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专题.doc_第1页
现代汉语专题.doc_第2页
现代汉语专题.doc_第3页
现代汉语专题.doc_第4页
现代汉语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语音疑难问题分析中央电大文法部胡吉成一、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十七号主席令公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的结晶,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文字法的公布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是我们日常须臾也离不开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语言,多方言,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有必要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这样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和信息传递、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标准,势必给正常的交际造成障碍,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56个民族,诸民族语言有70多种,现行文字有50多种,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回答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将全面走上法制的轨道,这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通用语言的推广与使用,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我们将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意义归纳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规定了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通过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这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什么是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关于普通话这个概念的定义,在语言文字法草案中有阐述,由于考虑到将定义写进法中,使学术定义法定化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因此审议通过的法律文件最后没有给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下定义。“普通话”一词是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上确定指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在那次文字改革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张若奚作了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的报告,在报告中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首次提出了普通话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教育部确定了这一定义:“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以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行就有了法律依据。其次,把普通话由过去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确立为指国家通用语言,提升了普通话的地位,扩展了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更有利于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开展。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实施以前,提到普通话主要是指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笔者查阅了几本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张斌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增订本)、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增订二版),以及全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等,无一例外都提到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样提法也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于2001年正式实施,该法第二条明确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因此,在各个场合明确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这样表述更为恰当,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国家的语文政策。三、什么是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所称的国家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规范汉字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同上面介绍普通话这一概念一样,语言文字法没有给规范汉字下定义。什么是规范汉字?规范汉字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和未整理简化的汉字,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推行,是我国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定文字。