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联播》的转型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1页
从《新闻联播》的转型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2页
从《新闻联播》的转型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3页
从《新闻联播》的转型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4页
从《新闻联播》的转型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新闻联播从开播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倾向通过网络来获得新闻信息,使新闻联播丢失了大量的观众,直接导致收视率下滑,影响力下降,因此新闻联播不得不选择改版。同时,透过新闻联播的改版,研究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整体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通过查找和整理大量的资料,先对新闻联播的改版进行分析,第一章,梳理新闻联播的发展,分析现状并提出改版的必要性。第二章,从设备、内容、编排等多方面分析新闻联播的改版,由此也可以看出改版之后的新闻联播更受观众的追捧。第三章,透过新闻联播改版,分析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整体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新闻过度娱乐化导致电视新闻节目品质的降低,而网络媒体的兴起也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形成巨大的冲击。因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也应做出调整,所以,第四章提出对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未来发展的策略,通过树立栏目的品牌意识,节目内容不断创新,以及与网络媒体的结合等方式,制作出受观众接受并喜爱的电视新闻节目,以此挽回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群体,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以及影响力。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网络媒体;新闻娱乐化;新闻联播AbstractIt has been over thirty years since the CCTV News began broadcasting, it was the oldest TV news program in our country. However, with the coming of the network epoch, many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inclined to get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which caused News Network lost a lot of audience. The slide in ratings, becoming less prominent were the direct results of losing audience. So the CCTV News had to choose a new revision. Meanwhile, through the new revision, study the problems of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By searching and sorting large amounts of data, first was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revision, the first chapter,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CCTV New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revision. The second chapter, it is from the equipment, arrangement, and so on to analysis the new revision of CCTV News which also can be seen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e” CCTV News “is more popular.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the CCTV News revision,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the programming are getting drowned out by excessive entertainment and the rise of Internet media to the traditional TV news program has a great impact. Therefore,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Chinese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should also be adjusted, so, the fourth chapt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levision news programs, through uphold the brand consciousness, content innovation, as well as with the network media combination.