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赋税.doc_第1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赋税.doc_第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赋税.doc_第3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赋税.doc_第4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赋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赋役释义(一)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 “赋税”指的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体现国家同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年, 2318 页。) 中国古代的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租、税、赋等字样,在后世看起来,意义无甚区别,古代则不然。汉代的田税,古人称之为税,亦即后世所谓田赋。其收取,先秦三代的赋税有贡、助、彻三法。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赋,赋专指土地与工商山林川泽之外的收入,即人徒、车、辇、牛、马等,官府征用以供军需。 “赋”,从贝从武,本为军役及同军役有关的军用品征发的专称,私有土地制出现后,军赋就逐渐转化成为对人口的课税名称。古有十井出兵车一乘之说。 役法: 1)礼记王制说:“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2)周官均人说:丰年三日,中年二日,无年一日。 3)汉书食货志在记述“先王”之制时说:“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汉书刑法志亦曰:“因井田而制军赋。.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 中国古代当兵亦是役的一种。 礼记王制:“五十不从力政,政同征,即兵役外的力役。六十不与服戎。” 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注】七尺,即年满二十岁,六尺是十五岁。因为古时尺短,一尺只合二十多厘米,七尺才一米多,正是成年人的身体高度。而二十岁才算成年人,所以以七尺代二十岁。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田赋大致经历了六次大的变化,即: 1)三代至春秋时期的贡、助、彻制(税人与税地合一;井田制) , 2)战国、秦、汉和两晋时期的租税制(人户为税基;授田、均田制) , 3)北魏至隋唐的租调(租、庸、调)制, 4)唐中期至明中期的两税法, 5)明中期至清雍正年间的一条鞭法, 6)雍正年间至民国初年的地丁银制。严格地说,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是两税法的继续和完善。 课税的主要对象一是田,二是户,三是丁。田为物,户和丁为人。 因此,中国赋税制度实际上是贡助彻制、租调制和两税法三个大的阶段,各领风骚上千年。古代赋役制度的特点 标准:人丁田亩 以两税法为界线 形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一条鞭法 时间:不定时定时 两税法 税种:多少 一条鞭法 农民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代役“庸”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 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古代赋役制度(夏) 夏的赋税制度是比较完备的。夏专门设立了主管赋税的官吏,夏书中有“职听讼,收赋税”的“啬夫”。现存的尚书禹贡,就可以说是夏朝的一部税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济单行法规。 1)田赋:禹贡赋税的基本原则是:“咸则三埌,成赋中邦。”即史记夏本纪所记载的:夏禹之时,“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就是在确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地区和土地肥瘠的情况,缴纳田赋的制度。据说将全国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等田赋不一,但是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基本上是按收获总量计算赋的等级。 古代赋役制度(夏) 2)贡赋:夏朝的“贡”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或间接统治区内的诸侯、方国或部落之贡,一是公社农民或其他类型农民的“五十而贡”,前者属于赋税或捐税,后者具有租、税合一的性质。 (1)禹贡开篇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 (2)孟子滕文公载:“夏后氏五十而贡”。即以五十亩地为计量单位,并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赋。 史记夏本纪和尚书禹贡的记载,当时地方诸侯、方国、部落向夏王上交的“贡物”主要是其所在地的特产,诸如丝、棉、铜、象牙、珠玉等等,甚至还有奴隶、美女等。 为了保证税收的执行和夏王朝有稳定的收入,夏已经发明并使用石、钧等衡器来征收赋税。 古代赋役制度(夏) 夏代贡赋的一般特点:第一,强制性。它是根据国家的需要,按规定强制征收的。 “任土为贡”不是任意的进贡,而是一种强制性的固定税赋。如果臣属不按时纳贡,便须加以征讨,强行征贡,耀武扬威。 第二,无偿性。