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200720641 分 类 号:G206 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论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文化的叙述与传播A Study on the Female cultures Narration and Diffusion in Zhang Yimous Film作者:徐颖涛 指导教师:杨 卓 教授 学科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舆论与传播研究学位类型: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9年5月摘 要 当今世界,电影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久以来,中国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信息资源的全球流通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80年代兴起于影坛的张艺谋在中国原有的电影格局中撕开了一条裂缝,向西方展示了一个与以往经验不同的中国景象,从而吸引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注意力,形成了“张艺谋电影”以及“谋女郎”等重要的文化品牌。张艺谋的成功是中国影坛的一个传奇,因此“张艺谋现象”也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他通过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叙述,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开拓出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世界的成功之路,成为中国电影的品牌。因此,我们可以说张艺谋及其电影活动,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艺术创作的范畴,而被注入了更丰富更复杂的文化意味。我之所以选择张艺谋电影为论题,是因为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张艺谋的电影策略是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因此,我力图从张艺谋电影文本中发现他的文化传播的方式,从理论上探索其电影的意义。出于对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关注来讨论张艺谋电影,通过张艺谋电影的个案分析,探索他的电影的文化传播方式无疑对当今中国电影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以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文化为切入点,从张艺谋电影品牌的建立、张艺谋电影中对女性文化的叙述,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文化的传播及对中国民族文化传播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探讨在“文化接触和冲突”日益激烈的21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之路该怎么走? 关键词:电影; 女性文化; 符号; 商业电影;文化传播Abstract Nowadays,fil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diffusion,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held a cautious attitude toward global circulation of film information resources under the double demand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y interests. Zhang Yimou who grew up from 1980th broke the intrinsic pattern of Chinese films. Zhang Yimous films show the occidental a different picture of China differ from the past. It consequently attracted the occidental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is formed th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brands like Zhang Yimous Film and Mous Sheila. The success of Zhang Yimou is a legend in the Chinese film history , therefore Zhang Yimou Phenomen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In just a few years, Zhang Yimou blazes a trail to make the domestic films step into the world and makes this kind of films become Chinese brand by means of interpreting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dividually. Therefore we can say Zhang Yimou and his films are far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cope of artistic creation, as it is injected into richer and complicated cultural meaning. The reason I choose Zhang Yimous films for the topic is that in the period of culture transition, Zhang Yimous films strategy is a succes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this article, I will try to find the way of Zhang Yimou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his films text and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his