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工伤案例法学案例设计与分析.doc_第1页
机动车工伤案例法学案例设计与分析.doc_第2页
机动车工伤案例法学案例设计与分析.doc_第3页
机动车工伤案例法学案例设计与分析.doc_第4页
机动车工伤案例法学案例设计与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大团圆结局之下的西施归宿【摘要】在中国,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大团圆模式。不管是怎样的作品,人们都会给它一个合家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对于有争议的西施结局,人们也就找到了答案,不用任何的史料,传说就能将其圆满。【关键词】大团圆 文化现象 民族审美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概述: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则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1】尼采也说过:喜剧就是把个人的局限性,完整展现给人看。【2】在中国民间文学的长河里,我们不少看到这样的现象:无论故事的情节多么的悲惨曲折,在过程之中是怎样将血淋淋的画面撕破给人看,但是结局仍然以一种合家欢的模式来结束,以此来表达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迎合人民群众崇尚善恶有报的心愿。如:梁祝中的梁山泊与祝英台,在抗争无效殉情后,双双“化蝶”而团圆;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哀婉缠绵的心声;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小二黑与小芹最终也是冲破了家庭束缚而结为夫妻。这样美好的爱情故事,都以善意的心理寄托了人民大众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大团圆”是中国民众心理的体现,是中国文艺民族特色的反应。与西方悲剧一悲到底进行比较,中国的古典悲剧,悲则悲矣,却从不给人以绝望的感觉,往往讲究的是一种团圆之趣,在主人公失败甚至死去之后,作者都会给作品安上一条欢乐的尾巴,以此来弥补人们的精神创痛。这种聊以自慰的团圆结局,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大团圆”的文学现象已根深蒂固的驻扎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如高鹗所续红楼梦;而有些作品故事,如果是残缺结尾,那么读者或听者在欣赏完之后,他们会在心里自觉地给出一个美好的臆想。比如说,某个爱情故事中的爱情失败了,我们就会这样说:如果他们俩走在一起该多好哇!在无形中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结局。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不属于个人意识,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文学观总是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从源头上说,“大团圆”文学现象应该归因于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不喜欢走极端,不主张两面看问题,而是努力在两面之间找一平衡点,试图取道中庸。儒家对人性的理解也是比较理想化的,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美好的。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民族传统里,中华民族追求的是一种中和美的艺术审美理想,正是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铸成了中国人片面的审美观。 作品、故事、传说必须以“大团圆”来结局,单一审美性,是“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婴儿期和青春期中的任何一点挫伤,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某方面的缺失,从而个体自身会在成年后的各个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来自我满足,弥补缺失。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都是如此。“大团圆”文学现象就是如此。它的慰藉功能非常强大,人们愿意享受这种圆满带来的快感,给绝望的生命以安慰。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婚姻包办”来压制人性的社会。于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就孕育出了民族的心理缺失,对生活的厌恶与对现实的不满,使人们追求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希望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充分肯定,爱情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于是“大团圆”的文学现象在这里也找到了依托。“大团圆”文学作品的创作,同时满足了人们的期待视野。它符合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家因缘轮回,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恶人就要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这是“大团圆”模式最浅表的现象。例如:精忠旗中写了民族英雄岳飞最后变成了神,将秦桧这个奸臣置于阎罗地网中。这一传说虽将历史进行了改编,进行了臆想,但它却为广大人们所肯定,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的期待视野,好人有好报。