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左与右—读书报告_第1页
超越左与右—读书报告_第2页
超越左与右—读书报告_第3页
超越左与右—读书报告_第4页
超越左与右—读书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社会保障作业读书报告姓名:李 潇 学号:指导老师:李坚教授 学院:文法学院专业:社会保障时间:2015年1月4日 超越左与右读书报告目录1.书名及封面12.书目简介23.作者简介34.写作背景55.内容简介65.1 目录65.2章节概述76.内容重点分析126.1.何谓超越“左”与“右”?126.2.后传统社会,全球世界主义136.3. 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146.4.福利国家的矛盾166.5现代性的负面生态问题197.后记:228.参考文献231.书名及封面超越左与右2.书目简介作者译者出版社版次始译版本页数安东尼-吉登斯李惠斌、杨雪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英国Polity出版社1996年198超越左与右一书是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著,抛开这本书的内容,光看社会上诸多学者对该书的评论和它给吉登斯带来的地位,就知道这本书的分量,被称为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这部著作为之后吉登斯的著名著作如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气候变化的政治奠定一个学科基础。这本书自1998年出版以来,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研究政治、社会以及全球化以及民主问题的基础,并已再版5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他关注社会现实,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中,他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失去自己的立场,能从纷繁的现象中找到联系和规律。此书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欧洲左翼在政治理论、政治纲领、政治策略等各方面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被称为布莱尔和英国工党的精神之作。3.作者简介安东尼吉登斯,1983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现任剑桥大学教授。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同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70年代,吉登斯的学术成果开始陆续发表,现已出版了20多本著作,其前期著述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他被描述成英国最有名的社会科学学者。内容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吉登斯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4.写作背景大致从本世纪80 年代开始,西欧各国的政治界和理论界相当普遍地流行一种看法:传统的区分政治倾向的左派和右派概念已经过时了。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崩溃、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也有一段时期遭到挫折时,这种说法更加盛行,出现了大批的有关论著,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的超越左与右(1994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英文版) 是其中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该书的副标题是“激进政治的未来”,表明作者企图提出一种超越传统左派的激进政治设想。我们也可以认为此书实际上是作者在四年以后发表的第三条道路一书的理论基础。超越左与右本来应是吉登斯的三卷本著作“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一、二两部已分别在1979 年和1985 年出版) ,作者是准备以“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为题论述在当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是否能胜过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的。由于苏联发生剧变,两极对立不复存在,吉登斯感到再谈这一问题已没有意思,同时也认为主要在西欧各国,一些主要的政治党派的“政治的塑造能力已经耗尽,政治意识形态也空洞化了”,无论是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都已失效。马克思关于建立“真正自由的人”的社会的激进思想已成为梦想。吉登斯不相信社会主义可以取代资本主义,但是也不赞成福山之流关于历史已经终结、目前西方的自由主义民主制加上市场这样的制度可以永恒维持的论调,因此他试图提出自己的激进政治设想。5.内容简介5.1 目录目录:解构、重构与超越(译者序言一) 李惠斌能否建构一个安全能动的社会?(译者序言二) 杨雪冬前言导论全球化、传统、不确定性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激进政治的框架尾声:力量问题第一章包含激进主义的保守主义老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各种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与社会变迁保守主义与传统概念第二章退出激进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历史问题社会主义与民主革命的社会主义控制模式的局限社会主义与福利国家第三章当代的社会革命简单现代化和反思现代化结构的影响生活政治的到来社会变化与积极信任的作用人为不确定性和全球风险环境第四章两种民主化理论民主的普及一个可供选择的观点参与、代表和对话民主是什么?对话民主政治民主与团结问题民主、不平等和权力第六章能动性政治和积极的福利福利制度和人为不确定性全球贫困提供的论据一种可供选择的发展钻石结构第七章 积极福利、贫困和生活的价值工作、生产主义、生产率从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后匮乏社会中的福利阶级划分和社会冲突富人反对穷人?一个能动性的平等模式第八章现代性的负面生态问题和生活政治考虑一下自然自然:生存之地与共存之物繁殖问题后果严重的风险的秩序环境、人格第九章 政治理论与暴力问题国家与和解男子气概和战争暴力、族性差别和文化差别第十章 力量和价值问题译后记5.2章节概述 该书探讨了激进政治的未来发展问题:应该怎样理解当今政治激进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可能?在当今世界里左翼已经转为守势而右翼变得激进,倡导市场力量要打破阻挡其前进的传统与习俗的障碍。