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及应用_第1页
安全心理学及应用_第2页
安全心理学及应用_第3页
安全心理学及应用_第4页
安全心理学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矿安全心理学及应用,主讲内容,一、煤矿安全心理学概述及研究的意义二、人的一般心理现象与煤矿安全生产三、安全心理学的应用,一、煤矿安全心理学概述及研究的意义,一)煤矿安全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注意、思维、情绪和情感、需要和动机以及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心理过程、心里状态和心理特征三类。因心理活动过程因人不同,各人表现的思维和行为也不同。心理学有众多分支学科学术体系。煤矿安全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安全心理学,安全心理学是近二十几年兴起的新学,属于安全科学的一个领域。安全心理学也称“劳动安全心理学”或“工业安全心理学”。是以防止生产事故和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研究工业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的心理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3、煤矿安全心里学主要研究的内容,煤矿安全心里学是以防止煤矿安全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结合煤矿生产活动的特殊规律和安全生产的具体实践,研究煤矿事故发生和预防中人的心里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新兴应用科学。在许多煤矿安全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总数的占90%以上,从心里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由心里所支配。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背后的心里因素及控制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里基础,是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4、煤矿生产的特点及矿工心理状态,矿山、建筑、化工和烟花鞭炮是四大危险行业之一。煤矿完全是一个“地下工厂”,特点是空间小、氧气含量低、光线暗、灾害重、工作场地移动、工序多、劳动强度大,“三班倒”工作,还有潮湿、粉尘。具有“五大”自然灾害,现在有些又讲“六大”自然灾害加矿压。加上采掘工人文化水平低,家庭负担重,工作单调,心理压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也大。,近几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全国国有重点煤矿2000年6096,2001年507,2001年12092002年4942,02年1265,2003年3711,03年107,2004年3081,04年0.929,2005年281,05年09582006年204,06年0626,2007年1501,07年0383.2008年11822009年08922009年00442010年0.746集团公司06年死亡53人,07年19起,死亡28人,08年16起,死亡19人,09年9起,死19人,10年5起,死5人,11年2起9人,平均产量744.81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12。产量逐年提高,死亡人数逐年减少,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世界上先进的几个主要产煤国百万吨死亡率,美国为0.022,波兰0.23,印度0.47,俄罗斯0.66,南非0.23,英国0.17(2002-2005年煤矿事故死人)。前几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十多倍(百万吨死亡率5.3书上)。英国煤矿近几年几乎没死人,美国煤矿除顶板事故外,水灾、火、瓦斯和煤尘基本上杜绝了,没有发生事故。为此,西方国家大做中国人权的文章。,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1%,而安全事故占79%。在构成伤亡事故中的人与物两大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总数为70%-90%,我国企业工伤事故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占60%-85%。交通事故:完全由人引起57%,含人的因素占90%;航空70-80%;核电占60%;石油化工占60%;矿山85%。,5、煤矿安全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事故致因理论及事故致因中人的心理因素的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机制。2)煤矿生产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3)人的一般心理现象与煤矿作业安全相互作用的规律。4)心理和生理因素、个休和群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关系。5)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认知、情感、性格生理和心理原因分析。6)煤矿安全事故的心理学对策。选择人机匹配,安全心理训练安全素质培养。,7)安全心理管理。8)心理和行为干预,预防事故发生。,煤矿安全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心理测试法测量表、测验问卷。3、实验法4、事故统计和案例分析法,二)煤矿事故致因分析,1、安全与事故安全:工作中所能容许的危险性(含影响人类的健康),即安全的标准。事故:辞海定义:意外的变故或灾祸。事故的定义:事故是使正常活动中断并可伴有人身伤亡、物质损失的意外灾害事件。有三层含义: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中;随机事件;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2、事故的致因理论,煤矿事故致因分析理论界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转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所在。预防事故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避免人、物运转轨迹的交叉。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1)人的原因。,2)物的原因。(5S)3)环境的原因。4)管理的原因(管理上的缺陷)5)事故的处置情况事故前的预兆有反应,事故后的急救措施。,3、事故的特征,1)事故的因果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事故是许多因素相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个因素结果,而又是后一个因素的原因。2)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生有可能不会发生的随机事件。时间、地点状况无法预测。偶然性难预测,因果性有可能,决定其必然性,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规律性来自于因果性,找事故的因素关系,发现事故的客观规律,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应用概率理论,收集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带根本性的问题。,要从偶然性中找其必然性,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这就是预防为主的依据。