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安全防护_第1页
护士安全防护_第2页
护士安全防护_第3页
护士安全防护_第4页
护士安全防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护士安全防护,护士职业危害分类,生物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心理社会危害,生物危害: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生物危害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为重要。,化学危害:指抗肿瘤药和消毒剂所致。抗肿瘤药:为细胞毒剂,毒副作用主要对骨髓抑制和影响生殖系统。孕期接触可致畸。消毒剂:具有刺激性,有些可致癌。,物理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害和物理刺激。运动功能性损害:典型的表现为腰背痛。物理刺激:主要有电磁波和射线对人体的刺激。,心理社会危害:主要有工作压力、负荷过重,频繁的翻班,来自患者和家属的压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定义:指一类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20多种疾病。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1924年 第一例针刺伤感染白喉1949年 第一例输血针刺伤感染肝炎1984年 第一例医务人员针刺伤感染HIV,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1998年 首届护士健康与安全大会 美国为了关爱患者,护士应当关爱自己2000年以护士健康与安全为主题的亚洲论坛 日本重视护士工作中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优良的工作环境 =优质的护理照顾 世界护士会2007年国际护士节主题,流行现状,乙型肝炎1、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2、HBV携带者1.2亿,乙肝现患率2800万。3、 HBV在外环境中有较强的抵抗力,通过环境因素或医护操作,传播容易实现。,艾滋病HIV感染处于增长期。估计HIV感染:100万 登记HIV感染84万登记AIDS例数8万AIDS死亡病例15万每年增加感染比例30%性传播变成主要途径,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度 取决于传染病流行程度 山雨欲来风满楼,传播方式职业暴露: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关系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情况称为职业暴露。途径: 皮肤刺伤 黏膜接触 皮肤接触,卫生部2004年6月1日颁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二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职业暴露感染成立,刺伤相关因素: 刺伤深度 接触血量 器件种类 时间长短 病人相关因素: 血液中病毒浓度 疾病阶段,医务人员相关因素: 健康状况 接触频率 伤口处理 免疫措施,国外针刺伤的流行概况(美国CDC),每年100万次的针刺伤,有100200名医务人员死于乙肝病毒感染20年内,57例感染HIV,其中48例针刺伤引起,数名感染者发病死亡1891例针刺伤中,护士63%,医生14%感染危险性依次排列:护士、妇产科医生、外科医生、牙科医生等医院工作人员肝炎患病率比居民高4倍,国内护士针刺伤的流行概况(部分区域),三甲医院中护士,1年中发生针刺伤约83%长沙几大医院441名护士1年内针刺伤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3次,调查显示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注射、抽血静脉穿刺等操作时,病人突然移动取下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时拔针时,试图撕掉胶布时拔针后,将裸露的针头拿到集中处理处分离针头和针管时将针头重新插入针套时折弯针头等手工毁型处理时剪断输液针头时整理侵入性操作物品时如胸穿、骨穿后初步浸泡消毒捞起时集中装入塑料袋运送途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概括,一、暴露方式主要是经皮损伤和黏膜暴露。其中经皮损伤占80以上。二、护士是职业暴露最高危的人群 发生率:国外 5289.4 国内 80.693.3,三、发生的场所 与工作紧张度和劳动强度有关: 由高到低依次是急诊室、监护室、外科、产科、整形科 与经常接触或处理血液体液有关: 如产房、血透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四、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美国 57例41操作后 35操作中 20处理用物北京地坛 7例4例操作中 1例配合操作中 3例处理用物操作后处理用物最易发生,五、与暴露发生密切相关的器材与防护设施1、针刺伤发生可能因为设备而不是粗心 美国 62空心针头 15缝合针 17玻璃类物品 6其他锐器 中国:79针头2、手套:戴手套针刺伤后,接触血量可减少50。,六、个人因素:注册护士和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低低工龄护士比高工工龄护士发生率高(约占2135),职业暴露的危害 1.针头及锐器刺伤:感染率: HIV 0.1 0.3% HCV 1.8% HBV 0.004ml血液即可感染 (HBeAg+感染率6080%),2、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液:眼鼻、口腔黏膜暴露污染感染率: HIV 0.1%皮肤暴露感染率: HIV 0/2712 HBV630%3、心理压力,防范措施,1、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 在基护教学中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新护士常规岗前培训 更新观念 改变操作习惯2、摆正经济核算与职业安全的关系 充裕的护士比 提供丰富防护用品,3、创造绿色工作环境 无针连接系统 安全装置产品4、应用操作指南,降低刺伤事故 用过的针立即放入利器盒、利器盒随手可放 不要弯曲、毁损针头 禁止回套针头、必要时单手回套 躁动病人操作请他人配合 利器盒使用至34 操作结束后脱手套,5、乙肝疫苗接种。,强化推广标准预防,医院隔离技术1970年美国CDC定为7种美国CDC1985年提出普遍预防隔离1987年又提出体内物质隔离1995年美国CDC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形成了标准预防1999年引入我国2000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明确规定实施标准预防,三个基本概念:隔离对象:所有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均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隔离措施: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而建立,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主要内容,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后;执行无菌技术前后;接触患者伤口后;发食物、药物及注射前;进出隔离室、接触不同患者间;脱手套后。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洗手。当接触传染性病人分泌物后,要进行消毒性洗手。,手套: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两病人间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使用。接触不同病种病人应更换隔离衣。脱去隔离衣应立即洗手。可重复使用的设备: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污染时,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物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及时处理并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清洁干净和适当消毒灭菌。,环境控制:应制定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置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被服:污染的被服类物品应及时袋装处理,防止皮肤、黏膜暴露污染衣物及污染环境。,职业安全防护:用过的针头禁止回套针头帽,应及时弃于利器盒,利器盒应放在方便使用的地方。有血液洒出容器时,要戴上手套,用干纸巾吸干丢入专用容器,局部用消毒液消毒。在需要口对口呼吸的区域,应备有可替代的复苏设备(简易呼吸器),并应将复苏设备袋装备用。隔离室:将可能污染环境的病人进行隔离。,执行标准预防的二个关键点:建立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具有传染性的观念洗手,意外暴露后的处理原则,(一)现场处理:1、血液、体液溅到,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针刺伤后,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伤口,排出血液,再用流动清水冲洗。3、碘酒、酒精消毒伤口。,(二)报告:部门负责人、院感中心(三)风险评估:查看患者化验结果,弄清感染源。发生HIV职业暴露后,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受伤医务人员抽血化验,(四)分类处理:HBV:1、医务人员HBsAg(+)或抗HBs(+)或抗HBc(+)处理:不需注射HBIG或乙肝疫苗2、医务人员HBsAg(-)或抗HBs(-)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