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2009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回顾.doc_第1页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2009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回顾.doc_第2页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2009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回顾.doc_第3页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2009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回顾.doc_第4页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2009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回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2009年度中国纪录片创作回顾2010-9-13 22:20| 发布者: 浪涛|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博士、副教授 孙振虎_ 刚刚过去的2009年,也许并不像2008年那样大喜大悲,但是这一年也是一个主题鲜明的年份。在共和国60年华诞的这一年里,中国纪录片无疑要对60年来中国走过的道路进行大写意般的总结。同时,这又是现实的一年,我们对过往的一切总结和分析,都是一种站在当下的现代阐释。统一、和谐的大主题与发展、辉煌的主旋律成为这一年中国纪录片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共同志向。“宏大叙事”成为这一年纪录片创作最显著的特征。然而,在这些共性的追求之下,中国纪录片人对纪录片的思考和实践还是闯出了一些新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总结。 一、历史题材中的新闻意识为了迎接祖国的60周年华诞,宏大叙事的电视纪录片往往将视线投向了近60年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例如,上海纪实频道在临近“十一”之前,率先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华一家,以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节庆风俗、宗教信仰、民族歌舞及生活现状为表现对象,以不同民族的家庭和村寨为切入点,展现不同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和历史,历时3 年创作完成,可谓是献礼国庆的宏大叙事节目的典型。而上海文广新闻中心深度 105栏目推出的纪录片看懂中国外国影像里的60年,则通过安东尼奥尼等世界纪录片大师在不同历史时期拍摄的中国画面,剪影新中国60年的变化。无独有偶,北京电视台的北京记忆、我爱你,北京都立足于北京,以60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典型人生记忆,呈现一代代中国人与共和国水乳交融的燃情岁月和心路历程。湖南电视台的3 集纪录片湘江,同样完整地记录了湖南自革命年代到现代化建设60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投资大、立意高远的纪录片虽然都能够给观众带来大气磅礴的视觉享受和历史变迁的沧桑感,但是却没有能够从历史的视野中真正走出来,还都传承着这类纪录片历史回顾的现代阐释的思路,大都还没有注意到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现代人能够找到追述历史的当下记忆的由头。这个由头却已经在一些同样类型的纪录片创作中显露出来。 例如,2009年初央视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虽然有大量的内容是介绍台北故宫中那些珍宝的故事和价值,但是这些在悠悠岁月中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记忆,却被一种极具新闻性的语言和结构牵引着。创作者有意识地利用了具有新闻时效性的事件和时间点的介入,让那些大都出现在节目创作的后期甚至播出前很短的时间内的“新近发生的事件”,去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所以在这个片子第12集承古开今中提及了这样的时间概念:“2008年6 月13日签订海峡两岸包机纪要,7月4日大陆首批赴台旅游团出发前往台湾。2008年12月15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大三通真正得以实现。”应该说,在历史题材中加入当下时间和事件的叙述确实能够打开时间轴的纵深,让观众在古今的连接和跳跃间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博大精深。2009年的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另外一部历时3 年拍摄完成的大型高清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峡也和观众见面了。这部纪录片首度全方位披露三峡工程兴建始末,多角度展示三峡工程建设成就,多层次彰显三峡工程带来的深远影响和综合效益。然而,创作者却并没有将视野仅仅放在那些过往的历史中,而是始终将新闻的时代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结构因素来使用。例如,第3 集生命盾牌在结尾讲到三峡大坝的完工,将会彻底改变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的时候,就用了一组央视新闻作为叙事的依托,交待了2009年长江干流洪峰安全通过三峡大坝的信息,并且在制作结束的最后时刻,又将刚刚收到的长江荆江河段洪峰安全度过的新闻作为了整个节目的结尾,将一个历史百年的追述,最终结在了一个新闻性的消息上,让历史与现实在节目中很好地契合在了一起。