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1,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疾病?从历史的角度看,哪一个更为重要?对于今天来说,哪一个更为重要?历史和现实的中医疾病谱有否变化?张元素和李东垣主要治的是哪类疾病?中医如何能夺回外感病和危急重症的诊疗权?SARS后遗症。,SARS后遗症人群:他们不是历史,他们不能被遗忘,.,思考2,历史上的辨证理论体系有哪些?我们目前治疗杂病,在用什么体系?脏腑辨证是谁提出的,历史上有谁在其中做出过贡献?张元素如何建立脏腑辨证体系,其理论核心是什么?刘完素提出阳气怫郁论、强调心火暴盛,李东垣提出阴火,朱丹溪提出相火,张介宾等人提出命门之火,其原因何在?如何构建现代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体系,并找到合适方药?,.,思考3,药物性味、归经,古人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我们今天要重新研究药物性味?西药有性味归经么?张元素提出的药物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理论有临床价值么?,.,张元素,“易水学派”的开创者,发扬脏腑辨证理论,重视六气病机证治,首创中药引经报使理论,规范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阐发气味厚薄与制方法度等,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熟悉:脏腑辨证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了解:六气用药理论,.,一、医家生平张元素,宋金时人,居河北易州,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刘完素同时而年辈略晚。据金史张元素传: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庙讳:皇帝父祖的名讳。已故的君主七世之内都须避讳,叫做避“庙讳”。“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十职制篇),.,.,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邱姓由丘姓而来,最早一支丘姓源自姜姓、吕氏的姜尚,故姜太公为丘(邱)姓太始祖。,.,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苏洵,.,因犯庙讳不录,张元素无奈,只能学医,20年无所知名。刘完素病伤寒,门人请张元素诊之,完素见之面壁不顾,但闻元素辨析医理,竟大服其能,如其所治而愈,从此名噪天下。,.,张元素之子张璧,号云岐子,继承父业,其脉学、针法研究颇为精当,见于古今医统。张元素之入室弟子有:李杲(字明之,号东垣)、王好古(字从之,号海藏)。李杲师事之,尽得其学,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善于补益脾胃阳气,世称“补土派”的代表人物。王好古先拜洁古为师,又师李杲,亦为元代名医。明代李时珍对张元素推崇备至,称其“灵、素之下,一人而已。”,.,二、医学著作1.医学启源2.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又名脏腑标本药式,收入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序例题为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3.洁古老人珍珠囊,又名洁古珍珠囊,约成书于金天兴三年(1234),辑入元代杜思敬济生拔萃洁古老人珍珠囊;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序例题为洁古珍珠囊。,.,三、学术思想张元素学术思想和诊疗特点主要渊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谓“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并取法于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一)发扬脏腑辨证理论脏腑辨证思想源于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内伤杂病多采用脏腑辨证,但均散在各篇之中。华氏中藏经分辨脏腑虚实寒热,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则更使脏腑辨证形成系统。张元素钻研内经,发扬诸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地完善了内伤疾病的脏腑辨证理论,主要体现在医学启源的“天地六位脏象图”、“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以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之中。,.,1、运气学说,2、虚实寒热,4、是动所生病,3、本病标病,6、标本寒热虚实论治,5、苦欲补泻论治,7、重视胃气,基础,纲要,病症,治法,特点,.,1.以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阐释脏象医学启源天地六位脏象之图以五运六气、天地人作理论框架概括脏象。心肺居于上焦,象天。肺,五运属金,金火合德,燥金主清,下络大肠;心及包络,五运属火,君火主热,下络小肠。肝胆居于中焦,象人。肝,五运属木,木火合德,风木主温,下络胆经;胆,五行属相火,主热。脾肾居于下焦,象地。脾,五运属土,土水合德,湿土主凉,下络胃;肾,五运属水,寒水主寒,旁络膀胱。,.,如此,以五脏为主,络于六腑,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运,合于燥金、君火、风木、相火、湿土、寒水六气,并以上焦、中焦、下焦应天、人、地之象,作为中医的理论思维方法,法于天地,合于人事,从而对脏腑的部位、特性、功能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与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不同者,作“脾属下焦”之论,此说大概与文中所归纳的“象地”、“土水合德”的思维有关。,.,2.脏腑辨证重在虚实寒热张元素重点以虚实寒热为纲,讨论脏腑功能及其辨证。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开门见山阐述:“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切,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脾脏虚实寒热辨证要点:(1)脾虚症状:虚则多澼喜吞,注痢不已。脾虚,则精不胜,元气乏力,手足缓弱,不能自持。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泄不时,梦中饮食。脾气虚,则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为五色注痢下也。