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草因为爱,所以艾艾:古多借爲乂(y)字。治也。又訓養也。玉篇蕭也。詩王風彼采艾兮。傳艾,所以療疾。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又博雅老也。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疏髮蒼白,色如艾也。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爾雅釋詁艾,歷也。註長者多更歷。又爾雅釋詁艾,相也。疏謂相視也。又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又養也。詩小雅保艾爾後。又止也。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註未絕也。又報也。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艾 i 名(1) (形声。本义:草名)(2) 即艾蒿 Argy wormwood;mugwort wormwood。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Artemisia argyi ),叶制成艾绒,供针灸用艾,冰台也。说文削冰令圆举以向日,干艾于后,承其景则得火,故曰冰台。博物志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采葛求三年之艾也。孟子。(3) 又如:艾人(用艾草结成的草人。旧俗在端午节以艾人悬挂于门上,可以避邪除毒)(4) 老年,对老年人的敬称 the old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送鸿举师游江南引五十曰艾,服官政。礼记。郑玄注:“艾,老也。”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梅尧臣田家语。(5) 又如:艾老(五十岁以上的老人)(6) 漂亮的人 handsome man;pretty girl;beanlty国君好艾(此指男色),大夫殆。国语晋语积得些金帛,娶了些娇艾。桃花扇。(7) 又如:艾色(美丽;漂亮。多指女色)(8) 小人 person of low position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9) 姓艾 y动(1) 通“刈”。刈割;斩除 mow;cut;reap一年不艾,而百姓饥。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2) 又如:艾命(舍生;捐躯)(3) 通“乂”。治理;安定 manage;redress;stabilize或肃或艾。诗小雅小旻海内艾安,府库充实。汉书艾草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又名:火艾、五月艾。【别 名】 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青、蒿枝冰台艾的别名。见尔雅释草。本草纲目:“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我国古书淮南万毕术曾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说的是将坚冰削磨成凸透镜,举向太阳,能使光线折射会聚为太阳的像,把艾绒放在那里就能发光而燃。 “艾”:艾绒,中国、日本民间医药用于灸疗的艾制细丝。 “承”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受” “影”:这里的“影”实际上是光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形成的光影,可以认为是焦点。阳燧取火,见崔豹古今注。阳燧是凹面青铜镜,形如杯碟,对着太阳,聚焦艾绒,很快点燃。四法是用水晶球取火。旧唐书云:“罗刹国出火珠,状如水精。日午时以珠承影,取艾依之即火出。”古罗刹国在今印度境内。火珠即水晶球,当作凸透镜用,亦聚焦燃艾绒,与阳燧同。五法就奇特了,用冰取火。有古书说“削冰令圆”,取火如凸透镜之聚焦太阳光。惜乎冰怎样削,语焉不详。别以为原始人都很蠢,他们懂得就地取材,降成本于最低限度。这种方法比希腊神话有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方法要高明得多。蕲艾:湖北蕲艾,是最好的艾。艾灸时渗漏力强于其它艾。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艾草是多年生草本,菊科,艾属。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艾叶煮水来泡脚,且不说这样做的效果,只将一双冰冷、疲劳的脚,放进那琥珀色的热乎乎的艾叶水中,闻着它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散漫的享受了。更何况,它的作用,它的热性,也正在从脚的底部缓缓渗入人体。为什么艾灸用艾草做原料?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草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草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草,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草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草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艾灸中医古老医学 灸疗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灸疗历史悠久,其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物出土、社会发展规律、文献记载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火的应用为灸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在利用火的过程中不慎被灼伤了某处,竟使某种疾病得到减轻或消失,于是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通过长期的实践,从用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用艾施灸。形成了灸法。 关于灸疗,考古学者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周时应用灸法治病的记载,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它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18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的一段话,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所讲的“攻”,即指灸法,“达”即指针砭。“灸”字,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的是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疗就已经盛行。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传本的古代经脉著作,一种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是阴阳十一脉灸经。