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本书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介绍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老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以及保守主义与社会变迁,并论述了保守主义走向激进的过程。一位学者对保守主义的概括是“保守主义的本质是怀疑论的” Roger Scruton, 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on,London:Macmillian,1980,p.11.。而新自由主义者赞美经济个人主义,他们把这种个人主义看做小型国家民主制度成功的关键。正如弗里德曼所说“经济活动绝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领域,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时与别人合作,产生出各种复杂的结构 Milton Friedman,Free to Choose,Secker and warburg,1980,p.25.”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市场创在了个人自由地基本条件,对民主制度的重要意义超越了国家制度本身。但他们开始接受国家的力量和作用。保守主义: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赞成市场力量无限扩张。新保守主义:从新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新保守主义在继承传统保守主义气质的同时,拣起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思想,即国家不干涉私人经济的放任主义理论,这样坚持传统自由主义的思想家成了新的保守主义者,新保守主义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走向激进。第二章则主讲社会主义与民主、革命的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福利国家,论述了社会主义由于控制的局限,逐渐由激进走向保守的演变过程。社会主义:核心概念是“政府比个人知道的多”,不鼓励利己主义,诚实地追求利润,是道德力量的来源。主张国家控制,重集体和国家,把工人集体放在核心位置上,重视中央计划和国家控制。 随着福利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转向守势,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关注点福利国家上,他们开始维护福利国家,吉登斯以马歇尔的“经济公民权”和克罗斯兰的福利国家的“经济成功”,社会主义者觉得有其合理性,在政策和观点上逐渐由激进转向保守。第三章主讲当代社会革命,论述了反思现代化,讲述了结构的影响和生活政治的到来,社会变化与积极信任的作用以及人为不确定性和全球风险环境。他认为人类面临四种主要不确定性扩展的高风险:吉登斯区分了这四种全球性“邪恶”与现代文明的不同维度有关:生态的威胁经济的两级分化(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大规模战争的威胁(监控)(暴力手段)对民主权利的否定接下来吉登斯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如图): (工业主义)人化的自然(资本主义)后匮乏经济(暴力手段)协商的政权对话的民主(监控) 马克斯关于“后匮乏经济”认为是一种普遍富裕的经济,这里没有读懂P78。“人化的自然” 简单来说就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话的民主”意味着表达与交流个人想法的权利。“协商的政权”提倡的也是一种商议民主。吉登斯认为这一框架的建立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高风险。本书第四章吉登斯主要介绍了两种民主化理论,吉登斯认为民主:不是定义为所有的人都参与它,而是定义为对政策问题的公共商议。他认为两种民主化理论主要是自由民主制度和商议民主制度。吉登斯强调对话民主。 在第五七吉登斯主要论述福利国家的问题和出路。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来源,提出了三个福利问题,贫困问题,工作和阶级问题以及福利制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未来福利的初步定位,这个内容在重要内容讲解里面会具体介绍。第六章主要讲述积极的福利,介绍了人为不确定性和全球贫困提供的论据以及针对福利国家的问题一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本书第七章主要针对福利国家的问题,指出积极福利、贫困和生活的价值,介绍怎样从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以及后匮乏社会中的福利如何普及全体国民,阶级冲突如何解决,以及构建一个能动性的平等模式。有关福利问题下一部分有专题介绍。 本书第八章主要讲述全球化社会中,现代性的负面也就是生态问题和生活政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讲述:考虑一下自然,以第二次环境浪潮为例子,引出自然环境的悲惨现状,接着论述自然作为生存之地与共存之物的重要性,最后讲到了后果严重的风险的秩序,这里是整个全球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作者重点介绍了环境和生态的威胁。第九章紧接着第八章的生态和政治问题,引出政治理论与暴力问题,指出国家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及全球暴力问题,提出国家和解的观点,并深入分析男子气概和战争的关系,深入探讨了暴力与族性差别和文化差别的联系。最后提出解决暴力问题的路径和缓解方法。 第十章主讲力量和价值问题,树立了本书的主题,再一次重申在后工业社会消除贫困,拯救环境;否定天命论,承认风险,总结左与右之间的关系和转变过程,最后论述对全球化秩序的反思。6.内容重点分析6.1.何谓超越“左”与“右”?吉登斯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政党政治现象:左与右,激进与保守,由于其本身的片面性,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它们各自的反面。欧洲如此,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吉登斯在对保守主义的各种形态和欧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说明保守主义在它自己的演进中已经走向了反面,而向来以激进主义面目出现的社会主义却走向了只注重社会福利的保守主义,如下图:新自由主义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保守只注重社会福利的保守主义激进主义面目出现的社会主义吉登斯按照保守主义的发展史,把保守主义划分为新自由主义老保守主义哲学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吉登斯勾画了保守主义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传统,反对新生的资本主义,一直发展到激进的“新右派”,即走向保守主义的反面思想历程。