积在其中,久不愈,四肢不收,黄疸,食不为肌肤,气满胀喘喘而不定。,.,脉象:如鸟距,曰不及,病在内。脉急甚,则瘈疭;微急,则膈中不利,食不下而还出。缓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收。小甚,则寒热作;微小,则消瘅。脾脉至,大而虚,则有积。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注:如乌之喙者,坚止而无柔和相离之象也;如鸟之距者,较鸡举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者,点滴稀疏而不能灌溉也;如水之流者,湿土之气四散也。盖言脾主中和之气,如太过不及之甚者,皆为死脉也。,.,(2)脾实症状: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四肢沈重,言语蹇涩。盛则梦歌乐。脾实则时梦筑墙垣盖屋,厥邪客于脾,则梦大泽丘陵,风雨坏屋。脾胀则善哕,四肢急,体重,不食善噫。脉象:脉来似流水,曰太过,病在外。大甚,则暴仆;微大,则痹疝,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滑甚,则颓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涩甚,则肠;微涩,则内溃下脓血。,.,(3)脾寒症状:寒则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则战栗如疟也。(4)脾热症状:脾土热,则面黄目赤,季胁痛满。(5)兼证中风症状:翕翕发热,状如醉人,腹中烦满,皮肉而起。脉象:阿阿然缓。,.,(6)预后脾病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脾气绝,则十日死。唇焦枯无纹理,面青黑者,脾先死。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半年死;色如枳实者,一日死。又口噤唇青,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持,大小便利无休歇,饮食不入,七日死。又唇虽痿黄,语声啭啭者,尚可治。脾病,水气久不去,腹中痛鸣,徐徐热汗出,其人本意宽缓,今反急,怒语而鼻笑,不能答人,此不过一日,祸必至矣。,.,又脾中寒热,则使人腹中痛,不下食,病甚舌强语涩,转筋卵缩,阴股腹中引痛,身重,不思食,臌胀,变则水泄不能卧者,十死不治。又微涩而短者,肺乘于脾,不治自愈;又沉而滑者,肾来乘脾,亦为不妨;又浮而洪,心来生脾,不为疾耳。脾病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肢沈,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青,死不治。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心腹胀满,体重节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脾脉来而和柔者,如鸡践地,曰平;来实而满,稍数,如鸡举足,曰病;又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3脏腑辨证分为本病、标病张元素对脏腑辨证重在虚实寒热,又分为本病、标病。标本相对而言,有多重含义,如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为标等。,.,医学启源内经主治备要说:“大凡治病者,必先明其标本。标者末,本者根源也。”脏腑辨证分为本病、标病,详见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清代周学海解释“本病”为脏腑之病,“标病”为经络之病,可为参考。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之先后,分别阐述脏腑本病、标病的症状表现,但对寒、热、虚、实仅列举用药法式。,.,脾之本病、标病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指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4脏腑辨证的“是动”、“所生病”灵枢经脉首见“是动”、“所生病”的有关记载。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中,各脏均引主治备要所云各脏腑“是动”“所生病”,其文字与灵枢经脉大致相同。,.,关于“是动”、“所生病”的理解,历代医家的认识有所不同,综合起来大致有三种阐释。其一,是动在气,所生病在血说:据难经二十二难:“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为所生病也。”,.,其二,是动在经络,所生病在脏腑说:此说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是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所生病即脏腑所生之病。后世医家尊此说者较多。其三,是动因于外,所生病因于内说:张隐庵以病因不同区别,病因于外者为是动,病因于内者为所生病。但同时提出,治病者,当随其所见之证,以别内外之因,不必先为是动,后及所生病。通过考究灵枢经脉,以为难经所论,是动在气,所生病在血;先病为是动,后病为所生病,较为中肯。,.,根据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中所引主治备要,以五脏是动、所生病为例,见于下文。脾病是动、所生病辨证:是动: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所生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5脏腑辨证的苦欲补泻论治中医临床以辨证为前提,而论治为目的,故历代医家莫不证治结合,以正医理,以论医术。张元素的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是脏腑辨证论治结合的典范。脏腑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谓“苦、欲”,与脏腑之生理特性、气机升降有关,逆之为苦,顺之为欲。,.,所谓“补、泻”,不同于虚补、实泻之补泻,乃顺脏腑之生理特性、气机升降者为补,反之则为泻。张元素不仅以论及脏腑苦欲喜恶,并阐述论治之法,相应地配合中药以调治,见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但其后,很少有继续研究者。,.,脾之苦欲补泻P137脾之苦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据医学启源卷之下脏气法时补泻法”)脾之补泻:脾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枳壳泻之。如无他证,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以泻黄散。心乃脾之母,炒盐补之;肺乃脾之子,桑白皮泻之。,.,益黄散【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异名】补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组成】陈皮(去白)30克丁香6克(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用法】上药为末,三岁儿服4.5克,用水80毫升,煎至24毫升,空腹时服。