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的。当时,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各种政治势力都在重新思考、探索中国的出路问题。中国要不要继续革命?要继续革命,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这些问题都归结到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1927年前后,斯大林曾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问题有过许多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论断,指出中国是“受国际帝国主义牵制的半殖民地”,军阀、官僚的封建残余“是中国国内的压迫的主要形式”。“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封建残余的斗争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结合”。托洛茨基、拉狄克等则断言资本主义关系在中国已“无条件的占优势和占直接的统治地位”,中国“已发展到资本主义国家了”。因此,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过去,再次爆发的革命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内关于中国问题的争论,直接影响到中国。托陈取消派公开宣传托洛茨基的错误观点,反对中共六大的路线。1929年8月5日,陈独秀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说,经过1925年至1927年革命,“资产阶级得了胜利,在政治上对各阶级取得了优越地位”,而“封建残余在这一大转变时期中,受了最后打击”,已经“变成残余势力之残余”。中国社会已是资本主义占优势并将持续和平发展的社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结,无产阶级只有等到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国民党御用文人陶希圣等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出于反革命目的,也极力鼓吹与托派类似的观点。陶希圣在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社会?一文中,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封建社会的构造,其庞大的身分阶级不是封建领主,而是以政治力量执行土地所有权并保障其身分的信仰的士大夫阶级”。顾孟余认为中国社会是“封建思想所支配的初期资本主义”。梅思平则断定中国社会“完全是一商业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歪曲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否定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1930年春,李立三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一文,批驳了托派的观点,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阐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4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通过创造社主办的新思潮杂志出刊“中国经济研究专号”,发表潘东周的中国经济的性质、王学文的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前途等文章,批判托派和“新生命派”的观点。他们以新思潮为主要阵地,被称之为“新思潮派”,成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马克思主义阵营的代表。论战的另一方则是以托派严灵峰、任曙为代表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7月,托派创办动力杂志。严灵峰在这个刊物上先后发表中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还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再论中国经济问题等文。之后,他又出版中国经济问题研究、追击与反攻等书。1931年1月,任曙出版中国经济研究绪论。严、任之间虽有意见分歧,但都一致认为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反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主张。因为他们以动力为主要阵地,被称之为“动力派”。与此同时,读书杂志等刊物也纷纷发表争论文章。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全面展开。这次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究竟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一、关于帝国主义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关系;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三、关于封建势力在中国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托派认为,封建经济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自帝国主义入侵以来,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崩溃,商品经济已经“深入并支配了全国穷乡僻壤”,资本主义关系已占领导的地位。他们否认帝国主义有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认为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的发展,要“绝对”的破坏封建势力和关系,促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进化的过程。他们抹煞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事实,认为帝国主义“也推动了和加紧了农业经济踏进资本主义的领域”。中国土地的问题,主要的已不是封建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的关系”。为了回击托派的猖狂反扑,共产党人和进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布尔什维克、读书杂志、中国经济等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刘梦云(张闻天)的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刘苏华的唯物辩证法与严灵峰等。他们批驳了托派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的谬误,指出商品经济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性质,“在有阶级的社会中间,离开剥削关系与阶级关系,就没有法子了解这一社会的经济性质”。“商品经济的社会,决不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他们阐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三者的关系,指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中国造成了些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关系勾结着,用一切力量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使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要使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变成它的附庸”。他们分析了农村经济的现状,指出封建半封建关系仍占据着农业经济的优势。“现在中国农村租佃制度下的剥削关系,是封建式的剥削关系”。要打破这种封建剥削关系,必须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根据上述分析,他们得出结论:中国社会的现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实在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一个半殖民地的封建的经济”。因此,“只有在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及肃清中国封建势力以后,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必然联系到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探求。因此,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开展不久,又发生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1931年5月,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开辟“中国社会史论战”专栏。