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元朝.doc_第1页
大一统的元朝.doc_第2页
大一统的元朝.doc_第3页
大一统的元朝.doc_第4页
大一统的元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一统的元朝教材教法一、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蒙古统一、崛起和元朝的建立及建制。这一部分上承宋、金的政权对峙,下启明朝的统一和巩固,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时间不太长,但是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意义却是非同一般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由于涉及到民族问题,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对人物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成吉思汗的功过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二、教法建议1关于整课的建议。本课以政治史为主,虽然内容不复杂,但宜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考为主,辅以小组讨论。2关于本课的导人。可以以毛泽东的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来导入;也可以以成吉思汗的陵墓图片或者塑像图片导人。3关于成吉思汗。教师宜讲清楚以下问题:一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和意义。可以从蒙古族的民族生活特点上人手。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生产和生活不稳定,所以部落之间的争夺是很频繁的。当然这也给普通的牧民和百姓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铁木真统一蒙古就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行为,应该给予积极和肯定的评价。二是讲清楚蒙统一之后实行的独具特色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它适应了当时蒙古草原地区的生产生活实际,对促进蒙古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等讲到忽必烈建立元朝时,可以把那时的政治制度与这种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相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形势变化导致的不同政治制度的改变。4关于忽必烈建立元朝。教师宜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元朝统一全国,可以突出说明元朝统一全国的结局。关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则不必补充许多材料详加叙述,只要理清基本线索即可。引导学生回顾晚唐以后我国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然后指出: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是关于文天祥抗元,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小字部分,同时亦可补充一些史实,重点是突出文天祥在被俘之后坚强不屈的精神。教师可以找来过零丁洋这首词,师生在朗诵和欣赏中体会文天祥的坚贞和浩然之气,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气节教育。三是关于元朝的行省制度,这是本子目的重点。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以前曾经学习过的郡县制度,到元朝由于地域广大,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创立了行省制度。在讲解了行省制度的具体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这种制度对于元朝统治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然后,教师宜特别点明元朝设置的澎湖巡检司和宣政院两处机构,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对我国边疆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是关于元大都,教师可以出示有关元大都的图片、资料和课文中的介绍,还可以借助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史实来说明元朝的繁荣和大都的繁华。5关于民族大融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什么是民族大融合,我国古代在哪个时期出现过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接着教师可以指出,在我国的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所以我国再次出现了民族融合。主要讲两点:一是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出现了。二是元朝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应向学生指出,元朝的这种民族政策,是民族压迫和歧视的表现。6关于人物评价。教师可以将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放在课外,让学生搜集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故事,写成历史小论文。也可以利用课后“问题探究”,让学生讨论成吉思汗。关于文天祥,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开展一个历史小辩论,题目是“文天祥的抵抗有没有价值”,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问题探究1比一比:比较元朝行省的划分和我们现在的省区的划分,看看有什么区别?提示:这个题目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元朝行省设置及其具体划分对现在的影响。主要区别有:一是元朝时期的行省数量比现在少,全国只有10个行省;二是行省的范围比现在要大,比如元朝时期的河南行省,就包括了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比今天的河南省要大得多;三是元朝的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包括了今天外蒙古和俄罗斯的一部分。2议一议:为什么在元朝时期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情形?提示:元朝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空前发展、壮大的时期。元朝不仅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而且实现了包括辽东、漠北、西域、吐蕃、云南等地区的大统一。幅员之广,超过汉、唐,尤其是吐蕃地区从此并人版图,意义更大。元朝除西域地区为宗藩封国外,基本上都实行了统一的行政建制,地方官出自朝命,人民承当赋役,中央政府的管辖程度远高于前代。统一的元朝陆路交通发达,全国各地设有驿站和急递铺,有利于国内交通的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更加密切。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情形。所以,元朝政治上空前统一,是元朝民族大融合情形出现的最根本原因。3温故知新: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采取了哪些在现代依然可以看到其影响的统治措施?提示:元朝建立后,采取的在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它影响的统治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执掌地方政务。全国共设11个行省。