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袁行霈版_第1页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袁行霈版_第2页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袁行霈版_第3页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袁行霈版_第4页
古代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笔记整编-袁行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先秦、秦汉文学笔记整编绪 论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两种基本的分期方法:1、依朝代分: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2、依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文学、奴隶社会文学、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的文学 袁先生的“三古七段”说: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五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分期1、古朴时期(先秦:文、史、哲浑一未分)2、朦胧时期(两汉:文学意识萌动,纯文学形式出现)3、觉醒时期(建安至初唐:清醒的文学意识出现,理论产生)4、纯熟时期(中唐至宋末:传统诗文臻于颠峰)5、维新时期(元、明:戏剧、小说称霸文坛)6、挣扎时期(明末清:传统文体全面兴而复衰)一、先秦文学的三期五块: 1、神话时代:神话 2、诗歌时代:诗经、九歌 3、散文时代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辞赋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形态:1、诗与歌舞合一(三百篇皆为乐歌,诗没有独立的地位)2、 文、史、哲合一(文学、历史、哲学处于同一体中,混而未分)3、 同门创作彼此合一(诸子书多由师徒或同门共同纂辑,不分彼此)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之关系:1、 礼乐文化与诗经(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2、 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是史官文化的产物)3、 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诸子是百家争鸣的产物)4、 楚文化与楚辞(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讲:神话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重难点问题1、 什么是神话?神话是怎产生的?2、 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有哪些?有哪些新的整理成果?4、中国神话的特色如何?展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神秘感敬畏感控制欲)二、神话有何功能?1、维系人群的社会性(保持社会习俗、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加强群体的亲和力(氏族内部血缘锁链上的联系);3、宣泄不安的情绪(通过幻想达成心态的平衡)。三、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1、解释性神话: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四、中国神话的基本特色:1、题材上: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与灾难有关)2、内容上: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3、思想上: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4、风格上: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海、移山等)五、神话所体现的民族基本精神:1、 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大公无私等)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六、中国神话的价值意义1、认识价值(对于民族远古生活、历史及意识、情感、精神、性格等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2、审美价值(神秘、浪漫、雄奇的艺术之宫) 3、精神价值(民族精神的鼓舞作用)4、借鉴价值(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八、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 素材影响(不少戏剧、小说取材于神话)2、 艺术影响(思维方法、表现手法、意象原型等对后世诗歌及小说、戏剧的影响)第二讲:诗经(课外延伸:文明古国之诗: 埃及亡灵书(宗教性诗集,前14世纪) 巴比伦吉尔加美什史诗(前18世纪) 印度梨俱吠陀(前11世纪) 希腊荷马史诗(前7世纪) 中国诗经(前6世纪)本课重点: 1、诗经的性质 2、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 3、诗经的结集 4、春秋间诗经的功用 5、诗经的流传、传授一、诗经的性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共分风、雅、颂三部。其中“风”诗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 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40篇。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民族的情感世界,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诗经诗篇所产生的地域,大略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及湖北、安徽北部等地。其时代大多难考,大略言之,商颂是商代的诗,周颂是西周初期诗,大雅大部分产生在西周中期,小雅大多产生于西周晚期,国风中的大部分产生在东周。诗经各篇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总地看来,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出自民间,少部分是贵族制作;大雅与颂都是贵族的作品。三、诗经的结集:“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四、春秋间的用诗: A、典礼仪式,演奏诗乐B、交际场合,赋诗言志C、交谈辨说,引诗明理 五、诗经的分类: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也有人认为应分为南、风、雅、颂四类。