产生于战国至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该书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证记载颇多,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为灸疗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贵要略二书,不仅被后人推崇为经方的鼻祖。 而且也是关于灸疗的宝贵文献。书中论火灸者27条,其“阳证宜针,阴证宜灸”,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响。 随着灸疗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灸疗专著,其中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撰集的曹氏灸方,魏晋时期黄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详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主治、艾灸壮数。该书对后世颇有影响,并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对灸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晋葛洪撰肘后卒救方。书中收录了多种灸疗方法,对危重病症施灸方法记载较详细,首创了隔物灸。葛洪是倡导灸疗的先驱,并引起人们对灸疗治急症的重视。葛洪的妻子鲍姑,擅长灸法,尤以治疗赘瘤与赘疣而闻名。晋隋时医家陈延之所著小品方的特点是取穴少,而灸壮多。 唐代孙思邈撰集的备急千金要方,提倡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注重灸量,施灸壮数多至几百壮,书种收载了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盐灸、黄蜡灸等。还有用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唐代王焘注重灸疗的应用,指出:“适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故书中“不录针经,唯取灸法”。唐代已有了“灸师”这一专业之称,如唐代韩愈的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说明此时我国灸疗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中分述“皇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中为防止和减少烧灼痛,还载有睡圣散,使病人在昏睡中施灸,这是将麻醉方法应用于灸疗的最早记载。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对于灸疗论述甚详,为后世针灸医籍所引用。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庄绰的灸膏肓俞穴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代罗天益,著卫生保健一书,主张针灸与药物并重,强调温补脾胃用灸、防治中风用灸。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初现了“桑枝灸”、“神针火灸”,后又发展为“雷火针灸”。张介宾的类经图翼介绍了各类病证的灸疗处方。 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介绍了19种病证的灸疗处方及操作方法。吴亦鼎的神灸经纶是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灸疗专著艾灸的好处大众对艾灸的认可正在呈上升趋势,艾灸的好处也充分得到了肯定,艾灸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艾灸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艾灸的好处有很多。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好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的温灸疗法,并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只用,效果也很好。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艾灸的好处还要追溯到古代。古人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说的就是要保命长寿,扶阳是不二法门。艾的传统风俗我国古代历来就有端午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间记载。民谚也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前后,天气渐趋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认为艾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害,从而使人身体健康。从端午节的这种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僻邪、驱魔、防病、治病的。因此一到端午节那天,人们都会在太阳还没出来之前,纷纷上山去采摘一些艾蒿回家,插在门隙里以求无病无灾。关于这一习俗的沿袭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说唐僖宗年间,黄巢造反,杀富济贫,一路攻城掠地,从山东一直打到河南,兵临邓洲城下时,在逃难的百姓中,有一妇女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儿,手牵一个二三岁的小儿。黄巢问其原因,妇女回答说:“小儿是亲生的,大儿是邻友的,邻人一家死于战乱,只剩下这点骨血。黄巢杀来,宁可弃己子,也要保邻儿。”黄巢听了深为感动地说:“大嫂,不要怕,我黄巢专杀贪官污吏,豪强劣绅。你爱邻人之子,我爱天下百姓,有爱则不会杀。”妇人自语说:“有爱则不会杀”。黄巢见路旁长满艾苗,灵机一动,伸手拔起俩棵,对妇人说:“有艾不杀,大嫂快回城传话,令平民百姓门上插艾为记,义军则不会伤害。”妇人回城后,暗暗传话,全城百姓家家门上插艾,次日,正是端午节,黄巢义军攻下邓洲,杀贪官,除豪强,开仓分粮,万民欢呼!从此,端午插艾就成了风俗,传至今日。现在的老年人都说插艾蒿是用来避邪的,能保一年里生活平安顺利。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两者皆可入药。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药。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由于人们缺乏科学常识,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所以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以保健康。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我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就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其药效就更为直接。