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点穴疗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2011415.doc_第1页
中医辨证点穴疗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2011415.doc_第2页
中医辨证点穴疗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2011415.doc_第3页
中医辨证点穴疗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2011415.doc_第4页
中医辨证点穴疗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201141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辨证点穴疗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王小强(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 101400)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点穴疗法结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等距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42例,在原胰岛素治疗方法不变的基础上,治疗组配合中医辨证点穴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糖,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空腹p 0.05,餐后2h p0.05)。结论:中医辨证点穴疗法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点穴可增强疗效,更好的控制血糖,增加达标率。关键词: 点穴疗法 血糖控制 临床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控制血糖平稳达标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任务。近2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点穴疗法配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共计127例,等距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比例为2:1,治疗组85例,男性43例,女性4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1.3112.67)岁;发病时间5年以内,平均(3.031.24)年。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0.5913.10)岁;发病时间5年以内,平均(2.941.4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有可比性(P0.05)。两组之间证型比较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中医证型比较组别 n 阴虚热盛证 湿热困脾证 气阴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血瘀脉络证 P 治疗组 85 18 19 16 17 15 21.2% 22.4% 18.8% 20.0% 17.6% 0.55对照组 42 10 11 6 9 6 23.8% 26.2% 14.3% 21.4% 14.3%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符合以上任何一条,均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1.2.2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消渴病辩证分型参考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共分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5型。1.2.3症状积分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将其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阴阳两虚型、血瘀气滞型、湿热困脾证。分型标准如下:气阴两虚型: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舌体胖大,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阴虚热盛型:口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急躁易怒,怕热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阴阳两虚型:形寒怯冷,面色无华,耳呜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四肢欠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痿早泄,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无力。血瘀气滞型: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白或少苔,脉弦或沉涩。湿热困脾证: 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体形肥胖,心烦胸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1.3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3.1纳入标准 符合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证侯诊断标准;年龄在18岁至80岁之间,性别不限;发病病程在5年以内;初始应用胰岛素;受试者依从性良好。1.3.2排除标准 血糖高于正常,但通过饮食控制、增加活动量等血糖降至诊断值以下者;妊娠、哺乳期妇女;不愿意合作者;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80岁者;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如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期者;局部皮肤破溃者;非初始应用胰岛素。2.治疗方法2.1按等距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单对照组,随机比例为2:1,治疗组85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治疗前对全部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范应用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运用点穴治疗,均取主穴:肝俞、脾俞、肾俞、胰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然谷。配穴由辩证选穴:气阴两虚型加气海、太溪、复溜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阴虚热盛型加太溪、复溜以滋肾阴,加少府、太冲以清心、肝之火;阴阳两虚型加气海、命门以扶肾阴肾阳;血瘀气滞型加合谷、膈俞行气活血;湿热困脾型加中脘、公孙、丰隆调理中焦气机、健脾化湿;加行间以清热;加百会以养清窍。2.2点穴手法:按压指揉;刺激量:刺激量大小为3kg(以患者耐受为度,年老体弱者手法可稍轻,身强力壮的可稍重);点穴时间:早餐后30分钟开始操作;每个穴位2分钟;1次日,共治疗14日。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3.2症状积分标准:按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标准统计症状积分、疾病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2。