film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pretty significant for today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ilms traditional culture to discuss Zhang Yimous films according to the clos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ilms and to explore the wa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Zhang Yimous films by the case study.This thesis will base on the view of communication, take the female culture of Zhang Yimous film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discuss the four aspects as followings: the establishment of Zhang Yimous films brand, the narration of female culture in his films, the female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his films and the apocalypse to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a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I will probe into which wa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films will go in the 21st century full of fierce competition between cultural contacts and conflicts . Key words:Film;Female Culture;Symbol; Commercial Film; Cultural Diffusion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 录引 言1一、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文化符号的运用及品牌建立 2(一)女性文化概念的界定 2(二)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文化符号的形成4(三)女性文化与张艺谋电影品牌的建立6二、张艺谋电影对女性文化的叙述9(一)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美9(二)张艺谋电影中女性社会角色12(三)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情感14三、张艺谋电影对女性文化的传播18(一)审美期待一致迎合西方受众18(二)期望违反培养中国受众19 (三)在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转换中发挥品牌效应 23四、对我国电影民族文化传播的启示26(一)注重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26(二)增强民族文化符号的再生能力27结 语29参考文献30后 记33引 言 如今,论及中国电影界,就不得不谈到张艺谋,提到张艺谋就不得不提到中国文化和“谋女郎”。因为纵观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鲜明的文化底蕴伴随着浓重的女性情结和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情结和女性意识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代表的影片中女性不仅是引发影片叙事的主要驱动力,而且在形式上被置放在主体的中心位置,女性不仅是引起男性焦虑和恐慌的根源,而且是男性难以征服的“他者”形象。在影视传播的过程中,在张艺谋电影中,女性不再是传统电影中的单纯的女主角,而是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参与到整个女性文化的建构之中,这种文化现象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是学界关心的焦点。 以往有关张艺谋电影的研究往往是从文艺学角度,电影学角度来进行的,因为张艺谋电影的确创造了文艺学神话和电影学神话。然而,我们研究张艺谋电影的时候还能够发现,他的电影展现中国的民族文化却被西方文化观所容纳,与此同时他的电影又与中国主流文化及传统文化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却最终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他前期的电影能够为少数的精英阶层接受,而2000年以后的电影却能够掀起电影票房的神话。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从传播学的视角去研究张艺谋电影,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文化的叙述和传播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带来了东西方文化遇合的宽松语境,女权主义和女性学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它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态和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文化研究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以对过往文化的颠覆、化解与更新,对新文明的深邃而鲜活的思考,演化成学术和知识,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文化符号的运用及品牌建立 张艺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走上影坛以来,以一系列具有女性意识和女性情节的影片打造了一个张艺谋的电影品牌,也就是说,女性文化符号与张艺谋电影品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化符号对于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接受一种文化符号,则可以让一种文化达到普遍的社会认知,如对某一生活方式的认知、对物化产品或时尚的接受和推崇,从而为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某一文化形态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对某一民族文化观念的建构文化符号都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总是处于流动和稳定之间的变异之中。