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训练.doc_第1页
四川省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训练.doc_第2页
四川省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训练.doc_第3页
四川省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训练.doc_第4页
四川省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训练 高三语文备课组 编选:戴明奎 审阅:蒋桂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拿红笔运用“六字诀”在原文下直译后)完成810题。(2008年)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一)、文本助读1、 走近作者、 郑濂,字仲德,别号采苓子。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受知于明太祖,昆弟由是显达。濂以公事长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对曰:“谨守祖训,不听妇言。”帝称善,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后建文帝以“孝义家”三字表其门。兄弟共撰家范三卷刊行。2、 参考译文: 郑濂,表字仲德,浦江县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不分家,历时三百年。郑家的家法规定,由一个人来处理家族中的政事。郑濂受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弟兄因此逐渐显赫。郑濂到京城去,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家族使之维持长久的道理,并赐给他御果,郑濂感谢赏赐,把水果揣在怀中回到家中,将水果剖开分给家人。太祖听说了很感叹,想要赏赐官职给他,郑濂以自己年老推脱。那时候大富之家很多都因为犯罪导致家族的覆灭,而只有郑家几千人完全没有损害(意指没有人犯罪)。有人状告郑家人通敌,官吏来郑家抓捕犯人,郑家兄弟六个争着想去,郑濂的弟弟郑湜争着要去。当时郑濂在南京城,告诉他说:“我是长兄,应当去顶罪。”郑湜说“哥哥你年纪大了,还是我自己去申辩吧”。两个人争着要去坐监。太祖皇帝召见他时说:“有这样(品行)的人,可能跟着别人去犯罪吗?”就宽恕了他们,并马上提拔郑湜为左参议,命令他推举几个熟悉的人做官。郑湜推举同一个郡的王应等五个人,太祖都赏赐“参议“这个官职。 郑湜表字仲持,当官时很有声誉。南靖的老百姓叛乱,被诬陷的有几百家人,郑湜对前来镇压几位将领说明了这个问题,便全部释放了这些人。又过了一年,进京觐见皇帝,死在了京城。(明太祖年后)十九年时,郑濂因为犯罪应当被捕入狱,他的弟弟郑洧说:“我们家号称义门,古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我怎么能不代替哥哥去死呢?”然后去告诉官吏愿意服罪,于是被问斩于街市。 郑洧,字仲宗,宋濂是他的老师,在学术上有作为,他死了,老百姓很哀伤,私自给他取了个谥号“贞义处士”。 郑濂去世了,弟弟郑渶继承他的位置。二十六年的时候,东宫缺少官员,让朝廷推举孝顺慈爱敦厚者,众人推举郑家。太祖说:“那里的王家也是模仿郑氏的家法。”于是征召两家子弟年龄在三十岁以上者,全部都到京中,让郑濂的弟弟郑济与王勤两人担任春坊左右庶人的官职。 后来,朝廷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从没有官职提拔为礼部尚书,当了一年有余。永乐元年的时候被被朝廷作为太祖朝的旧官员留下来,没有多久,再次辞官而去。家族中得到官职的还有好几个人,郑家越来越显赫了。 最开始的时候,郑渶曾担任官职“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族政事好几年。建文帝表彰这个家族,郑渶十分感谢,建文帝亲自写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赏赐给郑家。燕王朱棣的军队打进来,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匿在郑家,朱棣派人搜查郑家。郑渶在家中大厅做了准备,摆了十个大柜子,五个装经史之类的书籍,五个装了兵器以防万一。朱棣的使臣来了,打开的柜子都是书籍,放下另外一半的柜子没有打开。于是郑家免除了祸患。人们认为是郑家的孝义感动了使臣。成化十年的时候,朝廷有部门上奏皇帝郑家世代敦厚仁义,于是重新嘉奖郑家“孝义之门”。从郑文融到郑渶,都因为敦厚仁爱而出名。文融写过家训三卷,一共58条,他的儿子郑钦新增了70条,孙子郑铉又新增了92条,到了郑濂的弟弟郑涛与从弟泳、澳、湜等,和哥哥郑濂、郑源共同商议,删减一部分条文,定位168条,从那时起刊印成书。(二)、阅读训练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完”应为“保全”之意。如:完身(保全自身);完免(保全;幸免);完活(保全养育);完惜(保全);完辑(保全;安定)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兄年老,吾自往辩 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他得官者复数人A B C D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解析:组合题用排除法,排除说的是湜的为官功绩,不属于“孝弟敦行”;再排除说的是郑氏愈显。也不属于“孝弟敦行”。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B. 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C. 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D. 