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是由国务院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其规范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简化字: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1月31日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一共简化了2236个汉字;198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对个别简化字作了适当调整,实际简化汉字2235个,这是中国政府公布推行的全部简化字的总汇,是现阶段简化字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异体字:195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这个字表先后作了调整:1956年文化部和文改会发出修正通知,将淘汰的“阪”、“挫”恢复使用,1986年10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恢复了“晔”、“诓”等11个已经淘汰的汉字,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委与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恢复了已经淘汰的“骼”、“翦”、“彷”、“薰”、“黏”等15个字为规范汉字,这样先后有28个异体字被恢复为规范的正体字。生僻字:更改的县以上的地名生僻字以1955年3月至1964年8月经国务院分九次公布的为准,一共更改35个县级地名共计37个生僻汉字。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以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为准,一共淘汰旧译名中的20个复音字和生僻字。字形标准:以1988年3月25日由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规定的字形为准,包括笔画数、笔顺和组合结构等方面的标准,这个字表同时也是现行印刷标准字形的范本。现行规范汉字,除了上述经过整理简化(包括后来的调整)并以字表的形式公布的汉字外,还包括大部分未经整理简化并一直在使用着的汉字,例如“人、手、水、口、上、日、月、从、爨、鏊、囊、灌、纛、戴”等汉字。这些字有的笔画结构简单,有的笔画结构复杂,从古到今一直沿用,也是规范汉字。这些未经整理简化的汉字,一般称之为传承字,这些汉字是从古代汉字直接传承下来的,是古今通用的汉字。据此我们可以把记录汉语的汉字分为三类:古代汉语专用字、古今汉语通用字、现代汉语专用字。规范汉字的范围包括后两类。规范汉字适用于现代汉语,严格地说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这就排除了一些方言用字,日本、韩国创制的汉字等,同时规范汉字目前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在我国大陆,主要是简化字系统。所以规范汉字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统一性特点。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何推广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在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三)招牌、广告用字;(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四)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同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从实际出发,对于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和非规范汉字的场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方言的使用,在第十六条作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一)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二)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要使用的。关于少数民族语言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七条指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定,保障各个民族平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并不是排斥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强制少数民族学习,而是在母语以外自愿学习一种应用更广的共同语。汉族人口占我国的绝大多数,以主体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国际惯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是人们书面交际的工具,因此也需要规范。目前关于汉字使用的规范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作出的有关规定为标准,通用字表综合了简化字表、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地名和译名生僻字表的成果,完全可以作为当前一般用字的标准。但目前社会用字还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主要表现为写错别字、滥造简化字、滥用繁体字、使用已经淘汰的异体字等等。我们都应该抵制这种不良现象,提高使用规范汉字的自觉性。考虑到种种情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还就使用非规范汉字也即繁体字和异体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上述种种使用非规范汉字的场合,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人一般情况下日常使用汉字,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文字规范,使用规范汉字。五、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什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推普工作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的。我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确定了“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工作方针,经过几十年的推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普通话已经深入人心。于是在改革开放后,国家根据推广普通话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在1992年9月21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师范学校普及普通话工作的通知中将推广普通话的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心由提倡和推行转移到普及和提高上来,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可以说上了一个新台阶。