因此要传播一种文化,不仅要积极寻找民族文化符号,更要注重文化符号的再生能力。 (一)女性文化的概念界定 当今世界的社会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范围内人类的迁徙活动频繁与生活空间的扩展、通讯技术革命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捷、跨国资本的经济运行模式,使全球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科技化的景象。而文化区域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日益频繁、经济联结日趋紧密、不同民族群体也在不断混杂,使得世界文化格局出现日益杂糅的现象,也使得文化互识的重要性更为凸现。文化就成为当代最具有通识性的关键词之一,其附加意义也反映在学术理念之中。 “文化”一词应该是词汇中最为宽泛和复杂的一个表达单位,所以对于这个词我们很难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 英文中的“culture”是从古代法文和拉丁语发展而来的,当时可以表达“耕种、居住”等词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一词与物质生产密切相关。而这种用法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及生存方式的改变逐渐发生了扩展,转而主要意指人类在自然和精神领域中的积淀和成就。这实际上已经转而指向某一群体在历史进程中对于人类精神的社会建构。这样“文化”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最具内涵的词汇,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文化有着某一群体对于人类精神的社会建构这一含义。所以在当代专门的工具书中,“culture”一词已指“感觉、意义与意识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 鉴于“文化”一词的社会成分的不断扩延和精确定义的艰难,人们开始逐渐摆脱对它理想化的词典性定义方式,也就是说脱离那种单一的界定方式。 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在这方面起到了难以忽视的关键性作用。他在著名的文化分析一文中,对“文化”一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和界定: “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如果这个定义能被接受,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通的人类状况有永久关联的发现和描写。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知性和象限个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从这个定义出发,文化分析是批评活动,借助这种批评活动,思想和体验的性质、语言的细节,以及它们活动的形式和惯例,都得到描写和评价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范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从这样的一种定义出发,文化分析就是阐明一种特殊生活方式、一种特殊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 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M:赵国新译见罗钢,刘象愚主编的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25-126 威廉斯关于文化界定的三分法让我们超越了长久以来对文化的静态观察方式,不再将文化视为一种自足的体系,从而改变了学界对文化观念进行思考的精英立场,用社会发展的眼光和新的文本观念看待文化。 简而言之,文化不仅表现为文本的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本文以雷蒙.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为前提展开论述。 由上述论述我们对文化一词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和复杂性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很难用一个静态的概念去描述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正如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所言,“我所谓的文化,有两重意思。首先,它指的是描述、交流和表达的艺术等活动。这些活动相对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同时,它们通常以美学的形式而存在,主要目的之一是娱乐。然而,其中既有关于遥远的世界的传说,也有人种学、历史编纂学、哲学、社会学和文学史等等深奥学科的知识。在某一个时候,文化积极地与民族或国家联系在一起,从而有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而且时常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排外注意。在这第二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三联书店,1999:24 当今世界是在“文化转向”的学术大背景中,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文化与既有学科发生了粘连,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跨学科之场。其结果是,文化起到了一种黏合剂的作用,因为他几乎可以和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产生渗透和交叉,其分类也多种多样。 在本文中对女性文化概念的界定,以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为前提,依据文化的不同层面,采取结构主义的方式,就各个层面进行分支文化的界定。如按照地域划分: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中国文化等等,又如按照不同领域划分:城市文化、法律文化、校园文化、青年文化、餐饮文化等等,不一而足。 女性文化这一概念正是用这种方式界定出来的。它是指对一定历史时期女性生活状态的一种概括,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女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为这种生活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来,同样可以通过文学影视等方式展现出来,无论是以哪种方式,它往往是隐性的,需要借助一些载体进行传播和保存的。