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拓展与舞台变奏】主题与变奏_第1页
【主题拓展与舞台变奏】主题与变奏_第2页
【主题拓展与舞台变奏】主题与变奏_第3页
【主题拓展与舞台变奏】主题与变奏_第4页
【主题拓展与舞台变奏】主题与变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拓展与舞台变奏】主题与变奏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音乐剧都最先发迹于平民剧场。在音乐剧的发展初期,通俗的歌舞和简单的剧情是创作的主流,为大众提供轻松的娱乐成为了音乐剧的最高追求。久而久之,音乐剧似乎给观众们留下了这样一种错觉:悦人耳目的歌舞,繁复华丽的布景,庸俗肤浅的故事这些就是音乐剧的全部,想要在音乐剧中寻找严肃和深刻只能是一种徒劳。 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音乐剧的发展和演进,这种戏剧样式的包容度和表现力被大大地拓展了。尤其是“概念音乐剧”(Concept Musical)的创作方法在百老汇大行其道之后,音乐剧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作者和演出商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内容苍白空洞的爱情童话故事,纷纷寻找内涵更为深刻、创意更为新颖的剧本,甚至开始改编严肃的文学经典。在这些作品中,除了美轮美奂的歌舞和布景之外,也不乏对现实、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的一些剧目还成为了标志其所在时代的文化符号。 相对于那种单纯以歌舞和舞美取胜的传统音乐剧,以下列举的十部音乐剧在它们所诞生的年代多多少少都有些“离经叛道”。然而,也正是这种“另类”让它们获得了商业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功,永载于音乐剧史册。同时,它们还让观众了解到,除了猫、歌剧院幽灵和音乐之声这些温吞水一般的作品之外,音乐剧还别有一番风景。 1 屋顶上的提琴手 ( Fiddler on The Roof) 推荐理由:犹太民族的音乐剧史诗 本剧改编自乌克兰犹太人作家索罗门?阿莱幸(Aholem Aleichem)的短篇小说集酷农泰维,1964年9月22日首演于纽约皇家剧院。 故事发生在乌克兰南部一个犹太人世代居住的小村庄。由于属于没有国家保护的流民,村中的犹太人必须忍受沙皇警察的欺压,并被视为二等公民。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居民加倍地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个情节的设置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犹太人从公元前700多年开始就流亡于世界各地,在欧洲的大多数地方都受到严重歧视。犹太人千百年来之所以可以维持种族不灭,所依赖的正是这种对民族传统的坚守。 村里的牛奶商泰维 _一个老派的犹太人,他和妻子及女儿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平日里,泰维不断教导女儿们要恪守本族的规矩,万不可越雷池半步。随着女儿们一天天地长大,泰维开始操心她们的婚事。按照犹太习俗,男婚女嫁必须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然而,三个女儿却都没有按照泰维所希望地那样嫁给一个富有的犹太人,而是分别跟穷裁缝、革命者、异族的农民成婚或私奔。泰维一次次地经受打击,最后不得不承认爱情优先于传统。但是最让泰维心痛的灾难还不是这些,犹太人遭到沙皇驱逐,成为难民的人们只能背井离乡奔向新大陆 该剧的歌舞兼具东欧犹太族和 _两种风格,其中饱满而内敛的犹太“瓶舞”被誉为美国音乐剧中最著名的舞蹈之一。屋顶上的提琴手一问世就被看作是反映东欧犹太移民 _经典作品。剧中数次出现的那位“屋顶上的提琴手”也被视为在险恶的环境下艰难维持民族自尊的犹太人的象征。 屋顶上提琴手获1965年第19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等7项大奖,在1972年第26届托尼奖中获“百老汇演出时间最长”特别奖,获1991年托尼奖最佳重演奖。同名电影电影在1971年获三项奥斯卡奖。 2 毛发 (Hair) 推荐理由:摇滚音乐剧的代表作 在毛发问世之前,还没有谁敢把摇滚乐和嬉皮士文化请进音乐剧。 这部诞生于1967年的音乐剧首演于外百老汇的先锋舞台,它的内容也同样先锋。通观全剧,找不到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一段接着一段的摇滚歌舞也与剧情发展没有太大关联,而更像是一种激烈情绪的表达。这些嬉皮士风格的歌曲虽然充满污言秽语,但现场感染力却极强,宣扬的是反越战、吸毒、性解放等让当时主流社会价值观嗤之以鼻的内容。 毛发的剧情虽然松散,但并不妨碍它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该剧在美国各地被一演再演,成为上世纪60年代演出场次第四多的百老汇音乐剧,在伦敦也取得了演出两千场的佳绩。毛发能够大获成功,是因为它恰恰契合了当时英国的反叛年代和美国强大的 _运动,生动地呈现了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西方动荡的社会状况和年轻人们反传统的精神。 与其商业上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戏剧评论家们对毛发评价很低。由于内容过于大胆,毛发也与当年的多个戏剧界重要奖项无缘。但这些都无法抹煞此剧对美国音乐剧,乃至世界音乐剧创作和经营的深远影响。 首先,毛发首次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引入音乐剧,引发了“音乐秀”(Show music)风潮。这种以摇滚乐为主要音乐元素的音乐剧打破了流行乐演唱会和传统戏剧演出的界限,演出的现场气氛比剧情的完整性更受到重视,演员甚至可以手持麦克风演唱。 