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二是重视农业,元朝最高统治者强调“以农桑为急务”。元朝政府设立了劝农司、司农司等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推行屯田及其他鼓励农桑生产的措施,并组织人力编写了农桑辑要,推行四方,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的重要性现在依然被重视。三是以大都即今北京为都城。元大都是在荒野上平地起建的,它建立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都城的规范。它三重城垣、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有九经九纬的街道和标准的纵街横巷制的街网布局,成为宋以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总结,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继元朝之后,明朝、清朝也建都北京,北京今天依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4问题探究:几乎整整一个世纪,蒙古铁蹄踏遍了东自黄河、西自多瑙河的欧亚大陆。有人说蒙古和元朝的扩张给中国和欧亚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也有人说这对于打通中西交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历史情况后,提出自己的意见。问题的设置即表明了教材编写者的倾向:蒙古族的骑兵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南北冲击,东西扩张,尤其是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以至欧洲东部。一方面,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带有很大的野蛮性,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是,另外一方面,这种扩张在客观上确实是给古代相对封闭的亚洲和欧洲打开了交流的通道。所以,对于蒙古族的扩张,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图画说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1621227)是蒙古开国君主。名铁木真,姓勃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朝追上庙号元太祖。铁木真出身于蒙古尼伦部勃儿只斤氏族一个贵族家庭。其曾祖父合不勒汗(汗,是古代北方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蒙古尼伦部落的酋长。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把阿秃儿,蒙古语是“勇士”的意思),因英勇善战,被拥戴为尼伦部首领。1162年,也速该征讨塔塔儿部,俘获其首领铁木真。凯旋归来时,适逢妻子月伦生下一男孩。为了纪念这次作战的胜利,也速该就给这个男孩取名叫铁木真。他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母亲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了数年艰难的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铁木真的父亲死后不久,尼伦部落逐渐分裂,勃儿只斤氏族人在当时蒙古高原各部落族中力量最弱。为了壮大自身的力量,完成统一蒙古的宏图,铁木真首先屈身投靠强大的克烈部首领王汗和札答刺部首领札木合,借二部之力打败宿敌蔑儿乞。与札木合的联盟破裂后,铁木真便联合王汗击败札木合,继而又击败宿敌泰赤乌。塔塔儿部与金朝的矛盾激化后,他又利用金朝起兵攻打塔塔儿之机,联合王汗剿灭宿敌塔塔儿。当王汗与札木合、阿勒坛等联合起来对付铁木真时,铁木真则又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分化瓦解其联盟,继之以突然袭击,攻灭了克烈部。接着,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禁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勃兴的蒙古贵族渴望占有大量财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3次大举人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1218年,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刺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刺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拉、花刺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刺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刺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成吉思汗西征,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大破坏,给中亚各族带来极大灾难。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卒,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一生征战40余载,统一蒙古各部,继之攻灭西辽,覆亡西夏,鏖战中原,三败金朝,西攻花刺子模等国,威慑欧亚,先后征服40余个部落和国家,成吉思汗的军事指挥艺术和谋略思想,不仅在蒙古史上是仅有的,即使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的大规模征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蒙古军攻击图这幅图反映的是蒙古士兵作战的场面。图中4位蒙古兵弯弓劲射,矢如雨下,表明战斗正酣。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敖包圪台上,距包头市185公里。宋宝庆三年(1227),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病逝,蒙古人按照习俗将他安葬在蒙古草原。后人为祭祀成吉思汗,把他的宫帐安放在蒙古高原,在那里建8座白色毡帐,名八白室。明天顺年间,鄂尔多斯蒙古部进驻河套一带,专门供奉八白室。清初移伊金霍洛,世代为成吉思汗陵。抗战期间曾迁到甘肃和青海。1954年迁回原址,并新建陵园。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由3座镶有彩色琉璃瓦的蒙古包墓组成,雍容大方,嵯峨端庄,分外壮观。主体建筑是仿元朝城楼式的门庭和3个互相连通的蒙古包式大殿,分正殿、东西配殿、东西走廊、后殿6部分。陵园的正殿为成吉思汗纪念堂,正中有5米高的成吉思汗塑像。他戎装端坐,双眼远望,神态威严。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象征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堂后的寝宫安放着4个蒙古包式的大灵包,上面覆盖着巨大的橘黄色缎子,这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3位夫人的灵柩。东殿内安放的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的是象征成吉思汗9员大将的9支苏力定(一种长矛式的武器),还陈列着成吉思汗征战时用过的战刀和马鞭等物。东西走廊正面墙壁上,绘有反映成吉思汗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一日、五月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日,成吉思汗的后裔达尔扈特蒙古人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场面宏大,十分壮观。这里还不定期地举办元朝宫廷宴诈马宴和鄂尔多斯婚礼表演。忽必烈忽必烈(12151294)是元朝的创建者,即元世祖。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自少尚武喜文,“思大有为于天下”。