新右派:即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其核心要素是市场与个人,其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坚持无干预的资本主义将带来效率、成长与普遍繁荣。新右派对私人企业的爱好胜过国有企业或国有化政策,其秉承“私有是好的,公有是坏的”,相信资助,个人责任心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吉登斯也研究了社会主义从一种社会革命理论发展为它的保守形式“市场社会主义”的历程。他于是得出结论说,左与右的说法已经失去了意义,用吉登斯的话说,“已经变得激进的保守主义遭遇到已经变得保守的社会主义”,因此,“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已经不存在右派和左派的陈词滥调”。在我看来,虽然东西方在左与右问题上有不同的变化,但是,左与右之争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消失的。因为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真理并不是像装在某人口袋中的东西一样,随时可以拿出来,所以,左右偏离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更重要的是,既然有不同的政党,那么,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党派之争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左右之争并不像吉登斯所说的那样,会成为陈词滥调,而且吉登斯有自己的立场,在左与右的派别中,吉登斯更多地偏向于左边,他本身就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6.2.后传统社会,全球世界主义吉登斯在书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提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曾经是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吉登斯对资本主义一直持批判态度。但是,他认识到,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不存在了。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西方国家的国家干预和国有化程度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所有者“失去了很多权力。国家控制了很多从前掌握在个人资本手中的决策权和资源,结果是把国有化与福利制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吉登斯看来,革命的时代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即他所谓简单现代化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化进程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反思”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接受了凯恩斯主义,而且不同程度地吸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央计划方式,而社会主义也正在借鉴资本主义的生产手段,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简单和单一了。吉登斯不像其他西方左翼作者那样喜欢使用“后现代”这个词,他认为用“反思的现代化”和“后传统社会”更能反映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质的把握。吉登斯所谓“反思的现代化”有三大特征:全球化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的,正如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和思想也是从英国和西方国家传播过来的一样,带有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保障发展又将影响全球其他国家。正如吉登斯所说的:“全球化影响有可能摧毁行为本土情境,那些受到影响的人们会对这些情境进行反思性重组,而这些反思性重组又会反过来影响全球化。”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广泛冲击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或者需要反思这样一些问题:我是谁?我该怎么做?我怎么面对外部的世界?这就是吉登斯为我们勾画的一个“反思的现代化”或“后传统社会”的情景。吉登斯把这种后传统社会称为“全球世界主义秩序”。吉登斯写道:“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完全后传统社会的第一代,后传统这个词在许多方面都优于“后时代”。6.3. 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其实,吉登斯所谓的“全球世界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他讲的“重构激进政治的六点框架”。这六点框架的主要内容是:吉登斯的这个激进政治框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构思。可以看出,他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方案,在左翼与右翼、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一种融合。这是不少西方学者都在试图做的一项工作,“原因是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发现了原有理论和现实政治模式的局限。大量的事实和文献资料表明,不仅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而且西方民主民主政治迷失,也正因为其虚伪性而受到选民的消极抵制,从而使这种传统的西方民主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是许多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意识到的问题。 李惠斌.译者序言.超越左与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因此,吉登斯提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不仅如此,吉登斯还把生活和生存问题社会团结和稳定反贫困、反暴力民主和对话以上这些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构想,也是很有价值并具有时代意义的。