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呢?是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这种需要,我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它。结局的不圆满会带给我们心里的痛苦,于是在这里我们也能找到“大团圆”现象的发生之因。产生“大团圆”文学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市民文化与市场的需求。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与作者迎合市民文化的需要密切相关,中国戏剧在元明时期达到了成熟,是为了适应市民生活娱乐需求而产生的市民文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批量的大团圆之作被创作出来。如:赵氏孤儿、窦娥冤、汉宫秋、雷峰塔,最具代表性的是五湖游。这些作品都是应时应景应需而作的,它满足了广大民众的心里愿望。元明时期封建社会步入了它的衰弱期,社会矛盾丛生、战乱不断、人们长期生活在战争缤纷、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赤贫中,冷酷的现实带给他们的更多是紧张、恐惧、不安、他们最盼望的就是团圆美满与轻松愉快。当时的封建统治加大灰色镇压,长期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广大民众抗争几乎是无效的,他们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人间正义和公平自由的强烈渴望。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只能通过书本故事和民间戏剧说唱中的大团圆才能加以调和。于是,那些寄予美好理想、伸张正义、报仇雪恨、否极泰来、爱情圆满一类的作品,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于是间,它又将大团圆这一模式更深刻的烙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大团圆”也就更找到了它生活的土壤。“大团圆”已成为一种文学现象,也成了我们感情里的一种情结大团圆情结。大团圆情结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善的事物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有一个人们能聊以自慰的归宿。我们可以依据大团圆来想象一切我们想要的结果,来创作一切想象中的事物。这让我第一联想到的就是西施的命运,西施是一个谜,多少人在对她的结局进行着研究考证。社会上流行的主要是两种说法:一是沉湖说。“吴起之裂,其攻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亲士)“吴国亡,西子被杀”(吴越春秋)“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东坡异物志)。二是泛游说。“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绝书)。杜牧也说:“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东坡范蠡诗:“谁遗姑苏有麋鹿,可怜夫子得西施。”以上这些就是在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的关于西施结局的支言片语,关于这些史料的真伪,也有一些研究者在进行着考证。先说墨子的言论吧,在这里他列举西施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某个史实,而是在为他的议论寻求自己想象中的材料,是为了说明他的观点,单凭这样的一句话,并不能说明西施是在复国成功后被沉于湖的,这有史料的伪辩性。再看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这是两部在记载西施事迹中较为权威的书。越绝书的作者是东汉初年的会稽人袁康。吴越春秋的作者也说会稽人,但他的出生较晚一点,是东汉末年的赵晔,他们俩生活的年代与西施故事发生的年代较为接近,所述都是可能发生的事,因此所记比较接近事实。但也给人以疑惑:为何那么具有影响力的故事在此之前都没有记载呢?直到东汉才出现,是不是还有什么旁证呢?但至今尚未发现。吴越春秋是参照越绝书写成的,自然不能作为它的旁证。【3】并且有一个问题,在两本书里关于西施的结局是南辕北辙的,虽然他们均为野史,但是于此看,关于西施结局的记载也是不可信的。这是历史上出现两种说法的最早记载,至于东坡和杜牧言论的真伪就不必赘述了。既然关于西施结局的记载,史料不能充分被证实,那么人们为何要让自己的心理备受痛苦呢?为什么偏要去相信西施是被沉于湖的呢?为什么要告诉自己:“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要被毁灭”呢?如果这个谜发生在西方,我相信是会有绝大部分的人来朝着西施被沉的小路一路痛苦下去的,于此来教导、警示人们“女人是红颜祸水”。但可爱的华夏民族是不会有人去那样想的,反而在无意识间都有那么一组温馨恬美的画面:西施复国归来,容姿不减当年,更加丰润腴美,同她朝思暮想的情人共同游荡在太湖上,她躺在范蠡的怀里,感受着大自然的纯美,烟波轻轻萦绕,四面青山环绕,闭上眼,我们都能体会到那种幸福儿味来。这就是我们给她的一个结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个大团圆结局符合了我们的传统 ,心理与文化的需要。西施的事迹被人们不断地传颂歌唱,她与范蠡的传说长盛不衰,被人们不断地加以生发,在这种生发过程中,也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西施理解西施,历代文人以西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将西施这一形象加以丰富扩展,以致形成了一种西施文化。【4】西施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西施被称作是“美”的代表,她的美我们可以从历代的笔记中得到证实。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二人当轩而坐,理镜视妆于珠幌之内,窈窕者莫不动心惊魂,谓之神入,若双鸾之轻雾,池水之漾秋渠”又曰“越军乱入,见二女在树下,皆言神女,望而不侵”。