【功用】温中理气,健脾止泻。【主治】脾胃虚弱,腹痛泄痢,不思乳食,神倦面黄,疳积腹大身瘦。,.,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功用】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6脏腑辨证的标本寒热虚实论治脾病寒热虚实用药式:土实泻之:泻子(泻金):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吐:豆豉栀子萝卜子常山瓜蒂郁金虀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续随子芫花甘遂,.,土虚补之:补母(补火):桂心茯苓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陈橘皮藿香葳蕤缩砂仁木香扁豆血:白术苍术白芍药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本湿除之: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标湿渗之: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7脏腑辨证重视“胃气”对于脏腑辨证,张元素重视脾胃之气,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称:“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胃气绝,五日死。”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谓:“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从上述文字记载分析,张氏重视脾胃之气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同时,也继承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以及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开山,其学传于李杲,发扬光大,才有脾胃学派的创立,从而流传后世。,.,(二)重视六气病机证治六气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其常其变对人体影响极大。张氏医学启源有:脏腑:“天地六位脏象图”,将天地六气与人体脏腑相参相应;病机:“六气为病”、“六气病解”专篇对六气病机进行阐发;病证、治法:“六气主治要法”提出六气病证及其治疗大法;方剂:“六气方治”分列治疗处方;药物:“药类法象”则是以六气为纲论析药物。,.,在“六气”学说研究中,张元素可谓最全面、最系统,理法方药一线贯串,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这类的研究与刘完素是相似的。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本就是对刘完素的继承。,.,1.六气主治要法【举例】(1)初之气时令阴阳: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一阳用事,阳气尚微。多发风邪致病。常见病症:多发咳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喎,半身不遂,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胃中留饮,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阳狂心风,搐搦颤掉。治法: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2.六气治疗处方风病治疗处方12首,如防风通圣散、灵砂丹、不换金丹、花蛇续命汤、祛风丸、至宝丹等。暑热治疗处方10首,如白虎汤、桂苓甘露饮、益元散、竹叶石膏汤等。湿土治疗处方9首,如葶苈木香散、白术木香散、大橘皮汤、桂苓白术丸、六一散、五苓散等。火病治疗处方10首,如凉膈散、黄连解毒汤、三一承气汤等。燥病治疗处方10首,如脾约丸、润燥丸、当归润燥丸、橘杏丸、麻仁丸等。寒水治疗处方11首,如大已寒丸、四逆汤、附子理中丸等。,.,3六气治疗用药P138张元素归纳药物性能特点,针对六气病机,制定主治要法,概括治疗处方;六气之中,火热归一,“药类法象”,分为五类,以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生长化收藏为纲领总结治疗用药。依此分类中药者,在中医籍中比较少见。,.,属风升生类药物20味,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酸、苦、咸、平之类,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等。属热浮长类药物20味,为气之厚者,阳中之阳,辛、甘、温、热之类,如附子、干姜、乌头、生姜、良姜、肉桂、桂枝等。属湿化成类药物21味,为气之平、味之淡者,而兼寒热温凉、辛甘咸苦之类,如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半夏、白术、苍术、橘皮、青皮等。,.,属燥降收类药物21味,为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辛、甘、淡、平、寒、凉之类,如茯苓、泽泻、猪苓、滑石、瞿麦、车前子等。属寒沉藏类药物23味,为味之厚者,阴中之阴,酸、苦、咸、寒之类,如大黄、黄檗、黄芩、黄连、石膏、龙胆、生地、知母等。,.,(三)发扬中药升降浮沉、归经报使理论1阐发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体现中药作用的定向概念,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理论基础。张元素医学启源继承黄帝内经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并着重阐发,光大其旨。,.,(1)气味厚薄、阴阳P138医学启源引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中药气味厚薄升降的要点,加以论述发扬,并举例说明之。医学启源卷之下“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有诠释。,.,“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文中以茯苓、麻黄气味之薄和附子、大黄气味之厚,以及竹、茶阳升阴降之性,详尽论述中药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之理,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气厚附子发热薄茯苓渗利味薄麻黄发汗厚大黄泻下,阳中之阳,阴中之阴,.,(2)药性升降、补泻医学启源卷之下系统归纳药性气味升降浮沉补泻理论,言简意赅,触类旁通。