“风”是“乐调”的意思,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六、诗经的内容: 1、婚恋诗2、怨刺诗3、劳作诗4、颂赞诗5、燕乐诗 6、其它1、婚恋诗:(1)单思的忧伤(汉广、蒹葭 )(2)暂别的相思(大车、子衿) (3)久别的思念( 伯兮、君子于役 ) (4)热恋的欢乐(野有死麕、溱洧) (5)失恋的痛苦(江有汜、狡童) (6)男女情笃之乐(女曰鸡鸣、有女同车) (7)夫妻失欢之悲( 氓、谷风 ) (8)爱情受阻之苦(鄘柏舟、将仲子) (9)婚嫁之歌( 关雎、桃夭) (10)其它(椒聊、淇澳、新台等) (了解即可)2、怨刺诗:(1)政治讽谕诗(正月、十月之交等);(2)感叹身世诗(北山、北门等)(3)怨恨劳役(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4)斥责丑行(新台、南山、相鼠等)。 3、劳作诗(1)田猎诗(卢令、大叔于田等);(2)畜牧诗(无羊、驺虞等);(3)农事诗(七月、大田等);(4)采集诗(芣苢、采葛等)。 4、颂赞诗(1).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緜、皇矣等);(2).祝福诗(天保、南有樛木、南山有台等);(3).庆贺诗(斯干、丰年、閟宫等);(4).赠答诗(有客、崧高、烝民、韩奕等);(5).功德诗(甘棠、江汉、常武等)。七、诗经的艺术特色: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手法的应用。(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3.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与复沓的章法。4.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八、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一) 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抒情性)(二) 铸成了中国诗歌的现实精神;(现实性)(三) 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比兴艺术。(含蓄性)第三讲:历史散文散文时代: 历史散文:纵横时代的民族风采 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一、 中国散文之源:从卜辞到春秋1、中国散文的萌芽:甲骨文、金文。散文的产生是和文字的发展分不开的。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约三千多年。这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而周代金文及周易、尚书中的记事记言文字比甲骨文更完整,并有某些生动的形象描写,这代表了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尚书的性质和内容: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集。原名书,后称尚书或书经。“书”就是著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辞、讲话、文告的。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虞书、夏书共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共28篇。此是今文尚书之数;古文尚书多16篇,但后失传。今所谓古文尚书者,乃后人伪造。除周书外,大多都是是后人的追记,周书则是西周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尚书是记言文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3、春秋的性质与内容: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大事记,相传为孔子所修。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其文字简括、平实、含蓄、严谨。寓褒贬于行文用字之中,故后世称“春秋笔法”。二、左传:1、左传的性质: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与春秋穀梁传、春秋公羊传,同被称为“春秋三传”。所谓“传”就解释“经”的,因为古人认为这三部书都是解释春秋经的,故称“春秋三传”2、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作3、左传的思想倾向: (1)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判断;(2)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3)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4、写作特点:(一)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围绕中心安排材料。(二)刻划了几个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三)出色的外交辞令5、左传的叙事艺术:(1)以时间为线插以交待性倒叙与后话式插叙的情节链条;(2)以因果为系渗以道德化、神秘化因素的叙事结构;如秦晋崤之战87页“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 (3)以对话为主构以戏剧性、故事性的生活场景。 如齐伐楚盟于召陵(作品选59页)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与颍考叔的对话6、左传的写人:(1)统治集团的成员是左传描写的主要对象。重耳、子产等形象较突出。(2)“闪现型”人物的塑造。如武姜等。(3)细节描写是左传写人的主要方法。左传善于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在记事中写人,在写人中记事;描写人物事迹时,特别注意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人物性格与时代的政治标准(“礼”)密切相关,表现出明显的伦理倾向。7、 左传语言艺术(1)叙述语言准确精练,生动而富有色彩,同时因简洁凝练而蕴藉含蓄(2)人物语言表现为人物对话和外交辞令议论之辞,有的委婉从容、陈述厉害,有的辞气激切,语扶风霜,能够抓住矛盾的焦点,从分析厉害入手,说理透辟,用词雅正,是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3)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在修辞方面都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采用生动的俗语、谚语和民谣。8、左传的战争描写一、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记下了丰富的战争实例,力图从中探求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各次大战不同侧面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每次战事成败原因的看法。二、善于抓住战争中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面和情节的描写反映战争全貌。三、重视人在战争中作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三、国语的基本情况与文学成就1、国语的性质 :国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就其性质而言,乃是春秋时各国史料的汇编。