为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见表2。 表2症状积分表症状 轻(1分) 中(2分) 重(3分)口渴喜饮 饮水量稍增 饮水量较以往增加半倍以上 饮水量较以往增加1倍以上多食易饥 饥饿感明显 餐前饥饿难以忍耐 饥饿难忍,易伴低血糖反应小便频多 尿量2-2.5L/d 尿量2.5-3L/d 尿量1日3L以上夜尿频多 1-2次/夜 3-4次/夜 一夜小便4次以上大便不爽 大便粘滞 大便粘滞,排之不净 大便粘滞,3天以上一行大便干燥 排便硬而费力 大便硬结,2-3天一行 大便硬结,3天以上一行大便频多 大便不成形 大便稀软,1天2-3次 大便稀软,1天3次以上心烦 偶尔发生 烦躁不宁 烦躁不宁,难以入寐手足心热 手足心热 手足心热,喜露衣被外 手足握凉物方舒脘腹胀 进食后脘胀 进食后脘胀、腹胀 持续脘胀、腹胀,或伴胸闷头身困重 头身欠清爽 头身沉重,懒活动 头身沉重,嗜卧倦怠乏力 不耐劳力 可坚持轻体力活动 勉强支持日常活动气短懒言 劳累后气短 一般活动即气短 懒言,不活动也气短心悸 偶尔发生 常发生,持续时间短 常发生,持续时间长失眠 少寐易醒 难入寐,易醒 彻夜难眠健忘 偶可忆起 难以回忆 转瞬即忘腰背痛 劳累后腰痛 持续性腰困痛 持续性腰背困痛腰膝酸软 腿软难以久立 持续腰膝酸软,可日常活动 腰膝酸软,喜卧手足畏寒 肢端不温 肢端寒凉,身畏寒 肢冷畏寒,待温难减多汗 活动后汗多 不活动也易出汗 平素汗湿衣被浮肿 晨起颜面浮肿 下肢持续肿 四肢持续肿胸胁痛 胸胁偶尔刺痛 胸胁阵发刺痛牵及肩胛 胸胁阵发痛牵及肩胛伴胸憋肢体麻木 肢端发麻 持续麻木仅限于手足 膝以下或肘以下持续麻木肢体疼痛 肢端偶刺痛 肢端持续疼痛 肢端持续疼痛,难以入寐3.3疗效评定标准3.3.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依据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较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3.3.2血糖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空腹血糖 7. 2 mmol/ L ,餐后2 h 血糖8. 3 mmol/ L ,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 30 %以上;有效:治疗后空腹血糖 7. 38. 3mmol/ L ,餐后 2 h 血糖 10. 0 mmol/ L ,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 10 %29 %;无效:治疗后血糖下降未达上述标准。3.4研究方法 采用住院病历资料调查统计方法,记录各病例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医症状及血糖。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4.结果4.1综合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 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 3。 表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显效率 N(%) N(%) N(%) % % 治疗组 85 29 54 2 97.5 34.1 对照组 42 7 30 5 88.1 16.7表3表明:两组疗效评估:有效数的比较,P=0.026 0.05,说明两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显效数的比较,P=0.04 0.05,有统计学意义。4.2 症状积分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症状积分,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点穴结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更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见表4。表4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d值治疗组 85 32.36 6.59 8.95 3.39 23.41 6.85*对照组 42 33.00 9.09 12.833.30 20.17 8.32*“*”治疗前后比较,p=0.00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430.05。4.3血糖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血糖水平,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空腹p=0.0140.05,餐后2h p=0.0450.05),提示点穴结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能更好的使患者血糖水平达标。见表5、6。表 5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 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d值治疗组 85 10.51 1.61 7.46 1.38 3.051.13*对照组 42 10. 24 1.41 7. 65 1.45 2.590.67 *组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P=0.000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P=0.0140.05,有统计学差异。表6 两组治疗前后餐后 2 h血糖水平( x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d值治疗组 85 13. 451.54 9.200.82 4.241.58对照组 42 13.370.74 9.700.70 3.640.80*组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P=0.000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P=0.0450.05,有统计学差异。5.讨论2型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点穴方法具备无损伤、无毒副作用、治疗成本低廉的特点,适合在糖尿病患者中推广应用。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灵枢五变:“余闻百疾之始期也为消瘅”。总结古今医家对消渴发病机理的研究病因不外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经络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3灵枢本藏论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人体的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经络对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具有调节作用。中医点穴疗法正是基于此理论,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而达到调节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研究点穴方法对消渴病患者临床症状、血糖水平的影响,探索一种新的中医治疗消渴病的途径,提高血糖控制达标率,发挥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优势。本研究以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辨证分型为基础,结合糖尿病中医病机特点具体辨证点穴,配合胰岛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在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胰岛素治疗,而且在血糖控制达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减少西药用量和种类及药物毒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