以治法纲要论,则效法天地五运六气、四时阴阳之理,阐明:“凡治病,必求其所在,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故中外脏腑经络皆然。”并举例:病热除热、病寒退寒、泻实补虚、除邪养正、承气热服,等等,以五行相制相兼、生化制承之体,发扬医理,启发后学。,.,1以药性性味论,则药性气味之中,分为升降:升者,“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降者,“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以此作为区别药性之法。,.,2以脏腑补泻论,则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此论补泻实乃顺逆脏腑气机升降之性而作,含义更加深刻。,.,3以用药用方论,则桂枝汤方、小建中汤方,用药相同,而君药不同,主治迥异。桂枝汤方,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小建中汤方,芍药为君,桂枝、甘草佐之,法当治疗阳脉涩、阴脉弦之腹中急痛。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4以药性生熟论,则“熟升生降”,用法有别。例如,“黄连、黄芩、知母、黄蘗,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5以药用根梢论,则“根升梢降”,药用不同。例如,“凡根之在上者,中半已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气脉下行,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药用根梢,自有阴阳升降之理,现代医者足以明鉴。如此等等,张元素列举中药药性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之理法,以及具体制方用药,并以为则,名之“药类法象”,归纳众药,诚为可师可法。,.,【李东垣等人发挥】气味阴阳:“杲曰:味之薄者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则泄,咸、苦、酸、寒是也。气之厚者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渗泄,甘、淡、平、凉是也。渗谓小汗,泄谓利小便也”升降浮沉:“李杲曰: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气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及气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之身,肺肾是矣。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即为降,佐使诸药者也李时珍曰: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汪昂等医家宗经典之理,传元素之学,使中药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药性得以完善。,.,2创新中药归经报使理论张元素临证用药,尤其重视药物归经,首创中药归经报使理论。归经理论与引经报使理论相关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1)首创中药归经理论P139张元素根据内经所述,创导药物归经(注意其著作中并无“归经”二字)。归经理论的表述,一是在各药条目下注明其所属经脉;二是在同类药物的区别应用则与所属经脉有关。各药所属经脉:洁古老人珍珠囊记载常用药物114种,各药下分别有性味、阴阳属性、功能、所属经脉,或有炮制方法、用药禁忌等。,.,例如:防风甘,纯阳,太阳经本药。身去上风,稍去下风。与干姜、藜芦、白敛、芫花相反。柴胡苦,阴中之阳。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稍子不能除。与皂荚、藜芦相反。少阳、厥阴行经药也。肉桂甘辛,纯阳,太阳经本药。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非桂不能除。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忌生葱。,.,同类药物的区别应用:由于药物归经不同,故虽为同类药物但却功效各异。医学启源去脏腑之火明确指出:“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胆经亦然。黄蘗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龙火也。已上诸药,各泻各经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臣,处详其宜而用之,不可执而言也。”,.,(2)首创中药引经报使理论张氏将引经药称为“的药”,即现在所谓具有“靶向”“导向”作用的药物,突出见于医学启源各经引用:“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檗,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已上十二经之的药也。【这句话书上没有】”,.,医学启源、珍珠囊其他篇章亦多有记述。如医学启源随证治病用药:“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珍珠囊:“通经以为使,手之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脏而腹走手。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藁本。足阳明胃经:升麻、葛根、白芷。足太阴脾经:芍药白者补,赤破经。足少阴肾经:独活、桂。足厥阴肝经:柴胡。手太阳小肠经:羌活、藁本。手少阳三焦经:柴胡。手阳明大肠经:白芷。手太阴肺经:白芷、升麻,加葱白亦能走经。手少阴心经:独活。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等等。张氏中药引经报使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药引子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毒、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鲁迅先生在文章里讲他小时候父亲病重,大夫开的药引子是“原配的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甘蔗”,现在看来确实无稽之谈。然而中医药中的确有药引子之说,比如人们熟知的生姜、大葱、大枣、红糖、蜂蜜等都是常用的药引子。,.,清代末年太康人龙子章在其所著蠢子医一书中写了一节文字,名为“大药引子甚是得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也颇实用:,治病引子最为先,引子便是先行官。先锋如硬实,它自打敌前。我尝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我尝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我尝治腹痛,黑豆一碗煮水煎。