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TV news program audience groups, improve the television news ratings, and influence, should make a popular and acceptable TV program with most audiences.Key Words; TV news program; network media; excessive entertainment目录摘 要1Abstract2前言41新闻联播的介绍51.1.1新闻联播的发展历史51.1.2新闻联播大事记51.1.3新闻联播名字的变化61.2历届主播61.3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地位及影响力71.4改版的必要性72新闻联播的改变82.1演播室的改变82.2内容的改变92.2.1新闻编排的创新92.2.2内容创新,推出系列报道102.2.3语态创新,说好大白话、摒弃“假长空”112.3加入现场连线与评论员机制122.4主播的改变132.5结尾出其不意制造惊喜142.6改版之后的效果和影响143新闻联播的改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163.1新闻联播的改版引起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变163.1.1新闻资源由组织机构向民间,个人转变163.1.2新闻价值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市民转变173.1.3新闻语言的表达由权威化向平民化、生活化转变173.2 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依然存在的问题183.2.1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趋势183.2.2单项传播导致电视观众持续流失193.2.3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冲击194我国出电视新闻节目未来的发展策略204.1树立品牌意识214.2各方面的提高与创新224.2.1内容的创新224.2.2做好现场直播报道234.2.3合理的使用“播新闻”“说新闻”与“聊新闻”234.3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结合244.3.1网络电视新闻244.3.2移动电视新闻26结 论27致 谢29前言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自1978年元旦正式开播以来,一直遵循着“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 的节目宗旨,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目前覆盖率和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开播三十多年来,作为官方“声音”,给受众留下的都是官方、权威、正统、刻板等印象,而这种呆板的报道方式使年轻观众大量流失,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开始下降,人们对其更是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收视率开始下滑。因此新闻联播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改版。令观众欣喜的是新闻联播正在慢慢的改变着。不少观众发现新闻联播开始“卖萌”,也有了“新面孔”,就连几十年不变的结束语也变为主播的温馨提示。这一系列的改变都预示着新闻联播想要放下“身段”。近几年来,新闻联播在内容的编排上发也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民生新闻的播放,而头条新闻也已不在是单一的时政新闻,反而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完备的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与其他新闻节目相比,新闻联播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不同寻常的关注,也正因此,新闻联播的改变也是格外谨慎。即便如此,也依然尝试着改变。它的改变也预示着我国其他电视新闻节目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该节目的改版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分析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研究出新的发展策略,做观众真正需要,以及观众爱看的电视新闻节目。 1新闻联播的介绍1.1.1新闻联播的发展历史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日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被称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节目宗旨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该节目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1套)、新闻频道(13套)19:00并机首播,同时中国各大卫视进行转播。1.1.2新闻联播大事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当时尚未定名新闻联播),每日播出时长为10-15分钟,只有新闻影片,没有配音。当时大部分的地方新闻影片都是以飞机或火车运送到北京,加上后续的处理过程,导致时效性不彰。1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电视新闻开播(是新闻联播的前身)。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每日播出时长20分钟,给各个新闻影片加了配音。1979年底,新闻联播主播首次面对观众。1981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报天气预报节目。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00提前至19:00,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新闻联播作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1987年7月1日,新闻联播播音员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节目结束时,打出编播制作人员名单。1988年12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确定了采、编、播“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新闻联播的发展。1994年7月2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直播了亚太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首次在同步报道中实现了同步编排播出。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播形式改为现场直播(不过一些大段口播新闻仍然为录播)。