本文拟从女性审美、女性社会角色、女性情感三个维度去考查女性文化。 (二)女性文化符号的形成 自出道以来,张艺谋如同有着黄金手指的神仙不断地点石为金,这给他本人渲染了浓重的魔幻色彩。将他的同行远远地甩在后面。作为导演,张艺谋已经被遮蔽在张艺谋作品的丛林中,化身为张艺谋品牌。同时,张艺谋又与张艺谋品牌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电影的一座丰碑。当我们漫步这个幽深的丛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平凡的故事被挂上了张艺谋品牌后陡然间飞黄腾达,一路暴涨,遁入“大雅之堂”。其实从1986年算起,这个品牌经过了近二十年的锤炼。 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揭开了张巩爱情的序幕,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作为终结,这不仅是张艺谋和巩俐爱情的终结,也是张艺谋品牌艺术期的终结。这个时期,巩俐作为张艺谋品牌的代言人,她的名气远远超过张艺谋本人,被西方认为是最美的东方女人。巩俐以中戏二年级的学生起家,凭红高粱而成为国际巨影,其中的身价变化绝不逊色于600万和2600万之间的差距。这是张艺谋品牌制造的第一个神话。王斌曾经说过,巩俐是张艺谋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符号,提到张艺谋电影就必然会想到张艺谋电影里很闪亮的明星她叫巩俐。张艺谋表达他内心情怀的一个重要符号,这就是巩俐来完成的。这是个有意味的符号,是张艺谋电影的具体实施者。”这个符号似乎注定了张艺谋品牌打造的路线,也由此开始了张艺谋电影文化诉求的女性倾向,通过电影媒介打造了一系列具有一致文化内涵的女性形象。 为什么要选择女性作为诉求载体?除了上述原因,还因为女性向来是电影的主要受众,女性的精神气质变化如同社会文化走向的风向标,最能反映社会秩序的变迁。在传统的中国语境中,女性是最富于感受性而又最欠缺理性的群体。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每发生一次历史性的态度变化,女性角色都要进行一次自我的重塑,女性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中心感应区。 因此张艺谋曾说过:他的影片都以女性为主角首先是小说家们在表现女性方面写的不错,此外中国文学里的主角,还是以女性为主,刻画得最好的,也是以女性为主选这些,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主要为了巩俐,为了这个演员选一些角色,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学里的女性比男性复杂一点,创作者都知道把任务放在一个复杂而且障碍比较多的环境,要刻画情节就比较容易,通过张艺谋这种全面的考虑,我们不难看出张艺谋十分注重演员在形象再创造众的重要价值,这也是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具有共同特性的主观原因之一。从主题形态看,普遍性的人性、人道是张艺谋电影始终贯穿的一个主题,他的电影始终关注人、关注中国的人性,表现人性与文化的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他的许多影片,都是把人性作为切入点,写人的压抑、性的压抑,写人的原始欲望和生命冲动,表现他们的生命意志和生存痛苦,表现生命个体与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及传统文化之间用无休止的冲突与抗争。而在这中间,张艺谋更关注的是中国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的痛苦,他的影片总是试图通过讲述女性的命运故事,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表现封建社会和观念压抑中的女性,来重新挖掘历史人性,以开放式的结局去表现在苦难的境遇下人性之美的勃发,从而进行深度反思。菊豆、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片都表现了这种人生,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强权压制下旺盛的生命力,人的一种向上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在丑恶的环境下和美丽无助的弱女子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坚韧的生命意志。这些被情感欲望驱使着又被理性禁锢着的人性激情,显示了人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求。以菊豆为例, 作为女性这个“能指”, 她具有多个“所指”,例如,作为妻子、母亲等角色,她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此外她充当着具有自然属性的女人这个角色。作为妻子, 在那个时代环境下, 即使她丈夫无法满足她的情欲,她也应恪守“三纲五常”,作为母亲, 她应是个良母,给孩子做个遵守礼法的榜样,不能做有伤风化的事; 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她的爱欲和情欲需要得到正常的舒展。在当时看来 “菊豆”的精神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之中痛苦挣扎,“本我”和“超我”此消彼长,然而菊豆不能让 “本我”和“超我”长期和平共存,却难以抉择,而她和杨天青共同的儿子天白替她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选择的结果是,“本我”和“超我”共同毁灭,因为菊豆无法接受这种灭绝人性的所谓的人伦。这与其说是一场爱的悲剧,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悲剧,杨天白作为传统秩序社会遗传的代言人,为这场悲剧渲染了人性扭曲的色彩,社会人伦摧毁了最自然的人伦,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了双重束缚,尤其是女人。 在此基础上,“菊豆”获得一种超越性爱的升华, 幻化成了文化符号人性觉醒的象征。她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秘和悲情。再如电影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中,将影片的背景设置在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和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之间。大都市的光怪陆离和笑道的宁静朴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张艺谋具有转型意义的电影,因为张艺谋要在他的影片中表现一些异国情调和民俗之外的中国文化,在电影中女性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影片前半部分极力铺陈小金宝奢侈豪华的物质生活, 从而反衬出她性格的虚荣、妖媚、冷漠。