习惯上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一定的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祛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前屋后栽种艾草以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也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彦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之高。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外治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艾灸经典语句1名医孙思邈:“若要安,三里常不干”。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4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5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6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7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8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9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10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 陈延之)11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12不与不灸三里者同行 (日本)13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日本)14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15皇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1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20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21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22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23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24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25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26.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27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28. 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29. 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30.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31诗人谢钟称颂艾蒿:“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总结了。32.清吴亦鼎神灸经论记载,“夫灸取于火,以性热而至远,体柔而用刚,能清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李时珍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偏方: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治疗寻常疣 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艾叶煎鸡蛋做法: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加入盐、胡椒粉,锅热加油,煎熟即可。 作用:令人开胃。艾叶红糖水做法: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作用:用于痛经。姜艾鸡蛋做法:生姜15克,艾叶10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煮熟后,蛋去壳放入再煮,饮汁吃蛋。作用:用于月经过多。艾叶饼做法:将五月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客家妇女坐月子必吃的点心,还可治感冒。艾叶阿胶粥做法:阿胶20克,干艾叶10克,红糖1大匙。干艾叶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钟,倒出药汁。将阿胶捣碎,加入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边煮边搅),加红糖拌匀。月经期间经量过多时服用。每日2次。作用: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适用于痛经、小腹冷痛的调理。汉方把艾叶当作止血剂,其能缩短出血、凝血的时间,喝艾叶汁可改善月经量过多或经期过长。阿胶所含的胶蛋白,能帮助血液凝固,故有止血作用;同时又可以加速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增长,也有养血的功效。阿胶滋阴补虚、益肺,常用于功能失调型的子宫出血、血虚等症状。适用血虚体质者。注意,吃太多有的人会腹泻、胀气。小小艾叶 药用功效大艾作为药用,主要取其叶片。中医认为,艾叶性温,味苦、辛,功效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安胎。主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月经不调、痛经、心腹冷痛、泄泻久痢、带下、湿疹、痛疡、疥癣。临床上,艾叶的用途可分为外用和内服两类。其中外用以火灸为著名,而内服用途甚广,其在妇科病中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主要也是用在妇科病上。艾叶具有抗菌、增强网状上皮细胞的吞噬、平喘、抗过敏性休克、镇咳、祛痰、缩短凝血时间、利胆和兴奋子宫等作用。现将临床应用有效的验方介绍如下。治寻常疣、扁平疣:采新鲜艾叶,揉至出汁,在疣表面磨擦至皮肤微热或微红,但不要擦破皮肤,每日2次。治臁疮:取艾叶60克,桃仁18克,凤仙花15克,水煎外洗,每日12次。治阴囊湿疹:将鲜艾叶20克放在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沸,用脱脂棉或小块毛巾浸入热药液,敷于阴囊,或洗阴囊,或趁热熏洗阴囊,再以热毛巾敷于阴囊上。治风湿气两腿作痛:取艾叶60克,葱头1根捣烂。