蒙哥汗元年(1251),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随后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二年,向蒙哥汗建策进兵大理国(今云南及四川西南部),借西南人力物力迂攻宋,被采纳,遂与将领兀良合台率军10万南下。三年,兵至忒刺(今甘肃迭部县达沟),分为3路,过大渡河、金沙江,袭取大理城(今云南大理)。四年初,令兀良合台继续攻取未附诸部,自率一部将士班师。分兵招抚部分吐蕃部落,进而控制西南地区。九年,率东路军10余万,配合蒙哥进攻南宋。他持重用兵,战抚兼施,经大胜关(今湖北大悟东北)、黄陂,占据阳逻堡(今武汉东北)要塞。旋乘风雨破宋水师,横渡长江,进围鄂州(今武汉武昌)。时蒙哥汗卒于四川,弟里不哥谋夺汗位,鄂州又一时难以攻克,遂接受谋臣郝经建议,与宋丞相贾似道议和,轻车简从,返镇燕京(今北京)。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组建武卫亲军,推行正纲纪、安反侧、任贤能、颁俸秩等治军理政安民之法。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亲率大军北征,屡战获胜,迫其退往谦州(位于叶尼塞河上游)。中统二年(1261),再次亲征,命丞相史天泽、线真等率兵分路合击,自领诸军追杀,败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脑儿(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北)。三年二月,得知山东汉将李璮 反叛,以一部分兵力防备阿里不哥的同时,急发蒙古、汉军及临近各路守军前往征讨。五月,又派史天泽制诸军,围攻济南,于七月平定李璮 之乱。后借此事件,削弱汉人世侯权力,实行军民分治,初立枢密院统领军队,加强中央集权。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元朝建立之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诏将帅议授方略,命丞相伯颜为主帅,领军20万进攻,并令其战抚兼施,禁止妄杀。十二年春,元军占领建康(今南京),忽必烈命建行中书省加强统一指挥,又令平章政事阿术分兵进驻瓜洲(今江苏仪征东),断两淮宋军南援。为避暑期进军之弊,诏示攻宋主力就地休整,伺机南攻。时西北诸王谋叛,形势危急,乃分遣将帅巡边,并召伯颜返京,面商进取大计。十一月,伯颜分军3路,水陆并进,直趋宋都临安(今杭州),迫宋廷于十三年初投降。十五年,忽必烈遣都元帅张弘范、李恒及行省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分别自江浙、江西、湖南追击宋军余部。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忽必烈令元军分兵镇戍,并在各地大兴屯田,设立驿站,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十年,以忻都、洪茶丘和范文虎为征东行省右丞,李庭为左丞,率领水、陆军10余万分路攻日本。七月,因遇飓风翻船,又遭守军袭击,败还。次年,派水、陆军远攻占城(今越南南部)。二十一年,发兵攻安南(今越南北部),计与攻占城元军配合,南、北夹击守军,损兵折将还师。二十四年,东北宗王乃颜集兵反叛,欲联络海都从东、西两线夹攻元军。忽必烈急派兵加强漠北要地和林的防务,自率大军往征乃颜,并以汉军步兵列前冲杀、蒙古骑兵随后围击之法,大破叛军,擒杀乃颜。次年,派兵破乃颜余部,平定东北诸王之乱。二十六年,闻海都率兵攻占和林,不顾年迈,再次亲征,迫海都西走。后又数次遣军击败海都,留兵镇戍,巩固了西北边疆。二十九年,命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弼、高兴等率军2万、战船500艘,渡海攻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亦遭守军抗击,伤亡甚多,次年撤还。晚年,数次下诏,命屯田备饷,在边地建立都元帅府,以保证军队供给和国家统一。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廿二(1294年2月18日),病卒于大都,年80岁,葬漠北起辇谷(在今克鲁伦河上游肯特山南麓)。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末年的大臣,民族英雄。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祜四年(1256)状元。中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他回家守丧3年。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宋恭帝德祜元年(1275)正月,在元军进逼临安的情势下,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谢氏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散尽家资招兵买马,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赴临安。德祜二年正月,谢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遂被扣留,押解北上。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设法逃出。这时,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人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气势颇盛。不久,元大将李恒到江西,打败宋军。空坑(今兴国境)之役,文天祥主力溃散,妻及子女都被元军俘获。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他收拾散兵,退屯南岭(后改称忠臣岭,在今永安东南),转进海丰,在广东的潮、惠州继续进行抗元活动。祥兴元年(1278),驻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的宋政府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二月,元军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转移海丰。行至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元军追及,文天祥被俘。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愿苟生。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在他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赋过零丁洋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不屈之志。南宋灭亡,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初一到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先后奉命劝降,都被拒绝。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时年47岁。文天祥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前期的诗文多酬应之作,比较好的诗也只表现了隐逸的志趣,或带有感伤哀愁的情绪。赣州起兵以后,风格为之一变,诗词散文都悲壮刚劲,感人至深。文天祥把国家、人民和自己的遭遇,用诗词逐事记录,并且把从镇江逃出元营后的记事诗,编成指南录;又将被俘以后所作,编为指南后录;在狱中又集杜甫诗句,成集杜诗200首,历述“颠沛以来”的“世变人事”,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他的正气歌,历数史书所传各代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人物,表示自己准备随时献出生命的决心,尤为数百年来传诵不绝之作。元大都遗址公囤一角大都城是元朝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以金朝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创建,至元十三年(1276)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全城南北长7600米,东西长6700米,总面积约50多平方千米。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有城门11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