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考点: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解析:“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分)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_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译文: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解析:(l)要正确翻译这个句子,必须联系上文的“致仕”,柳毅传中的“致政”跟这里的“致仕”都是辞官的意思。得分点“故”为“原来”、“谢”为“推辞”、“未几”是常见的表时间的词语。(2)要正确翻译这个句子,必须联系上文的“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不然一些关键字词包括全句大意理解都很困难。得分点“发”为“打开”,促织中有“窃发盆”的例子。“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云”用在句末,无实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拿红笔运用“六字诀”在原文下直译后)完成8-10题(2009)(1)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2)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3)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4)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一)、文本助读:【参考译文】 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诸如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等各项社会活动和政务,直至受成、献馘、讯囚这些事情,也没有不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引进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乃至一技之长、一曲之学,没有不引进的。让那些士大夫中德才兼备、曾经做官而又退居的人担任老师。祭祀圣人先师,不忘知识学问的来源;用迁徙、驱逐的办法,激励学生勤勉向善。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都是治国安邦之道,行为习惯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他们的业务能力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古代的那些领导,自己不用殚思极虑却没有疏漏,不以功利为念却能功德圆满,其要点就在于此。这就是古代圣王办学校以治天下的本意。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那些治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族居,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讲讲文字章句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庙宇,纷纷祀孔子于天下,用木头泥土仿效佛教道教的做法,给孔子塑王者之像。而州县官吏率部属祭孔子于春秋两季,学者居然也有不参加的。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革除弊端。于是,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二百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但是,我的百姓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就像如见看到的,又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林肇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既不违反当今之法,又取得古人才有的实效,那是有道者才可能得到。林肇这样,就接近于一个有道者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令,而慈溪小县,无珍奇物产以招徕各地流动人口。有田有桑,可以自足,且无水旱之忧。没有流动人口,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贤县令,又有好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林肇升迁而感到高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续这项事业,因此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后来者。(二)、阅读训练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B项“课”:学习(注意上文的语境“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那些学者做老师“讲章句”,做学生“学习文字”【思路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果看一两句猜不出来,就得多看几个句子。另外,还可以采用句法分析:B项“课文字”与“讲章句”对应,两个分句的主语均为“而学之士”,“课”自然不宜译成“抄写”。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B.未及为而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解析】A. 副词,“才”/连词,“竟然”;B连词, “就”;C介词,“用”/“ 相连词, “于是、就”;D连词,“来”,表目的/介词,“把”。【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对照句分别出自报任安书师说廉颇蔺相如列传归去来兮辞。