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缝衍射、双缝干涉实验_第1页
单缝衍射、双缝干涉实验_第2页
单缝衍射、双缝干涉实验_第3页
单缝衍射、双缝干涉实验_第4页
单缝衍射、双缝干涉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就国际教育研究所实验报告(操作实验)课程名称:电磁场和电磁波主题:单缝衍射,双缝干涉实验教师:-班级:-学生编号:-学生姓名:-1、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观察单缝衍射现象。观察双缝干涉现象。2.实验仪器和设备一个分度转盘、一对喇叭天线、一个3厘米固态信号发生器、一个晶体探测器、一个可变衰减器、一个读数机构、一个微安计、一个单缝板和一个双缝板。3、实验内容和原则1)单缝衍射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当平面波进入宽度和波长相当的狭缝时,就会发生衍射。狭缝后面出现的衍射波的强度是不均匀的,中心最强,同时最宽。中心两侧的衍射波强度迅速降低,直到衍射波强度的最小值,即一阶非常小,此时衍射角为=sin-1(/a),这里是波长,是狭缝宽度。两者取相同的单位长度,然后,随着衍射角的增加,衍射波宽度逐渐增加,直到一阶最大值,角度=sin-1 (32) (/a)。2)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如图2所示:当平面波垂直入射到金属板的两个缝上时,每个缝都是次级波源。由于两个狭缝发出的二次波是相干波,所以在金属板后面的空间会发生干涉。当然,当电磁波穿过每个缝隙时,也有缝隙现象。因此,这个实验将是衍射和干涉相结合的结果。为了研究来自双缝的两个中心衍射光束之间的干涉,双缝的缝宽接近,例如:=32 mm,=40 mm,并且单缝的一阶非常接近53。因此,干涉强度越大,单缝衍射的影响越大。干涉增强角=sin-1 (k ab),=1,2,干扰衰减角=sin-1 (2k12 ab),=1,2,单缝衍射实验图2双缝衍射实验4.实验步骤单缝衍射实验步骤1:根据图3连接仪器。调整单缝衍射板的缝宽。步骤2:将单个狭缝板放置在支架上,使狭缝平面与支架下小盘上的一对刻度线一致,当前线应与工作平台上90度刻度上的一对刻度线对齐。步骤3: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的指针在小平台的180线上,小平台的0线是狭缝平面的法线方向。步骤4:调整信号电平,使活动臂上的微安表示接近满量程。从0的衍射角开始,在单缝的两侧,对于1的衍射角的每次变化,都读取并记录微安表示。第五步:绘制单缝衍射强度与衍射角的关系曲线。双缝干涉实验实验过程与单缝衍射实验相同,但用双缝板代替单缝板。图3单缝衍射实验的仪器布置图4单缝衍射实验的物理安排图5双缝衍射实验的物理安排5、实验测试数据表格记录表1单缝衍射实验数据记录衍射角1电流衍射角2电流065065260-261457-458658-660853-8581055-10561260-12571456-14601650-16岁541854-18岁502053-20542256-22532454-24532650-26502852-28岁503052-30553256-32583454-34573650-36岁523846-38岁484043-40464240-42444437-44404632-46324824-48岁235015-5016表2双槽干涉实验数据记录衍射角1电流衍射角2电流046.2046.2240-247.7434.5-446.7632.3-642.2832.2-842.11033.7-1036.21234.2-1233.51434.2-1434.21636.7-16岁37.11839.2-18岁39.52043.2-2040.22249.6-2240.72451.8-24402656.2-2641.62856.2-28岁433054.2-3047.83250.2-3251.23446.3-3446.53644.2-36岁41.93844.2-38岁37.84046.3-4034在上表1和2中,衍射角1用度数(o)表示,电流用微安()表示。6.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将表1和表2中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得到如下的图6和图7:图6单缝衍射实验数据曲线在单缝衍射实验中,已知=32毫米和=40毫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零级最小衍射角为=sin-1(0 12/a)=23.6一阶最大衍射角为=sin-1(1/a)=53.1在图6的左半部分,单缝衍射的零级在25左右非常大;在右半部分,零级接近24。然而,在该实验中没有测量50之后的数据,但是可以观察到衍射波的强度在50处具有衰减为零的趋势,这与理论情况一致。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实验应该测量尽可能多的数据组。图7双缝干涉实验数据曲线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已知=32毫米,=50毫米,=30毫米,有:干扰衰减发生的角度为=sin-1 (0.12 ab)=11.5干涉增强发生的角度是=sin-1 (1 ab)=23.5在图7的左半部分,双缝干涉的衰减发生在14附近,而增强发生在28附近。在图5的右半部分,双缝干涉的衰减发生在12附近,而增强发生在25附近。显然,实际情况与理论基本相似。然而,实验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程度略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如下:1、因为实验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而且实验室人太多,导致反射过度,手臂晃动对齐这个数字的大小有影响,所以很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差。2.由于双缝拍摄板的角度不太准确,在调整双缝宽度时可能会造成较大误差;3.仪器的喇叭天线有些松动,旋转旋转臂时可能会因晃动而导致错误。7.实验结论和感知(或讨论)(总结实验;实验的体验和理解;以及实验中一些问题、现象、方法、数据和结果的讨论。)实验包括单缝衍射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了解了仪器的原理和结构,并学会了使用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