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docx_第1页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docx_第2页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docx_第3页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历史与文化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诸天寅(北京联合大学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北京 100011) 摘要 对于北京风俗的出色描写 ,是形成老舍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老舍笔下 ,满族风俗 ,老北京的胡同 、茶馆 、四合院 ,以及往日的节令习俗一一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 。 这些北京风俗的描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渗透着老舍的爱家乡 、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文学作 品的地域色彩是民族特征的生动体现 。 关键词 北京风俗 ;满族风俗 ;胡同 ;茶馆 ;四合院 ;节令习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0310 (2000) 0120082204K 89214老舍的作品像陈年老酒 , 历久弥醇 , 芳香四溢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持久不衰 ,始终赢得广大读 者的青睐与喜爱 。我曾问过一些青年学生为什么 爱读老舍作品 ? 答曰 : 北京味 。虽然只有短短三个字 ,却一语破的 ,道出了老舍作品的真谛 。倘若 再进一步提问 : 构成老舍作品北京味的因素是什么 ? 当然答案是多方面的 , 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 的因素 ,是老舍作品中对北京风情民俗的出色描 写 ,可以说老舍的作品把北京艺术化了 ,也更生活 化了 ,显示了他的卓越艺术成就 。因此 ,研究一下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 , 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 事情 。“洗三”庆典 ,届时亲戚朋友纷纷前来祝贺 。与“我”在降生时不得不被迫做“洗三”和满月 庆典的穷讲究相照应 , 那些旗官人家却追求着没 钱仍要真讲究的享乐生活 。这部小说中对此做了 生动真切的描述 “: 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 、能力 、 细心 ,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 。他们在蛐蛐罐子 、鸽铃 、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 , 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 。他们的一生像做着个细巧的 、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 梦 。”老舍说他们明白 , 因为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玩乐下去必将误国殃民 ,他们是明知故犯 ; 说他 们糊涂 ,是因为这样无节制地奢侈与享乐 ,其结果无异自我毁灭 ,日趋没落与颓败 。在老舍笔下 ,通过对旗人习俗的描绘 ,刻画出 他们空虚 、无聊的灵魂 。这个曾以勇武善战 ,锐意进取著称的民族 , 最后演变成肩不能担 、手不能提 ,完全丧失谋生能力的“八旗子弟”。他们把时 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养鸟 、养蝈蝈 、养蛐蛐这些小动 物上 ,用在糊灯笼 、糊风筝上 , 成天摆弄鸟笼里的 小磁食罐 ,小磁水池 ,清除鸟粪用的小竹铲这样一 些小摆设与小趣味里 。旗人妇女手中也和男人一 样 ,几乎人人都离不开一个“燃着兰花烟”的烟袋锅子 ,但她们的“自由”远比男人为少 ,在很多场合上都有各种不能违犯的禁忌 。随着帝制的结束 ,沦为平民的旗人 ,再也享受 不到“吃铁竿庄稼”的特权 ,他们又没有一技之长 ,满族风俗老舍是满族 ,他熟悉旗人的生活 。他的正红 旗下生动地再现了旗人的习俗和老北京的面 貌 。在清王朝 260 多年的历史中 , 满族人以与皇 帝同族的优势 , 享受着“吃铁杆庄稼”的特权 。在 清代末年整个政权摇摇欲坠 ,行将崩溃之时 ,这一 寄生阶层依然过着“有钱的真讲究 , 没钱的穷讲 究”的生活方式 , 以“耗财买脸 , 傲里夺尊 , 誉满九 城”为荣 ,办一次婚丧大事 ,主人往往倾家荡产 ,亲 友中为送礼摆阔也有导致举债度日的 。总之 , 繁 文缛节的陈规旧习 , 使主客双方觉得如果礼数不 周 ,仿佛就没脸再活下去 ,就是死了也不体面 。除 了婚丧红白喜事 ,就连生孩子刚满三天 ,也要举行1 收稿日期 1999 - 12 - 25 作者简介 诸天寅 (1938 ) ,男 ,浙江绍兴人 ,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 ,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 正红旗下引文均见 :老舍: 正红旗下。