贡、赋征收上来后,一般用于满足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需要,不存在返还性。第三,不定性。各部落所贡方物不能定时、定量、定律,且路有远近,物有轻重,这也是早期赋税的一个特点 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古代奉为传国的重器,铸鼎的铜,也是各诸侯国进贡的。 先秦赋役制度(田赋)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上 .夏行贡法:民授耕地五十亩,五亩地的收成要进奉上缴,即什一税。.商代行助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百亩收入归己,公田八家共耕,收入全部上缴。 .周代行彻法:一夫授百亩田,而与同沟共井之人合作,计亩均收,民获其九,公取其一。“彻”即“贡”、“助”兼用,通计而征取之意,也就是按产品的十分之一征税。 先秦“贡助彻”的不同看法 李剑农在所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提出: 1)先秦三代都实行过“贡、助、彻”等三种田赋制度,并非每个朝代只施行了一种; 2)依据经济关系进化程序推断,三种田赋的顺序应该是:彻、助、贡。 彻,训为通,也可以训为治、为取。封建占有下划分的井疆、疆埸并分为公田私田,农夫“同养公田”即有通力合耕之义,诗经不乏公田上少则“千耦”多则“十千耦”,民户集体合作共同助耕的场面。所获计亩均收,什一而税;其次为按户分田,借民力以同耕公田的 “助法”;最后是缴纳实物记亩取税的贡法。 周礼中的赋税极多,主要有九功、九赋和九贡。九功主要用于充府库、供余羡之用,不是国家的正赋:正赋是九赋即赋税的九种名目,以地域为征收对象。除关市、市税之赋外,其余七赋主要是对土地征税,因此,九赋叉称为“地征“或“地税”的收入计征,按地之远近决定税率的高低,近轻而远重。周礼的“九赋”.土地税就占有六种,土地税大多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完成.根据行政区域它们分别为“邦中之赋、四郊之赋、家削之赋、邦甸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 1)邦中之赋,指国都中的土地税,包括住宅,果园,菜园等的地税.由六乡之吏,闾师,场人征收. 邦中之赋供招待宾客之用; 2)四郊之赋,指距国都百里的四郊六乡的地税,包括近郊的宅田,士田,贾田和远郊的官田,牛田,赏田,牧田.四郊之赋由六乡四郊之吏和闾师征收. 四郊之赋供作牲畜的饲料; 3)邦甸之赋,指距国二百里的六遂公邑的地税,由六遂之吏和县师征收. 邦甸之赋供工匠制造器物之用; 4)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分别指距国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的地税,均由县师征收. 家削之赋供王赏赐群臣之用; 邦县之赋供出使诸侯致送礼物之用; 邦都之赋供祭祀之用.5)地税之外的赋税是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周田赋之外的 “九贡”“九服”“九贡”即周礼的“货贿之贡”, “九贡”是国家向百姓征收的另一项税收,按人口数量征收,相当于后世的丁税。 诸侯及臣民之贡,每岁常贡,令春入之。 周礼天官大宰: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牺牲、包茅之属);二曰嫔贡(嫔亦作宾,皮帛之属);三曰器贡(宗庙之器);四曰币贡(绣帛);五曰材贡(木材);六曰货贡(珠贝自然之物);七曰服贡(祭服);八曰斿贡(羽毛);九曰物贡(九州之外,各以其所贵为贽)。” “九服”:因朝而贡,各有年限。“侯服,岁一见,其贡祀物;甸服,二岁一见,其贡嫔物;男服,三岁一见,其贡器物;采服,四岁见,其贡服物;卫服,五岁一见,其贡材物;要服,六岁一见,其贡货物;蕃国,世一见,各以其所贡宝为挚。” 周田赋之外是 “九功”,即九种职业的所得税,“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y)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su)牧,养蕃(fn)鸟兽;五曰百工,饬(ch)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 (x ) ;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农民缴纳谷物粮食,种植树木的圃人贡纳草木,工匠贡纳器物,商人贡纳财货,牧人贡纳鸟兽,妇女贡纳布帛.周代徭役(一) 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 1)力役:古代力役是指强制人民从事劳役活动。包括跟随诸侯、大夫从事狩猎、追捕盗贼以及运送官物等事。一般是一户一人。服役的日数一般为一年三日,少者一日,如遇灾荒凶年则不服劳役。服役的年龄:国中之民自二十岁至六十岁,野自十五岁至六十五岁。对于国中的特权阶级,如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都免役。 周代徭役(二) 2)军赋:包括兵役和军赋。周代兵役,一般是七家出一人服兵役,按规定轮换。军事首领多由贵族承当。 (1)军赋的标准:据记载:殷周“因井田而制军赋”。一丘之地(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一甸(四丘)出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武器也由自己准备。 从上可见,在周代仍然是兵农合一,田制和兵制结合,人民服兵役和缴纳军赋相结合。 西周的赋役制度 西周宗族土地所有制形态,形式是自天子以下向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赋役方式是以井田为单位的“彻”、“藉”。 1)彻法行之于统治宗族,即国人,九夫为井,每夫拥有百亩之田,所产归己,另外共耕百亩之田,所产上交宗主,即“九一而助”的劳役赋税,也即什一税。 2)藉法适于被统治宗族,即野人,十夫为沟,以十家为共耕单位,共同耕种于千亩之田,收入全部上缴。另外,每夫另有百亩份地,收入归己。地租量50%,在田畯监督下无偿劳动。 