但是,我们可以以看出吉登斯的这个框架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他没有在经济的层面上去了解社会主义问题,只是单纯从政治层面进行分析,正如他在书中引述的熊彼特的那句话中所说的,“社会主义不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去把握,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转引自: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提出一个美好的构想不难的,难的是找出现实的困境和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二,吉登斯对于中国20年来的改革成就及其对社会主义理论和时间的重要意义等,都缺乏深入的了解,让他没有看到中国20年改革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其三,由于以上两个局限,使得吉登斯像大多数西方作者一样,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做了错误的理解。首先是对于1989年以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改革和发生的变化缺乏准确的评价,或者换句话说,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许多作者都弄混的一个问题。6.4.福利国家的矛盾吉登斯通过介绍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来源、工作和阶级、下层阶级的问题以及对福利未来的初步定位,具体分析了福利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其中有些是左右双方基本上共同承认的,如:全球化竞争 纳税人的“反叛”使福利的财政来源缩小 社会的老年化和离婚率增加造成的福利负担加重 国有企业的普遍效率低下 福利机构的官僚主义化 各政党为了争取选票而必须对中间阶层做出让步等但是需要着重提到他的几个观点,因为这些是与他提出的解决方案直接有关的。第一,福利国家未能成功地减少贫困,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都使生活较好者受益更多。对长期失业或困难者的帮助主要依靠直接拨款,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所谓“福利依赖性”态度,甚至形成一种文化心态。这样的话会使福利国家不能把这部分人整合进广大的社会,有时反而促使他们与社会“疏离”,甚至导致一个所谓的“下层阶级”的产生。第二,福利国家制度是以传统的家庭和两性分工体系为基础的,前提是保证负担家庭经济的男子充分就业,女子承担家务,同时对离婚或丧偶妇女(特别是在有子女需抚养时) 给予补助。一旦充分就业不可能实现,妇女又日益进入职业劳动与男子竞争时,这种制度就难以维持了。而且这种两性分工体系是对女性权利自由的一种束缚,是不公平的。第三,福利国家只涉及个人生活的某些方面,主要是经济方面,而把其他问题撇开,包括对感情、道德和文化的关心。保守主义曾经攻击社会主义的这些缺陷,但保守主义主要是从维护传统的角度出发的,而社会主义则是反对传统、提倡进步的,当然不可能接受保守主义的批评。因此吉登斯认为,一般说来社会主义没有为解决“生活政策”问题作好准备,尽管这些问题是属于福利问题的内在本质的。这些就是吉登斯认为的福利国家的主要矛盾。吉登斯在福利的未来:初步的定位这一节中指出战后福利国家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构弱点是推进经济效能和尝试进行再分配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引用格雷的话:“福利制度不可能实现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福利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继承了帮助扩大中产阶级利益的手段,它是一种巩固社会秩序的中间部门的妥协。 Gray, Beyond the New Night.”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福利制度主要是维护和壮大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对下层阶级的生活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吉登斯在第五、第六、第七章是直接论述社会福利的。第五章解释了福利国家的矛盾,在第六章能动性政治和积极地福利中,吉登斯提出了一个钻石结构来解释和缓解贫困。我的理解是一代一代人生命的延长对于其它三个领域都有直接的影响,代与代之间出现的新关系以及可能的分裂对家庭、婚姻以及性行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但是对于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吉登斯没有仔细具体的论述,知识简单做了提及。工作家庭性别代在第七章,积极福利和贫困、生活的价值里,吉登斯提出福利国家解决贫困和阶级问题的方法。提出了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不应该被视为财政危机,而是风险管理危机,意思是福利国家不应该仅仅给国民予财政补助,而应该重视国民整体幸福感的加强,精神、权利方面的关怀。在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中国的社会保障不能仅仅是一种给予型的保障和救助,而更应该强调“造血”功能的发挥,不能一直让穷人陷入无尽的贫困不能自拔。除此之外,国民整体幸福感的加强不应该只重视物质,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关怀,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充足的福利提供才是完整的,国民生活才是富裕的。这一点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忽视的内容。至于解决措施,吉登斯并未提及,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方向。关于阶级问题,吉登斯认为可以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契约:总的说来,他对福利国家的批评是相当中肯的,但是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却比较抽象。至少可以说,他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福利政策。吉登斯认为,福利国家最大的结构缺陷是提高经济效率与企图实行再分配这之间的关系非常薄弱。福利国家未能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实际上成了促进扩大的中等阶级利益的工具。前面说到的福利国家所体现的社会妥协不是直接发生在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而是一种加强社会的中间部分的妥协。贫困之所以能减轻不是由于再分配,而是生水平普遍提高的结果。可以得出,“再分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术语,这个词指的是减少经济不平等,福利国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是因为有中产阶级这一巨大团体的共同利益。在我看来,贫困的缓解主要不能通过富人到穷人的再分配,而是因为普遍富裕,因为财富的普遍增加。因此福利国家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逐步完善。 6.5现代性的负面生态问题吉登斯在书中提出,现代化给人类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城市化迅速的同时,现代性的负面已逐步明显。他引用卡洛琳的观点:激进生态学提出了一种“我们要为自然和其他人类负责的新意识。