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Word 文档 (2).doc_第1页
诗歌鉴赏 Word 文档 (2).doc_第2页
诗歌鉴赏 Word 文档 (2).doc_第3页
诗歌鉴赏 Word 文档 (2).doc_第4页
诗歌鉴赏 Word 文档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编 古代诗歌鉴赏【考情大视界】古诗词鉴赏题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评价。综观近几年湖南和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现在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出现了多样化,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 选文多样化。选文原来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现在从历朝历代的诗歌中去遴选,湖南2006年的选文甚至是红楼梦中的诗歌。二 考查题型多样化。现在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湖南一直是简答题或简答填空题为主。三 考查形式多样化。考查形式有炼字,有析句,有整体鉴赏,有比较鉴赏。湖南近几年这几种形式都出现了。四 考查内容的多样化。诗歌的作者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意象、意境、语言等都涉及了。湖南卷以考查作者感情、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为主。考向预测新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诗歌鉴赏题怎么考,应该值得我们教者思考。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分析,必修教材里面有专门的诗歌单元,又还有选修教材的内容,从考试的分值上来看应该要加大,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应该在八分到十分之间,如果出现选考题,选修诗歌的考生这一内容的比例应该加大,分值也会相应的增加。诗歌题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对诗歌的考查,各种题型都已经出现了,而湖南的题型一般是以简答题为主,而且倾向于对诗歌整体的解读。自湖南自主命题以来,多次出现了比较阅读鉴赏,这也是教者要引起重视的。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应该会涉及到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现手法,这是对诗歌堂堂正正的考法,也是湖南命题人所追求的。诗歌的选材应该不可预测了,从这几年的选材来看,湖南的选材没有规律,有时也体现了不拘一格,但总体来说让考生感觉不是很难。所以,我们只要抓住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提高考生的古诗文修养和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知识大观园】【题例透析】200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 【参考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分析】这道题继承了往年的古诗鉴赏,但往年注重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把握。2002年是对“折柳”二字的评析,2003年是找出诗眼并加以简要地赏析。而此次是要求对最后一句的赏析,这是一道创新发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读懂全诗,把握整首诗的风格和意境;二是读透前三句的赏析,从中得到启示,并且答案要紧扣前面;三是要熟知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 四是要准确运用文学性较强的鉴赏语言,表达得生动深刻而流畅。本题学生应注重答出5个要点,赏析才算全面:一是末句是寻访不得后的想象;二是与首句呼应;三是通过写花而写出乐声;四是一“疑”字用得好,好在何处;五是用视觉写听觉(运用通感),这五个方面是分别从意境到技巧加以鉴赏。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能力。命题为了降低解答难度,对其它几句诗作了鉴赏,为鉴赏第四句作了提示,但也提出了要求,应该象前三句那样即说明诗句内容,又鉴赏其技巧。如果只解说诗句内容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题意的。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位置),虚写置身峰头(写法),收束全篇(作用),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思想感情,“更”体现特点)。(2)柳诗“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情感内涵),诗人在比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表现手法),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感情的表达形式)。【分析】此题的设计沿袭了2004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因析作答,随文会意”的模式,强调在特定情境中(诗歌情境,赏析情境和对比情境)来完成余下的赏析任务,由2004的开放性、单一性赏析过渡到今年的聚敛性、对比性赏析,考察指向明确,能力和知识的检测目标具体,思维方法趋向综合性.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薛宝钗 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林黛玉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分析】2006年的湖南诗歌赏析题依然沿袭了前两年的特点,从比较鉴赏入手赏析诗歌的语言,并根据所给的示例,把握诗句中所包含的诗歌意象特点、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的分析。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参考答案】(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得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分析】第一问直接讲到了诗歌中表示时间的意象,是对诗歌中特殊形象的分析。第二问是结合全诗的炼字,是对诗歌语言的赏析。2008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舡雨打篷。注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3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宿的样子。(1)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麽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仔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扁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分析】全国卷的这道题的考查形式第一问是“炼字”,考查内容涉及到了对词语的解释(拳、退),及其所构成的画面形象。第二问是整体赏析,主要是从思想内容和情感方面考查。2008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 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籍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注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3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答出由雨丝想到网的给1分,“罔春”有留住春天意思的给1分,想象、比喻生动、新奇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2)(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答出了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感叹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分析】前两句写景。淅淅沥沥的小雨好象细丝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赖落花满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处境。哎,车马的踪迹再也不会延伸到这穷山僻壤之地,门前冷落可以捕鸟了。鸟儿已经快睡了,他们的声音也渐渐的稀疏起来,自己还是掩好了门,回家吧。叙写了作者因反对和议,触怒秦烩,被贬斥回家后的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又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全国二卷与一卷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第一题有所变化,改成了对字的赏析,这需要注意对其表现手法使用的分析。