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下).doc_第1页
弟子规教案(下).doc_第2页
弟子规教案(下).doc_第3页
弟子规教案(下).doc_第4页
弟子规教案(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弟子规谨第三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衣服应该穿戴整洁为主,不在于贵贱。 2.使学生明白吃东西不应该挑食。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衣服应该穿戴整洁为主,不在于贵贱。 2.使学生明白吃东西不应该挑食,吃的时候适量就可以。教学内容: 弟子规谨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个人言行的准则,我们光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谨”的第三段。二、初读文,解答疑难字词。1、自渎一遍这一段文字,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共同来交流学习。2、解答疑难字词。三、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贵”是着重的意思,“上”是指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循分”是遵循自己的地位,“下”是一般的平民百姓,“称家”是与自己的家庭地位条件相称。 穿衣服重在整洁不在华丽或名牌,要依照自己的身分,地位,年龄来穿着。并要依自己的经济负担能力,选择合适的服饰。 现在很多小朋友看到同学有名牌衣服,球鞋,手机,心里就会很羡慕,吵着要父母买给他,有些人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甚至不惜去偷或去抢,所以当我们想要一样东西之前要先想想,我们是真的需要,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每个人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太少。 (二)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拣择”就是挑食的意思,“过则”是过量的意思。现今社会富裕,吃得非常丰盛,我们不要挑剔食物的好坏。饮食的分量,大约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不要过量。 (三)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饮酒乃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并不是饮酒作乐。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酒后乱性,丑态毕露是最愚痴的行为,所以不要养成饮酒的习惯。尤其在现代社会,更应谨记: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1.提倡“蔬果五七九,健康人人有”:建议儿童每天三份蔬菜,二份水果;少女及所有成年女性,每天摄食四分蔬菜,三分水果;青少年及所有成年男性,每天五分蔬菜,四分水果。各种颜色蔬果应均衡摄取,可达防癌效果。每份的份量以自己的拳头为大小。 2.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1)油炸类食品 (2)腌制类食品 (3)加工类肉食品 (4)饼乾类食品 (5)汽水类食品 (6)方便类食品 (7)罐头类食品 (8)话梅蜜饯类食品 (9)冷涷甜品类食品 (10)烧烤类食品 请小朋友想想看平常是否有吃这些垃圾食物?若是有的话,则要减少食物的份量,多吃蔬果来改变饮食习惯。 (四)复习 1.身有伤贻亲忧 当我们的身体受伤或生病时,父母会担忧。贻昰遗留。父母亲常挂念儿女的健康,不时的提醒儿女,出门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天气凉了要注意添加衣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亲担忧。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血肉都是父母亲给予的,所以要更要好好爱惜。常常有同学觉得父母亲太唠叨,这都是因为大家没有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如果同学都能把自己照顾好,父母亲又何须挂念呢 所以要先反省自己。 2.德有伤贻亲羞 若是我们的品德有了污点,会让父母蒙羞。我们平常在学校里,或是各种团体中,如果和别人起冲突,违反团体的规定,像对老师不礼貌,和别人打架,破坏公物,或是偷窃东西,流连网络,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难过。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古代有所谓“诛九族”的制度,一个人如果犯了大错,所有的亲族都会连累被杀害,现在虽然没有了,但我们依然要谨言慎行,安父母的心。(例如:董卓无德弄权,连累九十余岁的老母被斩首)。四、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今天要练习饮食的礼仪西餐礼仪。 摺口布:练习摺口布。 西餐的作法:长桌的两端坐着男女主人,主人右方再排入宾客。 刀叉的摆法:叉子在左,刀子在右。 用餐方式(讲解时请学生出来示范) 1.西餐重视视觉,以主人为主,女主人优先,男主人或侍者需帮忙挂衣服或拉椅子。 2.口布打开置于腿上,开动时以女主人为主,女主人开动,众人就可以开动。 3.饮料以浅尝为主,杯子为高脚杯,倒入饮料约杯子的1/3。 4.肉或糕点需切成数小块慢慢品尝(切完后刀子放在盘子的上方,右手拿叉子)。 