所记述的年代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一前440)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2、国语的作者 :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但左传与国语显非出于一人之手。故一般认为,国语则是各国史料汇编3、国语的体例 :与左传的编年述事不同,国语是分国记事,有点类似诗经的国风。全书共21卷,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4、国语的艺术特点: 工于记言,对于事件与人物活动只是评点性交待性的记述。但往往通过人物对话,能凸现出人物的个性。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且有虚构的倾向。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通过厉王弭谤和召公谏弭谤,揭露了厉王的倒行逆施和残酷暴虐;透露出重民反暴的思想倾向。 艺术上有两大特色: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召公的谏词连类取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用比喻表达了召公进步的政治见解。二是语言简劲。如第一段叙述西周末年民不堪命,国人怨谤的黑暗政治状况和厉王的残暴愚蠢及结尾的厉王拒谏,“三年乃流王于彘”,惜墨如金,辞约意丰。(背诵)先秦三部史书之别: 左传主在记事 国语主在记言 国策主在记人四、 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1、战国策的名称、作者及成书 :战国策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之名。西汉成帝时刘向始定其名为战国策。其作者非为一人,当为战国及秦汉之际纵横家所为。后经刘向整理、汇编,得三十三篇。 2、战国策的内容、性质 :战国策主要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一部分。其记事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作为史书,实非上乘;而作为文学读之,则实可认作先秦散文的一个高峰。 3、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1) 崇谋:崇尚策谋。(2)尚士:“抑君扬士”,肯定“士”的价值,否定贵族政权与君主专制。(3)重利:贵利贱义,宣扬“势位富贵”,追求富贵名利。(4)尊时:明时审势,把握有利时机,实现其目的。战国策的积极思想:1、折光式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关系 如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租剥削,而且还反映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人心的向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触龙说赵太后则曲折地反映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败。2、 进一步发展了左传的民本思想赵威后问齐伎提出了“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的观点,”齐策四:“齐宣王见颜躅(zhu)曰:躅前! 躅亦曰:王前!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这和左传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十分接近。3、奉劝统治者居安思危,纳谏进贤,革除弊政邹忌讽齐王纳谏、庄辛说楚襄王等篇,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值得警戒的教训。与此同时,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如魏文侯,赵武灵王、燕昭王等,鞭挞了一些残暴,毒辣、荒淫无耻的统治者如宋康王、齐闵王等。4、歌颂侠义之士不畏强暴,为国家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唐睢不辱使命对唐睢在秦庭上折服气焰薰天的秦王而保全了安陵的那种无所畏惧的胆略和气魄给予高度赞赏。荆轲刺秦王对荆轲嫉恶如仇,重义轻生的壮举慷慨悲歌,备极颂扬。4、战国策的散文艺术:一、 机智灵活的论说方法。如触讋说赵太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如苏秦说齐宣王三、 细致传神的描写技巧。、既注意人物外貌的传神描写,又能剖析揣摩内心活动。、熟练使用旁白和代言法,表现人物的潜意识和个性思维。、采用对照法,把不同环境的不同反映加以比较,更深入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5、战国策的寓言故事:一、动物寓言:主要通过拟人化的方法,把动物的兽性特征与某些人的社会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含蓄地体现某种政见和哲理,自然贴切而意味深长。如鹬蚌相争。二、社会寓言:把社会某一类型人物的愚蠢可笑或异乎寻常的行为用漫画的手法加以夸张,具有典型性,从而寄寓深刻的教育意义。如画蛇添足。三、历史寓言:利用某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行,附会虚构的情节,从而寄寓更深刻的道理。如惊弓之鸟。五、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体例、思想和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二)对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第四讲: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一般指先秦思想家的散文。一、孔子与论语1、孔子其人:孔子,姓孔名丘(前511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一生从事着三项事业,一是政治活动,曾周游列国,志在实现政治抱负;二是教育事业,广收门徒,培养下一代;三是整理古籍,传播传统文化。事见史记孔子世家2、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政治上强调“正名”,行为上强调“克己复礼”,人伦道德上强调“爱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3、孔子的文学主张:(1)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主张文质兼备,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都有很大影响。 4、孔子的主要贡献:孔子的贡献主要在文化方面。他打破了旧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培养了大量人材,并整理保存了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巨大贡献。5、 论语之命名、性质:“论”,即论次编纂之意;“语”则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语”经论纂,故称“论语”。