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欣赏.doc_第1页
高考诗歌欣赏.doc_第2页
高考诗歌欣赏.doc_第3页
高考诗歌欣赏.doc_第4页
高考诗歌欣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析作者:倪同刚转贴自:中学文科高中版2007年第9期点击数:4364文章录入:wangyj 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词)一般为一首,题量基本为2题,分值大致在6-8分。这样适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思考解读一首诗;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只有北京、上海卷出了三道题,但这三道题中题型多样,有选择,有填空,因而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学生思考动笔的内容并不太多。湖南卷虽出一道题目,但要求学生就颈联、颔联逐联赏析,其实动笔量也不小,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海南、宁夏出的新课标试卷将诗歌鉴赏的分值提高到了11分,其地位与散文、文言文逐渐接近,表明新课程对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引起课改地区广大考生的注意。2007年不少省的自主命题还注意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除辽宁、重庆、湖北、江西卷选用二首内容相关的诗进行比较阅读外,浙江卷选了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词人月圆、元人赵善庆的曲山坡羊燕子,让考生从三篇截然不同的作品中找相同的答题要素,旨在培养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不过三首诗词,分值只有6分,这样的阅读量与赋分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K1vkNAtrDNNQm9si 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K1vkNAtrDNNQm9si (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K1vkNAtrDNNQm9si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K1vkNAtrDNNQm9si (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的诗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K1vkNAtrDNNQm9si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K1vkNAtrDNNQm9si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K1vkNAtrDNNQm9si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www.qik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K1vkNAtrDNNQm9si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K1vkNAtrDNNQm9si 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阋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K1vkNAtrDNNQm9si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K1vkNAtrDNNQm9si 注:堵,座。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轩举,意气飞扬。K1vkNAtrDNNQm9si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K1vkNAtrDNNQm9si (3)含蓄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难度不大的。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K1vkNAtrDNNQm9si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K1vkNAtrDNNQm9si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K1vkNAtrDNNQm9si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K1vkNAtrDNNQm9si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K1vkNAtrDNNQm9si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祜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K1vkNAtrDNNQm9si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K1vkNAtrDNNQm9si 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颔联中“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并且“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K1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K1vkNAtrDNNQm9si (4)托物言志。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K1vkNAtrDNNQm9si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K1vkNAtrDNNQm9si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K1vkNAtrDNNQm9si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K1vkNAtrDNNQm9si 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K1vkNAtrDNNQ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m4gruyLvufLtF9iZ 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m4gruyLvufLtF9iZ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m4gruyLvufLtF9iZ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祜之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m4gruyLvufLtF9iZ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m4gruyLvufLtF9iZ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再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m4gruyLvufLtF9iZ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便干。m4gruyLvufLtF9iZ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m4gruyLvufLtF9iZ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m4gruyLvufLtF9iZ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唯有树长生。m4gruyLvufLtF9iZ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官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m4gruyLvufLtF9iZ 3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感情 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查,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二类: (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m4gruyLvufLtF9iZ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m4gruyLvufLtF9iZ 夜深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m4gruyLvufLtF9iZ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m4gruyLvufLtF9iZ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m4gruyLvufLtF9iZ 这二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一,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感情(心境)也不相同。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是写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m4gruyLvufLtF9iZ 金陵望晚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m4gruyLvufLtF9iZ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m4gruyLvufLtF9iZ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m4gruyLvufLtF9iZ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m4gruyLvufLtF9iZ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这两首都是咏史诗,吟咏的对象都是“金陵”,这个当年的六朝古都、繁华圣地。诗里都提到“伤心”,诗人的情感也是一样的,结合注释中提到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都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m4gruyLvufLtF9iZ (2)比较同样对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m4gruyLvufLtF9iZ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m4gruyLvufLtF9iZ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m4gruyLvufLtF9iZ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m4gruyLvufLtF9iZ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m4gruyLvufLtF9iZ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m4gruyLvufLtF9iZ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把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火把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m4gruyLvufLtF9iZ (二)辨析创作的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填空判断 这是诗歌表现手法考查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具备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m4gruyLvufLtF9iZ 苤苜 采采苤莒,薄言采之。