5.食用完毕后,餐具摆放以十点钟方向或四点钟方向为主,刀锋向上。 6.口布擦拭以嘴角四周为主,勿用来擦脸。 每位学生发下刀叉,盘子和餐包,请他们练习用餐的方法。第二课:弟子规谨第四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走路的时候要抬头挺胸。2.使学生明白要站有站相,做有做相。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走路的时候要抬头挺胸。2.使学生明白要站有站相,做有做相。教学内容: 弟子规谨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1.步从容 走路时仪态要从容不迫,就是要稳重不慌张,横冲直撞。有的小朋友在学校教室,走廊或路边奔跑追逐,经常险象环生。自我训练从容不迫的走路,是一种安定身心的好方法。引申一般人走路大都匆匆忙忙,这样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急性子,没有耐心,个性太急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2.立端正 即站得端正,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弯腰驼背,这样能显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象,更有益身体健康。 引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各种姿势都要端正,除了是一种礼貎,也会让自己保持良好的体态与健康。现在很多弯腰驼背,长骨刺与经常腰酸背痛的人都是因为不良的姿势所引起。 3.揖深圆,拜恭敬 问侯他人,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千万不能敷衍了事。 引伸:祭祀行礼或对他人行礼,都要从内心发出恭敬,旁人可从你的行为(腰有没有弯,速度的快慢,说话的声调)看出,所以正确的姿势可以培养恭敬心。 (二)勿践阈勿跛倚 “勿”是不可以;“践”是践踏;“阈”是指门槛。“践阈”是进门时踩在门槛上。“跛倚”是一只脚斜站着,给人懒散不敬的印象。 引申:现在的房子已经很少有门槛,不过有些寺庙或旧房子仍有,所以下次记得要跨过门槛,不可踩在上面再跳下。另外很多人喜欢用一只脚站立,一只脚斜放着,这样身体肯定会歪一边。或是有人喜欢身体斜靠在墙壁上与人讲话,这样的姿势都是不雅,而且非常不礼貌。 (三)勿箕踞勿摇髀 “箕踞”是坐着时两脚张开得像畚箕,最为难看,尤其女生更是要特别注意。“髀”是指大腿骨,因此“摇髀”是翘脚抖腿摇臀,显得轻浮不庄重。引申 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姿势与行为,不能因为舒服就随意摆放自己的肢体,妨碍观瞻。 (四)复习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亲爱护我们,我们孝顺也是理所当然的,若是父母亲不喜欢我们,但是我们还能够孝顺,就更难能可贵了,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人。历史上的大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闵子骞的故事)二、故事启蒙 (一)作揖还辱的郦食其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不喜欢读书人,所以有一次故意在召见读书人郦食其时坐在自己的床上,叫婢女帮他洗脚,藉此来羞辱郦食其。郦食其看了以后并不生气,反而很有礼貌的向他拱手作揖说道:“您若想推翻秦朝,就不应该这样无理的接见客人。”刘邦听了十分惭愧,就马上将郦食其请上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1.引导发问: (1)刘邦在房间边洗脚边接见客人,有没有礼貌? (2)如果你是郦食其你会怎么回应 ? 2.给小朋友的话:刘邦的举动虽然无理,但是若郦食其也以无理的举动回覆,那他就和刘邦一样无理了,所以我们在面对有人对我们不礼貌时,如果能够用恭敬的举动来面对他,反而能让对方感到惭愧,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就算对方一时没有反悔,久而久之,也会被我们的态度所折服。 (二)箕踞而坐的原壤 春秋时有个名叫原壤的人,是个很有学问的隐士,但是他为人轻视礼法,非常狂放不羁,因此常有不合当时礼仪的举动出现。有一次,他看到孔子远远走来,故意把两腿伸直叉开坐在地板上,藉此举动藐视孔子讲礼的主张,孔子看到他的行为,就训斥他:“你小时候不懂得尊敬兄长,长大后又没有值得称赞的事,真是败坏礼俗的害群之马。”说完就用手杖打他的小腿,以警示他的恶习。 1.引导发问: (1)你觉得原壤的行为哪里不对? 应该要如何改正 ? (2)为什么要表现有礼貎的行为? 2.给小朋友的话:一个人即使有高深的学问,若缺乏有礼貎的举止,会让人瞧不起的。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大家来找碴 请学生到前面来表演日常生活中的站立、行走、坐、鞠躬等动作,请其他的学生双手举高,对的比0,错的比x。 步从容:请学生先表演匆匆忙忙的走路,走路时,跳来跳去,小跑步。(问学生:“请问这样走路对不对?请作答。”) 请学生说明他的动作哪里做错了。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他走路太匆忙,他走路蹦蹦跳跳,他用跑的。 立端正:请学生表演站的时候弯腰驼背,身体弯一边。(问学生:“请问这样走路对不对 请作答。”) 请学生说明他的动作哪里做错了。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他站的时候弯腰驼背,他身体没有站直。 拜恭敬:请学生表演鞠躬的时候随便点头,嘻皮笑脸。 请学生说明他的动作哪里做错了。