2009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已经不再将历史与现实简单地割裂开来,而是力图找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二、宏大叙事中的温婉情怀 题材重大、纵贯古今的纪录片,往往过分强调了历史的厚重感,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电视作为感性媒介的轻巧。因此,这一类纪录片会显得凝重有余而灵动不足。很多纪录片工作者都会认为,如果在重大题材中过分强调一些细节,会让整部作品缺少沉甸甸的感觉而显得太过浮躁。 然而在2009年的这些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却处处都表现着一种温婉的文化情怀,不再保持历史的刻板印象和凝重,而是以一种更为亲切的样式给观众展现了别样的历史。 例如,北京电视台的北京记忆虽然描述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的历史变化,但是却始终坚持着让普通的老百姓和历史的见证人,以“拉家常”的方式来陈述历史。历史不再是历史书上的那些枯燥的史实,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更具特色的是,北京记忆所有的采访画面,在设计上都运用了老百姓在那个时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28的凤凰自行车、老旧的半导体收音机、长条木凳、八仙桌等等,让一种生活的温情跃然于屏幕之上。 同样,湖南电视台的纪录片湘江在短短的120 分钟的时间里,也没有去追求那些历史上显赫的人物和事件,而是从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折射出这60年来湖湘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的历史跨度和宏大的历史叙事,都不过是这些小人物生存故事的历史背景,当普通人在历史的大幕拉开后粉墨登场的时候,观众似乎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人文纪录片固然是这样,科技类纪录片也在试图向这个方向突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制作的10集纪录片大庆魂,全景式回顾了大庆石油会战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示了今朝魅力大庆的风采。在这部纪录片中,每逢人物采访的时候,就是一个动态的动画场景作为背景,写意的画面以温暖的颜色,来图说被采访者所提及的历史记忆。这样的做法使得原本单调的采访画面有了新颖的样式,同时石油会战这样悲壮的历史也被添加上了一抹温情的色彩。 中央电视台大三峡是一个包含多样性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在它8 集的构成中,就有3集工程片、3集文献片和两集人文纪录片。工程片作为科技类纪录片的一种,往往沿袭着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创作思想。节目的信息量巨大,但是往往并不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为在机械的纵横交织和大机器生产的轰鸣中,我们很难体会到一种感性的温情,而大都是一种科学的严谨。无论是几年前的纪录片青藏铁路、较新的大河源都很难得以超脱。 然而,这一次大三峡却放弃了对科学知识的大信息量灌输,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的身上。无论是讲大坝的建设、三峡的航运还是电力的输出,都首先关注人。以人为线索,以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为核心,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熔铸在这些人的身上。观众关注的虽然是人,但是体味的却是人与自然、人与科学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成为承载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纽带。也许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量,但是却在信息的有效传递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很多专家学者欣赏时,在震撼于影像的表现力的同时,都交口称赞这种人本思想与科学精神的有效结合。富有人情味的陈述方式无疑给予了科学和技术以温婉的情怀。三、国家命题下的人文精神 围绕着共和国60周年的主题,不仅有人文纪录片和科学纪录片的创作,站在国家命题下的纪录片也成为今年创作的一大亮点。例如,广东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握手改变世界的日子,专为纪念中美建交30年特别拍摄制作,致力于进一步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内蒙古电视台摄制完成的纪录片北京乌兰巴托是一部庆祝中蒙建交60周年的纪录片,以宣传中蒙友好关系和两国历史文化为主题,梳理了中蒙建交60年以来的大事,见证了中蒙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示了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的对外政策及在口岸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在这一类节目中更是重拳出击。由上海纪实频道承制的“激情三部曲”大阅兵、大工程、民族底片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拍摄,在2009年国庆期间纷纷亮相。