3)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事故有突发性,但其隐患和或潜在危险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和重视。事故发生后如果不分析查找原因,排除隐患就有再现性。所以要分析查找原因,寻找其规律,进行预测,防止事故的发生。,隐患事故必然性时间不确定性诱发因素偶然性,4、事故法则,事故法则是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统计分析55万次事故提出的,得到安全界的普遍认可。事故统计的规律是:1:29:300法则。即330事故中,重伤死亡事故1次,轻、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要防止1次大事故,以及29次轻微伤事故,必须要消除300次无伤事故(隐患)。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安全工作必须抓好基础,防止小事故发生,才能不发生大事故。,煤矿事故的结论:采煤工作顶板事故死亡:重伤:轻伤:无伤:隐患=1:12:200:400(隐患)全部煤矿事故死亡:重伤:轻伤=1:10:300,三)煤矿安全心里学的任务和研究的意义,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煤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为预防工伤事故、保护矿工的安全和健康作出贡献。煤矿安全心理学通过研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对矿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不利影响怎样造成失误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而为防止人的失误和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供方法和依据。研究怎样提高矿工的安全心理素质,增强矿工防止个人失误、预防灾害及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需要探讨怎样的安全教育最有效,怎么样的环境和操作系统有利于人的心理机能的稳定、不易导致人的失误,并最终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在安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安全管理办法。,目前,虽然我国安全心理学研究的时间还不长,但已经运用安全心理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在实践中虽然已有应用,但认识不深,有些已经应用,但没有从安全心理学方面认识,没有系统性。掌握安全心理学理论,认识心理学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运用煤矿安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十分重要而且效果好,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心理所支配。掌握煤矿安全心理学理论,注重人的心理安全管理,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安全措施都有可应用安全心理学理论。,在实际中,我们已经运用安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管理。如兖矿集团公司总结出易于发生事故的七种人:不懂安全知识的新工人,盲目蛮干的“粗鲁人”,新婚前后的“幸福人”,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人”,探亲归来的“疲劳人”,受处分的“情绪人”和因家庭问题精神受刺激的“沉闷人”。五不准下井:班前没强调安全的,班前喝酒的,思想有情绪的;疲劳过度的;没在保安本上签名的。黄土岭矿测下井职工血压等措施。有些煤矿已经把干部职工的不安全心理作为安全隐患列入常规排查项目。,二、人的一般心理现象与煤矿安全生产,1、人的生理与心理系统心理现象包括操作者的工作态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感知觉和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意识品质、个人特征的类型等一系列心理因素。生理系统是操作者的年龄、性别、体力条件、神经系统特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因素。,2、生理和心理系统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人机系统的信息加工:感觉器官接受信息;识别危险程度;判断作出行动指令;执行指令(即对外界的反应)。如跑车事故,听到或看到跑车,认识到危险的情况;作出去躲避硐室;迅速跑入躲避硐室。心理方面很重的是:工作中要注意,防止粗心,听到跑车声;反应要快,作出正确的行动指令;,反应时间的快慢,各种感觉的反应用时间:熟练成人对光:180毫秒,声音:140毫秒,触觉:17-182毫秒,听觉:120182毫秒,视觉:150-225毫秒,冷觉:150230毫秒,温觉:180240毫秒,嗅觉:210390毫秒,痛觉:4001000毫秒,味觉3081082毫秒,,对驾驭员测试;,反应时间发生事故0.57S0-10.7S2-30.72S4-70.86S8-90.88S10-120.89S13-17反应时间长的人,出事故的可能性偏高.,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刺激,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不用学就能作出的反射。如:小孩吸奶,又叫本能反射。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生活中学会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产生的。如狗吃肉(无条件)流唾液,看到期灯光无唾液(无关刺激或中性刺激)。当灯光和肉同时进行多次后,狗见灯光也流唾液。无条件刺激物和中性刺激之间的结合叫强化。,多次强化,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了。强化是为增加一种反应出现概率的事件。“奖赏”有时就是“强化”的同义词。希望事件出现的概率。“惩罚”是与其相反,减少事件出现的概率。违章作业比遵章作业便捷、省力成为非外在的自我强化。一交、两次,多次后没出事故,就会习惯行为,得到强化。我们只有采取奖、罚破坏其自身强化机制,防止违章。,4、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器官,在头脑中的直接反映。是最初的心理现象,认识世界从感觉开始。影响因素有生理、情绪、工作环境、劳动者的特点、疲劳等。类型有视、听、嗅、味和触觉及机体内部刺激。煤矿井下生产在感觉不正常时要引起重视。敲帮问顶听声音;火灾嗅焦油味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人脑对整体事物的反映。多种感觉器官,综合感觉而产生的。,有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井下对时间产生错觉,如:哑炮处理,放炮时发生事故,透水事故,有害气体等。利民掘进队长煤巷掘进事例。5、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安全生产有利。如“煤壁挂汗”有透水的预兆,老区长20人撤出。,思维定势是指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对于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思维定势有时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则会影响人们思维的变通性,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一个人处理一种问题经几次成功后产生固定的经验,经验主义,后面出现类似问题,固定方式解决。好的方面某类机器故障。也会对“三违”产生无害的认识。