上用布共为1包,蘸热白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治习惯性流产:取陈艾叶30克,鸡蛋2只,先将艾叶煎汤去渣,取汤煮鸡蛋,熟后连蛋带汤1次服食,每月连服7剂,轻者连服23个月,重者连服35月。治寒型痛经:取当归30克,艾叶15克,红糖60克,水煎熬取3碗,分3次温服。治寒性泄泻:取艾叶6克,生姜2片,水煎去渣代茶饮。治支气管炎:取艾叶18克,蒲公英、鲜鱼腥草各30克,共炒干研末,炼蜜为丸黄豆大,日服2次,每次9克。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取蕲艾叶适量,研成粉末,取少量吹入或蘸擦患耳,每日23次。治肠炎、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取艾叶、辣蓼各2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可入菜,可入药的神奇之草艾叶是野菜,也是一味中药,南方人经常食用,而北方一般药用较多。艾米果、艾糍粑、艾叶煎蛋、艾叶肉丸子,一个个清香可口,软香黏糯,色似翡翠,每年的阳春三月,这些传统小吃就开始摆上客家人的餐桌。在南方,艾叶是很平常的小菜,一年四季都有的,像冬天打火锅吃到最后都会拿新鲜艾叶当小菜的,也可以哂干,和鸡一起炖,呵呵,我是时不时拿干艾叶来煲骨头汤的许多人家都会用采来的艾叶,与枫树叶、桉树叶等一起煮水,给产妇洗澡驱寒,这对产后疼痛、关节酸痛等都有好处。对于岭南一带的客家人来说,艾叶更是一种美味。除了总书记包的艾叶粄(把艾叶与糯米粉和在一起,像包饺子一样包上各种馅儿),还可以像香椿一样,做成艾叶炒鸡蛋。客家人还喜欢用艾草来煲鸡汤,认为艾草鸡汤既可以祛风暖胃、清热解毒,又可以平抑肝火、祛风湿、消炎、镇咳。艾草鸡汤也就成了当地餐桌上的常客。艾叶,性温有小毒,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作用,可以外用,也可内服。主要用于虚寒性疾病,如腹部冷痛、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妇科疾病,还有止痛的作用,治疗关节炎等;还能止血,用于治疗崩漏、妊娠下血等症。此外,皮肤瘙痒者,也可以用艾叶煮水后洗澡。春天,尤其是清明节至端午节,艾叶又鲜又嫩,是最佳的食用时间。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春季人体阳气生发,艾叶正好可以帮助人体升阳,抵抗外邪,还可以开胃健脾,增进食欲。不过,由于艾叶有小毒,贪嘴的人这一点可一定要牢记,千万不要一次吃得太多。马悦凌热荐泡脚艾叶:规格:50克 (1到2次用量)包装:自封袋包装 “如果大家有上火较重的情况的话,可以用艾叶煮水后泡脚,2-3次(每晚一次,也就是二至三天),体内寒 火就会祛除,经烙通了。各方面肠胃调节吃什么效果会更好。”马悦凌功效:现代人普遍新陈代谢低落,寒湿重,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的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 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这些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使用方法:只要是发生上述疾病时,就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或用纯艾叶做成的清艾条取四分之一,撕碎后放入泡脚桶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对一些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温水,一般连泡2-3次,也就是2-3天后,同时要多喝温开水,不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这些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或消失了。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所有寒凉的食物,还可以在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这样即去了寒又不泻气。有些人身体非常虚弱,虚不受补,吃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就会牙痛、口腔溃疡等,就等什么时候上火了再用艾叶水泡脚,没火时就继续食补,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如果又上火了,仍然用艾叶水泡,但同时必须停掉所有寒凉的食物,不要再有寒湿侵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体质在慢慢地增强。以后还是一样,只要没有明显上火时,每天只用温水泡脚,不要用艾叶水泡脚。当受凉感冒、流清水鼻涕、咽喉疼痛、浑身酸疼或伴有发烧时,都可以用艾叶水泡脚,这是要泡到身体发汗,但必须同时喝生姜红糖水,发热时加葱白,有咳嗽时加几瓣大蒜,要连喝几次,喝到身体发热了,不再浑身酸疼流清水鼻涕了再大量的喝白开水,将病毒及寒火及时排出,并注意休息,你的感冒会很快痊愈。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性味归经: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功能主治:本品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用半斤成熟的艾草(没有成熟的艾草不能使用,因为它的药力不够)放置在盆子里,在房子里点燃,把窗户关起来,这样才能起到熏的作用。在熏的时候,一定要烟熏,不能是明火,因为实验证明,烟熏杀菌的效果比明火要好得多。烟熏的时候人要离开房子,因为艾草有大量的挥发油,挥发油是艾草杀菌的重要成分,但它有毒性,容易引起皮肤粘膜潮红,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严重的会导致抽搐,一般应该离开房子半个小时就不会中毒。艾叶浴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取新鲜艾叶3050g,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艾叶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效.。使用方法:内服310g。可内服,可烟熏,可外洗。止血宜炒炭用;理气血宜生用。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乌金丸、暖宫孕子方、胶艾汤药膳:艾叶粥苦艾与艾草的区别应该不是一种东西,但比较相似。 苦艾又叫针叶火绒草,别名钻叶火绒草、小火草、火绒草、白特。 而艾草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青。 苦艾,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单一,垂直,稍木质化,径达3cm。根状茎稍粗短,垂直。茎单一或2-3个,竖立,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部斜上分枝。茎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长卵形或卵形,长8-12cm,宽7-9cm,叶柄长6-12cm,中部叶长卵开或卵形,二回羽状全裂,长6-9cm,宽3-7cm;叶柄长2-6cm;上部叶羽状全裂或5全裂,长4-6cm,宽2-4cm,近无柄;苞片叶3深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下垂,于茎端或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中、外层总苞片有白色柔毛,内层者的膜质,几无毛;花序托密生白毛;雌花1层,15-25朵,花冠狭圆锥状,花冠桅部有2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长两性花4-6层,30-9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柱头有睫毛。