这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主要的文献。6、 论语的作者和成书时代:论语成于多人之手,是孔门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陆续结集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初期,由孔门后学纂辑。7、论语在文学上的特点:(1) 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 (2)在叙事上,善于在简单的对语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二、 墨子的论辩术及其对散文的贡献1、墨子其人:墨子姓墨名翟,鲁人,出身于手工业,精于机械,通晓军事,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记甚略。孙诒让有墨子传略2、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十项内容:兼爱、非攻、尚贤、向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思想的核心则是“兼爱”,而其神髓则是“平等”,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3、墨子其书: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为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有些篇章是讲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原书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墨子学说的4、墨子散文的特点及贡献 4、墨子散文的特点及贡献:(1) 尚实尚质,朴野无华;(2) 逻辑严密,明辨是非;(3) 归纳推理,类喻丛出。贡献:将中国哲理散文推上了论理辩说的道路。在理论文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秦百家争鸣,实是由墨子开始的5、墨子的论辩术:墨子的论辩方法主要是“察类”“明故”。“类”和“故”是墨子首先发现和运用的两个概念。“类”即类别、类比,“故”即原因、理由。“察类”可把握事物的联系性,“明故”可探求事物的因果性。 三、 孟子与其散文艺术1、孟子其人:孟子,姓孟名轲(前370一289),或说字子舆、子车,邹人,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裔,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权威的大师。始而设教,继而游说从政,曾历齐、宋、滕、魏等国2、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 (1)民贵君轻论 (2)仁政说 (3)性善论与良知论3、孟子的文艺思想 :(一)音乐上,提倡“与民同乐”,认为古乐和今乐一样。(二)诗评上,主张“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三)主张“知言”和“养气”4、孟子的美学思想 :(一)肯定人有共同的美感。(二)提出真善美结合的观点。(三)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统一5、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散文以雄辩见长,气势磅薄,感情充沛,辞锋犀利,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欲擒故纵。*代表作之一:齐桓晋文之事(作品选148)*代表作之二: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155)*代表作之三:鱼我所欲也(164)7、 孟子散文的比喻和寓言:(一) 孟子长于比喻东汉赵岐最早指出这一点。 (二) 寓言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常寄寓深切的讽喻教诲意味四、 庄子1、 庄子其人: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蒙人(宋),曾为漆园吏。生活时代约与梁惠王、齐宣 王同时。一生贫困,鄙薄富贵,拒入仕途。为道家学派的大师。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时始封为“南华真人”。传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今存33篇,是庄子与其后学所著。内容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及后学所著。2、 庄子的哲学思想:(1)继承了老子关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并加以发挥(2)把老子朴素辩证法加以发展成相对主义,基本思想是“万物齐一”。(3)人生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发展了老子的“绝圣弃知”3、庄子的美学思想 :(1)“道”同样是庄子美学的核心。(2)肯定合乎“道”的人为艺术,不合乎则抨击和否定。4、庄子的寓言及成就 :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揭露社会风气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虚伪、污秽、鞭挞一切功名利禄的。列御寇“曹商使秦”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则阳“触蛮之战”第二类:表现庄子对理想生势、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礼赞,宣扬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标举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第三类寓言阐发庄子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的平常事借题发挥,寄寓深刻哲理。这一类数量最多,意义最复杂。如“庖丁解牛”、“痀偻承蜩”、“朱评漫学屠龙”、“庄子行于山中5、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一、诡奇怪诞的构思 二、雄奇开阔的意境 三、变幻神奇的笔法 四、异趣横生的语言6、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许多作家受其影响,如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龚自珍等人在人格精神、艺术风格、文学样式等方面加以继承与发展。五、荀子的学说与其散文1、荀子其人: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赵人。他是战国最后的也是年寿最高的大师级学者。韩非、李斯皆其弟子。他生于赵,游于齐、秦,仕于楚,曾为兰陵令,后终老于兰陵令。有荀子一书,今传32篇。2、荀子的思想 :(1)在天道观方面,主张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自身规律,不因统治者善恶而改变;着重指出人定胜天思想;(2)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恶” ;(3)在社会观方面,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并称;(4)在文学艺术问题上,强调”言必当理”,内容形式并重。