她和宋二爷偷情却又对宋二爷的未来表示失望,因为宋二爷不过还将是又一个“黑社会老大”,从她的歇斯底里、气急败坏中折射出其性格深层中追求纯朴爱情和美好人性的一面。在黑社会的内讧之后,影片场景移到了只有孤儿寡母的小岛。在这里充分显示了乡村和城市、人性与非人性的对立。小金宝不愿再以牺牲人格、人性为代价而空虚地活着, 在黑社会的仇杀中从容赴死。作为一个被侮辱损害的女性,“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这首童年的歌谣成为她灵魂深处返璞归真的渴望。由此人物成为极富张力的文化符号。在非人性与人性的对比中, 表达着一种对完美、纯真人性的回忆和向往, 从而折射出一种文化在繁华落尽之后的意味深长,令人感慨万端。秋生这个纯朴的乡村孩子也接受了人生中重要的启蒙教育, 他被倒挂于桅杆之上, 看着黑社会老大和美丽、纯真的女孩儿对话, “二十年后又是一个小金宝”,寓意着人性被倒置了, 非人性的东西在招摇, 对比之中,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沉的思考。女性的命运在男性眼中竟是这样简单明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张艺谋影片中富有深意的文化代码,除了“画面和色彩”的中国风情, 这些女性形象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符码。她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 在这些弱女子身上表现了一种强悍的生命力是民族精神的折射。在张艺谋电影中,这些女性符号的意义得以生成, 这是其自身符号化的过程, 同时她们更有了自我包融的功能, 又具有了一种不为表现的表达内容, 成为一种功能符号。一方面提供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具有能指的功能; 另一方面她们又使自己具有所指性,把自己变成所指,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我是女性, 我是人, 我要像人一样生活。从而指向了其自身, 并不指向自身以外的世界, 成为意象化、功能化的女性符号。这种符号的作用在于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浓缩成一种易于传播和识记的符码,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特殊的编码,将无形的意义转换成有形符号,以便于传播。因为交流是符号化的,尤其是对于跨文化传播而言,形象的交流和传播远胜于语言的交流。 (三)女性文化与张艺谋电影品牌的建立1.张艺谋电影的艺术品牌与女性文化陈凯歌导演的1984年的黄土地带给人们相当的震撼,这部影片的摄影师就是张艺谋。1987年,张艺谋开始作为导演出现在中国影坛上,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莫言的著名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 1988年初,在国际三大主流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获得了金熊大奖,这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真正意义的第一次获得国际性大奖,张艺谋这个名字,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符号式的存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此后,张艺谋的一系列中小成本电影,包括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这些电影中都有一个充满了激情、野性、单纯而又倔强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女性形象。并且因为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和人文关照,同时也有被西方观众津津乐道的“中国元素”等因素,成功打入了以西方观众为主的国际市场,享誉国际。事实上,现今中国影坛的几位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都是拍小成本制作出身,他们于1978年以后到90年代兴起于中国影坛。这个时期比较幸运的是票房压力不大,市场中口碑多于票房,只有艺术电影,没有商业电影。因此张艺谋电影初期走艺术性路线无疑是品牌建立的一条捷径。张艺谋早期电影风格的形成就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秋菊打官司这几部影片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女性文化符号的打造过程。通过女性文化符号唤起本民族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满足西方受众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猎奇心理。这些影片没有巨额资金的注入,以一种朴素的民族文化关照征服了西方受众,从而在影坛建立起自己的品牌。2.张艺谋电影的商业品牌与女性文化如果说把张艺谋前期的艺术电影称作是评论家们所说的“作者电影”的话,那么,我的父亲母亲则是一部小品式的艺术电影,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一改以往的那种狂放极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用了温情脉脉的情感叙事,煽情的音乐和画面。这些无疑是张艺谋向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妥协,实际上是在向市场妥协。在市场经济时代,当中国电影处于低谷时,向大众妥协就意味着向商业的靠拢,这自然无可非议。事实证明,由此开始改变的张艺谋非常成功,特别是在英雄、十面埋伏的宣传和商业双丰收之后,张艺谋成为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我们所熟悉的张艺谋和他的招牌仍然隐藏在电影中,但是,在中国电影业产业化浪潮涌动的今天,电影品牌营销成为精明的商人和制片人在电影业获取利润的绝佳手段。张伟平1996年开始投资张艺谋的电影,从此,中国电影就出现了著名的“两张组合”。张伟平说:“一个都不能少是我跟艺谋合作最成功的影片之一。从那部片子开始,我们才开始真正树立起张艺谋品牌。一个都不能少证明了张艺谋的实力。我认为它是张艺谋品牌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慧“张艺谋”品牌大旗还能扛多久? N 中国广播影视, 2004(4)到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张伟平则已经将张艺谋本身作为品牌来运作,而这两部影片其实不过是“张艺谋”这个商标之下的两件商品。