【国、野】: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国人是统治宗族,享有政治特权;野人属于被统治宗族,无任何政治权利。 春秋时期的赋役变革(齐) 齐相管仲“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相,是察视的意思;衰(cui),依一定的标准递减之意。根据土地的不同而分等征赋。土地好,产量高,则多征税;土地差,产量低,则少征税。 根据不同肥力的土地,交纳不同等的地租,这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级差地租。 春秋时期的赋役变革(鲁) 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履亩而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也是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点。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羊传曰:“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意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纳税,按土地面积征收田税的性质。 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也实行了“初租禾”制度。这是秦国有按田亩课税制度的开始。战国时期赋役举要 三征: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语出孟子 尽心下 户税,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如例: (1)粟米之征: 汉书食货志载魏李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2)布帛之征:管子轻重甲:“若此则泽鱼之正伯倍异日,则无屋粟邦布之藉。”战国时期赋役举要 (3)力役之征: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曰:“秦用商鞅之法,力役三十倍于古。” 力役包括兵役、劳役。据云梦秦律记载:以十六周岁(相当六尺五寸高度)作为“傅”的年龄,从十六周岁起就必须服徭役和纳算赋,直到56岁都在力役之征的年限内。 役即庶人在官之事。古代的力役之征,如筑城郭、宫室、修沟渠、道路等,都是人人所能为的;而且其事可以分割,一人只要应役几日;自然不虑其苛重了。至于在官的庶人,则可分为府、史、胥、徒四种,府是看守财物的。史是记事的。胥是才智之称,所做的,当系较高的杂务。“徒,众也,”是不须才智,而只要用众力之时所使用的,大概用以供奔走。 傳:凡在秦国统治地区,身高达到6尺5寸以上的男子(16岁左右)都必须向官府进行兵役登记,称“傅籍”。 秦汉的赋役制度(秦) 秦汉时的田赋主要是土地税和人头税。土地税在秦汉时仍称“田租”,征收实物,有粮食和刍稿。是国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属收益税性质。由内史总管全国的田租收入,掌管粟米之征。 秦人的赋出现于战国中期。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十四年,初为赋。”集解徐广曰:“制贡赋之法也。” 索隐谯周云:“初为军赋也。” 征赋是商鞅的一项变法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供应军费,故称此赋为“军赋”。秦汉的赋役制度(秦) 一、秦赋的分类,开始时大约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逐步扩大到口。 1)户赋 例1:商鞅的变法令规定:“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例2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可(何)谓匿户及敖童弗傅?匿户弗繇使,弗令出户赋之谓也。” 可见秦人曾有“户赋”。 2)口赋: 秦始皇时,系以人口为课税对象,谓之“头会”;又谓之“口赋”。 例1:淮南子氾论训:“(秦)发适戍,入刍稿,头会箕赋。”例2: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百姓疲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例3: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 “畚”即畚箕,“头会箕赋”和“头会箕敛”即用畚箕按人头敛钱,秦汉的赋役制度(秦) 二、秦赋的数额: 例1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曰:“(秦)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例2:七国考秦食货引咸阳大事记曰:“秦赋户口,百姓贺死而吊生。故秦谣曰:渭水不洗口赋起。” 例3:汉书食货志记载:“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例4: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兴万乘之驾,作阿房之宫,收太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以上史料均称秦朝“收泰(太)半之赋”,即所征的赋达到了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其中除了了田租和其他税项, “盐铁之利”,人头税应是其重要成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末“关东群盗并起”,冯去疾、李斯、冯劫向秦二世进谏:“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这表明,赋税沉重乃是导致秦朝动乱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 秦汉的赋役制度(秦) 史料辨析: 1)“口赋”、“太半之赋”和“赋户口”。