六、我们语言文字工作任务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与时俱进,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期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任务也在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关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历史上有三次重要表述:周恩来总理在50年代指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就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三大任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1986年1月6日,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根据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调整为五大项:1.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2.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订各种有关标准;3.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4.研究汉语、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5.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1997年12月23日,又一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任务明确为四条:1.坚持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大力推广普通话;2.坚持汉字简化方向,努力推进全社会用字规范化;3.加大中文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力度,逐步实现中文信息技术产品的优化统一;4.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扩大使用范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任务的这三次重要表述,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推广普通话,整理现行汉字,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贯穿始终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尽管这三个方面的任务,不同时期的表述有差别,内涵有变化,侧重点有不同。为方便起见,可以把这三个方面的任务称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传统任务”,特别是推广普通话,是我国当前语文规范化、标准化的核心工作。第二,从新时期开始,语言信息处理被列为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延镅阅扇胄畔淼墓斓溃馐俏视鼻靶畔际醯姆剐枨蠖贫摹谴幽壳扒榭隹矗缯跃说乃俣确梗丫胛颐侨粘畹姆椒矫婷妫啊鳌何铩患实龋乇鹗峭缒壳耙丫刮瘫健悴缡又蟮牡谒拇蟠教澹缃患室丫晌恢中碌慕患史绞剑夜耐袢耸刂恋2004年6月30日,已经到达了创纪录的8700万,预计不久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网络交际特殊环境中,一种网民阶层使用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出现了,和现实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有很多特点,特别是新、奇、乱。例如用hand(手)代替“haveaniceday(祝过得愉快)”,用PMP代替“拍马屁”,用7456代替“气死我了”,创造新式符号如“:-D”、“:-(”表示体态语等,这些语言非网民根本看不懂,而且已经对现实语言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冲击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目前对于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网络语言规范还是一片空白,急需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加以管理、规范,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电大学生以网络作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用词用语要特别注意使用规范词语,提高使用规范语言的自觉性,不要盲目跟从和随意使用网络词语。七、什么是三大语文运动?取得了哪些成就?三大语文运动是指我国发生在20世纪的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这三大运动各有自己的目标,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一)切音字运动切音字运动指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运动。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切音字就是泛指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切音字运动中,各种各样的拼音方案纷纷被推出,字母形式和拼写对象多种多样,可谓百花齐放。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切音字运动中一共推出了27个方案。这些方案,从拼写对象看,有以北方官话为拼写对象的,有以各地方音为拼写对象的。在字母形式上,有采用汉字楷书笔画式字母的;有采用汉字独体篆隶笔画式字母的;有采用速记符号式字母的;有采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数码式字母的;有采用独体古文(蝌蚪文)作为字母的;有采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的,真正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这些汉字拼音方案的推行和修订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两大潮流,一是拼音字母以汉字笔画式为主,二是拼写对象以拼写官话为主,尤其是拼写官话,在切音字运动的后期形成了共识,成为拼音的主流。后来由国语读音统一会推出的注音字母,就是在切音字方案基础上制定的,注音字母从1918年正式公布后,在我国大陆一直使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而在我国台湾省,至今还在使用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而且注音字母关于以何种语音标准作为拼写对象的思考与讨论,引起了人们对统一的语音标准的认识与思考,从而引发了国语运动。