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 。第 14 卷第 1 期诸天寅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83往往陷入生活的困境 。但他们毕竟曾经荣耀过 ,曾经是皇亲贵戚 ,高官显贵 ,祖辈传承下来的礼俗 不能变 ,架子和面子不能丢 , 即使入不敷出 , 寅吃 卯粮 ,甚至债台高筑 , 被讨债人打破门板时 , 仍然 表现得气度雍容 , 举止娴雅 、处处讲究的习惯 , 仍 然不忘提笼架鸟 、玩票唱曲的生活内容 。玩物者必丧志 ,他们忘记了自立 、自强 , 走向了不可挽救 的悲剧命运 。使客人一边闻看 , 一边等着往烟壶里装烟 。这叫作规矩 。”而“在古时候 ,店中的伙计并不懂先敬 烟 ,后装烟这个规矩 , 叫客人无事可作 , 等得不大耐烦 。一来二去 , 就创造了 , 并且巩固下来 ,那条敬烟的规矩 。”“百年风气自辽金”。北京作为古代帝都兼历 史文化名城 ,长期以来在市民社会里 ,逐步形成了 “人多技艺”以及“重许诺”、“蹈礼义而服声名”等 传统的风俗 。老舍从小耳濡目染 , 凭着他对北京 的熟悉 ,经常是寥寥数笔 , 一经钩稽 , 人情风俗便 跃然纸上 。以茶馆为例 : 在解放前 ,北京的茶馆遍 布于城内与郊外 ,真可谓名目繁多 ,特点各异 。诸 如荤茶馆 、素茶馆 、大茶馆 、小茶馆 、清茶馆 、书茶 馆 、棚茶馆 、野茶馆等等 , 不一而足 。那时茶馆成 为一般市民聊天 、歇脚 、听书和进行各种交往的最 佳场所 。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 :“京师茶 馆 ,列长案 ,茶叶与水之资 ,须分计之 ,有提壶以往 者 ,可自备茶叶 , 出钱买水而已 。”这些特点 , 在南 方茶馆里则很少见 。老舍的交游甚广 , 他的朋友 中就包括茶馆里的小人物 。正由于他熟悉这类人 物 ,所以 ,在他的作品里 , 不乏关于北京茶馆的描 写 ,其中尤以话剧茶馆最为著名 。这部话剧里 的裕泰茶馆 ,是一个典型的喝茶 、说书 、代卖“烂肉 面”,后来又兼开学生公寓的荤茶馆 。在这部话剧 里 ,老舍把北京茶馆的摆设 、规矩 、习俗 、风情一一 展现出来 。由于茶馆的茶客包括了三教九流 、各色人等 ,一个大茶馆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 。 老舍正是抓住这一特点 , 凭借这家历史悠久的老 茶馆 ,十分巧妙地从侧面展示出一个个重大的政 治事件和时代风云变幻 。剧中通过裕泰茶馆的由 盛而衰和茶馆掌柜王利发的今昔变化 , 描绘了戊 戌变法时期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以及国民党统治 时期三幅鲜明 、完整的北京世俗社会的风俗画 ,同 时又可以说是写出了近现代北京茶馆的变迁历 史 。茶馆在老舍的作品中 , 是作为北京这个古老 都市中的特有风情 , 和旧社会市民阶层传统的活 动中心而出现的 。老舍选择茶馆来写 , 实在太聪 明了 ,茶馆不仅是北京的特点 , 也是中国的特点 , 因为外国有沙龙 ,中国有茶馆 。四合院是北京最早的老式住宅 ,又有大四合 、 普通四合 、小四合 、假四合等等区分 。这种建筑格 局 ,原本是为了冬日阳光充足 , 夏日高爽通气 , 适胡同、茶馆、四合院一个人热爱祖国通常是与热爱家乡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 。老舍熟悉北京 , 他生于斯 、长于斯 , 对 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 所以他描写北京是为了 热爱北京 。在他的作品里 ,对北京的风土人情 、胡 同 、茶馆 、四合院的描写 ,处处流露出爱国之情 、乡 土之思 。北京处于水甘土厚 、风高气寒之地 ,又是 自辽金以来衣冠文物异于其他城市的一座古老都 城 。它不仅有风景秀美的山光水色与富丽堂皇的 巍峨宫殿 ,而且有着独特的城市建筑与风情 。北京的街道 ,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营建 ,一直 到清代末年 , 在布局与规模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 大的变化 。大街之外 , 还有不少称为“胡同”的小街小巷 。随着时代的推移 , 胡同越来越多 , 号称 “大胡同三千六 ,小胡同赛牛毛”,可以想见其稠密 的程度 。四世同堂 里写的那个葫芦状的“小 羊圈胡同”,不但实有其名 ,而且是老舍的出生地 , 就在护国寺北边现已改名为谐音的小杨家胡同 。由于老舍从小生活在这条小胡同里 , 所以对它的 了解和感受也就格外深切 ,他爱这条小胡同 ,更爱 生活在这里的街邻街坊 。这条“一向不见经传的 小胡同”, 一经老舍写进书里 , 便成为名闻遐迩的 地方 。通过他对这条小胡同里的风情 、习俗与各色住户的逼真描绘 , 让我们看到了日伪统治时期 北京市民社会的横断面 。老舍从他所熟悉的小胡 同 、大杂院 , 由小及大地表现北京 , 这是他观察和 反映生活的一个独特角度 。老舍作品中还详尽记载了当年天桥的说书场 ,白塔寺的市声 , 走街串巷肩挑小贩的叫卖 , 以 及北京的食肆 、茶馆 、冷摊 、铺户等等 。他的描写 不是皮相的表面介绍 , 还写出店铺内部的各种规 矩 。比如在正红旗下里说 “: 在北京做买卖都得 有规矩 ,不准野腔无调 。”“客人进了烟铺 , 把烟壶 儿递出去 ,店伙必先把一小撮鼻烟倒在柜台上 ,以2 四世同堂引文均见 :老舍: 四世同堂。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79 年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 年 3 月84宜住人 。