3、荀子的议论散文特点:1、 论旨明确、绵密、严谨是荀子散文的显著特色;2、 富于文采,讲究修辞是荀子议论散文的又一大特色; 4、荀子一书中的文学体裁 :荀子中主要的是论理文。此外还有赋和诗,象赋篇就收有五篇咏物小赋。这是我国最早的以赋命名的文字。篇后附有诡诗,是杂言体。此外有成相篇,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写成的政治诗,有人认为是我国鼓词之祖五、 韩非子的思想与散文1、 韩非其人其书 :韩非为韩国诸公子,荀子弟子,喜好刑名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后使秦,为李斯所害。有韩非子五十五篇。其中大部分为韩非自著,亦有他人作品杂入。 2、 韩非的思想:(1)以法为核心、以术、势为羽翼的政治观;(2)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客观规律的哲学观;(3)社会历史是不断进化的;(4)重质轻文、强调实用,反对雕饰的文艺观。 3、韩非子的散文:韩非子的文章,大部分是政论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长篇政论,有短篇杂文,驳难式史论,纲目体的经说,以及问答体、书信体等等。它们既吸收了诸子散文的经验,又具有韩非自己的特色。五蠹集中表现了韩非的社会政治观点,有专断峻刻的作风说难专门研究游说之术的论文,有分析缜密,论证严谨的特点。孤愤主要写有治国才能的法术之士与窃据要位的重臣的矛盾4、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到韩非手里,开始有系统的整理收集,并分门别类编辑成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便是。其寓言故事最精彩的首先是那些嘲笑愚人的滑稽故事和带有箴诫性的民间传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滥竽充数扁鹊见蔡桓公5、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贡献 :(1)确立了中国说理文的体制与形象化的说理方式;(2)寓言与对话的大量应用,对中国小说的形成,以及对中国小说以对话写人物心理的写作方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诸子散文成为后世文章渊薮,影响着后世散文家的思想与创作风格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 楚辞的产生背景:1、历史背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2、政治背景:没有北方那样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3、文化背景:楚文化是在楚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之中形成的,因而这种文化虽有中原主流文化影响的痕迹,但更多地保存了其地方特色。(1) “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语言、音乐、绘画等,皆异于中原;(3)服饰、官制亦与中原不同。因此,楚文化中蕴含着较强的个体意识,充沛的感情,奇幻的表现艺术。二、 楚辞的形成:1、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2、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1) 楚辞的概念:按其名称来说,是指楚地的歌辞。它是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因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因此被称作“楚辞”。(2) 楚辞的主要文体特点:首先,它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艺所谓“楚歌”、“楚声”有直接的关系;其次,也受到了楚地民间巫歌的影响;此外也受到了四言的诗经与战国纵横家散文作品的影响。主要特点: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三、屈原生平:1、屈原名平,字原,楚贵族,楚王同姓。曾任左徒与三闾大夫之职。政治上曾经历过“任”、“疏”、“放”、“迁”四个过程。事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的人格: (1)独立不迁的人格 (2)横而不流的品性 (3)忠于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四、屈原的主要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大略包括离骚、天问、九章(9篇)、九歌(11篇)、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中卜居、渔父、远游三篇,后人多疑非屈子之作。九章中的部分作分,也有可能是后模拟之作1、九章的内容: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一般认为,橘颂是早期作品,其余是在流放中所作。这些诗多是离实之辞,记述了屈原流放期间的经历与感情、思想。2、九歌的内容: 九歌共十篇,是一组祭神曲,所祭诸神分别是:天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司命之神(大司命、少司命)、河神(河伯)、山神(山鬼)、为国陈亡之魂(国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3、离骚解读:(1)基本内容: 表现诗人对实行美政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以及在这一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和苦闷。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诗人对自己斗争历史的回朔,后半部分是对未来道路的探索。(2)离骚的思想内容:l、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2、深厚的爱国情感。3、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3)离骚的艺术特色:1、形象上:离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它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无限的感召力。2、风格上:离骚创造了一个极富幻想的神话浪漫世界,不仅想象丰富、生动、奇特,而且形象瑰丽、气势雄伟。3、形式上:离骚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吸收了楚地民歌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四言诉传统格式,增加了诗的容量和表现力,同时还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语。 