成年的人口税。但据考,秦之赋有 “算赋”之称,并无口、算之分。 2)当时的田租是以产量为税基,夏、商、周三代均为什一,今若二十倍于古,则田租税率高达200,高出产量一倍,岂有可能?实质上秦代的田租税率也是什一之税。 秦汉的赋役制度(秦) 三、田租附加税: 例1:云梦秦简田律:“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稿两石。”秦国征收刍稿是作为军赋,并按顷为单位征收。 田租附加税 刍稿:说文艸部:“刍,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禾部:“稿,杆也。杆,禾茎也。” 刍稿,通常指牧草、禾杆。 先秦时期,谷物的种类已然很多,有五谷、六谷、九谷等说法。“五谷”为“麻黍稷麦豆”、“六谷”指“稌黍稷粱麦菰”、“九谷”为“谷、黍、粱、稻、麻、大豆、小豆、小麦、菰”。 政府征收刍稿,主要是供马匹、牲畜作饲料之用。从类别上说,刍稿税和田租都是基于土地征收的,都属于土地税,但刍稿税并非田租而是田亩附加税。秦制刍税无“户刍”与“田刍”之分,而统称为“刍”。征收的依据是按土地的数量,每百亩地纳刍三石。 刍、稿税的征收,始于秦商鞅变法。税率亩纳刍三石和稿二石。秦汉的赋役制度(秦) 秦赋役繁重表现为: 1)“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2)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曰:“秦用商鞅之法,力役三十倍于古;”秦汉的赋役制度(汉) 汉代赋役:田赋的征课范围,为土地的出产物,包括粟米和刍稿,均以实物交纳。徭役和更赋有劳役、兵役两种。 田赋的征课方法:田赋的征课依据是土地册籍。核实土地数量的方法,秦代是“黔首自实田”,汉代是“令民得以律占租”,都是指农民自己申报。 报告的内容包括耕地面积,大小人丁,土地产量等;经乡一级主管官吏(三老、啬夫)审查核实,统一评定产量后,再根据实有田亩数,评定的亩产量和国家规定的税率,求出应纳税额,登记入册,按户汇编,上报到县,经批准后,由乡佐组织征收。秦汉的赋役制度(汉) 一、汉代的赋税,大体上可分为:租、赋、税。 1)租指田租,是地税,征收谷物与刍稿; (1)地税:高祖刘邦“轻田租什五税一” ;文帝二年“赐天下民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则下诏“除民田之租税”达十一年之久。景帝时又复为“三十税一”,且为定制。秦汉的赋役制度附加税 (2)刍、稿:西汉文景时期,形成了以刍折钱缴纳刍税的制度。张家山汉简田律规定: “入顷刍稿,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刍二石;稿皆二石。令各入其岁所有,毋入陈,不从令者罚黄金四两。收入刍稿,县各度一岁用刍稿,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稿。刍一石当十五钱,稿一石当五钱”。 “刍稿既贵于律,以入刍稿时平贾(价)入钱”。 “卿以下,五月户出赋钱十六钱,十月户出刍一石,足其县用,余以入顷刍律入钱” 。 西汉文、景二帝时期,刍税明显被区分为“户刍”与“田刍”两大类。“田刍”,按土地数量多少征收;“户刍”既系按户征收,则不分贫富都得缴纳“户刍”。秦汉的赋役制度汉赋 赋指诸赋,按人或户征收,形式是货币;均由大司农掌管,归属国家。人口税(算赋、口赋、资赋(亦作赀、訾)、献费) (1)口赋: 例1:汉书贡禹传:“(贡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 例2:汉旧仪:“年七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 元帝时恢复,直至东汉没有变动。秦汉的赋役制度汉赋 (2)算赋: 例1:汉书高帝纪:“(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初为算赋。”注引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赋钱即算赋,供应军械和军马的开支。 附加税:另商人、奴婢加倍征收。惠帝时,女子年15以上至30未嫁分五等加征:每等加一算,共计五算。 湖北江陵汉墓竹简所记:算赋并非按年征收,而是按月征每人每月从八钱到三十六钱不等,总数与文献记载有出入。秦汉的赋役制度汉赋 算钱名目:“吏奉”、“口钱”、“传送”、“给转费”、“缮兵”、治库兵车马 。 军械制作一瞥:尹湾汉墓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是一部记录汉成帝时期东海郡武库所收藏兵器与军车名目及数量的集簿。该集簿分两部分: 1)“乘舆兵车器”部分登载了58种军械,共114693件; 2)“库兵车”部分登载了182种军械,共23753794件。 其中,剑、刀、矛等手执的兵器数量极大,如“剑九万九千九百一”,“刀十五万六千一百卅五”,“矛五万一百七十八”等。除一般兵器外,集簿还登载了各种车具和军车,如“车披具”、“冲车铁鞮”、“冲车”、“战车”、“轻车”、“将军鼓车”、“将军兵车”、“强弩车”、“连弩车”、“武刚连弩车”等。军车的数量也不少,一种名目可达数百辆,如“兵口车六百七十七两”,“轻车三百一乘”等 。秦汉的赋役制度汉赋 (3)献费:规定每人征收六十三钱为献费,具体征法不详。 3)税:大致是指按行业或地区征收的杂税,形式以货币为主,由少府掌管,归属皇室。收入均由大司农掌管的诸赋,供应汉代的军费开支。 例:天凤六年(公元19年),“匈奴寇边甚.一切税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訾”同“赀”,即资财。这些资产税的用途都是军费。 资产税的税率,汉初是每万钱出算,算为钱。汉书景帝纪载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诏令:“訾算四得宦。”注引服虔曰:“訾万钱,算百二十七也。”编户齐民的资产包括田、宅、车、牲畜和奴婢等,但有时日常生活用品也被计为家资。 秦汉的赋役制度汉役 汉代的徭役:有劳役、兵役两种(含正卒、更卒、戍卒三类型)。 (1)正卒:兵役,成年男子一生必须服役一年,期满还乡。 汉代服役年龄:民年二十三至五十六岁,均有义务服役,凡民达到服役年龄,就要进行登记,叫“傅”。凡成丁登记到名册上后,就意味着准备应征服役了。