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他鞠躬的时候不够有礼貌,他的头弯的不够低。勿箕踞勿摇髀:请学生表演坐的时候双脚张开,抖脚,身体躺在椅背上,向前弯腰。 请学生说明他的动作哪里做错了。 学生可能会有的答案:他坐的时候脚没有合起来,他一直在抖脚,他坐姿没有坐端正。第三课:弟子规谨第五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进出房间要轻声慢步。 2.使学生明白拿东西也要轻拿轻放。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进出房间要轻声慢步。 2.使学生明白拿东西也要轻拿轻放。教学内容: 弟子规谨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缓揭帘勿有声 1.替别人着想:现在虽然不常用门帘,但我们使用纱窗,门,窗户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有人正在睡觉或在图书馆看书,不要因为自己的声响而吵到别人。 2.巴黎圣母院用中文写着“请勿大声喧哗”,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很大声,表示他在家中也不可能会很小声。(丢脸丢到国外去了) 3.这也是惜物的表现,衣服、鞋子、物品都能用得久。 4.安全问题,如关门太大力伤到后面的人或是和同学玩门时被玻璃刺中心脏。 (二)宽转弯勿触棱 “棱”是指物体的棱角,如桌角。转角处要慢慢走,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如在走廊上奔跑撞到墙角受伤的孩子,告诉我们要谨慎小心。 (三)执虚器如执盈 当东西轻时会比较大意,所以要谨慎一些,像碗盘,杯子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高科技产品都很轻薄(数位相机、MP3),可是价钱很昂贵,弄坏就糟了。 (四)入虚室如有人 1.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好像有人在一样,不要太过随便,如爬山时不可大吼大叫,会被山上的动物笑;在孔庙也一样,大成殿里的展示品不可乱动。 2.到别人家不可随便跑到别人房间,乱动别人的东西,这样会让人误会,如果主人的钱不见了,大家都会误会是你拿的。 (五)复习 1.亲有过谏使更: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父母亲改正。 2.怡吾色柔吾声: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起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怡悦,话语要柔顺平和。2、 故事启蒙 (一)拾金不昧的年轻人 有位年轻人住在老板家,每当他在打扫家裏时都会捡到钱,而且金额是从一百元逐渐变多到几千元,这位年轻人每次捡到钱都会还给老板,半年后年轻人要离开老板家时就问老板:“为什么你的钱都没有收好呢 ?”老板笑着回答他说:“这些钱是我用来测试你是否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二)一文钱也不可贪 古代有位秀才一天外出时,看见年轻人买书时掉了一文钱在地上,这位年轻人并没有发现他的钱掉了,此时秀才看见便用脚轻巧的踩住,等年轻人走后才弯下腰把钱捡起。这时不远处有位老人家看见,便向前询问他的名字后就走了。不久这位秀才得到官职要上任时求见巡抚上司,但是这位长官一直避而不见,过了不久他被弹劾贪污并被除去官职,秀才想自己还未上任怎么会贪污呢?后来才知道长官就是当年看见他踩住一文钱的老人。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缓揭帘勿有声教具:桌子,椅子。 现代人多使用布帘来取代会发出声响的帘子,所以小朋友们不太有揭帘的机会,但取其小心用物不发声响的涵义,可训练孩子们养成轻拉椅子及轻靠椅子的生活习惯。 全班分成两组比赛。 小朋友们依序轮流起身靠上椅子再拉开椅子坐下。 完全没发出声音的可获得一分。 依分数的高低分胜负。 (二)执虚器如执盈教具:两个相同的不透明杯(准备一个空杯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上盖厚纸板)。 请数位小朋友轮流上台随机拿其中一个杯子绕教室一圈。 请小朋友判断示范者拿的是空杯还是水杯, 请他们举手做答。 示范完毕后公布答案,分数最高者获胜。 (三)取物练习 练习拿碗、杯子、碗公、锅子、盘子。先说明这些器具设计时的原理,再说明拿取碗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拿碗注意事项:虎口张开,四指扣住碗底,拇指扣住碗缘(两手相同)。 拿杯子注意事项: (1)马克杯(有耳):食指,中指伸入耳中,无名指,小指扣住杯耳下方,拇指握住杯耳上方,另一手握住杯身。 (2)玻璃杯(无耳):一手握住杯身,另一手托住杯底。 拿碗注意事项:虎口张开,四指扣住碗底,姆指扣住碗缘(两手相同)。 拿盘子注意事项:虎口张开,四指扣住碗底,姆指扣住盘缘(两手相同)。 拿锅子注意事项: (1)单把:双手握住把手,将锅子持平。 (2)双耳:两手握住锅子的耳朵。 讲解完后请学生实际演练,并结合上周的教学“步从容,立端正”,让学生拿到后面桌子后再拿回前面摆放。第四课:弟子规谨第六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慌乱。2.使学生明白不要去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要慌乱。2.使学生明白不要去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教学内容: 弟子规谨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小朋友,匆匆忙忙的写考卷,还是从从容容的写容易把题目答对呢 ?所以许多事情都不能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就不容易出错。 