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_第1页
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_第2页
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_第3页
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_第4页
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奥瑟.叔本华(1788-1860)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乃至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他的主要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句话,既是叔本华主要哲学著作的书名,又是他的全部哲学观点的出发点。叔本华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表象世界,这是无需论证的。我们看到的太阳、山川河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们的存在不过是因为它们作为我的感觉而形成的表象。表象世界就是现象世界,是主体-客体的结构,一半是事物本身给予我们的感觉材料,一半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世界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主体而存在的性质。离开观察者被观察物本身是不存在的。心理的、非生物的、非理性的自我是一种盲目的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即生存意志。这种求生存的意志就是自我的本质。人的躯体是自我生存意志的表现并受其支配,身体的行为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同时,人的各种器官也是自我的生存意志的外化和创造物。动物的弱肉强食和本能、植物的适应环境、无机物的反应活动,都不过是生存意志的表露,都是意志以盲目的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意志是主人,理性是奴仆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本体论观点,是建立在他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根据,才能达到对生存意志的认识。认识或把握生存意志只能依靠生存意志本身,即依靠意志的自我反省、内省、自我体验。这种非理性的直觉,是无需理性思维的直接领悟。人们在亲切的观察中,自失于现象之中,人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主客体都消失了,达到了忘物忘我的境地,理性被超越了,认识在时空之外达到了对本质、对真理的把握。叔本华认为,理性是驯服地为意志服务的工具,它的任务就是意志的根本要求-生存。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活动主宰和胜于人的理性,它支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他把理性和科学限定在认识现象世界的范围和作为意志工具的作用之中。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智力越发达,痛苦也就愈深重。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人生是苦难的,每个个人在这场悲剧中都是命中注定的悲剧演员。世界是地狱,欲望是罪恶的源泉,人们在苦难中,穷于维持和肯定自己的生存,就会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残暴和自私,牺牲或否定他人的生存,所以利己主义是必然的。叔本华寻找着解脱人生苦难的良方,这就是必须彻底否定生存意志。极端的方式是不足取的,如:自杀或患神经病,本身就是不满足的一种行动,只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更大的痛苦。真正可取的方式是意志转向,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对一切事物保持一种内心的冷漠。意志转向的第一个途径是从事纯学术的哲学沉思,这种理智的活动可以暂时限制、缓和、镇静、洗涤意志和欲望,但不能消灭痛苦。第二个途径是从事纯艺术的创造,凭借直觉以体验意志,达到主体自失于观审之中,自我与对象合一的暂时的无我境界,忘却物质利益,摆脱欲望的奴役。以上两种途径只有少数天才才能达到。第三种途径是树立道德上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个人通过沉思世界的邪恶、一切欲望的无益以及个人生存的虚幻从自私的意志中解脱出来;同时,由他人推及自己,感受别人的烦恼犹如自己的烦恼。第四种途径是达到宗教境界,走禁欲之路才是最普遍、最有效的永久解脱之路。禁欲主义的实际行动,必须以直观认识为先导,从自愿放弃一切欲望开始,通过甘于痛苦,达到死亡寂灭,即永久的无我境地。对生存意志的彻底否定,一切意欲就彻底泯灭了,绝无所求,无所求就无所缺乏,也就无所谓痛苦与苦难了。生存意志的客体性随着自愿的否定,意志的放弃,主客体的取消,意志没有了,表象没有了,世界就是一个无。叔本华就是这样从悲观主义通过禁欲主义而走向了虚无主义。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哲学家。他继承、改造并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把生存意志的消极悲观主义改造为权力意志的积极行动主义。追求权力意志和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两个基本观点贯穿于他的全部哲学之中。他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1884)、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体系论(1887)、权力意志论(1889-1895)。他离经叛道的一生,确实地提出并解答了人类社会向哲学家提出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使他的哲学不可避免地对以后的哲学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近百年来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尼采在肯定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基础上,将它进一步解释为“权力意志”,即一种支配、控制周围环境,应用统治和占有的权力进行创造的本能。生命意志就是谋求支配事物和他人的权力意志,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权力意志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是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是纯粹的流变和永恒的回流、永远的轮回。它永远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在它的盲目冲撞中,世界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循环的力”,历史只不过“不差毫厘的重演”着,没有确定的未来目标。在这种永恒的轮回中,尼采追求的是一种以下降求得上升、以痛苦求得快乐、以毁灭求得新生的悲剧观。