从商业角度讲,英雄奠定了张艺谋电影品牌的霸主地位,就电影本身而言在英雄之后接踵而至的十面埋伏在创作上作出的调整无疑是积极的,但是,正如张艺谋自己所说:“我的优势是视觉,去营造视觉效果是我的优势。我的缺点还是在叙述上,非常生动的、非常有魅力地叙述几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叙述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我的能力不是那么强。”同上这正是张艺谋电影曾经在艺术上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在进入市场之后艺术性有所减退的原因,因为他的电影的闪光点不在于故事的讲述,而在于对一种文化的讲述。张艺谋电影在商业化转型的过程中,没有将其电影中的文化品格进一步深化。因此,张艺谋电影商业品牌是建立在原有艺术品牌的基础之上的。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受众对张艺谋商业片的期待与原有艺术品牌的认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原有的艺术品牌为张艺谋的商业电影提供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同时为张艺谋展示其他民族文化符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不得不提到的是,张艺谋2000年以后的商业电影除了票房,并不是很成功,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张艺谋改变了原有的女性文化构思,而去寻找其他的文化符号如在英雄中的围棋、古琴、中国武术.然而这些文化符号与受众的接受情感上保持着一定距离,这些电影除了带给受众视觉冲击以外,很难在文化上得到受众的认同,因此,它们的再生能力就显得极为有限。由此,我们可以提出质疑,张艺谋电影的品牌之路是否会越走越宽。综上所述,在如何统合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问题上,张艺谋在他前期电影中对女性文化的叙述与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2、 张艺谋电影中对女性文化的叙述张艺谋是在80年代的“文化热”背景中走上电影历史舞台的。由此注定了,张艺谋电影与文化的不解之缘。正如他本人所说:“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都是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带着对电影进行变革的愿望,以人文目标为重要目标,具有一种大的气势。” 李尔葳当红巨星巩俐张艺谋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6而张艺谋电影世界明显的在向女性倾斜,他通过对往文化的颠覆、化解、更新与叙述,在他的电影中展示了他对中国女性文化的个性化认知。在华尔特.菲希尔看来,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述来理解,它不仅仅是虚构故事而且是任何语言和非语言的描述,其中有听话者给予意义的一系列事件。叙述应该具有连贯性和真实性才能够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建立起认同感并在一个间接和潜意识的层次上吸引大众。然而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对女性文化的叙述在表面上似乎不具备这样的吸引力。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美 美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永恒主题之一,正如一切社会意识都由社会存在决定一样,什么思想也不例外。女性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提纯与结晶,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女性共同的理想与期望的汇集与积淀。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女性美的演变历程不仅是女性形象本身的历史,更是女性文化建构的重要元素,进而反映出整个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 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对整个社会女性美的诠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对于中国民族文化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代,包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在这个时期融合杂糅,最终形成了当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咀嚼屈辱和痛苦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选择,而备受压迫、束缚、扭曲的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则可以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人们在寻求女性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对女性美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20 世纪女性美的嬗变过程,看出女性的发展。 20 世纪女性美的演变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1949;第二阶段,19491978;第三阶段,1978-2000。 第一、19191949,女性美的启蒙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舆论、男性知识分子、执政者都怀着各自的目的试图主导女性形象的发展趋向。新女性形象在中国,成了男性知识分子力图掌控的重要资源。因为他们通过塑造、界定、规范新女性的思想、行为、道德特质,从而在各种社会改革等活动中获得话语权。有学者认为,中国20 世纪以来的对女性气质建构的不同的话语主体,暂且为三种话语,即文化话语、政治话语和经济(商业) 话语。“由于话语主体的不同,话语的规训随之呈现出差异性,同样女性气质,女性的身体、思想和行为也具有了时代性。” 董金平话语与女性气质的建构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女性气质变迁分析J江淮论坛,2007(2) .这个阶段的女性气质的建构主要是通过文化话语建构的。新时期的文化话语塑造了与传统规范不同的女性气质。五四时期以来以西方科学和民主精神为指导,提倡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在宣扬科学民主和个性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话语使得这一时期对女性美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抗世俗,追求自由,成为女性审美的重要取向。