它追求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和培养人的新伦理。它为遵照新的社会前景和新的伦理改变世界提供了力量 Carolyn Merchant,Radical Ecology,London:Routledge,1992,P.1.”。吉登斯指出必须在深入修正我们现行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新的和谐。我们必须培养起“对待生物圈的新的敏感度”,并且“恢复人类与土壤、动植物生活、太阳以及风等的交流。”正如阿兰-里皮兹 Alian Lipietz,Towards a Nw Economic Order,Cambridge:Polity,1992,P51,55.说“对自然的犯罪正在不断升级,而且对自然的每一次犯罪都是对人性的犯罪。”吉登斯呼唤我们在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考虑一下自然。我们需要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各种生态和自然地威胁,对社会和人类造成难以言喻的后果。这让我想到了亚当斯提出的“第二次环境浪潮”,它关注的对象是生物圈受到的威胁(像全球变暖),包括现在我国严重的雾霾、沙尘暴等这些生态问题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对于生态作者来说,这些问题预示着人类和地区的生态系统将遇到巨大的威胁。吉登斯认为生态问题应该被理解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现代化达成妥协的部分。生态问题不能与去传统化产生的冲击分开。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出路,吉登斯进一步论述,在缺少关于全球生存问题的情况下,任何一次提出“我们怎样生活”这个问题都是要决定要保存什么-自然的还是过去的。生态问题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开始依靠控制的扩大以及经济进步作为遏制出现生活基本存在困境的手段。”这里我认为翻译有些繁琐、抽象,我认为吉登斯的意思应该是现代文明很大程度上是靠经济进步来提高生活质量,免于遭受贫困,而忽视了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在接下来的繁殖问题的论述中,吉登斯以堕胎为例子,说明科技的每一次变革跟进步都会有不同的争论,传统的变革如果有不好的后果,就应该尽量去弥补去改善,最大限度使之合理。但是每一次堕胎都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它阻止了胎儿创造性潜力的充分发展。虽然堕胎总是件坏事,但是在不堕胎就会对人的潜力实现造成更大损害的情况下,早期堕胎是合理的。吉登斯说“有意义的不是这些被赋予价值的事情,而是个人能够过怎样的生活。”这里我认为吉登斯的意思是要尊重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人选择的权利,不应该外加对任何人进行任意评论和干涉,这里包含“自由”、“人权”的意思。在后果严重的风险秩序这一节中,吉登斯指出像现代性的其他“缺陷”那样,后果严重的风险揭示了一种乌托邦的存在-而这种乌托邦肯定具有某些现实主义的成分。吉登斯所说的乌托邦指的是:世界回归到自己的“自然秩序”,人类从自然中撤出,或者对有机体系的尊重远胜于对自己的尊重,以此限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全球合作的乌托邦,承认人类在多样性中存在着统一性。但是吉登斯又指出,现代性的“缺陷”向我们表明,我们应该努力避免它们-它们是消极的乌托邦。也就是说面对被破坏生态和的自然,不能够只通过更多地科学和技术来解决科学技术文明化的困难。应该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对未来的威胁和风险进行预防。在这一章的结论中,吉登斯指出生态政治是一种损失政治-是自然的损失、传统的损失-但也是恢复政治。我们虽然无法回归自然或传统,但是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有集体性的人,我们在积极接受人为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能够努力使我们的生活重新道德化。这里我理解的“生活重新道德化”指的是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和重新解决贫困问题。因为吉登斯曾经提出,为了摆脱生产主义,意味着要在自主、团结以及追求幸福的主题引导下恢复积极的生活价值。他说的积极的生活价值指的就是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关注贫困、关注下层阶级、关注环境。这一章给我的启示是,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客观趋势,抵制它只会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窘迫和边缘化。学术界有不少人对市场经济蕴涵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所造成的危害忧心忡忡,他们指出:追求财富并非人类的最终目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己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确应该反思一下。中国的现代化在推进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许多弊端。现代化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造成人口拥挤、资源贫乏、生态失衡、空气毒化,气候变暖、沙尘暴、酸雨多发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蔓延。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发展,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早己经在西方出现的“现代性问题”,人际关系的疏离、消费主义流行、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而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 而且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如雾霾、沙尘暴、酸雨等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灾害,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会引发各种肺部、皮肤、呼吸道、鼻炎以及心血管疾病,这些危害和威胁都是潜在的,而且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很有可能使人们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导致贫困和生活质量的降低,那么谁应该为这些严重后果买单,没有任何政府和企业或者社会组织给国民遭受的这部分损失提供相应的预防和保障措施,构建环境保障可以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一个方面。这也可以是社会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