他在充分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的基础上,认为一个不变的世界并不是人们的幸运,因此,就必须对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行否定,“要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强调人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不断的自我扩张和相互冲撞,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所以“人性恶”,人都是利己的。生命的基础就是粗野的利己主义:侵略和防御。一切道德上的是非、善恶都要以权力意志为衡量的标准。而旧道德提倡的爱安稳、爱和平、与世无争、不求进取、乐天知命、自我牺牲,都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阻碍人向上升进,它抑制了权力意志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尼采在冷酷的推倒一切传统价值的时候,把自己作为“杀死上帝的凶手”,反对基督教,他认为基督教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与生命是敌对的,它已经崩溃,应该被抛弃,“上帝死了”,而“超人”出现了。超人就是对传统观念和道德的超越。超人有一种信念,他的存在和意志具有绝对的意义。超人就是动态的生命和人生,是一种永恒不息的征服。同时,尼采在专制倾向的意义上讲,超人是这样一种人:是优秀的民族精华,是从古至今的上等人和英雄中提升出来的新类型的人,是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和最理想的化身,是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新世界的统治者他们全无同情、怜悯之心,只把群众当作用以发挥他们权力意志的工具,心安理得地接受千万人的牺牲。一、生存意志与权力意志无论是叔本华还是尼采都以意志为本体, 都把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 同时又改造了意志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表现之一就是把生存意志改变为权力意志、强力意志。他说: “哪里有生命, 哪里就有意志。但不是生命意志,而是权力意志”, 并进一步指出: “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 追求财产的意志, 追求工具的意志, 追求奴仆(听命者) 和主子的意志, 这是以肉体为例”, “精神的功能就是陶铸的意志, 同化的意志等等”。他还从人的本质在于权力意志之中推论出任何生物的本质都是如此: “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比如生物有机体向周围世界摄取营养, 就是权力意志“占有”、“吞噬”、“征服”、奴役外物的表现。生存、生命的意志是要活, 权力意志的本质是要抉取、获得、扩大、发展权力。这样从仅仅追求生存到进而追求权力, 追求成为强者、支配者、统治者, 显然是一种主体意识高扬、努力向上的表现。鲁迅指出: 人活在世上, “一要生存”、“二要发展”, 谁要阻拦就打倒谁, 推翻谁, 不能说与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本体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二、直觉、真理与价值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 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 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区分为三个方面: 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虽有这些共同点, 但在叔、尼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与地位却又各不相同。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 而是理性意义上的。他认为: 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 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 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 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 也不是纯主体的, 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其次, 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 即意志。两相比较, 意志更为根本。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即理性) 的结合, 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他举例说智慧常常从属于欲望, 一个最蠢笨的人, 只要谈论的问题与他的利益密切相关, 他就会变得聪明起来。再如一般人总认为恋爱婚姻是基于理智的选择, 但仅靠理性不足以解释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恋爱和婚姻。更根本的是基于不同的生存意志、情感等等。再次,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意志和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 认识是二者的统一。没有意志, 认识就没有动力, 没有理性, 认识没有了工具。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 认为和意志无关, 更有甚者, 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 竭力加以排除。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 还起参照作用, 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 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最后, 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 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 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在直觉中, 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但却能体验、体认到, “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而只有强烈的意志参与, 才能使人容易进入直觉状态之中。综观以上各点, 叔本华实际上一反传统认识论的发展, 打破理性主义的长期统治, 首次提出认识主体意向性问题, 开辟了主体性研究的新途径,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叔本华注目的重点有别, 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真理观提出质疑, 认为一向被人们奉为神圣的、所谓普遍真理性命题是不存在的。因为传统的真理观是“符合说”, 即人的认识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既然在意志主义看来: 第一, 并不存在着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纯粹自在之物, 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意志的基础上; 第二, 仅仅依靠理智、理性并不能把握对象, 因此所谓普遍有效的真理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托。