从同年8月至1933年4月,相继出版了4辑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汇集了各种观点的有代表性的论著。这样,中国社会史论战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交叉进行,达到高潮。这场论战涉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集中反映在三个问题上:一、“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二、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否存在着共同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新生命派”的陶希圣、梅思平等和托派李季、杜畏之等,既否认中国历史上有过奴隶制社会,又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为时短暂,而且早已瓦解,并且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插入一个“先资本主义社会”或“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者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各种伪马克思主义观点,揭露了他们歪曲中国社会历史的实质,就是假借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的”词句来鼓吹历史发展的多元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否认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存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以所谓“先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主义”论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论战中,以郭沫若、吕振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批驳了违反中国实际的种种错误观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早肯定中国历史上有奴隶制社会存在的是郭沫若。他在1930年3月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根据甲骨卜辞、青铜铭文和各种古代文献,把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西周以前是原始共产社会,西周是奴隶社会,东周以后,特别是秦以后进入封建社会。1934年至1936年间,吕振羽出版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著作。他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对中国原始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探索,理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认为夏以前是原始共产社会,殷代是奴隶社会,周代为初期封建社会,由秦到鸦片战争前为变种的(亦即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肯定中国社会有过奴隶制存在的还有翦伯赞、邓云特(邓拓)等。尽管他们对历史上某些朝代的社会性质的看法有所不同,分析和论述中国社会史问题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他们都一致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性和真确性,说明“中国社会发展的法则,也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并没有什么本质的特殊”。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肯定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七课 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 在三十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发生过数次重大争论。首先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国民革命夭折后,受苏俄的影响,中国出现两种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一种是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问题,代表人物为潘东周和王学文,1930年在新思潮上发表文章阐述这种观点,而任曙和严灵峰则在动力杂志发表文章,进行反驳。动力派认为,帝国主义对中国封建势力的关系是绝对破坏论,即:帝国主义所代表的资本主义,与封建的经济制度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绝对要破坏封建势力和关系,促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新思潮派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帝国主义的入侵,虽然打破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长,但帝国主义与封建关系的勾结,则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则有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可以适用于中国,即中国也像马克思所说的,经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是社会经济形态向前发展时必然经过的几个时代。而国民党改组派陶希圣、托派李季等人,则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奴隶制时代,也就是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由此而对中国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改组派和托派大多数成员,认为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认为从秦汉到鸦片战争,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阶段,鸦片战争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争论,有一定的学术性,但更具有尖锐的政治斗争色彩。通过论争,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其次则有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1935年1月,上海的10名教授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认为中国在文化的领域里已经消失,对于欧美文化,吸收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但需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全盘承受,连渣滓也吸收过来。他们要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吸收欧美文化,实质上是清朝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对这种观点,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根本不如西洋文化,又不合于现代化环境与趋势,故不得不彻底全盘西化。中国的文化若不西化而侈谈“创造”,是大言不惭。只有全盘西化,借西方文化的清新空气,才能打掉中国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中国才有希望。本位文化论和全盘西化论之争,一方是要守住中国的本位和传统,一方是要把本位和传统洗涤干净;一方是要防止外来文化在中国取得最后胜利,一方是要全盘西化和充分世界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探讨了中西文化的优劣得失,重点在于检讨过去。30年代中期的文化之争,则是探讨在中国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文化,重点在于展望未来。这次争论虽没有结果,但具有启迪和借鉴的意义。左翼文艺运动及两场论争 三十年代还发生了左翼文艺运动及两场论争。1927年以后,我国文艺界兴起了无产阶级的文艺运动。其代表是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作家,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文学应该以无产者的世界观,战斗的唯物论为背景,表现无产阶级现实生活、意识、心理和感情。但他们存在着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化的成就,对鲁迅、茅盾、叶圣陶等作家一律加以否定。鲁迅认为当时并不是争论无产阶级文学问题的时候,而是充分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为此鲁迅亲自做翻译工作。创造社、太阳社也大量译载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章,宣传介绍马列主义的作品。