第二、19491978,这一时期是女性美的沉沦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保护下,中国妇女轻易地得到了与男性在政治和经济上平起平坐的权利,这个权利是西方女权主义者奋斗了几百年才争取到的。“于是猛然间难以把握自己,在自我主体意识还没有调整到与时代的主流意识相吻合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主体意识完全趋同于时代的主流意识,似乎只要在时代主流意识的裹挟前进就万事大吉了,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女性主体意识逐渐为一般的社会意识所代替。虽然她们获得了就业的机会,有了表现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场所,然而,社会革命“恩赐”的解放淡化了女性的自我反思意识。“中国的女性在思想认识的深层结构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觉的主体意识。” 翟瑞青20 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5) 正如前文所述,这个时代的对中国女性的审美标准是趋于男性化的,对女性美的评判也几乎完全抛开了容貌和个人情感。“女性这个词的出现意味深长。妇女则是备受共产党话语系统推崇的一种女性指称,它是与无产阶级、劳工、劳动等革命新名词联系在一起的,表征一个国际性受压迫群体”。 孙桂荣“美丽”的可能与“纯洁”的必要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话语变迁及其文化意义J 妇女研究论丛,2007(3) 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美丽人物:邢燕子。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 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第三、19782000,女性美的觉醒时期,“经过了多年的政治运动,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人性开始复苏,继而女性开始张扬。特别是80 年代中期,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涌入,妇女问题又一次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女性自身也逐渐把女性的个体意识从群体意识中凸现出来,所不同的是女性自己的声音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响亮了许多,女性阵容也强大了许多。她们清醒地认识到,女性解放不是仅仅依靠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所能完成的,而是应在意识深层和文化观念层面清除男权主义残余,消除男性霸权。” 翟瑞青20 世纪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5) . 这也可从90 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可看出端倪。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千娇百媚,各领风骚。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试图展现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找回了性别和社会的“自我”,获得了个性的解放,影片中往往更多地凸现女性境遇、心态、情感、欲望,以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为叙事契机,以弘扬女性意识为中心,试图触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张艺谋正是在19782000年这个阶段开始他的电影创作的。在他的电影中对女性美的认知,有着对前两个阶段及传统女性美的颠覆,还有着对第三阶段的回应。他不认为女性美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什么必然的因果联系,他力图从女性自身的主体性出发,来展示女性美。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我们很难把其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结合起来。女性的形象打破了常规的传统的女性美模式,用特殊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女性美。 除了我国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无论是按照传统文化中还是按照新文化运动时期及建国后的30年的审美观念,女性美的界定通常脱不开身材、五官、仪态和性感度的窠臼,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个性美超越了形体美成为了女性美的新标准,颠覆了传统女性文化的审美惯例,一反温柔俏丽的传统女性形态,呈现出一种审美主体性别平等文化建设意义上的鲜活的美。 在电影作品中,张艺谋并没有其他导演一样执着于女演员的娇美面容和窈窕身材,无论是巩俐、章子怡还是董洁,都是经张艺谋塑造后成为的美女,但观看过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的人都会承认,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有一种别样的性风情。英雄、十面埋伏的编剧王斌介绍说,“张艺谋在想到一个电影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性格,以及这种性格的人可能会呈现出来的画面。通常,这个性格会是我们俗话说的一根筋、倔强,反叛性。张艺谋是喜欢这种性格的,对他来说,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物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故事。”为了表现这种性格,张艺谋经常会改变主人公在原作中的形象,甚至改变故事。比如,在秋菊打官司的原著万家诉讼中,女主人公秋菊并非一个孕妇。但张艺谋将秋菊设置成孕妇,从而使其更具乡村农妇特征。因为孕妇的行动会比别人慢半拍,动作的缓慢正好可以更好地表现出那种倔强和刚强。一个孕妇的倔强和刚强显现在胶片上的时候,将非常有张力和戏剧化。对于这个改动,直到现在,张艺谋都很得意。跟随张艺谋多年的谢东认为,张艺谋挑演员重视演员的性格气质超过了外貌。比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两个小演员,是从十四万个孩子中挑选出来。最终选中这两个孩子,是因为他们身上的一种气质,那就是倔。我的父亲母亲最初挑选演员时,还是中戏学生的章子怡无论在演出经验还是外形上并不占太多优势。