汉景帝二年,曾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服役年龄提前了三年。汉昭帝时才恢复汉初旧制,从二十三岁起役。秦汉的赋役制度-汉役 (2)更卒,汉代规定:年满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子,每年要在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称为更卒。 “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更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为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 通典食货典秦汉的赋役制度-汉役 (3)戍卒:成年男子一生必须到边境屯戍一年,或到京城当卫士。或可每月交三百钱由官府雇人代役。 特例:宗室、功臣之后免役;俸给六百石至二千石的官吏和都尉以上的军官免役;博士子弟或通过一经的儒生免役;民有车马及奴婢、入粟者免役。秦汉的赋役制度-汉役 汉代的徭役,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买复,即出卖免役权。买复始于西汉文帝,当时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买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就可取得免役的权利。 元封(公元前109前108年)年间,允许交粮食买得免役权。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卖武功爵,分十七级,这次是收钱或黄金,凡买到规定的爵位后,可终身不服徭役,不纳更赋。 秦汉的赋役制度(汉) 三、更赋是对按规定应该服役而未能服役的人所征课的代役钱。汉代规定,每个成年男子都有服正卒、更卒和戍卒的义务;但不是一到服役年龄就要去服役,服役的人数也不需要那么多,当不需要服役或有钱不愿去服役时,可以按规定出钱代役,这种代役金叫更赋。 汉代的更赋,其征收标准是: (1)正卒:如不亲自服役,可纳钱二千,由政府雇人代役。 (2)戍卒,如不服役,每人每年纳钱三百。 秦汉的赋役制度-汉减免与加征 1)赋税的减免: 汉代的减税、免税(包括对人征税和对土地征税的减免),根据其减免的原因,减免性质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灾歉减免 、行幸减免 、劝农和其它减免 、移民免复 。 2)加征:汉代对商人车、船征税。公元前133年,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战争耗资巨大,关东地区遭受严重水灾,百姓需要救济。公元前129年冬,汉武帝下令对商人等的车、船征税,这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征收车船税。 汉武帝的缗钱令首先针对当时的商人和手工业主,对他们所有的钱、物征税,其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扩大了征收范围,凡大富之家及中产之家的财产,包括商货、车、船、田宅、牲畜等,需要一一评定,汇总征税。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初算商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初算缗钱。”当时规定:“平民车一辆,征税一算,商人加倍。船五丈以上,征税一算。” “算”是单位税额,每“算”是当时的二十钱。汉代车船税的征收,虽然对政府财政的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直接导致从事车船运输贸易的人减少,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汉代人头税的特点 汉代的人头税已制度化,有很强的政策性,征多征少视具体对象而定: 一是对少数民族有具体的减免措施,在田赋上也有照顾。 二是为了重本抑末,商人每人每年两算。 三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力,鼓励生育,对晚婚者课以重税。凡女子十五岁不结婚,到三十岁,分成五等,每年加等,加征一算,到三十岁课五算,合六百钱。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累进税法。 四是家有奴婢课重税,每人每年两算,以减少蓄奴,增加社会劳动力。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的政策要求,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关于秦汉徭役的若干问题 1986年,施伟青撰关于秦汉徭役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史研究第2期。该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汉简加以考证,认为秦时更卒的起役年龄是15岁,男女都要服役。正卒的起役年龄在秦至汉景帝元年(前156年)时是17岁,汉景帝二年至汉昭帝初年(前86年)是20岁,汉昭帝初年以后为23岁。更卒与正卒的止役年龄,均为有爵者56岁,无爵者60岁。这是关于秦汉服役年龄的争论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东汉至魏晋赋役制度的变化 一、分成税制向定额税制演变: 例1:东汉末年,桓帝延熹八年(165),“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 例2:灵帝中平二年(185),曾规定“税天下田,亩十钱”。 例3:献帝建安九年(204),曹操下令“田租亩四升”,田租定额税走向制度化。 例4:文献通考卷二田赋考记载“章帝建初三年,诏度田为三品”。 东汉至魏晋赋役制度的变化 二、汉魏调的产生:户调之法,实起源于后汉之末。魏武帝平河北,曾下令:田租之外,只许每户取绵绢若干,不准多收。田租口赋两种项目,合并为一始成定制于晋定户调式以后。 