2013年1月23日新闻联播首次在节目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1.1.3新闻联播名字的变化新闻联播最开始的全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个节目从1976年7月1日开始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当时电视新闻都由胶片拍摄,加上路途遥远,等到胶片送到北京再冲洗出来播出,新闻往往成为旧闻。等到1977年底,随着播出技术的提高,才有了真正的新闻联播。设计新片头的任务也交给了有着多年电视设计包装经验的张德生,他觉得原来的节目名字实在太长,打在屏幕上字会很小,与画面也很不协调,建议把名字改成新闻联播。而后发现新闻联播这个名字涵盖的意义也很广泛、严谨。就这样,从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这个名字正式启用。1.2历届主播新闻联播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主播,目前在职的有欧阳夏丹、郎永淳、李瑞英、郭志坚、李梓萌、张宏民、李修平、康辉、海霞、王宁。已退休(调离)或离职的主播有何红梅、张政淳、杨柳、邢质斌、赵忠祥等,还有与新闻联播一起成长的主播罗京。幕后配音:李瑞英、李修平、王宁、贺红梅、彭坤、张宏民、李梓萌、海霞、康辉、刚强、郭志坚、欧阳夏丹、郎永淳、颜倩、顾国宁等。 新闻联播从开播至今,前前后后共有20位主播。而这20位主播大致可分为四代,每一代都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第一代的特点是庄重,端正大方、正襟危坐、字正腔圆、掷地有声,十分稳重。第二代是辨识度高,每一位主播的声音都极具个人特点,尤其是邢质斌和罗京的声音,有非常高的辨识度,罗京更是被誉为“国嗓”。这几位主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他们几乎很少在新闻联播以外亮相。第三代是有活力,新闻联播2006年注入的新鲜血液康辉与李梓萌,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也让新闻联播变得相对有活力。 第四代最大的特点是有亲和力,郎永淳与欧阳夏丹两位更加年轻的主播,在播报风格上凸显出的亲和力,广受好评。1.3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地位及影响力从1982年报道十二大开始,中共中央把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中国大陆最权威的发布机构。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大陆,境外媒体、甚至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皆有一定限制(例如灾难事故、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此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一级别),故新闻联播亦变相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发布的唯一途径。各大新闻媒体在无可选择下只能引用其片段和文字等。有些地方台甚至只引用央视的片段播放国际新闻。随着新闻联播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地方台上报新闻联播节目的条数、内容等甚至成了各级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和电视台的共同重视,反过来又抬升了新闻联播的社会地位。1.4改版的必要性新闻联播的“固态”使其流失大量的年轻观众不假,但是这些年轻的观众们也依然在关注的这档王牌节目的动态。网络上一直流传的这样一句话“新闻联播前十分钟,领导们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网民们对于新闻联播这种老腔调,老套路的调侃。作为一个新闻节目,它却以老旧著称,对于以“新闻立台”的中央电视台以及数亿观众而言,新闻联播已老得似乎难以接受。据统计,新闻联播开播之初,收视率超过50%,到现在已经降到个位数。若抛开其全国联播的制度,那期收视率更是惨不忍睹。而东方卫视、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也在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央视新闻造成冲击。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新闻联播的改变也是情理之中。从内容上来看,新闻联播应该是一档综合性的新闻节目,而不是时政性的新闻节目,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众多观众的需求,回归“新闻本位”。通过内容的改变来找回自己丢失的观众,而不单单是靠更换“新面孔”或者“卖萌”这样的话题短暂的吸引观众。这也就体现了新闻联播改版的必要性。2新闻联播的改变2.1演播室的改变新闻联播作为一档直播节目,观众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演播室的“容貌”,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高科技的设施出现的人们的视线中,为了满足节目的需要,以及观众的审美要求,新闻联播的演播室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近期,外国媒体率先曝光了一组新闻联播新演播室的照片,从照片来看,新的演播室高端大气,更加的“国际范儿”。而在此之前,也更换过三次演播室,分别是:1996年1月1日,演播室的背景为长城、地球、CCTV字样,演播室上方为“中央电视台新闻”的字样。1998年,演播室背景为蓝色的世界地图,它是央视第一个开放式理念的演播室,但由于场地和技术的问题达不到要求,只能象征性地布置一排机器。2003年新闻频道开播,新闻联播随之更换演播室,背景为央视新闻中心的主控室。再加上这次,是新闻联播演播室十年之后的再一次改变,也是第四次改变。而新的演播室整体将在2014上半年投入使用。对于新的演播室的设计,央视不惜花重金邀请到美国著名演播室设计专家Jim Fen Hagen。据Jim Fen Hagen向外国媒体透露,今年春天首次亮相的新闻联播新演播室,将会采用最新的、超高分辨率的LED技术,其中仅有2.9毫米像素点的高分辨率屏幕将会是新演播室的一大亮点,而在此之前,最高分辨率的像素点是4毫米,这也意味着央视全新投入使用的新闻联播新演播室的LED屏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清晰。2此外,央视新址中即将全新投入的新闻演播室也将会是一个半开放的办公状态,观众透过玻璃墙能看到一个能容纳75人的新闻编辑部。从外观看来,这里与一些世界知名节目的演播室比较相似,央视对“国际化”的要求显然得到了满足。2.2内容的改变2.2.1新闻编排的创新新闻联播开播至今三十多年,对于内容的编排上早已有了固定的模式。开播之初,每期节目的头条,一般都是重大的政治时事新闻报道。其次是反映工农生产成就的报道。第三是文教,部队新闻。最后常是体育新闻。