当我们遇到事情时,不要看轻自己的能耐,还没做就先举白旗, 但是也不能马马虎虎随便应付,还是要认真的做好每一个细节。 (二)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斗闹场”是指容易发生冲突的场所。小朋友,你们认为那些地方是斗闹场?记得前一阵子有一则新闻,有一位年青人在网吧玩电脑,结果被一位陌生人枪杀,后来才发现杀错人了,他要杀的人原来是在隔壁,你们说冤枉不冤枉呢 其实一点不冤枉,今天他不要去这个场所,就不会有这个意外发生了。 “邪”是不正,“僻”是怪僻,邪恶不正当,不合正道的事情,我们不要去问,小朋友,不可以问,那可以听吗,可以看吗? (三)复习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父母亲高兴时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遭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补充故事:李世民军营夜哭(唐太宗年轻时候随父亲李渊南征北讨,一次战役中父亲因战争失利决定退回太原,李世民劝谏父亲军队不可后退,否则士兵会四处逃散,敌军也会乘机攻击。李渊不采纳儿子的建议,当天晚上李世民在军营外面大哭,李渊出去探看,李世民做最后一次的劝谏,并且分析利害得失,李渊终于接受儿子的进谏,停止撤军的行动。)2、 故事启蒙: (一)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因此母亲为了栽培孟子,就辛苦的织布赚取学费。他和母亲住在坟地的附近,常常和邻居的小孩玩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对孟子不好,所以把家搬到一条大街上。过了不久,孟子却学商人叫卖东西,孟母很伤心又把家搬到学校旁边。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很生气的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并且告诉孟子:“你若不认真读书就像这一匹被剪断的布一样,没有什么用处!”孟子听了以后,从此发愤用功读书,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1.引导发问: (1)孟母为什么要不怕辛苦的搬了三次家?询问小朋友有没有搬家的经验。 (2)如果小朋友经常接触不好的场所或看不良的书籍,不好的电视节目,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所以最好避免。如果真的无法避免,我们也要清楚知道不要去学习不好的行为。 (二)车胤的萤火虫 车胤很喜欢读书,但是家裏太穷买不起油灯,每天只能利用月光看书,可是月光下山后,只能收起书。有一天,他看到萤火虫发亮的身体,突然想到可以把装满萤火虫的小布袋当做油灯,所以每天他就利用萤光来读书。 1.引导发问: (1)车胤为了能在夜晚看书,克服困难,想出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2)借光读书的匡衡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制作家庭作业行事历(事勿忙忙多错) 制作家庭行事历(如附件一,二),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如何安排行事历,归纳出: (1)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2)安排事情的时候,要想一想每件事情要花多少时间。 (3)想一想,这样安排会有什么结果? 让学生练习如何安排回家后的时间,再上台发表。请每位学生回家后将学习单完成。 (二)练习整理明日课堂用品(事勿忙忙多错) 1.今日完成的作业,明日要带的用品,放入书包后在联络簿上打V。 2.拿出课表,将明天要用的课本,习作放入书包。 3.将便当袋,水壶和书包放在一起,以免忘记。 (三)练习处理一件复杂的事情(勿畏难) 面对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它做好呢? 持之以恒:先将它细分,排出时间,一次完成一点,总有一天可以将它完成的。 温故知新:在学习新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复习旧的部分。第五课:弟子规谨第七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进出房间都要问好。 2.使学生明白借用物品必须及时归还,这样以后别人才会借你东西。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进出房间都要问好。 2.使学生明白借用物品必须及时归还,这样以后别人才会借你东西。教学内容: 弟子规谨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小朋友,你们到别人家,或是要进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房间时,应该要先有什么举动?要先按门铃或敲门,然后问问里面有人吗? 要进入客厅时也要让里面的人知道我们来了,让里面的人有所准备。不然你忽然出现在他背后,吓都吓死他了! (二)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当房子或房间里的人问道:“是谁呀”,我们如果回答:“是我”,这样好吗? 如果这样回答,可能很多时候,对方无法判断你是谁 (尤其是在讲电话时),我们应当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才不会让人混淆,浪费时间。 (三)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小朋友,当你们要跟别人借东西时,是怎么借的呢?借了再说,边拿边说要借,反正用完放回去就好? 