后汉之初,调作为赋税专称,已开始见于诏令。例:后汉书卷二明帝纪,中元二年,诏“赦陇西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 全面实行:在曹操擅权的东汉建安九年(204年) ,曹操败袁绍,得其地盘,为争取民心,诏“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曹魏之制,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是征收的一个指标,并非每户平均交纳,每户资产不同,即根据资产差品而定出每户征收的不同数额。 孙子算经云:“今有买绢一匹,直粟三斛五斗七升”。绵二斤的价值大约与米8斛同 。东汉至魏晋赋役制度的变化 汉制人口税(口、算赋)都是以丁为征收单位,征收货币; 曹魏开始将汉的口、算赋合二为一,统一以户为征收单位,征收实物-绢绵,故名户调。 直到唐代两税法颁布,田租、户调成为赋税的主要内容。东汉至魏晋赋役制度的变化 原因:第一,由汉的均输标准变化而来。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以赋为调,征取实物,以代赋钱,或者地方官以赋钱购买民间布帛,以供调度。 东汉至魏晋赋役制度的变化 第二,由边区钱物的调度委输发展而来。汉书卷三五百官志:“大司农,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发报给,损多益少,取相给足”,注引王陵小学汉宫篇:“调均报度,转漕委输”,凡某些边郡所需的钱物,由大司农转令内郡调拨,这种调度,只是原征赋调的委输转漕,本身并不成为赋税制度 。 因此,史记平准书才说:“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东汉至魏晋赋役制度的变化 第三,由谷帛代钱的广泛通行演变而来。汉末,地广钱少、钱重物轻的现象已经发生,调既为物,赋亦可以用物折钱,赋调二字,最终通用。后汉书卷六一陆康列传:“诏调民田亩敛十钱” 。 汉初赋征货币、调征实物,区别原较清楚。由于均输平准、调度委输和实物交换等原因,赋与调联系得更紧密,以至趋于混一,这是与封建赋税的加重和封建经济领域的继续扩大密切相关的,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中间经历了二百年的变化。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曹魏赋税 三国志魏书载“其收田祖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按东汉田租以产量为标准,实行三十税一之制。灵帝中平二年(185)曾收天下田一亩十钱,用于营建宫宇。 至建安五年,曹操推行一亩收租四升的制度,汉朝按产量收租之制遂为税亩制度所代替。又汉有算赋,是人头税,即按人头收钱。曹操改为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是户调,收绢、绵。从此算赋制度被革除。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曹魏徭役 曹魏负担徭役的,是郡县编户、士家与吏家。 1)郡县编户的徭役负担:首先在年龄上,汉时民年二十开始服设,至五十六免役。曹魏时期末见改变。及龄的丁夫或大男,是都要服役的。到建安二十三年,才有“老耄须侍养者,年九十以上,复不事家一人”的规定。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曹魏徭役 2)吏、士之家的徭役负担:三国志王朗传注引魏名臣奏,说曹魏吏士皆有“暴徭”。高柔传说出征之士鼓吹宋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又说“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可见曹魏吏、士之家皆给官役。 从魏文帝接受王朗的建议,令“吏、士小大并勤稼穑”开始,士家除了营田纳赋以外,士只服兵役。吏有吏役,如农吏、鼓吏等。如鼓吏当不在营田之数。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西晋 1)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 2)初学记卷二七绢第九:“晋故事: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凡属诸侯,皆减租谷亩一斗,计所减以增诸侯。绢户一匹,以其绢为诸侯秩;又分民租户二斛以为侯奉。其余租及旧调绢二户三匹,绵三斤,书为公赋,九品相通,皆输入于官,自如旧制。” 则合亩收8升,较曹魏高出一倍。王仲荦先生金泥玉屑丛考估算,西晋绢价一匹在二千至三千间;而谷价一斛则在二千左右。西晋田租亩收8升,五十亩则400升,合钱8000;如果绢一匹以2500计,则三匹合钱7500,三斤绵价合1万7千余钱。 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西晋役法 西晋规定“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十三至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五,为次丁,按赋税“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而言,次丁徭役应有所减。惠帝太安二年(303)一次征发徭役,“男子十三以上皆从役”,是特殊情形。 十六至六十的正丁全役。役使方式,与魏无异。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东晋 东晋的赋税实际分为四段。 第一段自元帝建武元年(317)至成帝咸和土断与度田收租之前。这段赋税制仍旧是西晋之制。隋书食货志说东晋“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便是这一段的税法。之所以无课役,是因为受到诸王公贵人的荫庇。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东晋 第二段自成帝咸和年间土断与度田收租起,至孝武帝太元元年(376)改行口税前止,是度田收租制度实行的时期。咸和土断,将侨人包括士庶都纳入了黄籍税户之中。