通过论争和学习,大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点也有所变化。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逐渐改变了否定一切的偏向,改变了对鲁迅等人的看法。1929年,在上海党组织的指示下,一些党员作家开始与鲁迅联系,酝酿成立统一的左翼组织。1930年2月,在鲁迅等人的邀集下,论战双方召开了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的任务的论讨会,3月2日,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及其他左翼文艺工作者在上海开会,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认为文学应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要素,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文艺应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同时也要反对小资产阶级。左联成立后,又有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等相继成立,它们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篷蓬勃勃的左翼文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许多作家提出了抗日救亡的口号,左联党团书记周扬在19341936年间提出“国防文学”口号,认为“国防文学”就是号召各种阶层、各种派别的作家都站在民族的统一战线上,为制作与民族革命有关的艺术作品而共同努力。而鲁迅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让胡风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认为应该说明劳苦大众的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一致,说明在民族革命战争中谁是组织者,谁是克敌的主要力量,谁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民族奸细。由此引起了“两个口号”的争论。尽管双方观点有所不同,但都要求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日,各派作家巴金等人共同发表宣言,号召全国文学界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同时要求国民党政府开放人民言论自由。这篇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新启蒙运动1936年9月,中共北方局的宣传部长陈伯达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文化界发动了一场“新启蒙运动”。陈伯达在上海发表文章,认为30年代中期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以来,尊孔读经的思想成为敌人和汉奸愚昧人民的工具,因此应该继续批判中国旧传统、旧思想、旧宗教,发动大规模的新启蒙运动。1937年五四运动18周年时,北平许多报刊纪念五四,重新认识五四的价值,阐发新启蒙运动的意义。右翼学者杨立奎发表文章并通电全国,攻击新启蒙运动反对礼教是狂悖荒谬和灭伦丧德,提倡新启蒙的学者予以反驳,顿时展开了一场争论,引起北方文化界的注意。周扬、何干之、艾思奇等人经过讨论,写成现阶段的中国思想运动一文,表示思想界的团结,亦足以打破钳制,更可以迅速地肃清一切不利于民族的思想,启发民智,唤醒民众,早入真理和光明的大道,认为思想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封建和奴化思想,反对公式主义和教义化,提倡认真研究的精神,开展批判的思想,反对思想自由的压迫。新启蒙运动继承了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并反映出当时人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共同对敌,振兴民族,既要强化民族传统,又要批判传统思想。新启蒙运动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但它启迪了文化思想界,为全民族的抗日救亡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文献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同时也有多种西方思想学派传入中国,不同的思想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必然出现不同的意见,由此引起了三次大争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第一次思想论争。实验主义(又称实用主义)从1919到1921年在中国风行一时,这种思想反对社会革命,主张点滴的进化和改良。胡适是实用主义的重要代表, 1919年7月,他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要人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主张应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不要高谈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必须结合,改造社会必须“根本解决”,才能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此后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6字主张,认为改造“文明”应“一点一滴的”完成。李大钊则发表文章论证“新思想”的发生,是由“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决定的,这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延续。 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 论整理国故与再造文明 李大钊与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思想辩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是高谈主义还是研究问题,而在于谈什么主义?用什么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是社会改良思想与社会革命思想的争论。这一争论意义在于: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求得根本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这是第二次思想论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社会主义的辨别能力,已大大提高。当张东荪、梁启超等人以“社会主义”名义宣扬改良主义时,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 梁启超文集 1919年9月,张东荪等人创办了解放与改造杂志(后名改造),宣扬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 1920年3月,梁启超创办讲学社,聘请英国学者罗素来华讲学,批评十月革命和苏俄政府,反对阶级斗争,宣扬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他说中国不可立即实行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只适用实业已发达的国家,而不适用于实业未发达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随后张东荪、吴稚晖等人发挥罗素的观点,声称救中国只有一条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通信java面试题及答案
- 消化内科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6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大专阿语考试题及答案
- 校车安全操作培训内容
- 浙江初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家电公司拓展训练组织规定
- 2026届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
- 保安理论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保安理论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高考生物甘肃卷试题答案解读及备考指导(精校打印)
- WST856-2025安全注射标准解读
- 2025年国有企业管理岗竞聘笔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医美项目规划方案(3篇)
- 2025年全国反诈骗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 IATF16949中英文对照版2025-10-13新版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2025秋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Unit 1 全单元听力材料文本及翻译
- 急性胰腺炎护理小讲课
- 电站安全急救课件
- 新型医药销售外包(CSO)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