其实人都希望被尊重,我们要借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先取得别人同意,才可以取用,不然就是偷窃的行为。 曾有一家大公司在徵选人才,几千人筛选到十几个人,这一群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各个名校毕业的学生,老板突然走出办公室,经过一段时间才回来,就对这十多名应征者说道:“你们都没录取。”这些人都觉得很纳闷,后来才知道原因是,当老板不在办公室时,这群年青人没有经过公司同意,随便的碰触档案文件,让老板发觉这些年青人很没教养,只好放弃这群人。 所以小朋友学习礼节很重要,如果从小不学好,就算以后可以拿到很高的学历,你的人生还是困难重重,会遇到很多挫折。 所以孔老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习礼节,你就没法子在社会上立足。 (四)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向别人借东西一定要准时归还,下次我们有急需的时候,别人才肯再借我们。孔老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他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五)复习 1.亲有疾药先尝 “疾”是疾病。“尝”是用舌头尝尝看。从前治病下药均用煎煮的汤剂,所以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煎好了汤药,作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看,是否太凉或太热 这样父母既不会烫到,也能发挥药性,让父母病情好转。 现代:除了煎煮中药,现代也流行科学中药,使用乾粉药包与中药丸。也有多数人会使用西药,这时就要注意父母是否准时用药,留意药包数量,以预订回诊时间。 故事一:“亲尝汤药”的汉文帝。 2.昼夜侍不离床 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我们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 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所以我们要感念父母的照顾之恩。2、 故事启蒙 (一)阎敞还钱 汉朝时有位名叫阎敞的人,他是郡府的助理官,有一次太守被召入京,太守将他所有的积蓄一百三十万钱都交给阎敞保管,阎敞则将钱理在地里。后来太守全家都染上疫病而死,只剩一个九岁的小孙子,他曾听祖父说过,有三十万钱寄放在阎敞那裏。过了几年他寻找到阎敞,阎敞悲喜交集并把所有交钱还给他,但是孙子说没有那么多钱,阎敞仍坚持是一百三十万,后来孙子因而过着比较好的生活,乡里的人都很称赞閰敞的廉洁,这样的品德很值得我们学习。 听后引导:祖父为什么跟孙子说只有三十万? (希望孙子能顺利取得遗财,所以故意将钱数说少) 如果有人将钱寄放在你这裏,几年后跟你索取,你会诚实的还给他吗? (二)林积还珠 宋朝时有位叫林积的人,有一次要到京城经过旅馆时,捡到一个锦囊,裏面有上百颗明珠,于是他问旅馆的主人这间房之前是谁居住的,主人回答是浔阳的周仲津,他请主人转告周仲津自己的姓名住处。不久之后,周仲津果然来了,林积经过一番验证,就把所有的明珠交还,周仲津要把一半的明珠送给林积,林积坚决不收。于是周仲津就到寺院替林积打斋祈福,后来林积便一举登科。礼记云:“临财毋苟得”,林积这样清廉的人,真是善有善报! 1.引导发问: (1)林积为什么要告诉旅馆主人自己的姓名住处? (2)为什么林积不接受周仲津的礼物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 练习进门礼仪 1.敲门并说:“请问有人在吗?”(等待一会儿) 2.若屋内说:“请进!”就进门说:“您好!”(若无人回应可再敲一次) 若在公开场合,像办公室或某些机构,可以稍微开一下门看一下,确定是否有人在里面,但不可大摇大摆的在里面逗留,或乱动他人物品。若是在比较隐密性的场合,像别人家中的房间,当无人回应时,就不可开门入内,以免发生误会。敲门时要轻缓,除非有急事,否则不可大力急敲。 3.若是进入其他的教室或学校办公室内要喊:“报告。” (二)借物礼仪 询问小朋友如何跟别人借东西,提醒小朋友常会忽略的错误行为: 1.要等对方把物品拿出来了,才能将物品拿走,不可自行边说边拿。 2.要和对方说明所借物品,借物理由以及归还时间,以让对方安心。 请学生练习借物礼仪: 大雄:“请问您可不可以借我 (物品) ?我 (时间或做完某事)就还您,谢谢!“ 小叮当:“好啊!”第六课:弟子规信第一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做人讲话一定要有信用。 2.使学生明白言多必失,而且讲话一定要有礼貌。教学重点: 1.使学生明白做人讲话一定要有信用。 2.使学生明白言多必失,而且讲话一定要有礼貌。教学内容: 弟子规信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的时候以诚信为主,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虚伪的话,更不能使用。古谚云:“人无信而不立。”就说明了信的重要。 对任何的人事物都要秉持着诚信的原则。 (二)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话才说,不该讲的就不要讲,古人说:“言多必失。”更重要的是不要讲一些花言巧语的话,故意要讨某些人的欢心。 小朋友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合的话。 (三)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 一些投机取巧的话或是脏话不要讲,小朋友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要耍酷,耍帅,言语或行为都会学一些很像“江湖兄弟”才会有的话或举动,像这些言行都不要去学,以免让别人对你有坏的印象,自己也会沾染到不好的习惯。 (四)复习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守丧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恭敬。 补充故事:1.子路负米的故事2.王裒泣墓的故事2、 故事启蒙: (一)徙木立信 商鞅到秦国当宰相的时候,为了建立起法律的威信,就在南门摆了一根木头,并下令能将木头移到北门的人就可以得到十两黄金,但是老百姓从以前就不相信政府,虽然是很简单的事却没有人愿意尝试。后来他把奖金提高到五十两黄金,有位年轻人决定试试看,后来果然得到了奖金,之后大家就知道这位新宰相是一位说到做到的人,所以便非常守法,秦国也变得很强大。 1.引导发问: (1)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去移动这根木头呢? (2)为什么后来这位年轻人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2.给小朋友的话: 政府的施政要言出必行,尤其是领导人更是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我们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要以诚信当作基础。 (二)季札挂剑 周朝时吴国有位公子名叫季札,一次奉命出使鲁国,路过徐国,徐国的国君很喜欢季札身上配挂的宝剑,却没有说出口,季札心裏知道,可是宝剑是使者身份的象徵不能随便给人。等季札出使回国,经过徐国时才知徐国国君已死,他便把宝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坟墓上,他的随从说:“徐国国君已死,你何必再把宝剑给他呢 ?”季札说:“我的心早就想宝剑赠与他,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就违背诺言呢 ?” 1.引导发问: (1)季札第一次为什么不把宝剑给人呢? (2)徐国国君已死,为什么季札还要把宝剑给他呢? 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大家来找碴 请学生协助演出短剧,让学生找找看短剧中有哪些不合乎弟子规的举动。 1.剧情一(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两个人走在路上擦身而过,不小心碰撞了一下。 状况一:其中一个人说:“你没长眼睛呀!” 老师问学生:“这样说可能产生的结果 ?” (1)对方不客气的说:“你才没长眼睛呢!” (2)对方不客气的说:“不然你想怎么样!” (3)对方动手想打人。 状况二:其中一个人说:“对不起,是我走路不小心。” 老师问学生:“这样说可能产生的结果?” (1)对方说:“没关系。” (2)对方说:“没事没事,是我自己不小心。” 老师说明: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所以和别人发生冲突时要多说“对不起”,这是最好的平安符,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 (二)分享:水的实验 向学生介绍来自水的信息的照片集,让学生看看当说脏话时,水的结晶呈现不规则的结晶状态,有的甚至无法结晶,但是当水听到“谢谢”,爱或其他赞美的语句时就会呈现美丽的结晶。这证实了语言会传达善念与恶念,而这些信念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尤其人体70%都是由水所组成,所以一句好话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 1.请小朋友起立一起用手比“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动作。 2.教导小朋友要时刻常存感恩谦虚的心。 3.请每一位小朋友与家长到台前对着大家说一句好话。 4.询问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那些好事帮助别人。第七课:弟子规信第二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没有亲眼看到的事情,千万不要胡乱说话。2.使学生明白说话的时候分轻重缓急,事情要说重点,说清楚。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没有亲眼看到的事情,千万不要胡乱说话。2.使学生明白说话的时候分轻重缓急,事情要说重点,说清楚。教学内容: 弟子规信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二)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到时做不到,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三)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讲话时口齿清晰,咬字要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语意不清。 (四)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已莫闲管 遇到有人在说三道四,听听就算了,要用智慧判断,不要轻易受别人影响。与自己无关的事不要去干涉,以免介入别人不必要的是非。 (五)复习: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兄姊的要友爱弟妹,弟妹则要恭敬兄姊,因为兄姊年龄较长经验丰富,比较懂得照顾弟妹,做弟妹的要尊重兄姐的指导与安排,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父母内心就会感到宽心安慰,孝道就在其中了。