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壳力学ch5-大挠度理论.ppt_第1页
板壳力学ch5-大挠度理论.ppt_第2页
板壳力学ch5-大挠度理论.ppt_第3页
板壳力学ch5-大挠度理论.ppt_第4页
板壳力学ch5-大挠度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8-1,平板理论,第五章薄板的大挠度理论,平板理论,大挠度(也称为几何非线性?)问题的理论描述;经典求解方法。仍为小应变问题(Largedeformation,deflection,displacement),Mar.2012,板壳结构,68-2,5.1基本假定,平板理论,1)板单元的荷载与内力,Mar.2012,板壳结构,68-3,2)基本假定(1)板的挠度w与板厚t为同一数量级,但与板的平面尺寸相比较,仍为小量;(2)与挠度w相比较,中面位移u、v是很小的量;(3)变形前垂直于中面的直线,变形后仍为直线,且垂直于变形后的中面,并保持原长;保持原长:意味着z=0,板厚度不变;变形后仍为直线:意味着yz=zx=0,直法线假定;由于u、v引起的面内伸缩一致。(4)正应力z与x、y、xy相比,属于小量。,平板理论,Mar.2012,板壳结构,68-4,平板理论,与小挠度理论的不同点:中面内各点,由于挠度w将产生面内(纵向)位移u、v;由于中面位移u、v,将产生中面应变和应力;板内各层由于u、v产生伸缩变形一致。,小挠度理论,大挠度理论,Mar.2012,板壳结构,68-5,5.2薄板大挠度弯曲的基本方程,5.2.1中面应变分量与应变协调方程设坐标系oxy与板中面重合,z轴向下为正。当平板弯曲时,中面上点P(x,y,z)的位移为u、v、w,在x,y方向的正应变为x、y,剪应变为xy,中面的曲率及扭率为Kx、Ky。,平板理论,Mar.2012,板壳结构,68-6,平板理论,1)中面的曲率及扭率,根据直法线假定;且薄板各层由于u、v产生的伸缩变形是均匀的;u、v对挠曲变形w没有影响。因而,大变形条件下,挠曲变形模式与小挠度理论中相同,故此,两种理论下,中面曲率和扭率表达式相同。即,Mar.2012,板壳结构,68-7,平板理论,2)中面应变中面应变x、y、xy,仅由u、v、w产生。,Mar.2012,板壳结构,68-8,平板理论,(1)由u、v产生的应变微元的AB线变形变形前长度为dx,变形后长度为ds1,由此长度变化产生的应变为,Mar.2012,板壳结构,68-9,平板理论,微元的AC线变形变形前长度为dy,变形后长度为ds2。,由此,同理可得dy长度变化产生的应变,Mar.2012,板壳结构,68-10,平板理论,微元的AB、AC线角变形,AB线角变形,BC线角变形,则,剪应变为,Mar.2012,板壳结构,68-11,平板理论,(2)由w产生的应变微元的AB线因w产生的长度变化,变形后长度为ds3;AC线因w产生的长度变化,变形后长度为ds4。,Mar.2012,板壳结构,68-12,平板理论,微元AB线因w产生的长度变化,变形后长度为ds3,由此长度变化产生的应变为,Mar.2012,板壳结构,68-13,平板理论,微元AC线因w产生的长度变化,变形后长度为ds4,由此长度变化产生的应变为,Mar.2012,板壳结构,68-14,平板理论,微元AB、AC线因w产生的角变形xy由上节几何关系可求得,则,(A),Mar.2012,板壳结构,68-15,平板理论,BAC变形前为直角(/2),变形后为/2-xy,则由余弦定理可求得,(C),因为xy为小变形,即有,则式(B)简化为,(B),Mar.2012,板壳结构,68-16,平板理论,由式(A)=式(C)可得到,经过简化可得因w产生的剪应变,Mar.2012,板壳结构,68-17,平板理论,(3)总应变大变形条件下,薄板中面上的应变,几何非线性项,Mar.2012,板壳结构,68-18,平板理论,大变形条件下,薄板上距中面为z的点的变形,Mar.2012,板壳结构,68-19,平板理论,由直法线假定,得到大变形条件下,薄板上距中面为z的点的应变,Mar.2012,板壳结构,68-20,平板理论,大变形条件下,薄板的应变模式,Mar.2012,板壳结构,68-21,平板理论,大变形条件下,薄板上距中面为z的点的应变,m=membrane薄膜(合力作用在面内);b=bending弯曲(合力作用在面外)。