在新闻联播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与国内召开的重要会议,变成了其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在节目的编排生创新呢,因为播出流畅编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收视率,在编排手法上创新不仅能够控制节目质量,还能改善节目的收视水平,更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联播就大胆的尝试,用民生新闻做头条。“据统计,在2013年中,4月1日至6月30日的新闻联播中,民生头条共21条,占比23%。其中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这一天新闻联播共播出新闻17条,前16条均为攸关民生的地震消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成为第17条,也就是当日新闻联播的最后一条,这在新闻联播历史上是罕见的。” 3 民生头条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网络上新闻联播“前十分钟中国领导很忙”整体结构为三段式的调侃。在编排上的另一种进步是推出组合报道。 “统计表明,4月1日至6月30日,新闻联播中的组合报道共有77个,平均每周有6个组合。其中,2013年4月1日的新闻联播就有4个组合,即农业组合、最美组合、整治货车组合、文化组合。当日联播版面从关注度、重要性、权威性等诸多方面综合策划、巧妙布局、精心打造。4个组合布局合理,题材与体裁表现丰富,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两者兼顾,新闻亮点与宣传重点突出,既遵从新闻传播规律,又完成了宣传报道重点。” 3这样的“组合报道”改变了新闻联播数十年不变的“单条”形态,集束播出主体新闻、背景信息、权威分析和媒体观点,实现功能互补,成为新闻联播主打新闻的主要形态。另外,对于重大新闻,新闻联播强化了本台言论,体现编辑思想和编辑意图,提升了传播力和引导力。2.2.2内容创新,推出系列报道就内容而言新闻联播接连给观众制造了很多惊喜。“在2013年10月19日晚,新闻联播开播三十多年首次播出了一则寻人启事,为四兄弟寻找走失的母亲,并公布了4兄弟的联系方式,希望发动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尽快寻找到母亲的下落。”13这这条新闻播出后,引发了观众们的热议,这则3分钟的寻人启事视频片段在网上被广泛传播。这条三分钟的寻人启事,向观众传播的理念和引导的价值不容小觑,4兄弟坚持寻母2个多月,是对孝道和孝心的坚守和提倡。也体现了新闻联播的价值导向作用。随着这条“寻人启事”之后,央视又推出一系列的组合报道。早在1987年新闻联播就推出了“改革在你身边”系列报道,这是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一次创新之作,而系列报道也成为新闻联播的常规报道手段。随后相继播出“弹指一挥间”“祖国大家庭”等系列报道。虽说新闻联播此次推出“走基层”系列报道不算是新策略,但是与80年代末推出的系列报道有很大的不同,80年代末推出的系列报道总体来说侧重与国家发展,而现在推出的系列报道更加的贴近人民群众,甚至是身边的人和事,因此显得更加“接地气儿”。2013“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推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五一”节前后,新闻联播推出的走基层,工人伟大劳动光荣4集、走基层,劳动者说3集、走基层,灾区蹲点日记2集、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2集。其中4月29、30日和5月1日,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时长分别为8分9秒、11分4秒和7分35秒,平均每天达到9分钟,占据联播近三分之一的篇幅。34月1日至6月30日,新闻联播播出“最美”基层干部寻找“最美”村官12集、寻找“最美”消防员9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5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3集、凡人善举4集、出彩人生:中国梦我的梦4集。加上时代先锋回访“最美”乡村医生以及其他人物特写,累计推出“平民英雄”50多个,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个。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大爱,平凡中见伟大,寻找出了“最美的人,最美的心”。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平民英雄”系列,得到了网民的积极评价,“最美”系列也成为央视公益品牌,形成新闻联播多个收视高点,体现出新闻联播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崇高使命的责任感。2.2.3语态创新,说好大白话、摒弃“假长空”新闻联播由于自身的性质,以及特殊的社会地位,为了给广大的受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在语态上过于正式,以至于让观众们看着都觉得“太假”。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报道: 有这样一位县委书记,他忘我的工作,情系人民,他用自己46水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生命壮歌。他就是元河南省淮阳县县委书记陈新庄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淮阳经济来说是飞跃性的发展,但陈新庄却因为过度劳累患上了胆结石、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像这样的话语方式,是新闻联播早期的固定模式,而类似这样的报道有多少新闻价值呢?是否真的能打动观众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这种“假长空”的说话方式已经被观众们嫌弃了。新闻联播的观众是普通百姓,其改文风的出发点就是着力改善报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普通百姓观众要用“家常话”表达,要坚决摒弃“假长空”。在2013年5月1日的头条组合中,第一条劳动Style 坚守岗位 一丝不苟的导语是这样的:“铁路线上的换轨喊号员、高压线上的维修工、悬崖上的环卫工,这些岗位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今天的走基层五一特别节目劳动Style,我们一起去看看节日里这几个岗位上的工人师傅们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导语不再是书面化语言、官方语言,而是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大白话”,并且注重放大新闻细节、活用网络语言。