然而随着时代更迭 ,人口的不断增多 ,都市规模的日渐扩大 , 房屋主人的变换 , 在老舍笔 下 ,原来的四合院大多已变成了大杂院 , 像骆驼 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作品中都有穷人栖居的大杂院描写 。那时住房情况的好坏 , 是一个 人社会地位 、经济情况的反映 。下层人民住房条 件的恶劣则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老舍描 写他们的简陋住房以及脏乱的生活环境既是旧中 国城市面貌的写真 , 又寄与了对劳动阶层的深厚 同情 。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 高粱红的河蟹 ,用席篓装着 , 沿街叫卖 , 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 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 , 轻轻敲着那毛茸茸的蟹 脚”。菊 ,秋之花“, 一从陶令平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 今”。菊 ,在萧瑟的秋风之中 , 抖开她的潇洒与清 丽 ,在百卉凋零之际 , 唯有菊能傲霜独放 , 真可谓 万里碧空一枝菊 ,动人秋色不须多了 。菊 ,为中秋 添彩 ,为中秋增光 , 在此时 , 老舍写道 :“以花为粮 的丰台 ,开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 秋菊”, 喜爱菊花的人们还可以到各大公园去赏 菊 。“北平的菊种之多 ,式样之奇 ,足以甲天下 。”正在菊香蟹肥之时 ,人们仿照圆月之形 ,创造 出一种吃食叫做月饼 。用白面包上各种馅儿 , 烤成圆形 ,印上各式吉祥图案 ,这是中秋佳节特有的 食品 。这正如正月十五吃元宵一样 ,在中秋节 ,几 乎各家各户都要吃月饼 ,以图个全家团圆的吉利 。每年中秋 ,月饼一上市 ,中秋节的气氛一下子浓郁起来 。中秋节是儿童最喜爱的节日 ,中国人爱月光 、 月色 ,从古至今 , 赞美月亮的诗文数不胜数 , 有关 月亮的神话传说 ,更是不计其数 。那时 ,对月亮的 清辉 ,对月形的圆缺 , 对月色的朦胧 , 都涂抹上了 一层神秘的色彩 , 激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思 : 桂树 、 吴刚 、嫦娥 、玉兔 , 这些优美的神话 , 代代相传 , 极 大地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 。由此诞生的小工艺品 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 那种最受欢迎的小工艺品兔 儿爷 ,成为中秋节的代名词 , 正如豆汁 , 可做为北 京特有的大众化的风味小吃的代表一样 。每到中 秋时节“, 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 , 还有多少个兔 儿爷摊子 ,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 ,身后插着旗伞 的兔儿爷 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 , 有的 骑着老虎 , 有的坐着莲花 , 有的肩着剃头挑儿 , 有 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 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 的儿童心中种下了美的种子 。”老舍在这部反映北平沦陷后市民生活的作品 里 ,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篇幅回忆北京的风情民俗 呢 ? 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这里面倾注着 流亡异地的老舍对故乡北京深切思念 , 同时通过 这些风俗画面的描写 , 同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后 的黑暗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于日本侵略者 的掠夺与破坏 ,不但“北平什么东西都缺乏”,而且 连“北平人也已经不再是可以完全照着自己的意 思活着的人 。”写往昔“北平之秋就是人间天堂”, 是用来对比日本统治下的北平已经百业凋敝 , 一节令习俗老舍在四世同堂中 , 出色地追忆了北京的 节令习俗 。作品里写道 , 北京人过端阳节时 “, 家 家必须用粽子 、桑葚 、樱桃 ,供佛”。较殷实人家还 要吃“五毒饼”。因此 “, 在往年 , 到了五月初一和 初五 ,从天亮 ,门外就有喊 : 黑白桑葚大樱桃的 , 一个接着一个 , 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 , 喊声不 断 。”“满汉饽饽铺”也陈列出特制的应节点心“五 毒饼 ,上边的蝎子 、蜈蚣 ,都是模子磕出来的 ,没有 毒 !”再有 ,到处是卖粽子的 。“人们只有照着自己 的文化方式 像端阳节必须吃粽子 、樱桃与桑 葚 生活着才有乐趣 。”再就是 , 到了初五过节 这一天 , 家家“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这些 “神符”有的是在黄纸上“印着红的钟馗 ,与五个蝙 蝠的 ,贴在大门口”,并用“蒲子 ,艾子 ,插在门前”; 有的是“买几张粘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 儿图案 , 分贴在各屋的门框上 。”