二、故事启蒙 (一)三人成虎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庞恭是战国时魏国人,他为了怕魏王听信谗言疏远他,在出使前特地问魏王:“若有一人说市集出现老虎,请问魏王是否相信呢 ?”魏王表示不相信,他又问:“假如又有第二人说亲眼所见呢?”魏王答:“我会半信半疑。”他接着问:“若有第三个人也这么说呢 ?”魏王答:“我会相信。”庞恭说:“街上不可能出现老虎,可是有第三个人这么说,就成真了。希望大王明察,不要听信谣言。”但是他出使后,魏王仍听信谣言不再重用他。 (二)曾参杀猪(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曾子之妻有一天要去市场,因为孩子哭闹着要跟去,曾子之妻随口说了一句:“等我回来就杀猪炖肉给你吃。”孩子听了之后就不再哭闹。等曾子之妻从市场回来后看到曾子准备杀猪,便马上阻止说:“我是哄小孩的,你怎么认真起来?”曾子答:“当大人怎能说谎 这样怎能教育小孩,既然说到就要做到!”便动手把猪杀了。 (三) 听后引导发问: 1.为什么庞恭请魏王不要听信谣言? 2.曾子为什么要杀猪 ? 3.请问小朋友周遭的大人是否有说到做到或是不守信用? (四) 给小朋友的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听到很多是非谣言,通常都会经过自己的解释后再将它传播出去,从来没有去分辨事情的真假,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就像现在很多八卦新闻与报纸,常常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到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时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平常就要养成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的好习惯,才能保护自己与不伤害别人。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 黄狗生蛋剧本 时间:有一天上午 地点:农场里 人物:公鸡,黄狗,山羊,鸭子,鸵鸟 布景:农场一角 (幕启,早晨公鸡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狗窝里有一个蛋。公鸡一边跑一边大叫,把山羊,鸭子,鸵鸟都引过来了。它们伸长脖子,围着公鸡,想知道是什么怪事。) 公鸡:(喘几口气)怪事啊!你们听过黄狗会生蛋吗 山羊,鸭子,鸵鸟:没听过啊! 公鸡:但是,黄狗妈妈却生了一个蛋! 山羊:我不信。 鸵鸟:哪有这种事 公鸡:不信的话,我们一起去看看。 山羊,鸭子,鸵鸟:好哇! (他们跟着公鸡,来到黄狗的家。) 公鸡:(指着狗窝)看!我没骗你们吧 山羊:(看了看)真是奇怪的蛋。 公鸡:那是狗蛋,当然奇怪了。 山羊:会不会是鸭蛋 鸭子:(摇摇头)鸭蛋没这么大。 山羊:(转身问)那么是不是鸵鸟蛋 鸵鸟:(摇摇头)鸵鸟蛋不可能这么小。 山羊:(摸摸胡子)这么说,那就真的是狗蛋呢 (不久,黄狗从外面回来,看见门前这么热闹,觉得很奇怪。公鸡赶快跑过去问她。)公鸡:黄狗妈妈,你什么时候学会生蛋的 黄狗:(愣了一下)我 我怎么会生蛋呢 (看着窝里的蛋)咳!鹅妈妈昨天去旅行,那个蛋是她托我照顾的啦! (黄狗钻进窝里,山羊,鸭子,鸵鸟一个个走了。公鸡红着脸,站在那裏发呆)第八课:弟子规信第三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看见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就要向别人学习。2.使学生明白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要靠勤奋补充上。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看见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就要向别人学习。2.使学生明白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要靠勤奋补充上。教学内容: 弟子规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1)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看见他人的懿德善行,要立刻想到去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 (二)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看见别人有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如果犯了同样的过错,就要立即改掉,如果没有,就要提高警觉,避免犯同样的过错。补充说明 1.善恶之别: 善有益于人是善 恶有益于己是恶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因为善行很小就不肯去做,如公车让座;也不要因为恶行很小而去做,如随地乱丢垃圾。任何事都是由少累积成多的,善行与恶行皆是如此。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人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恶人则提醒我们不要向他学习。 (三)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每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觉得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补充说明 1.