提要、标题、导语均口语化、生活化,亲切是近期新闻联播“改文风”的具体表现。 再比如,编后话:平凡岗位也能活出精彩人生,全长18秒,内容如下:“这两位工友的一唱一和,透着那么的乐观和自信,也体现出了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生活也许平淡,工作也许辛苦,但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再平凡的岗位也能活出人生的精彩。”编后话,在这里表现为“顺便说两句”,像拉家常的“家常话”,承载着联播幕后编辑人员“改文风”的匠心与探索。一直以来,新闻联播中无论是主播出镜播报还是新闻配音,语言风格都讲究字正腔圆,是标准的播音腔,虽然成熟稳重、字字珠玑,但缺乏贴近性和亲近感。而改版之后的新闻联播中的文稿配音、语调以及语速节奏都更加契合新闻画面,给观众以较强的现场感;而且配音契合新闻内容呈现适时、适度的个性基调,时而欢快、时而严肃、时而温情,且配音的变化都维持在了合理、适度的范围内,总体上没有脱离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播音风格的转化,其实是电视新闻回归电视媒介本身特征的举措,可以显著提升传播效果,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2.3加入现场连线与评论员机制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普通观众对于新闻事件从关注到认知的过程是不全面的,而新闻评论员的工作就是对于新闻事件进行透彻的分析,以此来引导观众透过一个事件的表面看到本质,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现如今更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注重新闻评论的质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加入新闻评论员机制,可以弥补新闻报道内容在报道上不够深入的缺点,针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能让电视新闻观众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的新闻联播改版中增加了评论,开设了“本台评论”、“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新闻短评”、“编后话”等板块,向公众发表意见、提出见解,提高影响力。此外,新闻联播还增设了现场直播连线的环节。现场连线作为一种常见的报道方式能够增强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现场感和吸引力,引起受众更大程度的关注,增强传播效果,美国CNN的新闻头条基本都是现场连线报道。如2013年1月23日现场连线评论员杨禹,他就关于“管好三公刹住浪费”发表相关评论。1月26日主播海霞以记者身份与主播康辉就“春运”话题进行直播连线。增设现场直播连线是新闻联播开播以来的一次重大突破,让新闻联播越来越回归“新闻本位”,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新闻事件。4 万变不离其宗,新闻报道的形式再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联播的改版也只能是更尊重新闻规律,更客观公正,不断摒弃那些可能影响“真”的因素。从这点看,新闻联播的改版如果成功了,那也不是创新,而是回归新闻本质。14 2.4主播的改变 2006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政协代表叶宏明提交的让换换人提案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提案认为“央视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结构老化现象严重,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眼神呆滞、缺乏朝气和活力”。5而网友也就此事展开了大讨论。对此,央视一直没有明确的应答,但在同年的6月5号,新闻联播突然启用了康辉和李梓萌两位年轻的新主播。一时又广泛关注。新浪网以“你如何评价中央台新主持人亮相?”参与投票的共59432人,其中40340人觉得“很好”占总投票人数的67.88%。而搜狐网就以“你觉得新闻联播改换主持人吗?”的调查表明34.09%的人表示“早该换了”。新闻联播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并且通过直播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那么主持人的视觉形象在新闻传播中就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新闻联播中一直使用几位固定的播音员,语调四平八稳,面孔严肃,难免让人产生呆板的印象。因此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是改版的方式之一。而如今新闻联播逐渐的放下身段,贴近人民群众,所以就有了以亲和力著称的第四代主持人郎永淳和欧阳夏丹的加入。对于郎永淳和欧阳夏丹的表现,观众也给予了肯定:“总感觉郎永淳特精神特年轻,有种很国际化的感觉。欧阳夏丹给人一种如沐春风十分清爽的感觉。新闻联播好像年轻了很多。” 2.5结尾出其不意制造惊喜 2014年新年伊始新闻联播就开始“卖萌”给观众制造了一个惊喜。在1月1日新闻联播的结尾播音员康辉轻松的总结道:“人们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此番结束语在网民中掀起不小的热议,纷纷留言称“越来越有人文气息了。”“更高端了!”也有网友感叹称:“满满的都是爱啊!”6 随后结尾处频频给观众惊喜。在春节2月4日的新闻联播结尾处竟没有主持人,伴着主持人的声音画面上出现了四只可爱的大熊猫给全国观众拜年,泡澡的“奥莉奥”、最爱挂树上的“淼淼”、爱骑木马的“成双”和淘气的“成对儿”,这也被网友们称为“最萌的结尾”。在3月4日两会开幕期间,新闻联播以一段沙画视频结尾,表达对两会的期待,这也被网友称为“最文艺的结尾”。 新闻联播频频在结尾处制造惊喜,引起观众热烈的好评,有网友甚至怀疑“这真的是新闻联播吗?由此可见,这一妙招,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2.6改版之后的效果和影响“此次新闻联播的改版亮点纷呈,惊喜不断,收视率也节节攀升,平均收视率与2012年相比上涨了24.32%。”7始终处于央视的领头羊位置,好评不断,显著的作用是引领电视新闻民生化。 一直以来,民生类新闻节目以其贴近性、服务性和舆论监督作用受到电视观众的普遍关注。而时政类新闻因为主要是报道会议或领导人活动等宣传性内容的官方新闻,加之报道形式过于枯燥导致其会让观众有一种距离感,难以得到一定的身份认同。 新闻联播改版一方面增加了民生新闻的数量,新闻头条出现了民生新闻。另一方面也对时政新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尝试用人民群众的视角去解释时政新闻。 如今新闻联播的这种变化,也带动着地方台新闻联播节目的变化,掀起了地方新一轮的新闻改革。