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doc_第1页
论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doc_第2页
论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doc_第3页
论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doc_第4页
论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文艺评论论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周蓉蓉(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在现代筝曲创作中,古筝音乐在演奏技巧,题材,理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现代筝曲的研究和分析,概括并总结了其创作多元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些趋势,推进筝乐艺术的创新发展.关键词:现代筝曲;多元化;发展古筝它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能够从古至今保留下来,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音色,调式音节,技法,乐曲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体现特色的就是乐曲.+本文就结合古筝现代乐曲的作品,以及对它们的分析来反映现代乐曲的多元化发展.一,演奏技术和音乐创作的突破发展作为乐器艺术,演奏技术和艺术创作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筝乐创作为演奏技法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反过来不断发展的演奏技法又促进了筝曲的创作.在七十年代孕育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技法体系,这就是河南赵曼琴借鉴钢琴,小提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法所开创的h夹速指序技法”.它使古筝不再是过去用三个手指对称演奏的模式,而是加上无名指后构成的四个手指进行顺序演奏的方式,从而扩大了演奏领域,为筝曲的创作和演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使古筝在其音响效果和表现力上有了创新性的转变,演奏家和作曲家创造了更多技法.如拍板技法的运用创造性的达到了这种理念.王建民的幻想曲中创造性的使用了多种音色的敲击方式,分别运用左手击琴弦低音区右手掌握叩击琴板,右手拍击琴板,左手拍击琴码左侧来表现欢迎快乐热闹的舞蹈场面,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轮指,是指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个手指在一条琴弦上演奏,具有声音松弛,表现力更为灵活的特点.王中山改编的彝族舞曲该曲运用了其所创新的弹轮技法.该技法是指弹奏和轮奏在一只手上同时结合,用于音乐在下声部演奏长线条的旋律,上方弹奏对比音调,达到了所要表现的低声部持续线条衬托下,上方吟颂一段优美而精致的旋律这一具有鲜明层次的乐思.以上所述的现代筝曲中极具有代表性技法的陈述,不仅是对作曲意义的新构造,也是表演艺术上的新充实和新设计.随着更多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创新,古筝的演奏技术和艺术创作还会日趋多样,日益丰富地向前发展.二,新音乐语言在乐曲中的运用l|定弦法的创新古筝的音域宽广,但是传统的五声调式限制了它潜力的发挥.随着越来越多专业的作曲家参与进来,把古筝的音乐语言融入到创作中来,使用专业的作曲技法,既继承了传统又拓展了筝曲的创作模式,他们突破传统的五声音阶1,2,3,5,6的定弦,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王中山多开创的”风格化自由定弦”是指以某中特定的风格特征作为定弦的基础,定弦在总体设计上是以作曲家写作意图为主,进行自由处理.新的定弦法的出现,使古筝在不同音区采用不同音列,不同音区采用不同调式色彩成为可能,从而扩大了古筝的演奏领域,也丰富了筝曲的写作.2.曲式结构,节奏节拍的创新现代筝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西方作曲技法的影响,不拘于传统形式的约束,和声运用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和声音响,给人以强烈的和声效果,以及后来与管弦乐器的结合,更增加了其音程的不协和性,作品给观众带来感官上新的视听效果.王中山的云岭音画的第一段”晨曲”都是典型的西洋同名大小调交替的手法,成功描写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画卷,是一首充满浓郁苗族飞歌风格特色的作品.规则对称的节奏类型和单一的节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的需要,他们力求在节奏节拍上有新的突破,因此丰富多样的节奏节拍成为现代乐曲的又一的特征.幻想曲(王建民曲)中3/4拍与2/4的交替便形成了三拍子和两拍子两种不同强弱规律的交替从而获得较强的动感.这些都利用了混合节拍及不同拍子的交替运用,达到了节奏重音的变化效果,以增强音乐的特色.三,创作题材逐渐多元化传统乐曲的创作所写的乐曲大部分与花鸟,山水,情感相关.五六十年代的筝曲的创作题材内容更突出对现实生活的反应,特别是描述当时的劳动生活和工人农民的思想感情.七八十年代后,西方文化与中国创作实践结合的音乐思潮形成,作品在题材上又进入一个新阶段,譬如东海渔歌虽然表达的是渔民劳动生活的场景,但演奏手法则是通过竖琴,钢琴的技法来表现的,丰富了民间曲调和”革命歌曲”的某些旋律特点.九十年代到至今,古筝曲写作更偏向写意.作曲家王建民,他的多数作品以非常优美的曲调,将古筝的歌唱属性宣泄出来,同时还以写意性展现了作曲家的人文情怀.与此同时木卡姆序曲与舞曲伊犁河畔西域随想等西域的题材更丰富了筝乐的表现力,将西域的风格揉进筝乐创作之中古筝曲的创作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吸收和运用西方现代的作曲技巧,具有兼容传统,现代,前卫而雅俗共享的多元性,是现代人用自己的视野来诠释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古筝新作品的出现无论对于古筝的演奏技巧运用,发展,还是作曲手法及艺术表现力的拓展等方面都有非凡的意义.相信这些有益的创新和实践必将带给古筝艺术更为远大的发展前途.注释:1.王中山.古筝曲集c.济南.山东音像出版社,1998:pl17一p120参考文献:1徐晓琳.筝曲集(第一集)c香港文响古筝团,1994.【2王中山.古筝曲集c.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83】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卟中国音乐.1999(4)3.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4.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5.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0页.6孙景全杜风银.水浒博览大典.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7.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1页.8黄裳语.转引自牧惠.歪批水浒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9.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锑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