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幼儿一起成长,做合格家长_第1页
和幼儿一起成长,做合格家长_第2页
和幼儿一起成长,做合格家长_第3页
和幼儿一起成长,做合格家长_第4页
和幼儿一起成长,做合格家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幼儿一起成长-做合格家长刘中英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指通过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环境、教养态度等因素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是以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由于它主要是由父母来完成,所以又被称为是“非正规教育”或“私人教育”。一个人的教育包含了最基本的三个部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教育的根。“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的个人习惯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常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的开明、明理、亲和)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将门出虎子是有一定道理的,学校既教知识、也教做人,家庭与学校的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二者不可偏废,我们认为大部分孩子的问题多数来自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只要解决了父母和家庭本身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要教孩子做人,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做人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我们要培养“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于社会的儿童”。有合作、轮流意识的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与其他小朋友友好地相处,而不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其他小朋友的排斥,从而减少初入园的挫折感。有帮助、关心意识的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体贴、帮助的行为,因此受到老师的表扬、赞赏和同伴的欢迎,从而增强自信,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适应社会,教给孩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以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在步入社会(入幼儿园或小学)后不致因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缺陷而导致不适应。0-6岁幼儿阶段家庭教育最为关键相比较于其他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于0-6岁的幼儿来说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年龄阶段,又可分为0-3岁和3-6岁两大阶段。0-3岁时期,孩子与母亲的亲密接触能够让孩子在心理上形成安全感。在这个阶段母亲的陪伴将影响到孩子未来学习、性格养成。如果在这个阶段当中孩子没和母亲进行亲密接触,将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进一步则将导致孩子在未来出现上课精神不集中、抗压能力差等多方面问题。此外,3-6岁阶段,孩子多处在认识自己、判断是非以及学习技能的初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父亲将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起到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在孩子处于0-6岁的阶段,父母的良好抚育将会为孩子一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家庭教育误区过度期望、放纵及保护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区别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抚育”为主。单从字面理解上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其实包括了抚养和教育两个方面。家庭教育是指通过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环境、教养态度等因素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是以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由于它主要是由父母来完成,所以又被称为是“非正规教育”或“私人教育”。当下社会和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几大误区。过度期望、过度放纵以及过度保护都是存在误区的家庭教育方式。过度期望方面,很多家长无论自家孩子是什么素质,都期望他能考上名牌大学,从而忽略孩子的承受能力。这可能导致孩子由于无法承受这种过度期望而走向极端。过度放纵方面,现在很多家长一心只想着给孩子足够好的经济生活条件,一心只为挣钱,从而出现请保姆等“非父母”管教方式。然而,家长管教过于放任导致孩子的天赋被泯灭,情感也被忽略。过渡保护,对孩子百依百顺,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爱,娇生惯养。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对孩子所犯错误置之不理,或顾及到自己孩子的名声、孩子的前途,而竭尽全力为幼儿开脱,不与幼儿园或学校配合,到头来往往是事与愿违、后悔莫及。(讲解关于不理解老师教育方法的事例:“素质教育不等于不批评”)三、父母的角色定位我们的传统经典三字经里早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男人在家庭以外奋斗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停留在家里尽父之责的时间越来越少,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慢慢淡出了家庭。参加过很多次从小学到中学的家长会,清一色的母亲,很多亲子教育的学习班,齐刷刷地一群母亲,就算零星点缀着几个父亲在其中,最后也会在一边接着电话一边夹着背包中提前匆匆退场。带着这个疑问与很多为人父者交流过,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没时间”、“太忙”、“顾不上”、“有孩子他妈呢”、“有保姆呢”、“老师管着呢”、“我在外面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孩子吗?”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父亲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家庭还需要“父亲”这个角色用来干什么呢?很多为人父母者,对各自在家庭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是混沌的,甚至带着很多错误的观念错误地教育了孩子很久。中国的文字里蕴含着太多的智慧,如果有心的父母,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家庭教育的文化。