不少地方台新闻联播开始“接地气”,重视民生新闻的采编和播出。例如广东新闻联播在1月26日的新闻中的新闻“过年回家吗”,整条新闻历时五分钟,记者深入民间基层,分别采访白领、小吃业主、街头卖气球的老人和街头艺人等各阶层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向他们提问“过年回家吗?”引出各式各样的原生态的真实可信的回答。 3新闻联播的改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3.1新闻联播的改版引起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变3.1.1新闻资源由组织机构向民间,个人转变新闻联播一直作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领头羊”,拥有大量的新闻资源,这是其他电视新闻节目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其他电视新闻节目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就缺少一定的竞争力。新闻联播近期的改版,也对其他电视新闻节目有了一定的启示。就从新闻资源来看,前面也大量提到,新闻联播由于其特殊性,政治味道浓郁,而随着它的改版,政治类新闻与国内其他民生类新闻的比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获得了一定好评,因此也引起其他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资源上做出调整,将新闻视角由大变小,更加关注人民日常生活。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我的电视新闻节目传播过程中,逐渐的拉开与受众的距离,生硬的报道与播报,更使受众缺乏亲切感与交流感。因此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在新闻资源上更加关注民生,关注受众的日常生活,才能让受众感同身受。“优质内容才是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核心资源,只有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下工夫,才能打造出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制作精良电视新闻节目。3.1.2新闻价值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市民转变就新闻价值来看,一般认为“价值”是指对人的为有用性,即满足人的需要,人在满足了自己对于衣食住行的需要之后才会去谈论别的需要,因此可以理解为受众在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上,首先会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价值的新闻。受众对于个体的利益的追求和个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电视新闻节目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将新闻视角大量转向百姓的日常生活,住房、医疗、安全、就业、购物、 出行等。这必然使原先新闻价值观念中所突出强调的重要性转向贴近性,注重新闻与市民生活需要的贴近、与市民审美趣味的贴近,于是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逐渐得到强化。从现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来看,其中社会新闻占大多数, 始终强调反映社会生活情况、社会道德风尚、社会问题及各种奇异现 象。社会新闻由边缘到主流的改变,隐藏着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说新闻价值主体已从国家逐渐转向社会、从政府转向市民。 3.1.3新闻语言的表达由权威化向平民化、生活化转变这个改变首先表现在说话方式上,所谓“说话方式”是指媒介组织向受众说话的方式,电视新闻节目的话语方式应该是站在百姓立场上,以平民视角看待新闻事件,以平民化的语调和报评结合的“说新闻”方式将大众传播转换成虚拟的人际传播,从而与观众形成对等交流。电视新闻节目是通过电视向受众传播新闻内容,而受众则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双重感官去获取信息。新闻联播的改版,就在新闻语言的表达上做出很大的调整。如前一章提到的,新闻联播一改往常的头条模式,运用民生新闻作为头条,语言也同样的平民化。例如:施工队长:喊起号子齐心协力”“华山环卫工:峭壁上的蜘蛛人”等。提要、标题、导语均口语化、生活化。特别是在加入新的主持人人后,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新闻联播变得亲民了。 因此,我国其他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语言上也都有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新闻”的模式被广泛的应用。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端与凤凰卫视,在向电视观众传播新闻事件时不是读新闻,而是通过说和讲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无论是地方的方言类新闻节目或是这种“说新闻”的模式,都是电视新闻节目希望通过新闻语态上的调整和变化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3.2 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依然存在的问题3.2.1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趋势电视新闻节目从“播”到“说”是电视新闻节目在播报形式的巨大转变,现如今观众并不满足于呆板、严肃、说教的正统电视新闻,而喜欢较为轻松的节目形式。凤凰卫视恰恰首开先河,将新闻类节目和服务类节目做成轻松、愉快的甚至夸张的形式,引发了香港和内地许多观众的关注,也激起了内地电视人的思考与探索。节目努力通过各种手法、手段来强化媒体内容的“可售性”,如捕捉、营造新闻“卖点”,注重新闻策划等。特别是,有报天天读的设立和成功,让国内各个电视台开始走效仿之风,正是这种不可阻挡的效仿之风,使得我国出现了大量具有“娱乐性”的电视新闻节目。其中,不能不提的便是令全国其他地区电视台颇为瞩目的,由湖南卫视打造的全新新闻节目晚间。这档新闻节目的开播,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栏目。它大胆的抛弃了时政新闻,完全以社会新闻,尤其是百姓日常生活新闻为报道对象,播报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这样“娱乐性”很强的新闻节目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因此国内各个电视台开始纷纷效仿,尝试将一些较为严肃的新闻节目进行娱乐化的表述。