但在试戏中谢东和章子怡演了一场对手戏,他发现,章子怡的领悟力相当好,导演说一种感觉,章子怡能一下子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演,而且有一种强烈的爆发力,以至配戏的他觉得有些承受不住。对爆发力的强调始终是张艺谋对演员的要求。幸福时光的一位副导演在回忆拍摄现场时曾说过,有时候董洁会闷在场上出不了情绪,如果别的导演可能会等待她慢慢酝酿情绪,但张艺谋会说,停,我要爆发力。对女性角色的倔强和爆发力是张艺谋对女性美的一种个性化追求。这使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始终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女性形象的魅力。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尹鸿在总结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时认为: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主动性、感性和张力,他偏好塑造“冷美人”,她们在影片开始总是不苟言笑,但具备极强的行动力,而冷美人的突然爆发,是非常有魅力的。因此,可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原有社会性的框架,从自己的本性出发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他热情赞美的是那种本性的善良、热情、不屈不挠、敢作敢当灵魂性的美,而并非传统文化观念中的被物质化了的畸形的女性美。女性不再是男性把玩的器具,而是作为一个有着主体意识的“人”出场,有时候甚至“以丑为美”或“化丑为美”。这种美张扬的是作为“人”或者说作为“女人”的一种美,而非是那种与社会软环境相一致的“迎合美”。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社会角色 张艺谋对女性社会角色有着特别的关注。他的影片中的女主角多半是生活在压力之下的女性,而且置身于或阴郁沉滞或贫困萧条的人性不得舒展的环境中,始终无法摆脱阴郁、沉滞、贫困的背景。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的社会关系往往不太复杂,只和几个主要的人物有来往,即使这样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女性也通常会改变最初的角色。她们改变角色的主要方式就是打破原有的家庭关系。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不再是传统婚姻家庭维护者的形象。相反,女性成为了家庭的毁灭者,并且勇于反抗违背自身意愿的婚姻。在红高粱中的“我奶奶”没有把家庭的稳固作为自己生活的第一目标,她做的每一件事都和毁灭家庭息息相关。和余占鳌一起杀死丈夫李大头,摧毁了与自己意愿相违背而组建的家庭;为了给罗汉大哥报仇,又摧毁了由自己选择而组建的家庭。在菊豆中的菊豆,同样以一个终结者的姿态出现在影片之中。她是传统家庭秩序的终结者,即使在家庭内部发生了乱伦之恋,也能够得到电影受众的同情,当这种恋情不能得到支持和肯定的时候,便用极端的方式,毁灭了整个杨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没有摆脱家庭秩序的禁锢,一度使自己陷入了一场极度残忍的家庭角逐之中,而颂莲最后看透了这种家庭的吃人本质,以毁灭自身的方式试图去毁灭这个家庭,虽然没有成功,但毕竟显示出了与家庭决裂的态度;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后,基本上是红高粱中“我奶奶”和菊豆中菊豆的结合体,虽然在人物性格上没有什么新意可言,但是却维持了张艺谋电影中一如既往的女性形象要么毁灭自身,要么毁灭家庭。女性不再是社会基本元素家庭的守护者,而成为了一个反叛者、革命者。此外,张艺谋的电影还颠覆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在他的电影之中,女性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连接点。无论是早期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还是后期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英雄等等。女性都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红高粱中的“我奶奶”,支撑着一个酿酒作坊,没有“我奶奶”,李大头的作坊就会解散,“我奶奶”成了一个事业团体的凝聚力,因为有了“我奶奶”,李大头的酿酒作坊才有了生气和活力,不再象从前那样死气沉沉的。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在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之后,对外交涉的人也是女性,讨说法的也是女性,而在家中的男人始终在屈服。菊豆中菊豆也是情节的主要推动者,杨天青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这个角度看来,张艺谋对女性文化的阐释至今仍然具有先锋性。因为,在女性日益频繁的参与社会活动的今天,女性与家庭、女性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调整应该成为让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得到了同样的关注。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女性始终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稻的一生教学课件
- 学生宿舍楼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方案
- 影视后期特效综合应用技术调色基础52课件
- 水电清包工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水电施工图识图入门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劳务分包合同执行细则
- 二零二五年厂房交易居间与节能改造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编制与实施培训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电机产品研发与技术支持合作合同
- 2025版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合作协议
- 《大闹天宫》课件
- 基层卫生岗位(社区护理组)练兵和能竞赛试题
- 酒吧入股合同协议
- 反恐安全风险评估记录
- 【图文】个人简历模板大全-可直接下载使用
- DB42∕T 1049-2015 房产测绘技术规程
- 2025年美术作品授权合同协议
- 构建学校与家庭共育的信息化平台研究
- 2025年下派挂职干部工作总结范例(三篇)
- 盘扣用量表0822(含公式)
- 检验科6s管理实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