再则, 所谓真理性命题又都是由人提出来的, 认识和对象是否相符又是由人判定的, 而人和人又各不相同, 因而就不会有所谓公认的真理存在。由此他确认人不应当为求真而牺牲, “真”只应做为价值领域的一部分, 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被价值所取代, 宣称: “唯有我才掌握着真理的准绳, 我是唯一的仲裁者”, “人首先把价值置于事物之中以维护自己”尼采提出: 价值在于前人没有意识到, 人云亦云没有价值。真正的价值表现为“是人所非, 非人所是”。从尼采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它带有鲜明的非理性特征。和叔本华一样,认为尊重理性会迷失自身, 且带来无穷灾难。应当承认他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和迷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但同时又包含有夸大意志, 把人们导向普遍怀疑、否认真理客观性, 直至否认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的另一面。三、人生的痛苦和超人的快乐叔本华和尼采都很重视自己学说中的伦理思想, 用他们的话说: “人们在任何一个有连贯性的哲学探讨中, 总要把其中有关行为的一部分看成整个内容的总结论”。这里的“有关行为的一部分”即伦理观, “整个内容”, 即包括伦理思想在内的本体论、认识论。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认为有关伦理的部分是其实践哲学, 而有关本体论、认识论的部分是其理论哲学, 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这种看法和康德关于“三大批判”的划分及赋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有着某种师承关系。意志主义主张把伦理的基础建立在意志上而不是理性上, 但是因为叔本华和尼采分别赋于意志的具体内容不同, 因而在伦理观上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系列分歧。叔本华伦理观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个“悲”字, 即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伦理观或人生观, 说得具体些:11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 到了这个阶段, 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即理智。有了理智和个性, 人就不可避免地处于意志和理智的矛盾中。叔氏意志的中心是生命意志或生存意志, 为了活得好, 生存得舒适, 人才分化出并紧紧依靠理智。而理智一出现, 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非理性的意志迟早要破灭, 这对人说来不能不是一种痛苦。和人相比, 动物没有这种自我意识, 自然也就没有这种痛苦。而这种痛苦就构成了人的悲剧。当然, 除意志之外, 人还怀有希望, 抱有理想。但是希望和理想对于痛苦的缓解好象投食于乞丐,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过来,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如果没有了痛苦, 反倒没有了支撑, 没有了动力。希望完全实现了, 人反而感到无聊。由此出发他提出人生好象是钟摆, 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摆动。除此之外, 人还有另一种痛苦, 这是由个人意志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意志间的盲目冲动导致争端, 其结果也必然给人带来痛苦, 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就是典型例证。21 痛苦来自于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对意志的肯定有三个等级, 与此相对应有三种不同程度的痛苦。(1) 性的冲动, 是最坚决、最强烈的生命、生存意志的肯定。性冲动的本质是宣告个体的死亡而种族却要生存、延续下去, 因此性的活动是在种族的意义上肯定生命意志。(2) 人做为个人存在的痛苦。人有了意识就自然地、本能地把自己看成宇宙中心, 并常常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毁灭一切, 这就是利己心理。利己的实质就是要用为他人服务的他人的身体为自己服务。每个人的身体为每个人的意志服务是合于“义”的行为, 而使他人的身体为自己的意志服务则是“不义”。不义的典型表现是人吃人。每个人当没有外力阻拦的时候都可能做出非义之举, 这就是人性恶的方面。正因为每个人的本性中有恶的方面, 才要有法。法虽然能遏止恶的行为发生, 但_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恶, 从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痛苦。恶还不是肯定生命意志的最高形式, 在它的上面还有恶演化成的恶毒和残忍。(3) 恶毒和残忍与恶有区别, 在恶中做恶的目的是为了自己; 而到了恶毒残忍的地步, 损人不再是利己的手段, 损人本身就是目的, 如复仇。人们直接欣赏、享受加在仇人身上的痛苦。这时肯定的是那种已经失去理智的、破坏性的意志。在叔本华看来, 残忍恶毒在某种意义上的更能体现人的意志, 并认为对生命、生存意志肯定得越强烈, 所遭遇的痛苦也就越大。31 解除痛苦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这种否定也分三个等级:(1) 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 是否定生命、生存意志的第一步;(2) 自愿造成的贫穷。这种贫穷不是偶然产生的、贫穷自身就是目的。他将欣然地接受任何损失、任何羞辱, 即欣然地站到自己意志所向的任何一个敌对方面去, 这样个人之间的冲突就可以缓解了, 由此而引起的痛苦也就随之消除了; (3) 最高的否定就是否定自己摄取营养的意志, 近似于佛教中的涅般木, 涅般木不等于自杀。自杀是强烈的意志得不到实现, 而又不肯放弃这个意志, 从而通过一种极端的手段肯定意志,因此自杀是痛苦的。涅般木 则是主动地放弃自己意志的表现, “随着自愿的否定, 意志的放弃,则所有那些现象都取消了”, 这就意味着任何痛苦随着也就烟消云散了。与叔本华不同, 尼采既然认为世界的本体、动力不是生存意志而是权力意志, 因而他提出伦理的基础不是对人生痛苦的同情而是超越。11 他认为人生的目标不仅为生存而生存, 为活着而活着, 而是要成为“超人”。“因为一切生物至今为止都创造出某种超出自己的东西, 而你们(指人) 甘愿成为这种伟大潮流的落伍者吗?”,“人是关于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桥梁而非一个目的”。由此他给人确定的目标是努力成为超人。这种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和整个近代哲学发展的方向相背的。因为后者是竭力提高人的地位, 把人由手段提高到目的, 而尼采却反其道而行之, 重新把人降低为达到超人的“桥梁”、手段。并坚持认为“超人”才应该是人类崇拜和追求的目标。21 用对超人的追求代替对上帝的膜拜把超人做为人生的目标, 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对待上帝的问题。因为在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中上帝才是至高无上的。关于这一点, 尼采和他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不同, 他不是简单认为上帝不存在, 而认为虽然存在, 但却“被我杀死了”, 并提出人类在不成熟时崇拜上帝是可以理解的, 但当人类成熟时, 再相信上帝就无法生存了, 因此就要“杀死上帝”, 即使这是一种充满罪恶感的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