五、屈原对后世影响 1、地位: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他的出现,结束了中国诗歌史上群歌互答的时代,将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作用:屈原以旷世之才,创造了楚辞体诗歌,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而且形成了一种文学流派与浪漫诗风,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3、人格: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真理、志洁行忠、坚持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了中国文人的人格楷模。4、思想:屈原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成就,不仅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楷模,也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文学家的成长。5、艺术:屈原的作品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其铺陈的手法、华丽的辞藻,以及丰富、浪漫的想像,皆为汉赋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屈原之后,楚以辞赋名者有唐勒、景差、宋玉,而尤以宋玉为最名。唐、景之作大多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唐勒简残。列于宋玉名下者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约十三作品。但这些作品存在着真伪问题。只有九辩一篇,学术界公认为宋玉之作。1、九辩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与离骚相比,九辩在艺术上有了明显地进步。 第一、在抒情手法上有了很大的开拓。它能通过对周围环境、自然景物的描写,创造一种气氛、一种意境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第二、在语言上九辩特别善于用一种特殊的词汇,刻画环境与心境,而且简练簋切,给人以深刻的影响。 九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悲秋之作,其对秋风羁旅入木三分的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 论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 西汉文学 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1、汉赋2、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3、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4、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2、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3、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体化4、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壮美。四、秦汉文学的发展态势:第一阶段是“承前发展期”第二阶段为“模仿收缩期”第三阶段为“创变启后期”五、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专制集权的政治环境、兴亡话题和政治忧患意识。2、思想学术因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氛围、经学左右文学的局面、汉代官学与私学、文人角色身份的转变。3、文学因素:风骚传统、战国文风、诗学和楚辞学。 第一讲 秦及西汉散文第1节 李斯与秦代散文1、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二、李斯与谏逐客书写作特色:1、采用铺张手法。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第2节 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1、形式:多为奏、议、疏、策等2、内容:多为发表政见,指陈时弊,也有专门总结秦之教训或劝告侯王不要谋反的。3、艺术上:这些文章都写的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既有战国散文的遗风,也受当今辞赋的影响。一、 贾谊散文简介: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二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论积贮书陈政事书(又称万言书之祖)三是一些杂论。二、 过秦论的艺术特色:1、文章洋洋洒洒,以历史事实为据,以精辟议论作结,有一种令人深思猛醒的艺术效果。2、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以对比手法加以强调,颇具说服力。3、文章排比铺叙,尽力渲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三、论贵粟疏: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艺术特色: 1、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说理透彻。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第3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一、淮南子的文学色彩:1、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2、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二、淮南子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1、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 2、关于审美艺术的创作规律。 总结:淮南子关于美及审美艺术创作的探讨,代表了汉代的美学成就,也明显体现出从先秦向魏晋过渡的特点。三、刘向及其它作家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散文代表作: 新序、 说苑。 东方朔答客难 桓宽盐铁论 扬雄解嘲第四节 抒情议理散文 一、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二、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 三、司马迁与报任安书:结构层次: 1、说明迟迟未回信的原因。 2、具体阐述自己的身残处秽,诉说所 遭受的奇耻大辱。 3、回顾了为李陵辩护而获罪的经过。 4、阐述作者的生死观、荣辱观。 5、说明自己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 6、总收愤叹之意。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次序井然,前后呼应。2、重铺排,重夸张,以酣畅淋漓取胜。又引证了大量的史料,使用了许多比喻手法,从而构成一种不可折服的气势。3、语言富有抒情性。 