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语序之妙.doc_第1页
诗歌的语序之妙.doc_第2页
诗歌的语序之妙.doc_第3页
诗歌的语序之妙.doc_第4页
诗歌的语序之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的语序之妙山西省沁县中学 魏金桃诗人艾青说过“诗是语言的艺术(诗论)。我认为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的,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时首先要品味其语言的魅力。如果脱离了语言而去欣赏诗歌,无异于缘木而求鱼,一切都是徒劳。有些诗句,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象,仅仅是语序的不同,就会造成诗歌艺术的高雅和低俗的不同,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注意去品味诗的语序排列之妙,那往往是诗人独具匠心之所在,是诗意的栖息地。 首先,因为在安静环境当中诗人对动态的景、物和声音最为敏感,所以往往是先写动态的景物和声音。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在语序的安排上就非常巧妙。首联和颔联突出了秋天山居环境的清幽:秋天一场雨后的山是那样空寂,月光透过松树的缝隙静静地泻在清澈的流水上,并能听到水流石上的哗哗声。多么清爽幽静的环境!在这样的夜晚,虽有明月高悬,但月下的一切都是朦胧的,加上竹林、荷花又非常茂密。要想看清远处的景物,很难,所以诗人对移动的景物和声音最敏感,就先写“竹喧莲动”,然后才写“归浣女”“下渔舟”,使这两句诗有了这样一层意味:诗人先听到从竹林中传来一阵阵喧笑声语,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略一思量才明白是洗衣女乘月色在夜间归来了;他先看到莲花纷纷摇动,却不明为什么,后想,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打渔之人夜晚归来。这样,就有了一个从发现,到思考,最后才恍然大悟的过程,既写出了诗人感知的真实过程,又极富诗意,在平静之处显出波澜。如果调换一下语序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便毫无诗意可言,索然无味。 又如赵嘏长安晚秋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两句,深受杜牧赞赏。他被后人称为“赵依楼”,就与这句诗在语序上安排的巧妙有很大的关系。将“长笛一声”置于“人依楼”之前就使这句诗具有了这样的诗意:拂晓时分,诗人看到天上稀稀落落地挂着几颗残星,一行大雁正由北往南飞过边塞,正当他沉醉其中时,忽然从远处传来一声悠长悦耳的笛声,他心头为之一震,从沉思当中惊醒,然后循声望去,原来是在那远远的高楼上隐隐约约有个人正依着栏杆吹奏笛子,笛声是那样的悠扬而哀婉。在寂静的拂晓。诗人就有了一个由听到看的过程。 其次,在夜间观景要符合诗人感知景物的真实过程。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写的是诗人夜间对平野的感受。,诗人先写“星垂”,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而推断出“平野阔”。这就符合诗人感知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对景物观察感知过程的一种非常真实的表述。我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夜晚,夜幕低垂,光线黯淡,单凭肉眼,我们是无法看清周边是否开阔的。如果我们身处高山环绕的村庄仰察天上的星星,只能看到狭小的一片,根本无法看到星垂天际的景象;如果处在一个非常开阔的地方,则极目远望,可看到天际群星闪烁。为什么呢?原因就在前者受到了高大物体的阻碍,而后者却没有。所以杜甫先看到天际群星低垂,而后进一步推断出平野是广阔无边的。同样,“月涌大江流”,作者也是先看到月亮随江波涌起,然后才能进一步感受到在月光的照射之下,大江在奔流。就像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先写“海上明月共潮生”然后才写“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样,这才符合夜间观景的特点。 第三,景物的颜色往往最先引起诗人的注视,最先进入诗人的眼帘。我们来分析一下,赵嘏长安晚秋中两句写景的句子“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紫”“红”两种色彩然后是物的形态“半开”“落尽”,接下来是对景物的判知“篱菊”“渚莲”,最后才是景物给诗人的感觉(或情态)“静”“愁”。这两句就遵循了这样的规律:颜色形态物类感觉。我们可以还原诗人当时观察认知的过程:诗人在黎明时分先看到一片艳丽的紫色,进而发现它处于半开状态,那究竟是什么花呢?又经过仔细辩认,才得知原来是篱笆边的一丛丛菊花,是那样地闲雅而安静;先看到地上一片红,进而又发现那是凋落在地的红色花瓣,经过思考才推知,哦,那原来是沙洲上的莲花,好像满脸忧愁的样子。 以上这种现象在杜甫的诗歌中出现得很多,受到了许多研究杜诗的学者的重视。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二首)等。 并不是所有写景的诗句都将颜色放在首位,而要视情况而定,一切为了表达的需求。如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乌夜啼)同样是写景,却与赵嘏的诗顺序相反,它是按物类形态颜色的顺序来写而这种安排也是颇具匠心的。词人先总写林中的花儿都凋谢了,那凋谢了的究竟是什么花呢?原来是“春红”,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中的最艳丽的花朵。这样,既强调了凋谢的对象“春红”,又使词富有波折,还能引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限婉惜之情“太匆匆!”不这样,不足以表现李后主的感情。 第四,有些诗句出现反复时要在反复当中寻求变化,形成曲折回环之美。最典型的莫过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了。徐志摩的诗歌既重视语言的雕琢,讲究语言的音韵效果,又不露痕迹,显得清新自然,读起来如风行水上,舒适自在,在格律当中求自然,“带着镣铐跳舞”,这也是新格律派的追求。如再别康桥开头四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轻轻的”与“我”,无非只有两种组合:“轻轻的我”和“我轻轻的”。诗人在第一句将“轻轻的”置于“我”前面,放在句首。重在强调我走的时候是轻手轻脚的,唯恐打破康桥静谧的美丽;第二句又将“轻轻的我”变成了“我轻轻的”。“轻轻的”置于状语的位置,旨在强调我不仅走时轻轻的。而且来的时候就是轻轻的;第三句还是“我轻轻的”,因为不可能出现“轻轻的”与“我”的第三种组合了。似乎没什么变化了而诗人又另辟蹊径,将其放在句首,这样,与第二句将“我轻轻的”放于句中相比就又有了变化。于是,在反复当中有变化。在变化当中有反复,形成了一种环往复而又富有变化,流畅自然而又音韵和谐的风格诗人真不愧是语言运用的高手!假如我们将其改为“我轻轻的走了,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就像老年痴呆症患者一样,反反复复地说同样的一句话。因为他在说第二句时已将第一句忘得一干二净了,让人觉得罗唆到了极点,刻板到了极点。可见诗歌语序的安排实在大有学问! 第五,有些诗歌的语言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如韦应物的两句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其中“身多疾病”与“思田里”,“邑有流亡”与“愧俸钱”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前因后果,语序不能随意改变。两句的意思是:因为自己身体多病,所以有归隐田园的想法;因为自己所管辖地区还有流亡的百姓所以为拿朝廷的俸禄感到惭愧。再如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也是因果关系。 诗歌语序的规律和奥妙远不只这些,这只是我的一些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