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中的意思代入选文,逐项排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解析】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 “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拿红笔运用“六字诀”在原文下直译后)完成8-10题。(2010年)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 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注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长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选自汉书酷吏传)注令辟:砖块。 (一)、文本助读【参考译文】 尹赏,宇子心,巨鹿杨氏地方人。 因为作郡吏明察清廉而任楼烦长。后被举荐茂材,任粟邑县令。左冯翊薛宣上奏说尹赏能治理艰巨的僻县,于是他被调任频阳县令,又因用刑使罪人致残免官。后因御史推荐任郑县令。 永始、元延年间,皇上懈怠朝政,外戚骄横放肆,红阳长仲兄弟串通游侠,收纳亡命之徒。而北地的大豪客浩商等图报私怨,杀害了义渠长及其妻子儿女共六人,并往来于长安城中。丞相、御史派遣属吏追寻贼党,朝廷也下诏书命令捕捉,很久才将其捕获。长安城中盗贼奸民极多,里巷中的游荡少年合伙杀害官吏,有的还接受贿赂替人报仇,他们做红、黑、白三色弹丸每人摸取,得到红色弹丸的去杀害武吏,得到黑色弹丸的去杀害文吏,得到白色弹丸的则为遇难的同党治理丧事;一时间城里乌姻四起,盗贼们路劫行人,大街上死尸挡道满城中鼓声不绝。 尹赏以三辅高第身份被选拔临时任长安令,并得到特权可以随机从事。尹赏到任后,便修建了长安监狱,他命令向地下打出许多深洞,各深数丈,取出的土则在四周垒起土郭,然后用大石头盖在洞口之上,并称这些洞为“虎穴”。 完工之后,他就部署户曹、属吏,以及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等下属,让他们分别举报长安城中各处的轻薄少年和不服管教的恶劣子弟,对役本地户口的商贩工匠,而身着危险服装如披镗甲着臂衣,手持刀箭兵刃的,也悉数查记,共得数百人。 此后一天尹赏召集了长安的大小官吏,并备车马数百辆,令其分头对被查出者进行收捕,认定他们都是危害社会治安的盗贼。尹赏亲自加以阑视,每板视十人放走一人,其余的则都被依次投入虎穴之中,每穴各一百人左右,最后以大石头盖上洞口。 几天以后,人们打开石头检视,见下面的人都已横七竖八地相枕而死,于是人们便将尸体取出,分别掩埋于寺门华表的束面,并各插木桩,写其姓名,一百天以后,才让死者家属各自挖出尸首取回。家属们都号啕大哭,过路的人也都为之叹息。长安城中有歌唱到此事说:“哪里去找儿女尸?华表束面少年场。生前奸盗不修身,死后枯骨何处葬?”尹赏释放的都是和他有深交的老熟人。 或是旧日官吏和善良人家的子弟因一时胡涂而与盗贼有染并愿意自己改正的,才有数十近百人,尹赏都对他们缓刑处理,责令他们立功以自赎。其中努力上进的,还因此被尹赏收用为爪牙,他们善于追捕坏人,了解盗贼的好恶及行踪,比一般人在这方面强得多。尹赏到长安视事数月,盗贼便停止了活动,外来盗贼由于害怕纷纷逃回原来的郡国,不敢再有窥伺长安之念。 由于江湖盗贼泛滥,所以尹赏又被任命为江夏太守,他捕杀江湖盗贼及滥杀官吏百姓的人数极多,因“残贼”罪免官。南山一带群盗蜂起,尹赏又出任右辅都尉,后调任执金吾,负责督察大奸盗。三辅官吏民众对他非常畏惧。几年后,尹赏死于任上。在他得病将死时,告诫他的几个孩子说:“大丈夫做官,不怕因残贼罪免官,事后追思其效果,则就会重新得到任用。而一旦因软弱失职而免官,就会终身被废弃而再无起用之时,这种羞辱比犯了贪污窝藏罪还要重得多。望谨慎不要失职!”尹赏的四个儿子都做官做到郡守,长子尹立当了京兆尹,他们都崇尚威严,有善于治理的名声。 几年后,(尹赏)患疾病快死之时,告诫他的几个孩子说: “大丈夫做官,不怕因残贼罪免官,事后追思其效果,则就会重新得到任用而一旦因软弱失职而免官,就会终身被废弃而再无起用之时,这种羞辱比犯了贪污窝藏罪还要重得多。望谨慎不要失职!”尹赏的四个儿子都做官做到郡守,长子尹立当了京兆尹,他们都崇尚威严,有善于治理的名声。(二)、阅读训练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安中奸猾浸多 浸:逐渐。B.悉籍记多 籍:凭借。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内:里面。D.赏所置其魁宿 置:放置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人就投入“虎穴”处死。11请将文言 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4分)(2)一坐软弱 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6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注意省略。(2)注意几个词语:一:一旦;坐:因为;胜:胜任;废弃:被弃置不用;甚于:比还严重;然,这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拿红笔运用“六字诀”在原文下直译后)完成810题。(2011年)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止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1) 文本助读:1、走近作者: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今清陶乡)。父陶煜(上虞县尹)、叔陶复初(书画家)。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赴考进士,因议论政事而落第。八月,黄岩方国珍起义,陶为避兵出游浙东、浙西,向张翥、李孝先、杜本学习经文诗词,向舅赵雍学书法。入赘松江都漕运粮万户费雄家,与妻元珍客居泗泾南村,筑草堂以居,开馆授课。从此弃科举,谢绝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太尉张士诚荐举。课余垦田躬耕,被誉为“立身之洁,始终弗渝,真天下节义之士。”