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行。我们如果要涵养高尚的道德,必须改掉贪心,忿恨,嫉妒等坏的习气,要有正大光明的心念。 2.才艺包括各种知识技能,只要是利益人群社会的才艺,就值得多多学习。 (四)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日用不如人时,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感叹自卑。 (五)复习: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姊妹之间常常会因为财物分配不均而生怨恨,如果彼此能将财物看轻,那么手足之间将会减少很多冲突,自然能和睦相处。兄弟姊妹之间言语要谨慎,互相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实为祸福之门。 二、故事启蒙 (一)坏心眼的青蛙 一只青蛙和一只老鼠当朋友,青蛙是一个居心不良的家伙,一次青蛙邀老鼠一道出门,青蛙用绳子把老鼠和自己的脚绑在一起,说这样才不会走散,其实是心存歹念。他们在草地上玩了一会儿,青蛙觉得口渴就噗通一声跳下水,老鼠在后面喊救命,青蛙也不管他。不久老鼠淹死尸体浮在水面上,青蛙毫不在意的继续往前游,这时出现一只老鹰俯冲而下把老鼠的尸体一攫而起,因为绳子的关系,青蛙也一起进了老鹰的肚子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存歹念,蓄意加害于人,最后往往害了自己。三、常礼举要(演练活动) (一)检讨善恶之思考历程 向学生说明遇到生活中许多好事和坏事时要如何来自我检讨,历程如下: 发下学习单(附件一)请学生思考当看到一件好事或坏事时要如何给自己正确的想法,请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填入空格中。 (二)善恶大考验 发下善行的题目 1.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2.遇到师长会行礼问好。 3.礼让座位给老弱妇孺。 4.带受伤的同学去保健室。 5.捡到他人的物品要归还。 发下恶行的题目 1.边走边吃,随地吐痰。 2.乱丢垃圾,制造环境污染。 3.太过浪费,随意丢弃可以吃或可以用的物品。 4.对父母师长没有礼貌,大吼大叫或是顶撞。 5.喜欢讲别人的缺点。 先将题目全部让学生念一遍,再发下给学生,然后请同学上台演出(23人一组),演完后将题目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依照检讨善恶之思考历程图来检视自己的行为。 学生每演完一个主题老师可问 (1)这个行为是对或是错的 (请学生用手比出) (2)为什么这个行为是错的(对于恶行的部份) (三)总结 善行和恶行的部份有做过的打O,没做过的打x,请学生统计善行和恶行部份他们得了几个O。第九课:弟子规信第四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要懂得听别人对你的评价。2.使学生明白发现自己错误时能及时改正将会更好。教学重点:1.使学生明白要懂得听别人对你的评价。2.使学生明白发现自己错误时能及时改正将会更好。教学内容: 弟子规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文字含义。 (一)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不好的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二)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反之如果听到别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徒有虚名;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多闻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补充说明: 1.每个人都会有过错,要用什么态度面对过错,才能进德修业呢 (我们一有过错就要立刻知过能改,不可拖延,才能不断进步。) 2.生气时会分泌毒素,人生气会耗费人体精力,喜欢生气,常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 (生活尽量不要让自己生气,要时常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 3.所谓忠耳逆耳就是如果一个人只喜欢听好听的话,赞美的话,那么做错事就没有人会告诉他,就会一错再错,变成是非不明的人。 4.损友与益友的分别: (1)损友:会巴结的人,不诚实的人,不会分辨是非的人。 (2)益友:正直的人,诚实宽容的人,博学多闻的人。(友直,友谅,友多闻) (3)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批评我们的人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对于告诉我们过失或缺点的朋友要心存感激,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的求进步,开拓心量,自己也会得到更多的益处。 (三)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无心的过失称为错(不是故意去犯的过错),如果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的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补充说明: 我们应时时避免犯错,避免造成别人的困扰。改过的方法有三种: A要发耻心,知耻近乎勇。(如果知道自己有过失,而不肯改是羞耻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