职工工作在井下,工作面是移动的,具有变动性,有时表面情况相同,但实际难辨真假,这时不能以思维定式处理,而是要灵活思维,细心观察借鉴经验,注重情况的变化,再定结论。定向思维很顽固的。,6、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对煤矿生产极为重要,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在生产劳动中,主要靠有意注意来保证操作活动的正常进行。注意有广度、转移和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对安全生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容易“开小差”的人易发生安全事故。,注意的转移的应用,在掘进工作面工作时,,专心打眼放炮,如果出现片邦时,产生注意转移到片邦上,防止安全事故。在刚上班和临近下班时注意还不能转移到工作中来,产生转移对安全生产不利。注意不能集中到工作中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有位在井下采煤工作了三十年的退休老工人说安全的“秘诀”,是“遵章守纪,专心干活”。专心两字就注意的集中或稳定。,保持注意的稳定是有条件的,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充足的睡眠和稳定健康的情绪。劳逸结合,适当参加文体活动。7、情绪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恶态度。情绪状态有心境、应急,如冒顶时躲避,别呆在原地不动。汽车失控时,别左右躲闪。在井下工作时,保持一定紧张度有好处,提高注意力,感觉灵敏、思维迅速、动作反应快。,还有意志、性格和气质,性格无一次二次三次外向20.68%28.43%54.53%71.43%内向34.59%24.28%6.06%0.00%性格内向的人发生事故次数少。8、群体心理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整个社会由各种群体组成。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正式组织群体。为达成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联的特定工作任务而产生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不经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的非正式的联合体。以共同的利益、爱好、兴趣和观点为基础,有较强的凝聚力。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利用不好会对安全生产产生不好的影响,利用好可以起到正式群体起不到的作用,老乡、战友、同学。钢丝绳有问题,老乡说没问题,早点出班,喝几盅,结果出事了。,从众心理是在群体压力下,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与自己意愿完全相反的行为,处于群体压力下与群体一致行动的心理。即“随大流”。在安全生产中要注意从众心理,抓风气,树正气。9、疲劳:劳动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体力和机能的衰退现象。有生理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是人体连续不断活动,使人体组织中的资源耗竭或肌肉内产生的乳酸不能及时分解和排泄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疲劳不是同时产生,有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疲劳对安全生产影响很大,有些事故就是过度疲劳引起的,特别是采掘一线职工家庭负担重,心理压力也大,家庭事多,井下事体力活,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疲劳,对安全生产非常不利。疲劳时的生理状态,无力感、注意力失调、感觉方面失调、记忆和思维故障、意志衰退和产生睡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夜班工作的效率只有白班的80%,连续上四个夜班就有疲劳的积累。,疲劳职工在井下出事太多了。如一职工忙家里农活后,又下井作业,在抬钢轨时体力不支摔倒,而砸伤后成脑震荡和骨折。白国周坚决不准疲劳职工下井作业。有职工因疲劳在井下睡觉,冒顶砸伤砸死事件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坚持不准疲劳职工下井作业,适当开展文体活动,给职工足够的休息时间。过渡疲劳反应慢,行动迟缓,体力也不支。,10、生理节律,自然现象和动植被物都有节律现象,而人的生命有明显的节律,人体的生理节律即为生物钟。人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呈连续不断,周期性变化即为生物节律。体力、情绪和智力为三节律。奥地利心理学家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体力节律周期为23天;情绪节律周期为28天;智力节律周期为33天。方法:先算出从出生那天到所要了解的那天的总数,即周岁年龄*365,加生日至该日的天数,再加上由于润年多出的天数(年龄/4)。总天数分别除以23、28、33所得余数即为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在节律的前半期即为高潮期,这,时人的体力充沛、情绪乐观、思维敏捷,后半期与前半期相反。有人运用节律安排生产取得了好的效果,如有一家汽车公司,减少事故2/3。当然也不十分准确,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人的生理节律,在人体力、精神等方面较低时不要从事有危险的工作。有研究表明:人的精力和效率在24小时内的规律,是上午810点,下午69点精力和工作效率高,早上2-4点最低。,11、安全需求,美国心理学家提出需求层次论,他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或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由低级高级进行。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低级要求,也是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人身安全要求,谈不上其他需求。要利用需求层次理论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以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来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职工体面劳动”。目前20%的人处于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层次,80%的人处于归属和社交层次,只有1%的人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三、安全心理学的应用,一)坚持安全生产的方针人的行为是思想支配的,思想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思想受人脑的理念影响。在生产中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理。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安全发展,并提出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方针为:三句话、十二个字。,强化安全第一的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形成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理念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安全第一,是构建科学社会,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人的生命是第一的,这些道理都懂,怎么落实呢?1、生产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不生产,不要带血的煤,不安全也不能保证生产,安全第一就是要确保生产。