【5】李白有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贮罗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6】从中我们能感觉到西施的飘逸俊美,半人半仙的美人形象。仅有迷离的外表还不能登上大雅之堂,还必须有内外兼修的人格美,恰好在西施身上也具备了这一品质。西施有一颗爱国之心有着中华民族的人性美。她与范蠡被称作是“爱国情侣”,她是复国英雄。越绝书卷十二“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章”有这样一段文字:“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垮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不忠而杀之。【7】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西施是以政治联姻品的形式被送往吴国的,施展的就是“美人计”,其目的是将吴国掏空,完成复国大仇,这关乎国运的大事由一个女子来完成,想必在当时,西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接下这门差事的。据说,当西施被选入越国时,她本是以为去和范蠡结婚的,可是到了之后范蠡才告诉她,她将要被当作间谍送往吴国完成复国大业,开始她并未同意,但在范蠡的再三劝说之下她答应了。【8】我们可以看出西施是懂得深明大义的,她心目中也有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就是这样的一个美女,她的下落,谁会去相信她是复国成功后被沉于湖了呢?于是从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来看,西施就是在复国成功后与范蠡一起游太湖,于情于理我们都要给她一个“大团圆”结局。传说中,西施与范蠡最后泛舟游太湖,这是一幅多么恬美的画面,它安慰了多少爱情失意、生活窘迫的人的心灵。西施与范蠡泛游五湖真正被作为文学作品写出来是在明代汪道昆的剧作五湖游中,剧中叙述了春秋吴越相争,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而携西施游五湖。之后梁辰鱼的浣纱记也是在这条大团圆路上走下去的。人们有想过范蠡携西子游太湖这一佳话,为什么在明代被大量创作出来呢?它为什么不在封建社会鼎盛的唐代被创作出来?其实它与当时的市民文化、市民生活是有着莫大关系的。明朝封建社会已趋没落,人们生活困苦,封建统治加大压制,再加战争频繁,使人们生活绝望,心力憔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人们急需一种心理慰藉。于是,范蠡携西子游被创作出来并为人们所肯定。它作为一种希望之光,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他们的心里深处,相信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段美好的爱情,并能与最爱的人厮守终身、白头偕老。正是在这种大团圆模式之下,西施得到了她该得到的东西。即使她可能真的失去了,但是广大的人们还是会为她编织成美好的象征,以此来安慰你、我、她。历史上的很多人物,都是这样的,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事迹虽然很杰出,但远不如死后若干年传说,如此感人肺腑、光彩照人。大团圆之下的西施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晋升为一种旅游文化,被人们发掘。尤其是地处吴越一带的浙江、江苏,“西施文化热”成为他们发展旅游业的一大支柱。1997年10月在浙江诸暨召开了西施旅游研讨会,他们将大力合作共同来开发西施留给后人的资源,在大团圆之下来研究西施的遗迹、风物,她与范蠡的泛游路线,以及他们共同生活留下的生活碎片。西施的传说还在进一步地采集、挖掘、整理、研究和进行文学艺术领域的再创作。这一传说将越来越丰满,它的文化功能也将越来越大。西施的传说必将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扬光大,在社会经济领域也会发挥其不可低估的力量。但是有一点是终将不会变的“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让西施与范蠡在太湖中尽情演绎他们的幸福。注释:(1)曾彦修 戴文葆 刘钧鲁迅全集(一卷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第58页(2)【德】尼采 著悲剧的诞生杨恒达 译 华文出版社 第186页(3)顾希佳西施的传说、史实及其他载于民间文学论坛 1998年第1期(4)徐明安论历史语境和文艺话语中的西施及其文化内涵载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东晋王嘉拾遗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第92页(6)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1989年 第345页(7)袁康 越绝书 山西古籍出版社 第194页(8)梁颖珠试论明代戏曲中的西施形象载于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底6期参考书目:【1】 【东汉】赵晔 著 张觉 译吴越春秋 岳麓书社2006年04月第一版【2】【东汉】袁康 著 越绝书上海古籍出本社1985年10月第一版【3】【明】冯梦龙 蔡元放 编东周列国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4】萧军吴越春秋史话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7月第一版【5】【德】尼采 著悲剧的诞生 杨恒达 译 华文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6】张爱凤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载于 电影文学 2007年12期【7】刘洪生 中国古典悲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