(二)国语运动国语运动是指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推行把以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运动。国语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明清时期称为官话,由于汉语方言复杂,客观上要求有一种通用的交际语,由于北方话从历史发展看,影响最大,所以人们就采用北方话作为共同语,而最需要共同语的在当时主要还是官吏阶层,所以就把这种共同语称为官话。在清朝末年,国家意识抬头了,于是提出以国语取代官话。国语国语的语音标准,在国语运动期间也是经过激烈的争论与实践,经历了京国之争,经历了从老国音到新国音的变化,最后才达成了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共识,这也是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时经验。汉民族共同语语音标准从老国音到新新国音的变化,说明两点:第一,民族共同语必须有明确规范的标准,这样才便于使用,而将五方杂音混在一起,是不可能形成语音标准的;第二,民族共同语必须选择一种活的、自然的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的标准最初选择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这种脱落现实的所谓理想化的语音标准,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离开了这两个方面,任何人为建立的语音标准,都难以在实践中应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国语运动50年,成绩斐然,最直接的成果我们认为有两项值得一书:一是议定并推行了国语注音字母。注音字母是切音字运动的产物,但由切音字运动引发的国语运动又反过来促进了切音字运动的发展,促成了注音字母的制定和推行。注音字母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公布推行的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它作为汉字正音、传播国语、帮助识字的工具,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给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我国的字典和词典都使用注音符号给汉字注音,我国台湾省大中小学教材至今仍然使用注音符号,而且台湾省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利用注音符号,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普及了国语。我国汉语拼音方案,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标注声母和韵母的音质,在当时拉丁化拼音方案还不为人熟悉的情况下,利用众所周知的注音字母帮助人们掌握新的拼音方案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汉语拼音方案的顺利推行。二是使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的国语深入人心。国语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民族共同语必须有明确规范的标准,这样才便于使用;第二,民族共同语必须选择一种活的、自然的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这两个方面,任何人为建立的语音标准,都难以在实践中应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确立北京语音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可以说是国语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新中国建立以后进行的汉语规范化工作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今天推广普通话,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可以说是国语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的继续。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性,国语运动和我们今天的推普运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三)白话文运动“谆拔脑硕侵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实际上与国语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语运动树立起了“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面大旗,其中的“言文一致”就是指在书面上以现代白话取代古代的文言,使口头语与书面语高度一致,即学者所宣称的“我手写我口”、“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话”。白话文运动应和着国语运动,掀起了书面语变革的热潮,促进了我国文体的改革,在汉语书面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谆拔脑硕岢酝谟锝咏陌谆拔娜难晕模叛塾谑槊嬗锏谋涓铮骋涣宋难镅裕倍怨镌硕财鸬搅撕芎玫拇俳饔谩谆拔脑硕沟锥宋难缘耐持蔚匚唬拱谆爸鸾昧宋难镅缘牡匚徊钪粘沟兹难缘於嘶。俳耸槊嬗锖涂谟锏慕岷希谋淞耸昀囱晕牟灰恢碌牟缓侠碜纯觯迪至耸槊嬗镉晌难晕南虬谆拔牡淖洌谖难镅陨闲媪死绷角嗄甑奈难晕氖贝崾桓稣感碌陌谆拔氖贝目迹骋坏奈难镅缘男纬桑质敲褡骞餐镄纬傻囊桓鲋匾曛尽“恕裁雌胀耙员本镆粑曜家簦以北京语音作为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语,这是国语运动经过多年的争论与语言实践达成的共识。首先,在北方话区域诸城市中,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北京是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但在这六大古都中,又以北京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因为其它几个古都,影响主要在宋代以前,而自金朝起(金朝在北京建中都城起)至今,金、元、明、清各朝均在北京建都;新中国成立也确立北京作为首都,因此800多年来,北京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不断被强化并辐射影响全国,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没有间断过,一直在加强,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京的这种特殊地位,是其它城市所不能比的,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其次,一种共同语的语音标准必须以某个城市的语音作为标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共同语必须以城市语音作为语音标准。