瘦果长圆形,先端微有不对称的冠状边缘。花、果期8-11月。 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一150(一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一o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一8厘米,宽4一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一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一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布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一1O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美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同属菊科。艾草的历史概况 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将一种草发展成千年的文化;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以炽热的情怀来对待一种草;世界上也没有哪种植物能够比肩与众生,数度救民于疾苦;如果世界上能有一种草能称之为“百草之王”的话,那它只能是艾草! 艾,古时又称艾草、冰台、医草、艾蓬、香艾、灸草、蕲艾、黄草、艾蒿等名称。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记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条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经普遍应用了,而且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由生长,以湖北蕲州产的艾为最佳,叶厚绒多,疗效亦佳,故以蕲州艾为著名。艾在春季抽茎生长,茎高60-120厘米,叶形为羽状深裂,叶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的花,有圆筒状的花冠,其中排列着小头状花序。艾叶有芳香性气味,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置于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反复捣碎,使之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及杂质,留下的柔软纯艾纤维,即成柔软如棉的艾绒,其色淡灰黄,干燥易燃这为佳。本草纲目中说:“拣去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箩去渣滓,去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躁,则灸火得力。”艾绒质量的好坏,对施灸的效果也有影响,艾绒质量好,无杂质,而干燥,存放久的效力高,疗效好,反之则差。劣质艾绒,燃烧时火力暴燥,易使病人感觉灼痛,难以忍受,且因杂质较多,燃烧时常有爆裂的流弊。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古人对艾的选择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三年之艾就是陈艾,陈艾的优点是含挥发油少,燃烧缓慢,火力温和,燃着后烟少,艾灰不易脱落;而新艾则没有这些优点,新艾气味辛烈、含挥发油多,燃烧快,火力强,燃着后烟大,艾灰易脱落,容易伤及皮肤和血脉等等。故临床上应该用陈艾而不用新艾。在本草纲目记载:“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关于用艾叶水泡脚的利与弊 艾叶能祛寒、除湿、通经络,因现代人普遍寒湿重,所以艾叶就成了我治病不可缺少的帮手。 我喜欢用8-10根艾叶制成的清艾条扎成一排熏后背、小腹、小腿、手臂的方法,能快速祛寒湿,在温度决定生老病死的第24页,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怎样操作及注意事项。我还喜欢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的祛虚火、寒火,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这些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只要是发生上述疾病时,你就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或用纯艾叶做成的清艾条取四分之一,撕碎后放入泡脚桶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对一些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温水,一般连泡2-3次,也就是2-3天后,同时要多喝温开水,不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这些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或消失了。 有的人看到用艾叶泡脚有这么多的好处,就经常用艾叶泡脚,有的人几乎每天泡,这样又过了。因为用艾叶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就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反而会引起头晕、头痛,还会引起情绪上的变化等。有一天下午,我在家中,突然伤感起来,特别想哭,可仔细想想,这两天并没有让我伤心、生气的事,但心里总是一阵阵莫名其妙的伤心,我就认真回想这两天的饮食,是不是吃错了什么,可这两天的饮食并没有泻气及寒凉的食物,主要就是牛肉、土豆、洋葱这些。后来才想起这两天用艾叶水泡脚了,是因为前几天累了,又吃了羊肉火锅,有些上火,就用艾叶水泡脚了,只是连泡了两天,上火的症状是没了,但人又气虚了,气一虚,心里就不作主了,莫名的忧愁、伤感全上来了。知道是气虚引起的,我就上街买了一斤活海虾,吃了一斤白灼的海虾后,整个人抑郁的情绪一扫而光,又心情开朗,宁静祥和了。就因为我的身体过于敏感,而且我的情绪变化是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就用我的这些感受去治疗抑郁症、自闭症,只是给这些病人停掉所有泻气的食物及按摩,专心地用性平及性温的食物调补,很快都能使这些病人走出抑郁、自闭的世界。 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所有寒凉的食物,还可以在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这样即去了寒又不泻气。 