,Mar.2012,板壳结构,68-22,平板理论,3)应变协调方程相容方程(中面连续条件),x、y、xy是u、v、w的函数,u、v、w是坐标x、y的函数,则x、y、xy相互关联。对x关于y求导两次,对y关于x求导两次,对xy关于x、y各求导一次,得到,上式为薄板大挠度弯曲中面应变协调方程,或称为中面连续条件。满足连续条件,中面不发生撕裂,也不发生皱褶。,Mar.2012,板壳结构,68-23,平板理论,5.2.2应力分量、内力、内力矩,1)应力分量由虎克定律及小挠度理论的前两个假定可得,距中面为z的点的应力为,Mar.2012,板壳结构,68-24,平板理论,其中,x、y、xy为中面应力,称为薄膜应力。,Mar.2012,板壳结构,68-25,平板理论,大变形条件下,薄板的应力模式,Mar.2012,板壳结构,68-26,平板理论,大变形条件下,薄板上距中面为z的点的应力,Mar.2012,板壳结构,68-27,平板理论,2)内力与内力矩(1)内力矩、横向力与薄膜力无关,因而,与小挠度理论表达式相同,内力矩为(面内应力沿板厚积分):,Mar.2012,板壳结构,68-28,平板理论,横向剪力(通过与弯矩的关系式得到)为:,Mar.2012,板壳结构,68-29,平板理论,根据直法线假定,薄膜应力x、y、xy沿板厚均匀分布,则中面力薄膜力可表示为(沿板厚积分):,(2)中面内力薄膜力,单位宽度的中面力?,Mar.2012,板壳结构,68-30,平板理论,中面应变与内力的关系,Mar.2012,板壳结构,68-31,平板理论,将内力代入应力表达式,得到用内力表示的应力,上式中,第一项为薄膜应力,第二项为弯曲应力。在小挠度理论中,薄膜应力为0。,Mar.2012,板壳结构,68-32,平板理论,5.2.3基本微分方程,与小挠度理论不同:板单元的内力增加了薄膜内力;建立平衡方程的条件:板的状态?,Mar.2012,板壳结构,68-33,平板理论,1)基本方程根据板微元的平衡方程,确定力与变形间的关系。,(1)由Fx=0,(2)由Fy=0,(1),(2),Mar.2012,板壳结构,68-34,平板理论,(3)由Fz=0横向内力及荷载产生的分量,薄膜力产生的分量,Nx因板挠曲变形在z向产生的分量为,Mar.2012,板壳结构,68-35,平板理论,略去高阶项,变为,Mar.2012,板壳结构,68-36,平板理论,同理,Ny因板挠曲变形在z向产生的分量为,Nxy、Nyx因板挠曲变形在z向产生的分量,Mar.2012,板壳结构,68-37,平板理论,Nxy、Nyx因板挠曲变形在z向产生的分量为,Mar.2012,板壳结构,68-38,平板理论,z向内力平衡方程,将Fx=0、Fy=0的平衡条件代入Fz=0,简化可得,(3),Mar.2012,板壳结构,68-39,平板理论,(4)由力矩平衡M=0条件Mz=0得到,(剪力互等),Mx=0得到,My=0得到,Mar.2012,板壳结构,68-40,平板理论,将Qx、Qy代入式(3)得到挠曲方程或控制微分方程,说明:上式中的中面内力Nx、Ny、Nxy是由横向剪力q引起的,而不是由面内纵向荷载引起,所以,Nx、Ny、Nxy是未知的。因而,方程式(4)有4个未知量w和Nx、Ny、Nxy,也即方程组(1)、(2)、(4)有4个未知数,不能求得唯一解,需要考虑变形协调关系。,(4),Mar.2012,板壳结构,68-41,平板理论,将应变x、y、xy与中面内力Nx、Ny、Nxy的关系代入应变协调方程,可得到,(5),为了简化方程,引入应力函数F(x,y),且令,Mar.2012,板壳结构,68-42,平板理论,(6b),应力函数F(x,y)与中面内力的关系显然满足式(1)、(2);将应力函数F(x,y)与中面内力的关系引入式(4)、(5),可得,式(6)为平板大挠度弯曲平衡方程,由VonKarman1910年导出。根据边界条件求解上式,可得到挠度w、应力函数F,进而求得板的内力。