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作为基础,但是不能以这种基础方言的语音作为基础,因为一种方言的语音实际上是有比较大的分歧的。在普通话的三个标准中,语音标准是最为严格而明确的,其中一些异读词还多次进行了审定,而词汇标准和语法标准就比较宽泛、笼统一些。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中心,是这一区域的代表,影响最大,当然最适合作为语音标准。我国汉语七大方言都是以该方言区的某个城市作为代表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该方言区的城市中心转移,那么代表点也将发生转移。所以一个城市的语音标准对于周边地区具有重要带动和辐射作用,而北京语音的这种辐射作用则影响到全国,这是不言而喻的。城市的语音,由于受书面语的影响比较大一些,相对比较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语音适合作为共同语的语音标准。第三,普通话语音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这里的北京语音是指北京音系而言,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与北京语音保持一致,但不是全盘吸收北京话中所有的语音,因为北京话仍然是一种方言,不是规范语言,不是标准语言,所以普通话语音不等于就是北京语音。九、北方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北方方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很大。北方话区域,是汉民族兴起、发展之地,我国南方诸方言区域,则是中原汉人在不同时期南迁开发的区域,北方中原一带,历来就是我国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尤其是自1153年金朝迁都北京以来的八百多年,北京又一直是我国各朝的首都,这就使得北方话影响逐渐扩大,地位更显重要。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力量,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作为各级官府的交际通用语言而传播到全国各地(北方话又被称为官话就是这个道理),北方话逐渐取得了沟通各个方言的交际工具的地位。北方话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北方话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也非常突出,我国现在使用的书面语白话,就是唐宋时期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这种白话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与北方口语非常接近,通俗易懂,不像传统的书面语文言那样晦涩难懂,脱离语言现实,因此白话产生以来,发展很快,影响越来越大,自明代以来,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用这种白话写成的,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一些话本小说。这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流传全国,扩大了北方话在全国的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北方话在全国的传播,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北方话文学对全国的影响,表面上是几本书,实际上是这些名著后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综合实力,这样的文学巨著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推向全国。北方话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用北方话的人口比起其它方言来也要多得多,约占整个汉民族人口的70,按我国现有人口计算,属于北方话区域的人口至少在八亿以上。北方不少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同汉族杂居,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汉语发生了融合,也说北方话,比如满族、回族等,这样说北方话的人就更多了。北方话通行地域广阔。北方话所属地域也是非常广阔的,几乎遍及全国。北方话通行的区域为: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从东北的哈尔滨到西南的昆明,直线距离约3200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2000公里,这样大范围的区域,数百万平方公里,人们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这种高度的一致性就是在世界上的语言中也是很难找到第二个。同其它方言比较,北方话更具有交际上的共通性。北方话词汇系统具有一致性。北方话虽然覆盖20多个省市区,分为若干个次方言,词汇方面也有不少差别,但从总体看,北方话的词汇系统却有相当的一致性,比如双音节词占据优势地位,古语词保留比其它方言少等,在北方话中都比较突出,这说明北方话词汇完全是随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的。十、怎样认识普通话的语法标准?语法比起语音和词汇来,是非常抽象的,可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语法的规范在普通话的规范标准中是最为笼统概括的,最为空泛的。语法标准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语法是以“著作”也就是书面语作为标准的。为什么语法要以书面语而不是口语作为标准呢、这是因为以下一些原因:书面语本身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出来的,是口语的高级形式,消除了口语中的那些随意性的不稳定的成分,严密精炼,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口头语言多是现场发挥,不允许花时间来推敲,字斟句酌,不能仔细加工,不容易提高;口头语言是不稳定的,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作为标准。第二,语法规范的书面语是以白话文著作作为标准的。这里的白话文就是指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贴近口头语言的书面语言,这样就排除了文言文,也不包括那些文白夹杂的新文言,虽然文言文也是书面语,但不是白话文,不能作为语法标准。第三,语法规范的书面语要以现代的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标准。白话文著作很多,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前者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属于近代汉语的旧白话文,同现代汉语语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能用作语法标准。