不生产,“安全第一”也失去了意义,保证安全,又要搞好生产,管生产的必须管安全。,人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人,就谈不上生产。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就必须珍惜人的生命;科学发展,就必须安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安全社会。为此,如果在生产中出现危及人身安全时,不论生产任务有多重,都首先排除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安全。现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企业在国外购买设备,不买配套的安全防护系统,外国人感到惊讶也很不理解。瓦斯探头位置不对甚至折除。,2、安全促进生产,安全搞好了,职工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就有保证,生产就能顺利进行,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安全生产既能减少经济损失,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3、安全与生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科学地揭示了生产与安全的辨证关系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方针,做到管生产的,必须同时管安全的原则。,安全第一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安全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安全是一门科学,安全是一种文化,安全注重于管理,事故全在于预防。事故因素主要是四个方面: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不安全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用亲情的牵挂启发人,用热情的宣传引导人,用无情的事故教育人,用绝情的管理爱护人。,4、安全与生产的矛盾统一性,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安全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生产顺利进行的矛盾。其次是安全工作与生产工作的矛盾,表现为采取安全措施时,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这些矛盾是暂时的,从长远看,矛盾一解决,很快就会促进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另外,这种矛盾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矛盾。而从本质上看,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严格执行安全规定,表面上降低劳动生产率,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安全第一,强调安全,突出安全,突出以人为本,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预防为主就是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建立预教、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体系。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技术,安全责任,安全投入等全方位的预防体制。预防为主,必须做好、做实,做在前,重点要放在预防上,努力打造良好的“习惯性力量”,大力实施“科技兴安”,让安全成为文化,让文化成为习惯。(我有一篇议论文章,安全文化是煤矿文化的核心),综上述:安全第一主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明确其重要性。预防为主主要是重点,也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二)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这也是强化训练的一种手段,时刻提醒,无处不提醒,宣传标语老婆“枕边风”,周源山的井下大巷标语。从进班室至井口,报纸、宣传栏等,大会小会讲,形成安全生产的氛围和态势。,三)加强培训教育(解决安全理念和技术教育)皖北煤电班组长去日本考察。强化的教育是解决思想理念问题,强化的训练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问题。四)关心职工、注重职工的家庭、思想情况矿长、队长和班长都要关心职工,注重了解职工的家庭、思想方面的问题,夫妻关系、经济负担、思想情绪。有困难要帮助解决,有情绪要及时疏导,了解职工,关心职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下井作业要没有思想包袱。实行民主管理,分配公开、公正、公平、合理。有分配不公故意多装炸药,崩倒棚子。五)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人的行为要有各种制度和责任来约束,哪些该做哪能些不能做,要承担的责任。以制度来强化约束“三违”现象。六)完善安全生产的奖罚制度对于“三违”现象一定要进行处罚,将“三违”现象以事故来处理,对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有关规章制度的职工要奖励,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奖励和鼓励。对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有关规章制度的职工要奖励,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奖励和鼓励。从心理学角度,多奖励少处罚。评选“安全标兵”,到组织“安全标兵”外出旅游等强化措施。,七)注重良好的环境。环境因素包括照明、噪声、温度、湿度、烟雾和粉尘。照明很重要,视觉为人提供80%的信息。25%的工伤事故发生在照明差的地方。环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很大。,八)要有科学的措施1、严格安全检查。查出的安全隐患要严格处理,而且要消除,如隐患闭环管理。把干部职工的不安全心理作为安全隐患列入常规排查项目。2、喝了酒的、情绪严重不稳定的、体力不支的严禁下井作业。疲劳、生理节律、睡眠不足、家庭负担重、夫妻矛盾等都要注意,尽量不要下井作业。3、科学排班,不能连续三天以上上夜班。4、根据人的性格,适当安排工种,对内向性格的人,做事稳重,遇事不惊慌的人安全有可靠性,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现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5、有专人对有心理障碍的职工进行辅导。,6、人机匹配是指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之间的良好配合与适应。良好的人机匹配就是机器的信号装置和操纵装置如何设计和安装最符合人的信息接受和动作习惯是人机匹配的主要内容。人机匹配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人员心理素质的选拔与训练,使操作者能够与机器相适应。二是机器的设计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以避免由于操作系统违背人的特点而出现各种失误。,八)注意几种心理,井下作业人员具有高度的心理稳定性,在井下作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一定的心理紧张度。煤矿安全规程有不少如“抓牢”、“站稳”、“认真观察”、“细致检查”、“保持精力集中”等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