我尝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我尝治疮肿,忍冬一掏煮水煎。我尝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我尝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我尝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药引的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出身医药世家,7岁就在父亲身边苦读医书药典,20多岁便挂牌行医。楼英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他的医名,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神仙太公”楼英塑像,.,这年,当朝马皇后得了重病,御医百般诊治,人参、灵芝等名贵药物吃了不少,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不几天,一个大臣访得楼英医术精湛,禀奏之后,朱元璋忙传旨宣楼英进宫。楼英接到圣旨,哪敢违命圣上,忙整装一路来到京城。,.,自古言“伴君如伴虎”,给皇后治病半点闪失不得。楼英一入宫,便顾不得路途劳累,先行拜见太医院的御医,打听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药。太医院的御医们久居皇宫,嫉贤妒能,圆滑世故,哪个将他这乡下郎中放在眼里?药方拿来一小沓,方中用药却大同小异,问及皇后病情,只是嗯嗯啊啊,敷衍搪塞,不得要领。楼英只好看那药方,见上面都是些人参、鹿茸、灵芝,料想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救治,才用上珍贵药材。,.,等到第二天,楼英跟着太监来到马皇后病榻前,小心仔细地望闻问切一番,皱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马皇后看着脸色青黄,得的却不是疑难杂症,以楼英看来,只不过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浊阴滞而已,只要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楼英给马皇后诊过脉,心里有点糊涂了:这么个小病,堂堂太医院御医如云,怎会束手无策呢?想到这,他又将在太医院看过的药方拿出来,仔细斟酌起来。突然他小有所悟:这些药治病无益无害,但恰合皇后凤体之贵,若用些低廉药物,皇后若有闪失,一命归天,必是药石无力,追究下来,定将满门抄斩,大祸临头,难怪御医们一个个闪烁其辞!领悟了其中利害,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明代官员常服穿著示意图,.,就在他磨磨蹭蹭、心中为难、表面假做思考时,外面太监高声喊道:“皇上驾到!”宫女、太监闻声“扑通”跪在地上,楼英也急忙下跪。朱元璋走进来,说了声“平身”,便直奔马皇后病榻。楼英哪曾见过人间皇帝,心下好奇,不由偷眼望去,却猛地看见朱元璋皇袍上,一块玉佩晶莹剔透,闪闪发光。,朱元璋官方像,朱元璋民间像,.,楼英心中不禁一动:我何不用皇上玉佩做药引抬高身份。想到这儿,他心下安稳了,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佩做药引。朱元璋看了,马上解下玉佩,连同药方一起递给太监,吩咐道:“即刻配药、煎药,小心伺候皇后。”,明代龙纹玉佩,.,不一时,太监将药抓来煎好,服侍马皇后服下。当晚马皇后腹内“咕咕”作响,大便通畅,安稳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楼英又让她只少许进些淡粥素菜,几日之后便病体痊愈,行动如初了!,.,朱元璋心中大喜,亲召楼英,说道:“爱卿医术高明,果然名不虚传,今后就留在太医院任职吧!”楼英不敢违旨,只好留在太医院里,他借此良机,通读了太医院的皇家珍藏药典,著书立说,医术更是精进非常。,楼英著作,.,伤寒论113方中就有52个方应用了引药;金元时期,珍珠囊明确提出了引药为“引经报使之说”;明清时期,引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并有药引论专著问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引药应用逐步成为了临床处方基本原则之一。正如医学阶梯说:“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学读书记亦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药引论则明确指出:“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均说明了应用药引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大抵选用引药根据疾病表现、病变部位、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以及治疗目的、立方原则、药性特点等因素而定。正确地应用引药,对引诸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矫正药味,便于服用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级遴选面试题目及答案
- 还记得吗作文800字10篇范文
- 抒情类作文父亲的爱600字8篇
- 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件
- 质量控制(QC)检查问题点与改善方案模板
- 项目进度控制与时间管理表
- 时间与生命的节奏
- 城市环境改造工程承包合同
- 元宵节四百字作文怎么写13篇范文
- 早读课课件神器
- 电缆价格自动核算表
- Unit 5 Reveling nature Understanding ideas A journey of Discovery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外研版(2019)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湖北省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上库力三河苏沁农牧场招聘115人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全国网络安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数据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DL∕T 1878-2018 燃煤电厂储煤场盘点导则
- 储藏室买卖协议模板
- 知识题库-人社练兵比武竞赛测试题及答案(九)
- 麦冬(浙麦冬)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
- 2024-2029年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投资研究报告
- 技术交底记录(通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