这里的“现代白话文”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白话文著作。第四,作为语法规范的书面语著作必须是典范的。并不是所有白话文著作都可以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典范”可以作如下理解:具有广泛性,具有代表性,长期为人传诵,能够成为使用语言的楷模;它是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使用的是现代汉民族的文学语言,吸收了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的精华,对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使用的语言精密、完整、正确,其中的一般用例是规范的,是典范的,不是著作中的全部用例,更不包括其中的特殊用例,因为即使是典范的著作,毕竟是个人的作品,个人使用语言的反映,其中难免有不规范的词句,所谓典范,是就其著作的整体说的,不是就某一个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下面这些著作,可以作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的著作等等,这些作品是属于时代的,属于人民大众的,这些现代白话文著作都是应用书面语的典范,是人民大众进行语言实践的典型代表,其丰富的书面语材料形成了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以上四个标准,是综合起来考察的,尤其是对典范的著作的理解,不能失之偏颇,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主要是看其规范的主流,而不是看其局部的语言疵点,即使是新文化运动之初的一些新白话文,由于受长期使用的文言的影响,其中也夹杂了一些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有时代的烙印。第二章词汇疑难问题分析一、词汇部分学习要注意哪些问题词汇部分一共由五节构成,内容不是很多,大体上是按照“词词义系统”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词汇一章的细节问题还是很多的,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自学解决。从总的来看,教学中应抓住词的结构、词义的解释、词群分析这样三个大的要点,给学生把有关内容解释清楚,让学生理解理解吃透,并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践分析,能做到灵活运用,那么词汇部分的注意教学问题就解决了。此外要注意,词汇一章与专科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结合十分紧密,特别注重专科基础,因此,尤其是词的结构分析,必须熟练掌握专科阶段学习过的合成词的构造分析。由于目前专升本的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专科是非中文专业毕业的,学习本章依然有一定难度,为此有的电大教师在教学本章时适当补充教学,这是很有必要的。二、确定词有什么意义?如何确定词的问题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确定词对于使用和研究语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确定词有助于阅读理解,汉字在形式上同语素对应,语素是构词材料,由于没有实行分词连写,有时候一个语素与前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语素都可以组成词,这时就会发生阅读障碍,出现所谓读不断的现象,例如:这个计划分为期五年的一般课程和第六年级的深入课程。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计划分为期”这一结构,可以组成“计划”、“划分”、“分为”、“为期”等词语,其中的“划”、“分”、“为”都可以分别和前后语素组成词语,第一次阅读一般都会读作“计划分为期”,直到“期”出现,发现问题,才重新组合为“计划分为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正确确定词语,这个句子的相关部分的理解就非常困难。我们经常听到讥讽读错句子的笑话,其实很多就是因为词的界线不清造成的,例如有人把毛泽东诗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抽泣”给读成“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其次,确定词有助于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注音。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已经于199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虽然规定了很多拼写的细则,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分词连写,即给现代汉语注音要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音节为单位拼写,因此,确定词是正确使用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前提,是使用正词法的重要基础。第三,分别单纯词和合成词,也要以确定词和语素的界线作为基础,如果不能确定词,那么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分就无从谈起。第四,确定词有助于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是以词为基础的,无论是分析词组还是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和成分,都必须有词的概念,一般层次分析,要求分析到词为止,语法分析是否结束,就需要判断所有划分出来的结构成分是否都是词,是否还有比词大的单位,如果不了解词的划界问题,分析层次要么没有分析到词,要么分析到语素去了,也会出错。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确定词的方法:1能否单说:能单说,即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就是词,反之不是。例如“这里经济繁荣吗?”回答:“繁荣”,“繁荣”就是词,不能单说“繁”或“荣”,可见后者不是词。2能否单用:能单用,就是能单独充当词组或句子成分,但是不能单独回答问题,比如“志”口语中一般不能单用,但书面语中可以单用,例如“人各有志”、“志在必得”。3扩展法:就是看一个语言单位能否插入别的成分进行扩展,能插入成分扩展,扩展后意义不变,就是词组而不是词,插入后意义发生了变化,就是词。例如“白菜白花”,“白菜”插入“的”变成“白的菜”,意义发生了改变,因为白的菜不一定就是白菜,“白花”插入“的”变成“白的花”,意义等同于白花,可见,“白菜”是词,“白花”是词组,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区别合成词与词组。4剩余法:就是将一个句子中所有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单位拿走,剩下的成分,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也是词。