田租是亩税,户调仍旧要“结评百姓家赀”,九品相通输入于官。这段税制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王公贵人免税及荫亲属的特权。但他们仍可免役,这从太元元年实行的在役之身可以免税的制度,即可知之。 晋书食货志 “咸和五年(330年),成帝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每亩税米三升(斗)。”哀帝即位(362年)“乃减田租,亩收二升(斗)” 。 东晋按田收税,如果仍如西晋一家以百亩计,收3斛,合6000钱;不计九品混通,以绢三匹计,则只需7500钱,绵价三斤合计17000钱。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东晋 第三段自太元元年改行口税起,至太元八年(383)淝水战后“始增百姓税米,口五石”前止。东晋除了将亩税改为口税外,还创立了“蠲在役之身”的制度。役包括劳役与兵役,正在服役的人可以免除口税,对于农村与军队的稳定,都有一些作用。东晋用以打胜淝水之战的北府兵,都在免税之列。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度田收租再改为按丁收租, “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三斛(h),唯蠲(jun)在役之身。八年(383年)又增税米,口五石,至于末年。”南北朝的赋役制度东晋 第四段从太元八年淝水战后增税米口五石起,至东晋灭亡止。隋书食货志说的“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即税米口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 。 特征是,恢复了西晋的丁税制度。如按另一种说法,西晋一户以一丁计,隋书食货志中所提到的租米五石及布、绢、丝、绵,便都是以户为单收征收,而且九品相通。 宋书王玄谟传所说“令九品以上租使贫富相通”,是一个印证。王玄谟之法承袭的当是淝水战后东晋之法。南北朝的赋役制度南朝宋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东土大旱,“米一斗将百钱”,“甚者米一升数百”;泰始二年(466年),“建康米贵,斗至数百”;同年,荆州米“一升一百”。南齐昇明二年(478年),荆州米贱,“优评斛一百”,甚至“斛值数十”。 大明年间,“民间买绢一匹至二三千钱,绵一两亦三四百”,而在平时,如永初时,大约“官布一匹,直钱一千,民间所输,听为九百”;元嘉时“私赋束直六千,官受则匹准五百”。南齐时,“斛直数十,匹裁三百”。所以,这一时期绢布价大约在500钱左右。 以户有田百亩计,田收三斛,则合钱300;绢则合1500钱;绵仍按七分之一计,约合钱3500。 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梁 南朝梁、陈,租调制度开始发生变化。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把户调改为丁调,“始去人资,计丁为布” ,宋书周朗传 税收标准基于丁口,“有丁则有调”,完全改变了西晋“户调之式”,所以梁以后基本上是实行“丁调之式”,比西晋“户调之式”,更加突出了丁口作为征收基础。 至此,南朝的正租、调都计丁征收,户调又完全演变为人头税。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梁 梁按丁征收详情,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有载:“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男女年十六岁已上至六十,为丁。男年十六,亦半课,年十八正课,六十六免课。女以嫁者为丁,若在室者,年二十乃为丁其田,亩税米二斗。” 则对丁男而方言,其赋税负担为:绢布共1匹,计500钱,绵3两2分,计1120钱;米14斛,计1400钱;合计3020钱。丁女半之,即减半。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北魏 北魏实行均田制后,北魏初年,租调基于户,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载:“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均田后“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 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搜寻的资料,此间粟帛的比价计有:匹布折二斛五斗粟;匹绢五百文;匹帛折二斛五斗、二斛、六斛,十五匹合一千文,三匹合米十石;匹布六百文,另有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 如此,北魏绢布价约300钱;米价当在百钱左右。这样,一夫一妇的总赋税分担为:帛负担300钱;粟负担200钱。魏晋南北朝的赋役制度北齐 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重颁均田令,按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载:“率人一床,调绢一匹,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而北周则:“其赋之法:有室者,岁不过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丁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匹,麻十斤;丁者又半之。” 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北齐匹帛折五斛;北周匹布六百钱,斛谷百文。 隋唐赋役制度隋 隋的租调,继承北周旧制,其中租调, “一夫一妇为一床,每岁出租三石,调绢一匹,附加绵三两或调布一端,麻三斤。未婚丁男和奴婢减半。 