有些人身体非常虚弱,虚不受补,吃一些补益身体的食物就会牙痛、口腔溃疡等,你就等什么时候上火了再用艾叶水泡脚,没火时就继续食补,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如果又上火了,仍然用艾叶水泡,但同时必须停掉所有寒凉的食物,不要再有寒湿侵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再吃补益的食物身体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体质在慢慢地增强。以后还是一样,只要没有明显上火时,每天只用温水泡脚,不要用艾叶水泡脚。 当受凉感冒、流清水鼻涕、咽喉疼痛、浑身酸疼或伴有发烧时,都可以用艾叶水泡脚,这是要泡到身体发汗,但必须同时喝生姜红糖水,发热时加葱白,有咳嗽时加几瓣大蒜,要连喝几次,喝到身体发热了,不再浑身酸疼流清水鼻涕了再大量的喝白开水,将病毒及寒火及时排出,并注意休息,你的感冒会很快痊愈。 正确使用艾叶,能有效地缓解和治愈我们身体的病症,而过量的使用艾叶,却会使身体出现亏虚,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还会出现眼睛干涩、人乏力,以及情绪低落,重者会出现咳喘。所以,任何东西都是好的,只要使用的恰到好处,才能促进我们身体的健康。艾草的历史艾为古今灸治的主要材料,因为艾具有其它温热灸所不能代替的效能,并适用人体各区穴位的各种灸法,所以内经把艾作为灸法的代名词。*艾草的认识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黃草、家艾、甜艾、艾蓬、香艾。艾是古代人取火的重要材料之一,又因远古时代的医家用艾来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成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是古代诗人对艾草的真情描写。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在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条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风兮。”从这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是很高的了,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了。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学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此外,春秋外传有“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孔璠之爱赋有“奇艾急病,糜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艾在民俗应用上十分的普及,自古以来有着“清明插枊,端午挂艾”的习俗,端午节到来,老百姓在自家的门窗上挂上艾叶,用来“避邪”、“袪毒气”。在一些经史书籍身上还记载着在端午节时“悬艾人、藏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等民间习俗的记载。*艾草的应用艾在中国的民俗史上的运用很广泛,但是它有真正作用确是在医药的运用价值上。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过两本蕲艾传和人参传,李言闻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这在中国几千年的草药史上,为一味地道药材而著书的只有“ 艾”,并把艾的价值和人参的价值相媲美。在众多的草药中,艾的自身功效极为特殊,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经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这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它被古人称之为百草之王。此外,李时珍对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术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艾叶在民间的应用十分普遍,在大部分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由此可见,民间对艾叶治病作用的肯定。如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叶水澡,并将艾绒少许敷在囟门和肚脐上,可以预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它疾病。产妇在产后三天和满月,都要进行一次艾汤沐浴,用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以预防产后体弱受病。成年人一旦感受风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汤洗脚,同时用艾叶七至九片,葱三至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造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少腹坠痛或崩漏带下等经寒症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氢能产业链投融资策略与市场前景报告
- 新能源行业2025年工业互联网在新能源行业智能运维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法规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模式报告
- 2025年储能电池梯次利用在电网储能调频中的应用实践报告
- 2025年新能源设备绿色金融创新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文化礼品定制服务消费市场洞察:定制化需求与市场潜力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分析与增长策略报告
- 3.3 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湘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湘教版2024
- 2025年中国高档鞋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高纯氯冉酸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资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三轮一般员工市场化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淮南市大通区和寿县经开区公开招聘社区“两委”后备干部30名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入门》课件(共八章)
- 人教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Starter Units 1-3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创伤急救(中医骨伤科学十三五教材)
- 食材配送服务方投标方案(技术标)
- 《社会学概论》教案
- v60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
- 论语全文带拼音
- 温病常用诊法舌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