策策略、方法步骤、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改革家个人素质等诸方面均是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有力的支持;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案例一作为课前准备,教师可向学生推介青年毛泽东于1912年所写商鞅徙木立信论,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关注历史,联系现实,独立思考的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二可引导学生在课前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角色扮演剧本,体会商鞅变法中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农民、国君的不同心态,并折射出商鞅变法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案例三作为课后作业,可向学生推介阅读冯梦龙著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你对该变法的评价是什么?2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是否正确?3王安石变法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走向了失败的结果,我们要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并据此写出阅读心得。 四、与本探究活动课有关的资料素材 改革的涵义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时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文选第卷第页)这一论断对于认识改革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而广之地说:改革就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都是在改革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发展、进步的。(摘自顾奎相陈涴改革史应成为一门专史求是 2004年第5期) 商鞅徙木立信论毛泽东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可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吾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备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来由也。 虽然,非常之策,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呼,吾欲无言。 (这是青年毛泽东于1912年所作的一篇短文,被当时的国文教员柳潜先生评为100分,在卷首标注“传观”并给予高度赞誉:“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4331T 11-2025 凤凰红心猕猴桃采收、贮藏、包装运输技术规程
- M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力》同步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定向测评试题(含详解)
- 葡萄酒企业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研究-以Y企业为例
- 农作物副产品加工工艺提升方案
- 规模化供水工程技术方案
-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交通流预测技术研究
- 教师自主支持对初中生英语阅读学习投入的影响-阅读动机的中介作用
- 难点详解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章节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
- 孵化器行业培训课件
- 叶云燕老师课件
- 交通运输面试题库及答案
- 精神科分级护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秋期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进度表
- 九江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96)
-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诊治指南(2025)解读
-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流程
- 古树修复方案(3篇)
- 2025城管执法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