力役沿用北周,每年服役一个月,开皇三年(583年)二十一岁起服役二十天,调绢二丈; 开皇十年(590年)又令“民五十,免役收庸”; 大业元年(605年)“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丁男纳租二石,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半、麻一斤,计丁而征。恢复以前丁租、 丁调的完整形式。隋唐赋役制度唐 唐代的赋税分为上供、送使、留册三部分。 大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赋役之制有四:租、庸、调、杂徭。 杂徭:二十日正役(庸)之外的合法徭役,多带有地方性、临时性的特点。 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唐武德七年(624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租庸调制实质:陆贽所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男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隋唐赋役制度唐 绢布价资料如下: 资治通鉴武德四年(621年):唐兵围洛阳,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盐一斗。 贞观政要政体篇载:一匹绢才一斗米。 新唐书食货志载:贞观初,绢一匹易一斗。 新唐书马周传载:贞观五六年(631632年)一匹绢,粟数十斛。 通典食货典载:开元四十三年(725年),斗米至十三文,青齐斗谷至五文,绢二百十文。 唐会要载:开元十六年(728年),李林甫奏请:绢每匹五百五十文为限。 资治通鉴等书的资料都是非常时期的物价,则取唐会要载李林甫所奏为宜,绢布匹价500钱。隋唐赋役制度唐 粮价,根据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卷四唐五代物价考所择粮价史料:丰年一般斗米四五钱,荒年米斗三四百。正常年份的资料难求,如果丰、荒年粮价较平时均以波动10倍计,则米斗取约50钱为宜。 那么,粟2石,即4斛,亦即40斗,计200钱;丝织品6丈,计750钱,布价约与此等;绵三两,麻三斤,价无考,不计。 如果再加上“庸”,一月按30日计,共9丈,二匹有奇,共计1000钱有余。隋唐赋役制度唐 两税法的历史渊源 唐初施行租庸调法时,租庸调外,有户税和地税,两税法即从户税、地税发展演变而来。依户等高下征收户税,按田亩多少征收地税 。 1)户税:文献通考田赋考以钱输税而不以谷帛,以资力定税而不问身丁。 2)地税的征收,开始于唐初,来源于隋代的社仓税。专供凶年救急之用。 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规定:“其京兆来年秋税,宜分作两等,上下各半。上等每亩税一斗,下等每亩税六升,其荒田如能佃者,宜准今年十月二十九日敕,一切每亩税二升。次年,又规定:定京兆府百姓税,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荒田开佃者,亩率二升。”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隋唐赋役制度唐 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 等额征收 不论宽乡、狭乡,也不论是否受田,更不论贫富,都按丁数交纳租调。 后果:丧失土地或不堪承役的贫户,只能逃亡。均田制破坏、农户逃亡、国家控制人丁减少、租庸调减少,摊逃,加重未逃户负担。隋唐赋役制度唐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各有不便者,三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进退长吏。令黜陟使各量风土所宜、人户多少均之,定其赋,尚书度支总统焉。” 唐两税法诠释(一) (1)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纳税对象)为两税之精意; (2)按户等征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每年夏秋两季征 纳,谓之两税。(基本内容) (3)税额以量出制入为原则。地税以大历十四年为准,户 税以大历年间税额最高者为准。(确定税额) (4 )租、庸、杂徭悉省,丁额不废。(处置旧税) (5)赋税三分:上供、送使、留州,各立定额,地方不得 擅自增赋。(赋税分配)唐两税法诠释(二)西汉至唐中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演 变:唐两税法的意义 经济财政意义: v (1)两税法以“资产为宗”,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一定的均税精神,这是历史的进步。 王公百官一律据资产纳税; 商人、手工业者也据资产交纳。 贫穷“不堪支济户”原则上可以放免。 v (2)两税法原则上“以钱定额”,客观上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唐两税法在中国赋役制度上的地位 两税法不仅是唐代前后期的界限,还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前后期的界限: (1)自此以后,国家“不立田制”,放弃对土地的直接干预,土地转移速度加快,租佃制成为私家大土地所有者主要的剥削方式。 (2)两税法颁行以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日益松弛,佃农身份合法化。真正意义上租佃制的普遍化从两税法之后开始。 (3)两税法为宋元时代所沿用,并开启明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之先河。 两税法的局限性:两税法之颁行,曾规定“租庸杂徭悉省”,但与此同时复强调“丁额不废”。充分表明古代国家对劳动者的超经济强制仍然存在。这一点直到明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所谓“地丁银”)实施之后才获得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在唐代,我们已看到了这一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