仅从播音方式上的转变就可见一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新闻节目的播音方式就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谈的跨越式转变。从总的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严肃新闻已经开始改变了原来的面孔,变得轻松甚至幽默。而随着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愈来愈突显。它既是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或信息中,挖掘出娱乐价值,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娱乐要素,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媒体赢得更多关注和市场份额。但是,这类新闻如果过于重视新闻的娱乐性,而忽视了新闻原来的本质,也容易导致对事实的歪曲和产生误导,带来负面效应。10娱乐化新闻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也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的掺杂进这样的风格,甚至严肃的新闻也开始试探性的用娱乐手法包装,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界限越来越模糊。而前几年在东方卫视推出的东方夜谭,也是以一种脱口秀的方式亮相,这种纯娱乐的脱口秀,主持人播报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发笑。这个以“取乐”为首要目的的节目,引起了不小争议它严重的将硬新闻“软包装”,甚至背离了新闻的原本真实性、严肃性,也扭曲了“娱乐化新闻”的概念,把娱乐化新闻几乎做成了“娱乐新闻” 一味只考虑收视率,这样的节目,到最后由于引发了诸多争论,而最终被喊“停”。 3.2.2单项传播导致电视观众持续流失 迄今为止,传统的电视新闻单向传播的特性基本没有改变,这就成为电视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竞争中的一大软肋。也是影响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如今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网络甚至是手机去浏览新闻,甚至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而电视是单向传播,节目播放完不能回放;其次,电视新闻节目又有很强的时间性,每天固定时间播放固定的节目,同时,电视节目也有地点限制,只能回到家通过电视收看电视节目,导致观众的选择性就变弱。因此,电视虽然具有节目数量大,收视效果好的特点,但是,与网络媒体相比较,就暴露出很多的不足。3.2.3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冲击新闻联播在改版之初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互联网的兴起,严重的冲击了原有的市场,再加上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依靠电视为传播媒介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截止2013年6月30日 CNNIC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的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的最新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半年增长率高达12.8%。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5.7%,较2012年底提升了1.8个百分点”8。由此可见,中国也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具有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显著优势, 同时也具有电视媒体所不具有的受众自主选择性、信息高时效性、信息传播的高互动性等优势。在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前,电视媒体在我国的媒体中牢牢地占据着传媒老大的地位。 随着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促使着电视节目的受众向网络分流。其次,观众通过电视观看电视新闻节目时,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在30分钟的节目中,所有的信息都是由该节目制定的,观众只是在“看”没有选择性与参与性。而通过网络,网络用户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 而且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甚至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用户的选择感与参与感同时得到满足。由此可见,网络时代下,更多的人会选择通过网络去浏览新闻,甚至是通过手机网络随时随地的获取新闻。相比较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介来说,网络媒体与新媒体更能获得年轻人的青睐。4我国出电视新闻节目未来的发展策略4.1树立品牌意识如今我国很多电视台都以“新闻立台”作为准则。由此可见,新闻节目的重要性。如今,各家电视台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节目,以此电视台直接的竞争也是巨大的。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依靠自己的独特之处,树立品牌意识。而新闻节目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窗口,没有品牌就难以参与竞争,没有名牌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品牌是广播电视营销、广告经营的基础。以新闻名牌节目吸引收听、收视群,提高收听、收视率。吸引尽可能多的广告投入,广电媒体得以不断扩充实力,实力扩充后再不断创建和推出新的名牌新闻节目,使品牌经营成为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越滚越大。可以说,品牌是一个广播电视频道的旗帜,更是一笔无形资产。”11在树立品牌这一点上,各家电视台就应该向央视新闻联播学习。抛开新闻联播的特殊性,以及别家媒体没有的资源来说,新闻联播对于其他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依然有很多的借鉴之处。