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2分)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 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 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 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 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A 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B 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D 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3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选用一些亲信组成新的机构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B. 中朝、三司、尚书省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 中朝、内阁,军机处4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材料表明( )A 郡县制度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B 官僚政治具有历史进步性C 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D 分封制崩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5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 分封制全面崩溃B 宗法制荡然无存C 郡县制初现雏形D 实行郡国并行制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B 颁布“推恩令”C 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 分封同姓诸侯国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9.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10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 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C 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D 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11.“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12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 皇权被削弱B 相权得到一定加强C 中书省独揽大权D 中书省职能专一13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141402年,刚从自已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现固权力,作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勢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C 进一步削弱了相权D 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7史书云:“(宋)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备征伐。”这表明当时的战略方针及其主要意图是()A分化事权强化皇权B守内虚外消灭割据C重文轻武中央集权D精兵简政抵御外患18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19.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地方实力派成列强代理人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20.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A. 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B. 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21.“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A.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D. 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22.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没有直接从山海关向北平发动进攻,而是选择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这可能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着一定的关系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二十一条23下面是一位同学历史课堂笔记所写的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的历史影响。据此推断这次战争是(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中法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鸦片战争24.帝国主义这时并不支持康、梁这些知识分子,而是支持旧势力,这时候的旧势力也已变得对帝国主义很顺从了。这一局面最早出现于( )A. 鸦片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中日甲午战争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25.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近代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B. 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 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 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26.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张季子九录文录中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通过张謇的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孙中山的革命A. 使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7.1919年10月,李大钊撰文指出:“五四运动系排斥大亚细亚主义,即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该文旨在A. 宣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义B. 揭示五四运动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C. 说明五四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D. 强调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特点28.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为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A. 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B.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C. 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D. 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29.19231927年,苏共中央就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122次讨论,作出了738个决议,这些决议通过共产国际来指示给中共中央。1927年7月底中共已决定南昌起义了,莫斯科还发来由斯大林亲自决定阻止起义的电报。这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A. 中共对本党的政策没有决策的权力B. 苏共通过共产国际指导中共革命斗争C. 苏共反对起义希望维持统一战线D. 中国革命对苏联国家利益非常关键30.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A. 国共合作B. 秋收起义C.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D.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31.“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A. 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B. 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C. 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D. 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32.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A. 认为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B. 开始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D. 认识到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33.1937年朱德在解放杂志发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文中说:“国内自从后,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作战的总目标迈进,。”题中的“”应为下列哪一事件比较合适A. 九一八事变B. 西安事变C. 七七事变D. 淞沪会战34.“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流行于20世纪前期的著名军歌描述的军队是A. 工农红军B. 东北抗日联军C. 八路军D. 新四军35.据统计,19371939年,美国对日本出口了价值七亿一千六百万美元的各类物资,是同期对华出口额的五倍。对日本的战略物资输出,直到太平洋战争才停止。这说明了A. 美国从日本侵华战争中取得利益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符合美国利益C. 美国与日本的在华利益基本一致D. 美国的支持鼓励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36.朱德的女儿朱敏(19261986年)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她刚生下来就与父亲离别,14岁才与父亲正式见面。在此之前朱敏第一次“认识”父亲,是在成都街头的一张“悬赏捉拿”布告栏,里面印着父亲朱德和毛泽东的头像,朱敏第一次“认识”朱德时期最有可能发生的是A朱德与毛泽东一起参加中共一大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不断燎原C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D朱德军长一声令下,百万雄师过大江37.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报道:“该区成立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区”应该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解放区38.历史学者在四川省南江县的一些砂石岩山上发现了以下红军石刻标语,这些标语最早可能形成于A. 国民革命时期B. 长征时期C. 全面抗战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39.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大事件”应是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C. 1946年政协会议D. 北平和谈40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抵抗八国联军侵华C平息“保路运动”D扑灭辛亥革命之火41.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A. 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日益壮大B. 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C. 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D. 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42.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表明A. 中共正在进行战略反攻B. 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C. 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D. 中共希望借此一举解放南京二、非选择题(28分)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10分)材料三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衷)?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10分)材料四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法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