第五节 汉书与 东汉散文1、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沿袭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2、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书;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第二讲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汉 赋:一、赋的起源:关于赋的起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源说和多元说两大体系。古人论赋,多持一元说,主要有四种观点: 1、谓赋源于诗。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班固。他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2、谓赋源于诗、骚。 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3、谓赋源于诸子杂文及纵横家。4、谓赋源于“不歌而诵”的赋诗传统。 多元论者认为,赋是多种文体、整个文化综合影响的结果。 2、 赋的分类:1、骚体赋:是一种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这类作品一般称称为“辞”、“骚”或。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2、大赋:是一种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的赋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3、抒情小赋:是一种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如扬雄酒赋,张衡归田赋。三、汉赋的发展流变: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是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此时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四、汉赋(大赋)的美学特征:繁富靡丽是汉大赋美学风貌的主要特征。5、 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而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淫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的奉承者和阿谀者。尽管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现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应抹杀的。第2、 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第三、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6、 汉初骚体赋的代表贾谊:1、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2、创作特点:抒情述志、情感浓郁。3、艺术表现: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王世贞艺苑卮言说贾谊:“以文为赋”、“率直而少致”。7、 汉大赋的奠基人枚乘枚乘所作的七发,无论内容还是形制,都是汉大赋具有开创意义的典范之作。 七发的艺术特色:1、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2、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3、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象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等等。因此在赋史上,“七”成为一种专体。八、 汉大赋的典范作家司马相如1、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2、 子虚赋、上林赋的主要内容:略3、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表现:1、它丧失了真情实感。2、空间极度铺排。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描摹为表现手段。4、谴辞造语更加繁难僻涩。司马相如地位:司马相如是汉代辞赋最重要的作家。9、 模拟中求新的大赋作家扬雄1、代表作: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蜀都赋。2、扬雄赋的特点: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3、在写法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如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相对集中,表现手法比较含蓄委婉等等。10、 西汉中后期辞赋作家:西汉中后期,除鸿篇巨制、铺张扬厉的大赋之外,尚有不少体制比较短小的说理、抒情、咏物类辞赋作品。骚体有:董仲舒士不遇赋、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等。赋体有:东方朔答客难、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萧赋。十一、东汉辞赋作家 1、东汉初期,赋家继承前汉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赋为题材,创作出铺张扬厉的大赋。以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为代表。2、 东汉中期以后,以张衡的归田赋为发端,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代表作有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归田赋、鹦鹉赋。3、 赵壹刺世疾邪赋的艺术特点:(1) 感情强烈,言辞犀利。具有极强的讽刺力量和批判精神。指陈时弊毫不留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骂皇帝、骂宦官、骂世道,骂奸佞小人,把一腔怨气痛快淋漓地倾泻出来。(2)使用大量排比句、骈偶句,使文章显得流畅整饬,很有气势。(3)由假托人物(秦客、鲁生)的五言诗作结,新颖别致,独具特色。(4)比喻生动形象。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心态(一)生平 司马迁(前约前)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修史是家族的事业心态:20岁以前率真、自由、宏大 壮游天下飘逸、淳厚、豪迈入仕为官-昂扬、深沉、发奋 遭遇宫刑-痛苦、自卑、忧愤2、 史记的结构体例:史记由五体组成: 1、本纪十二篇;2、表十篇;3、书八篇;4、世家三十篇;5、列传七十篇。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1、纪传体含义:(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体。 2、本纪:记载从皇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十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