,(6a),Mar.2012,板壳结构,68-43,平板理论,上式为平板小挠度弯曲平衡方程,即中面不发生面内变形时,大挠度弯曲问题退化为小挠度弯曲问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刚性楼板问题,如何解释:面内为刚性;面外为弹性。板的实际变形(与厚度之比)?工程上的精度要求?,2)特殊情形(1)刚性板板中面为中性面,即中面薄膜力为0,式(6)中可取F(x,y)=0,基本平衡方程变为,Mar.2012,板壳结构,68-44,平板理论,上式为膜的平衡方程,横向荷载由中面内力平衡。,(2)柔性板薄板弯曲刚度很小,与中面薄膜力相比,弯曲应力可以忽略,令D=0,薄板弯曲刚度为0,称为绝对柔性板。基本平衡方程变为,Mar.2012,板壳结构,68-45,平板理论,大挠度弯曲方程求解w、F,需给出相应的边界条件。关于w的边界条件与小挠度理论相同;关于F的边界条件需要增加。,5.2.4边界条件,1)边界上有已知力Nx、Ny、Nxy边界条件为,x=a,y=b,Mar.2012,板壳结构,68-46,平板理论,上列边界条件不能直接应用,需进行变换,将位移与应力函数联系起来。,2)边界上有已知位移u、v边界条件为,y=b,中面正应变x,(a),Mar.2012,板壳结构,68-47,平板理论,上式中的未知,不能直接采用,需要进一步转换。,上式对y积分得到,中面剪应变xy,Mar.2012,板壳结构,68-48,平板理论,令上式=(a)式,简化后得到,在关于x求导得到,上式关于y求导,得到,(b),式(a)、(b)为所得到的y=b的边界条件。,Mar.2012,板壳结构,68-49,平板理论,特殊情形:当y=b处,u=v=0,则边界条件变为,(a),(b),Mar.2012,板壳结构,68-50,平板理论,相应的边界条件为,3)边界纵向(面内)无约束,即x=0时,x、y方向中面力为0,y=0,Mar.2012,板壳结构,68-51,5.3无限长薄板的大挠度弯曲,平板理论,1)几何形式与荷载荷载为:q=q(x)道路?因板为无限长,如图所示,丄y的轴均为对称轴,则内力与变形的特征为,Mar.2012,板壳结构,68-52,平板理论,2)平衡方程,由Fx=0得,或,由Fz=0得,令,方程变为,(a),Mar.2012,板壳结构,68-53,平板理论,由几何方程可得,3)求解因x轴为对称轴,w=w(x),则v=0,y=0,由物理方程可得,(b),由(a)、(b)组成的方程组,利用u的边界条件,可求得Nx、w的表达式。,Mar.2012,板壳结构,68-54,5.4变分法求解技术,平板理论,1)变形能表达式薄板的变形能包括:弯曲变形能Ub和薄膜应变能Um。弯曲变形能Ub:,Mar.2012,板壳结构,68-55,平板理论,将关系式,薄膜应变能Um:,代入上式得到,Mar.2012,板壳结构,68-56,平板理论,用应力表示,用应变表示,用应力函数表示,Mar.2012,板壳结构,68-57,平板理论,用位移表示,Mar.2012,板壳结构,68-58,平板理论,2)外力功,3)总势能,Mar.2012,板壳结构,68-59,2)李兹(Ritz)法设位移函数u、v、w分别为:,平板理论,其中,函数um、vm、wm(m=1,2,)均满足边界条件,Am、Bm、Cm为互不相关的独立待定参数,试函数,Mar.2012,板壳结构,68-60,平板理论,将函数u、v、w代入总势能方程,可得到关于Am、Bm、Cm的代数方程,根据最小势能原理,对分别关于Am、Bm、Cm求导,且令相应的导数等于0,则得到关于Am、Bm、Cm的方程组,由以上方程可求得Am、Bm、Cm,进而即可得到位移函数u、v、w。,Mar.2012,板壳结构,68-61,5.5圆形薄板大挠度弯曲的基本方程,平板理论,1)平衡方程利用直角坐标系与柱面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有,若取r轴与x轴重合,又有,Mar.2012,板壳结构,68-62,平板理论,极坐标系下的平衡方程,其中,Mar.2012,板壳结构,68-63,平板理论,2)内力表达式中面内力:,Mar.2012,板壳结构,68-64,平板理论,弯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