“母”:母亲的“母”字,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跪着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两点。这两点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乳房,第二种是母亲关注孩子成长的眼睛。我赞同第二种解释,那是母亲的眼睛,母亲一辈子都放不下自己的孩子。一、母性文化的“要能等”很多家长很难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太着急,批评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让孩子觉得怎么妈妈一开口说话就是带着武器的,出口就能伤人。孩子犯了点错误时,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妈妈就开始抓狂了。如果做妈的,能够缓一点,慢一点,静一点,当孩子有缺点时,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发现孩子的优点了,也不要急于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也以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在你平和的情绪中能慢慢给养没了。这种不争不指不批是要超越现实克服障碍的。目前对母亲最大的障碍是:学校要成绩,考试要分数。如果母亲在现实的这个障碍上绕不过去,她很难在情绪上和心态上平和下来,平和不下来的母亲的情绪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不具备孕育孩子心智的能力,孩子的心就没人管了,养孩子只养孩子的身,养不好孩子的心,外界的好的营养,孩子的心就吸收不了。二、母性文化的“要能弱”现在的很多母亲真正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的只是少数,而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是多数,这类母亲大多能力很强,表现在做事方式上的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这些特点用在事业上,本是推波助澜的好事,但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形成了对孩子的“强硬”和“强势”,不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太强势的母亲,一定会养出个很弱势很难自信的孩子。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扯过来指着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非常强势的表情)。这么厉害的家长,谁在她面前都难自信。这种妈妈的强势已经把孩子想生发的东西给控制住了。生发的东西都很嫩,像嫩芽一样,妈妈的一阵狂风暴雨就把孩子刚长出来的嫩芽全给扫了。狂风暴雨是指情绪方面的。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这应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自信而坚强。拿什么去培养?拿我们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我们就能像一个弹簧一样把孩子撑起来。三、母性文化的“要能柔”曾经的“柔情似水”、“以柔克刚”、“柔肠侠骨”这些美好的词,都和女性有关,女性本身就具有这些特质,而做了母亲的女性,这些特质更应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现在的现实并非如此,曾有教育研究机构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将来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是NO,还有极个别的写:我宁愿去死。多可怕啊,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美就变丑了。过去有一句话:子不嫌母丑。现在颠倒过来发展了,这句话很难做到了,究其根源就是我们缺乏对母性文化内涵的理解,社会制造的强势女性成功者越多,具备柔性特质的母亲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孩子成长起来,男孩中的“伪娘”现象普遍,女孩中的“春爷”现象普遍,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就是母性文化与父性文化的变异与消失导致。不能不说,媒体对教育的正面积极的传播弱化也起到了负面消极的作用。电视台以收视和营利为目的的各类选秀节目、各类宣扬女权主义的电视剧,如现在有几个台正在热播的婚姻保卫战、女高男低这些无形有声的宣传,带给女性与孩子们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一个家庭里的母亲,如果能等、能弱、能柔,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的状态,这种女性内涵的魅力就发挥出来了,只要谁家有这样的母亲,不仅这个家里的孩子能养得很好,这一个家族都能“养”得很好!父”:父亲的“父”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从字形看出一个男人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就是父亲。而我更愿意从现代简体字的字形来解读这个字,父亲用“交叉的双手”稳稳地托起“两片天”,一片是为家庭遮挡风雨的天,另一片是在外面创造出一番事业的天。这两片高高挺举起来的,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幸福!一、父性文化的“要宽容”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的“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身为一个父亲胸怀的宽广,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这种父性文化宽容的表现,能够为家庭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生活。这是一种有养料的环境,这种环境里滋生出来的营养能够滋润孩子的心、养好家庭教育的根。一个不具宽容心的父亲,很难养出一个宽广豁达的孩子!二、父性文化的“要刚毅”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关键点。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的坎坷和挑战,在面对挑战时,能否勇敢地去面对和接受,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到的功课,这门功课就是由父性文化的“刚毅”来传承的。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九零后是毁掉的一代”,是什么让80后、90后的孩子无法撑起一片自己的天空呢?究其根源,我们的父性文化中的很多特质没有发挥出来,做家长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太多地去“替代成长”,该孩子自己动手的,被家长抢着做了;该孩子自己去承受的风雨,被家长给遮挡了;该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的,也被家长一并给承担了。没有了自己去接受去挑战的机会,我们的孩子,又怎能传承父亲身上的刚毅的特质呢?三、父性文化的“要坚韧”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身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在家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在外要为孩子立起一片天,这样的父亲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坚韧挺拔的,困难催不垮,挫折打不倒。