例如“我的书卖了”,将定语“我”、主语“我”和谓语“卖”拿走,剩下的“的”、“了”也是词。这种方法可以确定虚词。以上方法,确定词有一定效果,但最重要的还需要注意两点:第一,难以判断的词主要是由几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且这些语素本身可以单独使用,本身就是成词语素,这样的词的判断要注意考察构成单位的意义结合的紧密程度,如果是词,构词语素的意义往往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是词组,构成单位的意义是松散的,整个词组的意义是结构单位的相加关系。例如“白菜”和“白布”,前者指蔬菜的一种,并非白的菜就是白菜,这里“白”和“菜”的意义是紧密融合的,而“白布”的构成单位的意义是松散的,是两个意义的相加关系,“白布”等于“白布”,符合这一条件的布就是白布,而符合“白菜”这一条件的蔬菜很多,但不是白菜。第二,有些结构单位本身有特称和通称,这样的单位,特称是词,通称往往是词组。例如“红花”,指“藏红花”,是一种中药,就是词,这里符合“红花”这一条件的不等于是红花。如果“红花”泛指红颜色的花,那么凡是符合“红花”这一条件的都可以用“红花”指称,那么这里的“红花”就是词组。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不少,例如“红旗、黑板、黄瓜、绿豆、黄豆、黄花、扁豆、幕后、不惑、骨肉、铁窗、香花、毒草、春秋、风雨、外衣、热血”。类似这样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词,但也不能排除是词组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确定词时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例如“春秋”,在“甘洒热血写春秋”中是词,在“每年春秋两季他都到那里去写生”就是词组。从总的来看,以上确定词的方法有两个层面,一是区别词和语素,一是区别词和词组。词和语素的功能有很大不同,音节形式上也有显著特点,区别并不困难,而词(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别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重点要求大家注意。其实合成词和词组的区别也可以通过结构成分的意义关系来考察。合成词由两个语素构成,但其意义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融合构成词义,语素的意义在合成词中没有独立性,例如“绿豆”,不是“绿颜色的豆”。词组由几个词构成,其意义等于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各个词的意义是独立的,例如“绿纸”就是“绿色的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词不能扩展,词组可以扩展。现代汉语词的界线的划分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确定词的界线是以书面语的连写作为标准的,但是汉字记录汉语,基本上是以音节语素作为单位的,而不实行分词连写,因而在书面上就缺少划分词的依据;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词与语素、词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截然划分出分明的界线来,也就是说,有部分语素与词处于交叉状态,有部分词与词组处于交叉状态,比较灵活。例如“言”和“语”,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语素,但是有时候它们也可以作为词来使用,如“不言不语”、“你不言他不语”。有些单位,按类推应该是词,结果是词组,例如“鸡”,有“鸡雏、鸡冠、鸡肋、鸡瘟、鸡心、鸡胸、鸡眼、鸡杂”等词,依此类推,似乎“鸡蛋、鸡翅、鸡腿、鸡肉、鸡肝、鸡血”也应该是词,但实际上它们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了前面一组单位,显然是把后一组看作是词组了。”究纬痰诙次作业有一道题是区分词和词组,其中“炼铁打铁缺铁白铁”这一组,看起来要么都是词,要么都不是词,但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打铁”和“白铁”,其余没有收录,显然是作为词组处理了。为什么这样处理,好像从理论上讲得通,好像从理论上又讲不通。可见,划分词的界线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难度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词没有一个标准,标准应该是有的,只是如何找到放之四害而皆准的标准。欢迎大家就此在本课程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三、固定语中专门用语和熟语有什么异同?固定语是指在语言中作用相当于词、可以把词作为构成成分的独立运用单位。固定语根据其特点可分专门用语和熟语两个大类。专门用语是指各个学科、各个部门的术语、行业语,是以词作为构成成分的短语,不包括以词的形式出现的术语和行业语。专门用语的特点是固定使用,作用上相当于一个词的功能。专门用语包括专名称、术语、行业语三类。熟语指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样一些结构固定、意义独特的固定语。专门用语和熟语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结构成分要素固定的组合,不允许插入别的成分,和一般词组不同,例如一般词组“新房子”可以说“新的房子”,意思是一样的,而固定语不能这样增加成分,例如“北京大学”不能说成“北京的大学”,因为北京大学是特指的一所大学,并非在京高校都是“北京大学”。同时固定语也不能使用意义近似的成分替换,例如“黔驴技穷”不能说“黔驴技贫”,“叶公好龙”不能说“叶公爱龙、叶公喜龙”等;意思上,它们的意义都是特定的,不能拆开理解,具有整体性;功能上,它们的功能相当于词的功能,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二者的不同点主要是从意义上来考察,专门用语是一种专名称,字面上的意思就等于是这个固定语的意思,是结构成分的相加,从这个意义上看,专门用语又同一般词组没有多大区别。而熟语的意义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来理解的,或者说熟语字面上是一种意义,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也就是说,熟语的意义具有双关性特点,有表里两重意思,实际使用的是里层意义,例如“穿小鞋”并非指穿了小号的鞋子,“枕头风”不是吹过枕头边的风。意义的双重性也可以说是熟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四、惯用语和成语有什么区别?