“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的特性的东西形式。”15一个品牌的个性化同样存在内容的个性化和形式的个性化两个方面。“内容的个性化,意味着每个新闻节目都具有明确、具体、独特的节目定位。”16首先,栏目应该要有准确的定位,明确内容,才能确定栏目的目标群体,然后才能选择节目的制作和宣传的形式,最后形成具有品牌性的、独特的新闻节目。由此可见,新闻栏目的内容定位是品牌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在制作一档新闻节目是,不应丢失新闻节目的本质,应要向观众传递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以及策划性新闻泛滥,使得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持有很大的怀疑态度。这应该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可悲之处。因此,想要从本质上重新找回丢失的观众,在节目整体的制作上,不应丢失水准,还原新闻本质,做真实,可靠的新闻节目。“形式符号的个性化,我们说电视新闻节目是一种商品,商品一定要讲求精美的包装。”16栏目的形象包装,主要是对栏目的演播室装饰、声画造型、节奏、标识、宣传语、音乐、片头片尾、插片、色彩、主持人形象、色调、字型等等进行一系列的规定和定位,使之与栏目内容相融合,以此更加突出品牌栏目的个性与特色。这就要求节目在标识、宣传语、节奏、主持人等多个方面都应突出自己独特的特性。由此可见,观众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够独特的新闻栏目已经不能够吸引观众,所以电视节目的品牌化时代已经到来,过去的以频道为主,封闭、落后、自我的频道经营方式将不再适合目前的潮流,电视节目的品牌化经营将将影响整个电视传媒业、电视广告代理业以及相关产业中的每一个人的职业命运,研究这一趋势,并主动适应它的发展要求,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确定的光明未来。4.2各方面的提高与创新4.2.1内容的创新从新闻联播的改版来看,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内容上的变化,这也是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新闻联播通过对节目整体编排的调整,以及选择与观众切身利益更加接近的新闻来获取受众的关注,改版之后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其他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获取关注度,就应该在内容上不断的创新,以独特的风格吸引观众,而不是包装新闻,或者将新闻事件过度娱乐化,这样低俗的方式来提升收视率。首先,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应该选择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传递给电视观众。在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信息铺天盖地,但是信息不等于新闻,可是依然是新闻的重要组成之一。我国的电视新闻栏目在革新中普遍的加大了信息的传播量,扩大了新闻采集的边界,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往往三十分钟的新闻节目,最终自己需要的内容可能不到五分钟,久而久之,他们会选择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这五分钟,而不是在三十分钟的节目中筛选出五分钟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栏目对于传播的新闻信息加以分拣,针对自己的观众传播对他们有用和最有价值的信息。第二,新闻内容要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当代电视观众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了解,需要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单单的听一个新闻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电视观众也需要通过电视目睹事件现场,并且对新闻事件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就促使电视新闻的报道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发展。一般来说,30分钟的新闻节目,需要播报的信息很多,因此在节目的编排上,不会去做专题节目,因此新闻资源的利用无法达到最大化,而观众的收视需求也得不到彻底的满足。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媒体将文字,图像,声音的综合运用,对新闻资源深度开发并以多样的形式呈现,比如系列报道、专题报道、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等多种样式呈现。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4.2.2做好现场直播报道首先,就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来看,做好现场直播报道依然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点。新闻联播在1996年1月1日起开始直播,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一次转折。从我国现在众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来看,很多节目都开始以直播的形式播出,但是依然有节目采用录播的形式,这种录播的形式很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更是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就地方电视台来说,上海东方卫视的看东方东方快报城际连线直播上海东方夜新闻等,多档新闻节目均为直播节目。每档节目都有自己的定位,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也有差异,观众的选择性也变得多种多样。在加大直播比重的同时,许多电视新闻还实行滚动播出,对重要新闻反复播出,并且随时补充最新信息;不仅强化了新闻的实效性和时新性,也弥补了电视“转眼即逝”的不足。想要做好直播报道,是多方面的配合,无论是直播间还是现场实时采编都需要强大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持。换句话说,电视媒体现场直播报道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