教学之暇,与弟子谈今论古,随有所得,即录树叶,贮于瓮,埋树下,10年积数十瓮。2、参考译文: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家在仙居万山之中,博学多才,能诗能文,问他问题没有他不知道的,但他却总是隐匿姓名,耕地打渔来养活自己。有一天,他拿着钱到一个富人家里买谷种,正赶上天降大雪,他站在人家门口,人没有理睬他的。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听到东阁里有人分韵做咏雪诗,一个人分到了“滕”字,苦苦吟咏没有完成。吕徽之不由得笑出了声。阁子里的那些有钱人的子弟听到外面有笑声,就派遣左右的人来诘问他。先生最初不说话,这些公子哥们更加疑惑,亲自出来见他,只见先生光着头穿着粗布衣服,布袜草鞋,就侮辱他,责问他笑的原因。先生不得已就说:“我的意思是就选滕王蛱蝶的事罢了。”众人才叹服,邀请先生入座。先生说:“我如此形象,如何能置身于你们这些公子之间?”众人坚持着邀请,先生于是进入房中。众人用“藤”“滕”二字请先生补足诗作。先生提笔写道:“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又请他粘“昙”字押韵作诗,先生又随笔写完,就出去了。众人挽留他,留不住。问他姓名,也不回答。众人都惊讶地说:“曾听说过吕处士的名字,想见他一面却不能,先生难道就是这个人吗?”先生回答说:“我一个农民,怎么能知道吕处士是怎样一个人。”众人优惠地送给他谷种,先生愤怒地说:“我怎么能收取不义之财!一定要用钱来买它!”撑着船离开了,众人派人远远地跟随在他的后面,道理偏僻遥远,派去的人记住了他的住所就返了回来。雪停了,前往拜访他,只看见一间茅草屋,家徒四壁。忽然发现装米的桶里有人,原来是先生的妻子。因为天气寒冷,因此坐在里面。众人试探着问吕徽之先生在什么地方,他的妻子回答说:“在溪上捕鱼呢。”众人才知道他真的就是吕徽之先生。到了那里,果然见到了他,把特地来问候答谢的事告诉给了他。先生隔着溪水对他们说:“诸位公子先到家里,我捕到鱼后,一定换来钱买酒请你们喝。”不多时,先生带着鱼和酒回来了,众人尽情欢饮后才散去。走到半道,天已黑了,不方便赶路,就暂时在一个露天的棚子里休憩,正赶上主人从外面回来,竟然曾见过面,问他们从哪里回来,他们就把缘故告诉给了他。那人就让他们留下住宿,第二天早上,客人们道别。主人根据客人的踪迹来到吕先生的住处,可是先生已经搬走了。又一天,先生跟治中陈建中在路上相遇,治中赶着跛驴,当时还是一个布衣,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拔,就问道:“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回答说:“是的。您不是陈建中吗?”回答说:“是的。”两个人握着手,就像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欣,一起谈起驴的故事,吕先生问一件事,治中就回答一事,互相答问四十几件事,治中才中止。先生说:“我还记得某人写了某书,某人写了某传。”又说了三十几件事,治中非常敬重他。(二)、阅读训练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解析】刺:划,撑。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一见而不能吾尝终日而思矣B先生岂其人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解析】A表转折,却表修饰;B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哪里什么;D拿。D项均为介词,拿。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C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解析】“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错。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拿红笔运用“六字诀”在原文下直译后)完成810题。(2012年)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从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之,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恨。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钦处家笃成谊,正伦理,厚姻成,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1) 、文本助读:参考译文: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于定海,父亲贺孟员,按军籍隶属辽义州卫。贺钦年少时聪慧,学习举子业每每轻视它说:“做学问就终止于此吗?”得到近思录阅读,有所省悟。成化二年凭进士(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由于大旱向皇帝上书尽力规劝,又用言官旷废职守招来灾祸,自我检举请求辞职。适逢陈献章被征召来京,贺钦听他讲学,感叹说:“卓绝的品性不显现,最纯真的道理还被埋藏,社会即使用我,但我拿什么为社会所用呢?”当天就向皇帝上书解除官职离去,遵照弟子礼师事陈献章。已别后,画了陈献章的像供奉他。贺钦的学问专门研读五经、四书、“小学”,希望反过来要求自己履行,主张恭敬谨慎,用以收敛浮躁放荡的内心。有前来学习的,他总是推辞说:“我自己还没有学好,如何教导别人呢?”不久,跟随他游学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像这样十多年,虽然足不出户,然而听闻、仰慕他品德节操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他坐榻前拜见的。弘治改用新年号,由阁臣推荐,起用(贺钦)为陕西右参议。皇帝的诏书到来,他母亲恰好病故,于是上书恳请辞职。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搜刮辽东田地,辽东百姓惊恐,思谋作乱。义州因为地方长官贪婪残暴,变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