第二题问法不一样,但是答题思路差不多,关涉到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200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 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想瞩望。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 A2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3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分析】此诗是一首重阳节赠诗,通过离愁别绪的倾诉,表达了岁月无情,年华老去,壮志无成的愤激心情。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短短一首重阳之作,诗人怀挚友,发豪情,表达爱国尽忠的诚心,抒发忘我报国的志向,其一腔爱国热血,汹涌澎湃,悲壮激昂,撼人心魄,动人魂灵!北京卷考查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多样。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关键句子的理解,通过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关键词语的理解,对诗歌感情的把握以及对诗歌风格特征的认识。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雕。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 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4、游褒禅山记15、B16、“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 “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分析】上海卷有些与众不同,设置了与诗歌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题;选择题是对诗歌整体的分析与把握,尽管是从三个错误答案当中去辨别,但是这些错误答案能够给考生提供相关的正确信息,有利于对诗歌的整体理解;简答题也是炼字,但要联系全诗,涉及到了相关的修辞手法、作者的感情以及其作用。2008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水是烟波横, 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2分)(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凭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参考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分析】重庆卷第一题是对诗歌内容的概括。第二题是抓住相关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考点解密】一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步通语言首先,面对一首古诗,我们应能读通基本词义特别是抓住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注意动词。诗词中的词最具表现力,如“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中的“剩”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且具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这是“留”“见”等词无法表达的。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亦如此。、注意形容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注意叠音词、象声词等。最典型的莫过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注意语序。古诗为了押韵或强调,常常语序倒置。第二步明意象我们要能够明确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一般地说,一首诗有很多个意象,但是一般只有一个意境。意象并不是景物与景物的简单排列组合,“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在马致远的天净沙里,分别加上了“枯”、“老”、“昏”,组合在一起,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可见,我们应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第三步看风格,辨手法、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悉这些特点,再由特殊到一般去体会、感受。、掌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古代诗歌中的“景语皆情语”,可以说景物中都包含着诗人的感情,都是诗人情感的委婉流露。景物的色调尤其值得注意,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青青”给人一种因离别而产生的凝重之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大红大紫却给人盎然的春意。相应的术语还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象征手法也属于这一类。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借对石灰的赞美来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情怀。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杜牧的咏史诗更是如此。衬托:有映衬,也可以说是烘托,如用“别时茫茫江浸月”来衬托分别时悲凉凄清的感情;有反衬,如“鸟鸣山更幽”以鸟鸣来反衬山的幽静。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此外,还要明确诗中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答古诗鉴赏类的试题,首先要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一内容在后一节会讲到);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另外,要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二、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几种基本题型1.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第一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准确凝练。第二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2。品味语言风格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第一步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例析1: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例析2: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另外炼字、析句题型是语言题型的变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或请找出诗歌的诗眼是哪个字,进行分析。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析1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例析2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3.。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烘托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 (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第一步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第三步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析1早 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答题示例2蝶恋花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参考答案】“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2)【参考答案一】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2)【参考答案二】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记忆平台】有关诗歌鉴赏的几个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诗歌意象诠释(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2. 鸿雁: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5.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2.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