当父亲以一种坚韧的姿态屹立在一个家庭里面时,他就是孩子的标杆和榜样,孩子的耳濡目染就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有位老艺术家,他与我们分享他的教子经就是,从来不告诉孩子要怎么做,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他所有做到的,就是严于利己,以很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事业,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时间,勤勤恳恳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精耕细作,他留给孩子的,永远是对梦想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求知的用情,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孩子心里树起来的,是一个学习的榜样。“宽容”、“刚毅”、“坚韧” 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也是一种力量,“度”是一种分寸,拥有这三点的父亲,就是不说话,他的教育已经做完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和“育”,父母缺一不可,离开了谁都是有缺失的,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母亲是用情感的纽带,连接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母亲给孩子的这份情感,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份能量,这份能量象一个鸟巢,能孵化出孩子的自信和阳光。而父亲,是孩子的精神导向,父亲的这种精神导向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孩子成长路上的大步前进。正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教育的相辅相成,成就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位亲子专家说了一句非常动人的话,“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成长为“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终身教育工作者,那我们中国的教育,一定是美好的!四、中国家长向西方家长学习什么?一、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选择让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三、让孩子自然发展让孩子自由发展,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4、 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五、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六、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难题案例: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该不该教他打回去?”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或许都有不同的见解。认为不要打回去的观点,一般有这样的几种理由:“不要打回去,打人不是好孩子,应该告诉老师或者大人,让大人来判断和解决问题”;“宽容是传统美德,应该多讲道理而不是动手,何况小孩子之间的打闹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打架和欺负”。而越来越多的新观念家长却认为:“当然要教他打回去了,不然孩子会一辈子成为受气包”;“告诉老师会被小朋友们看不起,只有用自己保护自己,用拳头回击,才不会受欺负!”在这一点上,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下面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威利是一只大猩猩,一只身形瘦小、胆子也小的大猩猩。他的口头禅是:“噢,对不起!”他善良得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伤害,走路都生怕踩到虫子。他总是弓着背,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好像永远都无法开心起来。多么像我们身边的某些孩子啊。他习惯了对每个人说对不起,即使是正在欺负他的人。但显然,那些横冲直撞的小混混对他的礼貌并不领情,他们给威利起了个外号“胆小鬼”。心情跌倒低谷的小威利只能窝在沙发里,靠看超人杂志给自己提神。 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广告,放佛看到了希望。他按照广告的地址寄了些钱。 过了些天,收到一本书。他开始按照书中的指引,为变得强壮而奋斗,做准备活动。比如慢跑,吃营养大餐,跳健美操,学拳击,去健身俱乐部练肌肉,直到自己变成了一只强壮的猩猩看到镜中强壮的自己,威利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容。瞧他这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他走在街上,正在欺负米莉的小混混见到他望风而逃。然后,就有了一次英雄救美的经历。还得到了米莉的香吻和称赞。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突然,Bang!威利撞到了柱子上。你猜他会怎么说噢,对不起!”还是那句口头禅。不过现在这句对不起,不再是懦弱和胆怯,而是源于他的修养和善良。或许你们家就有一个像“威利”这样的孩子,他瘦瘦的,驼着背,常常低着头,很温柔很善良,善良到即使被欺负,心里也在为熊孩子找理由,甚至还觉得是自己的错,不管碰到什么事,都会习惯性脱口而出“对不起”。渐渐的,周围的孩子把威利的善良当成懦弱,把威利的礼貌当作怕事。“威利”很痛苦,“威利”的爸妈们也伤透了脑筋,网络上不断的争论到底要不要鼓动“威利”打回去,家长和孩子们也都在自我怀疑还要不要继续做“善良、礼貌”的好孩子。懦弱与善良的界限到底在哪?为什么同是善良,别家孩子就没被欺负,我家“威利”就变成受气包了?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想到当下一句流行语“主要看气质”,气质从哪来?从健康和强壮的体魄、坚定和自信的内心而来。 书里的小猴子“威利”正是这么做的强身健体 + 健康饮食。当他看到镜子里强壮的自己强壮的体魄有了,他更喜欢自己了自信出现了,他昂首挺胸,走上街头,街边的小混混都闻风丧胆,这让他更自信了。这并不只是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效果,我们回想一下生活中最不遭欺负的并不是那群最会打架的,而是那些体格强壮身有正气的孩子。所以,面对欺凌,我们最需要教会孩子的是什么呢?不是强硬还手一个体格不如人、内心又自卑、长期被欺凌的孩子,怎么可能就凭家长三言两语的鼓励就变得一下子敢还手了呢?一味的鼓动孩子还手,一方面会给不敢又不会还手的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会变相给孩子灌输“以暴制暴”思维的嫌疑香港曾做过“校园欺凌”的研究,四成初高中出现欺凌行为的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都有被欺凌的经历。也不是一味忍让在外都一肚子委屈了,爸妈还教让,这不是让是逃避,只会让孩子感觉更无所依靠:连爸妈都叫我让,我还能怎么办呢?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有些“被欺负”的孩子其实是被家长引导出来的:有时孩子们只是互相闹着玩玩,过会就一笑而过了,但有些家长一见自家孩子磕着碰着了就大呼小叫,时不时就问孩子“今天有人欺负你吗”,这样反而给孩子强加了一些心理暗示:自己是被欺负了,自己是弱者。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强大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