5 集纪录片大阅兵以14次国庆阅兵式为主线,铺陈新中国60年艰难曲折走向辉煌的时代宏景;6 集纪录片大工程聚焦新中国60年中的六项伟大工程,重温国人建造长江大桥、红旗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宝钢、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的艰苦历程;56集高清纪录片民族底片则以40多位著名摄影家为56个民族拍摄的精美照片为主要素材,体现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展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中央电视台也陆续推出了辉煌六十年、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人民大会堂五十年、和平中国等一系列涉及国家方针政策变革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要么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看国家政通人和的变革,要么从一个具有极强政治意味的地点切入,以此为线索串联起新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要么从一个典型主题入手,鲜明地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然而,在这些严肃而正统的国家命题的纪录片的摄制中,以往刻板而庄重的创作风格被大大弱化了,代之以更加注重人文气息和叙事表达的方式。政治的说教和宣传口径的模式化,正在被更加电视化、更加注重传播效果的影像叙事技巧所代替。从这些带有很强政论色彩的纪录片创作风格的转变中,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在政治宣传和国际传播中,我们正在逐渐找到一种更加影像化的意识形态编码方式。这一传播策略的逐渐成熟,势必会给民众带来更加亲切的政治传播,也会让世界更容易听到中国的声音。四、服务宣传,兼顾市场 2006年,历经5 年策划制作的纪录片圆明园第一个登陆电影院线,为中国纪录片开拓市场化运作进行了大胆尝试,这部在上映伊始就创下500 万票房的纪录片,曾经让中国的纪录片人一度非常乐观,然而影片1000万的投资却让纪录片的盈利前景堪忧。这部纪录片之后,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虽然至今纪录片的流通市场依然没有像电视剧市场和动画片市场那样建立起来,但是纪录片人依然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圆明园之后,陆续有国外的纪录片走向中国的银幕。2009年,一部就是这样(This is it)更是上映首日就创造了全球票房2010万美元的奇迹,在中国上映首个周末票房就超过了3000万人民币。这部通过彩排花絮制作的纪录片有望最终拿到10亿美金的票房。这是中国纪录片望尘莫及的。然而,2009年,中国纪录片人并没有放弃,陆续又有很多纪录片走上了院线放映的舞台。 摄制了圆明园的导演金铁木,2009年又完成了一部以唐朝历史为背景的纪录片大明宫。这部作品斥资千万,堪称2009年最大手笔的纪录电影,仅西安市政府前期配套文化建设投资就达1.6 亿,其影像意义和文化意义都不可小觑。2009年9月9日,在各国名流的注视之下,大明宫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了国际首映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仅是一部商业作品,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国际名片。服务宣传与兼顾市场在这部作品里得到了良好的契合。虽然大明宫上映前,300 多张预售票就已经脱销,但是导演金铁木却认为,与那些商业大片相比,这并不算什么。他说:“这类电影决不可能创造5 千万以上的票房,如果作为黑马,有两千万的票房我就觉得很了不起了。”也就是说,导演金铁木只是将影片的盈利定位为保本微利。 200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有两部纪录片走上了银幕,一部是浓缩了长安街诞生、变迁等长达600 多年历史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安街,另外一部则是击败了2008年上映的纪录片筑梦2008之后,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的决战太原。与大明宫的商业运作不同的是,这两部作品都首先服务于宣传的需要。长安街在首映式的时候,邀请了曾经居住在这条街边的老居民、在街边的酒店、影院、电台工作过的人们,回忆自己与长安街的种种缘分。决战太原则旗帜鲜明地打出“谨以此片献给太原解放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宣传词。相比较而言,决战太原在服务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作品以拍故事片的手法来让影片充满观赏性,并且汇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资料,通过三个太原同乡(徐向前、薄一波、阎锡山)之间的战斗,引发的对不同信仰之间的思辨则是影片的核心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走上银幕的纪录片,大都更为强调作品的故事化表达,而收回成本、自负盈亏则成为它们目前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决战太原的导演郝蕴透露,目前决战太原正在进行全国发行的运作,从已经在太原一地先期上映的效果看,20万的票房虽然不高,但是针对这部只有200 万投资的影片而言,全国发行收回成本,甚至保本微利都是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总之,2009年的中国纪录片创作呈现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开拓精神。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