二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区别:一是语音形式,成语是四音节为主,例如“柳暗花明”、“百发百中”、“万籁俱寂”等等,惯用语是三音节为主,例如“敲边鼓”、“挖墙脚”、“走后门”等等;二是表义特点,惯用语大多是以比喻义为主,例如“高帽子、对台戏、哑巴亏、鬼把戏、走后门”等,成语以直接引申的意义为主,如“掩耳盗铃、大显身手、众怒难犯、诡计多端”等等;三是结构形式,惯用语多是动宾关系,例如“敲边鼓、穿小鞋、扣帽子”等等,成语的结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其它还有连动关系、兼语关系、紧缩关系等等;四是风格上的不同,惯用语口语特点比较突出,结构成分都是口头上常常使用的成分,例如“醋坛子、小算盘、挖墙脚、露马脚”等等,成语很多是来源与历史典故或名篇佳句,大多具有书面语特色,很多成语因此还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素或语法格式,如“瞠目结舌、短兵相接、学而不厌、走马观花、唯利是图”等等;此外,惯用语形式上灵活一些,如“敲边鼓”可以说“敲敲边鼓、敲一下边鼓”,给人的感觉都属于惯用语的正常使用,而不是活用,而成语用法上虽然也有灵活的一面,但和惯用语比较起来还是要固定得多,例如“望洋兴叹”改成“望房兴叹、望书兴叹”,就变成活用了。五、如何掌握合成词的构造?合成词的构造是构词法分析的重要内容。构词法分析的基础是分析合成词的构成成分的意义、作用及其间的关系。根据构词语素的特点,一般把合成词分为组合式、附加式两种结构类型。组合式合成词都是由词根语素构成的,都是非定语语素,根据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可细分为并列式、限定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五类。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语素加词缀构成,也可以说是由定位语素和非定语语素构成。根据定位语素的位置,可分前附式、后附式两类。掌握组合式合成词,最好是理解各类构造方式的中的语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判定一个词的构造类别就非常容易了。并列式合成词两个语素之间是并列关系,或者表示相同相近的意思,例如“解放”、“思想”、“道路”,或者表示相反的意思,如“动静”、“睡觉”、“好歹”,或者表示同一类别,具有类义关系,如“尺寸”、“骨肉”、“寻常”等。限定式合成词两个语素之间是修饰限制关系,后一语素是整个词义的中心,掌握这一点可以很好解决限定式合成词与其他合成词的混淆问题,例如“卷烟”、“卧铺”、“血红”等。补充式合成词语素之间是补充关系,后一语素补充说明,例如“证明”、“扩大”、“花朵”等。支配式合成词具有支配关系,前一语素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后一语素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例如“护耳”、“留心”、“表态”、“随意“。陈述式合成词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表示状态或动作行为,二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关系,例如“自立”、“眼尖”、“手巧”等等。注意:有些限定式合成词容易与支配式和陈述式合成词混淆,例如“卷烟”,很像是支配式,“雪白”,很像是陈述式,其实它们都是限定式,区别在于,凡是限定式合成词,后一语素一定是整个词义的中心,如卷烟是一种烟,雪白指很白,而支配式、陈述都没有这样的词义中心,例如“表态”不能理解为中心意义是太,“月亮”的中心意义不能理解为亮。又如“围裙围脖”、“桃红脸红”,前面都是限定式,这样比较,更能看出差别来。附加式合成词比较好理解,只要是定位语素在词的前面,就是前附式,只要定位语素在词的后面,就是后附式合成词。附加式要注意的是将定位语素与非定位语素区别开,因为有些定位语素和非定位语素是用同一个汉字记录的。例如“老”在“老手、老头”中的非定位语素,在“老乡、老师、老虎”中是定位语素,又如“手”在“左手、右手、援手、手套”中是非定位语素,在“歌手、号手、旗手”中是定位语素。六、怎样分析造词法?造词法研究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什么样的造词方法创造新词。造词法主要有下面一些类型:词法学造词、句法学造词、修辞学造词、语音学造词。教材还介绍了综合式造词,但如果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看,一般只有句法学造词与修辞学造词是综合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属于修辞学造词的,都可以从句法学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以这样说,所有属于修辞学造词的,同时都是句法学造词的综合,因为修辞学造词这种方式中语素同语素的组合,仍然是以句法关系作为基础的。但是,属于句法学造词的,不一定就是修辞学造词,因为大部分词不是通过修辞手段手段构成的。同时,有些词是先有一般意义,然后通过修辞用法产生了新的意义,更需要从句法学角度观察了。例如教材比喻式中有一个例子“搁浅”,其实这个词的本义是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派生义指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属于比喻义。虽然有些词一开始就是属于修辞用法,但其语言成分的组合仍然受句法关系支配。所以修辞学造词是不同角度的观察,与句法学造词是交叉的。修辞学造词和词的修辞用法是不同的。以比喻为例,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比喻,不过修辞学中的比喻是临时性的,造词法中的比喻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造词法的比喻来源于修辞学的比喻,修辞学的比喻是造词法比喻的构成基础,没有比喻,也就没有造词法的比喻存在了。其他几种造词方法,互相之间是对立的,没有交叉,所以就语素的直接组合关系看,没有综合方式,比如属于词法学造词,就不可能是句法学造词或语音学造词,属于语音学造词的,也不可能是词法学造词或句法学造词,这与句法学造词和修辞学造词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当然,如果某个词由三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则有可能是几种方式综合的,例如“钻空子”,“钻”与“空子”之间是支配关系,属于句法学中的谓宾式,“空子”是词法学造词中的附加,所以“钻空子”是综合式。此外要注意,词法学造词中的转类,只有进行对比时,我们可以说是词法学造词,例如“编辑”,有“一个编辑”、“认真编辑”,这里的两种意义就属于转类,属于句法学造词,但是单独考察“编辑”,仍然可以从句法学造词角度进行分析,句法学只考虑结构,不考虑转类问题。学习造词法分析词的方法,注意构词法与造词法的区别。同样一个词,可以从构词法角度认识,也可以从造词法角度分析认识,但构词法只涉及合成词的分析,因为非合成词没有内部构造的问题。有些组合,构词法和造词法命名角度不同,但内部结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例如陈述式和主谓式、支配式和谓宾式、限定式和主从式。七、什么是词义的理据?怎样理解?词义的理据就是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观念的词的构成依据,就是一个词用这样的音节或这样的语素而不是那样的音节那样的语素来构造的道理和依据。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现象,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者特别引人注意,于是人们在给这样的事物现象命名时,首先就选择能突出其特征的方面,作为命名的根据、理由,这就是词义的理据。例如汉语中用“布谷”这两个音节表示“布谷鸟”这一事物,那是因为布谷鸟这种动物的叫声本身就是b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