同时 , 还要在男 孩子的脑门上“用雄黄抹王字”,女孩子要佩带“葫 芦”“, 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 , 小老虎 ,3桑葚 ,小葫芦联系成一串儿”。人们“也许相信 ,也许根本不相信 , 这些玩艺儿有什么避邪作用”,但却“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像过节的样子 。” 老舍对北京中秋时节的追忆 , 更是亲切 、温馨 ,透着一股执着的爱 ,是一幅晴美如画的中秋节 俗图 。中秋是一个与时令紧密相关的节日 , 老舍一下笔写的是此时北京的天气 “, 中秋前后是北平(那时北京称北平) 最美丽的时候”, 天高 、蓝 、亮 ,老含着笑意 ,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 ,傍晚 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街市上正在过水果节 ,店里摊 上的水果都排列成立体的几何图案 , 使人们在饱看了色艳闻到了果香之外 ,又欣享了构形之美 。中秋时节的北京的小吃摊也活跃起来了 “, 良 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砂与糖蜜在路旁刷啦刷啦的炒着 ,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 ,第 14 卷第 1 期诸天寅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85片萧条 。抒发这种“亡国惨”的感慨 ,是让人们“要忍辱而不忘了复仇 。”老舍借怀念故乡风物 , 写出 了尚未被组织起来的北平市民自发地用民族意识 这种情感抗议异族的入侵 。“小羊圈胡同”里那些 善良朴实的居民 ,在他们的生活秩序被搅乱 ,面临 着失业 、饥饿 , 甚至被杀害的亡国奴处境时 , 对传统的文化 、习惯和节日礼俗 ,自然会产生出强烈的 怀念和向往 。这是一个古老民族在深重的民族灾 难面前 ,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最 好证明 。这种感情 , 是任何异族侵略者都无法摧 毁和剥夺的 。北京曾是五代帝都 , 解放后又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首都 。作为礼义之邦的首善之区 , 它一 直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这里有多层次 的社会结构和不同类型的职业群体 。他们一起在 漫长的生活岁月里 ,自然形成 、积淀下了一种地方 文化 ,即独特的北京民俗风情 。这种地方文化 ,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又随着时代的变化 ,不断发展 和变化 。考察和分析北京的民俗风情 , 可以帮助 我们寻觅生活变迁的轨迹 , 阐明存在于现实社会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达到鉴古以知今的目的 。北京近一个世纪来的变化 , 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五六百年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 20 多年里 ,北京 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迅速迈进 ,许多外国友人 ,海 外华侨 、港澳台胞 , 来到北京 , 都异口同声地惊呼 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 , 如今 , 在社会环境 、城市建 筑 、风土人情等很多方面 ,与过去的北京已完全不 同了 。现在许多年纪轻一些的人 , 对于过去北京 社会生活的一些具体事象 ,感到不甚了解 ,十分陌 生 。再过若干年 ,在新的世纪里 ,北京的变化将会 更大 ,人们对北京的往昔就会更加隔膜 。感谢老 舍 ,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了往日北京的风俗 画面 ,形成巨大的艺术魅力 。而且这些有关北京 市民的生活 、心理和地方风物 、人情 、习俗的描写 , 恰恰是民族特色的生动体现 。越是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越容易走向世界 ,这是一条为大 量创作实践所证明了的艺术规律 。研究和探讨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 , 不仅有认识价值 ,还可以鉴别过去时代的老风俗 ,哪些可 以保留和继承 ,哪些应该扬弃和剔除 ,这也有利于 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 参考文献 张慧珠. 老舍创作论M . 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4 . 孙钧政. 老舍的艺术世界M .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2 . 李犁耘. 老舍在北京的足迹M .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6 .123Beij ing Custom in La o2shes WorksZHU Tian2yin( Normal College of Vocatio nal and Technical Training ,Beijing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