m4gruyLvufLtF9iZ 采采苤莒,薄言有之。m4gruyLvufLtF9iZ 采采苤莒,薄言掘之。m4gruyLvufLtF9iZ 采采苤莒,薄言捋之。m4gruyLvufLtF9iZ 采采苤莒,薄言祜之。m4gruyLvufLtF9iZ 采采苤苣,薄言襁之。m4gruyLvufLtF9iZ 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苤苣: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桔: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fQb6AAmcpwYI2kvv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fQb6AAmcpwYI2kvv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即铺陈叙事;比即打比方,如硕鼠中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叙述了古代妇女采莒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秸”“襭襁”这些动词,重章叠唱,将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显然这里是铺陈叙事,因此此题的答案为“赋”。fQb6AAmcpwYI2kvv 2辨析诗句的手法 即抽出诗中的某一句,让考生辨析其表现手法及作用。辨析的关键一是“辨”,即要善于判断;二是“析”,即要学会扣住诗句分析。具体要结合题目要求去考虑,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 “浮天水迭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这句描写了送别友人之后所见的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题目没有让分析,只要辨别出来就行了。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fQb6AAmcpwYI2kvv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旌旗。“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fQb6AAmcpwYI2kvv 这一题不但要辨明诗句的手法特点,还要进行分析。“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fQb6AAmcpwYI2kvv 3分析形象的写法 所谓分析形象的写法,即要求考生分析诗词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所写形象的特点,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词见上文):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fQb6AAmcpwYI2kvv 这首词题为咏鹰,可见鹰为作者在词中所吟咏的形象。一般说来,诗词描绘形象的方法不外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种。正面描写好把握,侧面描写一般常借助于对比、衬托等手法来突出对象的特征。这首词上片没有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fQb6AAmcpwYI2kvv 4分析抒情的方式 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分析诗词的抒情方式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出现的内容,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苏诗海棠的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抒发了作者对花的挚爱之情,诗人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花比做人,写诗人唯恐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从而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fQb6AAmcpwYI2kvv 5比较手法的异同 命题者有时也会出两首以上的诗词,让考生分析其表现手法的异同,难度较一首诗找表现手法要大些,要求考生具备辨别的眼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诗见上文):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官,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fQb6AAmcpwYI2kvv 这道题异中求同,问考生它们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读全诗,不难看出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j手法。第一首诗将宫内与宫外(或空间)进行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将今昔(或时间)构成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fQb6AAmcpwYI2kvv 刚才是考查异中求同的方面,现在再来看看同中求异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fQb6AAmcpwYI2kvv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fQb6AAmcpwYI2kvv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fQb6AAmcpwYI2kvv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fQb6AAmcpwYI2kvv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鸟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fQb6AAmcpwYI2kvv 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次宴席上,偶遏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fQb6AAmcpwYI2kvv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fQb6AAmcpwYI2kvv 这三首诗词曲都写了燕子的形象,突出了兴亡的主题。但各自抒发的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fQb6AAmcpwYI2kvv (三)考查诗歌的内容 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就是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就成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了。对诗歌内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描述诗歌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画概括地描绘出来,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见上文):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fQb6AAmcpwYI2kvv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苤莒”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概括描述”,即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构成此题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fQb6AAmcpwYI2kvv 还有一种变相的概括诗歌画面的方法,就是拟小标题,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fQb6AAmcpwYI2kvv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fQb6AAmcpwYI2kvv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fQb6AAmcpwYI2kvv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fQb6AAmcpwYI2kvv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34AsVGGsxtiitm8W 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一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灯照秋床,抒写了主人公彻夜难眠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34AsVGGsxtiitm8W 2感悟诗歌的内涵 即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词见上文):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这题要求考生答出下片中描述的新意,不但要描绘出画面,还要答出所抒发的情感。这里有两层含义:“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是说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34AsVGGsxtiitm8W 3理解诗歌中的情景 既要把握诗句景物,又要理解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34AsVGGsxtiitm8W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34AsVGGsxtiitm8W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34AsVGGsxtiitm8W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34AsVGGsxtiitm8W 注:芜,丛生的草。34AsVGGsxtiitm8W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人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34AsVGGsxtiitm8W 再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34AsVGGsxtiitm8W 阮郧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