其次,由于毛发的广泛上演,创造出多项音乐剧运作的成功先例,如各地巡演,大篷车演出公司,当地“土著”演出公司等。这些运作模式到今天仍相当有效。 3 耶稣基督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star) 推荐理由:摇滚版圣经 耶稣基督巨星于1971年10月12日在百老汇首演,该剧由年仅23岁的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创作,这位日后的“音乐剧之王”当时还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小作曲。 此剧取材于圣经,概括了从马可福音到约翰福音之间的经文篇章,讲述的是耶稣临死之前一个星期所发生的事。剧本从出卖者犹大的视角出发,着力探讨个人自由与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是一部对圣经、人性、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心理探索的剧目。 就内容而言,剧本比较忠实于圣经,唯一有所突破的之处就是将耶稣从“神”还原成一个“人”,一个生来就背负着的重大责任的“年轻人”,而这种责任是他所无法抗拒的。在西方戏剧的历史上,“宗教剧”和“奇迹剧”的传统源远流长,让宗教人物出现在戏剧舞台上本不算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耶稣基督巨星在美国一经上演就遭到了多个宗教团体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此剧侮辱了上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创作者让“圣子”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穿上了“不伦不类”的现代服装,并在诡异的摇滚音乐中载歌载舞。 凭心而论,此剧丝毫没有诋毁耶稣或 _的意思。相反,剧中的不少歌曲倒是唱出了圣经中的真谛,成为了广为传唱的名曲。当时的年轻观众深深为之倾倒,词作家蒂姆?莱斯也凭借此剧奠定了其在音乐剧创作领域的地位。 耶稣基督巨星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典范,为“摇滚音乐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此前的“摇滚音乐剧”都难以摆脱毛发的演唱会套路,显得千篇一律。此剧让摇滚乐和宗教故事完美结合,让“摇滚音乐剧”又回到了偏重剧情的轨道上来,重新焕发活力。 此剧也是韦伯较为偏爱的作品。25年后的1996年,他选择了导演盖尔?艾德华重新排演了耶稣基督巨星。 4悲惨世界 (Les Miserables) 推荐理由:最悲壮的音乐剧 悲惨世界改编自法国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在英国公演于1985年。之后,在世界各大洲都成功上演(已有法语、英语、希伯来语、匈牙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多个版本)。近几年,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亚洲,悲惨世界已经有了日文版,而在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都已经或是将要有它的演出。也因为如此,它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名的音乐剧。 悲惨世界与大多数音乐剧相比,它的剧情要哀伤沉重得多,音乐也显得严肃悲壮。偶尔有一两个轻松或是悠扬的过场,马上又会被法国大革命那铁和血的声音盖过。音乐剧剧场一向以娱乐性著称,能取得这样的震撼性效果并非易事。该剧的作曲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是一位写广场歌曲起家的作曲家,而导演凯尔德更是从中国的革命样板戏中借鉴了不少元素。正是得益于此,悲惨世界的舞台上红旗招展,具有了凝重悲壮的革命气氛。 当然,更多观众观看这部音乐剧的初衷还是因为钟爱雨果的原著。不过,也正因为原书的名气太大,音乐剧在一开始很受评论家的排挤。有些人认为它不该把严肃的东西音乐化亵渎了名著,另一些人则认为音乐加上严肃主题是糟蹋了音乐剧。谁想观众的反映却十分积极,票房的收入相当好,就这样剧团支持过了最艰难的初始阶段。之后不久悲惨世界就转到伦敦西头(英国舞台剧中心)后来又越洋过海到美国的百老汇,自此一发而不可收。 1996年8月5日,在伦敦圣阿伯特剧场(St. Albert Hall)举行的十周年的晚会上,悲惨世界最优秀的演员聚集一堂,最后由十七位不同国家让?阿冉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剧中的主题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成为了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一幕。 5 象棋 (Chess) 推荐理由:当音乐剧遭遇冷战 1979年,著名词作家蒂姆?莱斯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像美苏冷战这样的政治题材能否用音乐剧来表现呢?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通过一场国际象棋比赛,讲述冷战对美苏两国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这就是象棋的雏形。 莱斯本来想与自己的老搭档韦伯共同完成这部作品,但韦伯当时正忙于离婚和创作猫,对此兴趣不大。经过百老汇制作人的穿针引线,风靡欧美的瑞典演唱组合“ABBA”担负起了象棋的作曲工作。剧本直到1984年才创作完成,故事主要是围绕着参加象棋比赛的美国冠军,他的女朋友,和计划着输棋的苏联对手的三角恋爱。客观地说,还是一个包裹着冷战主题的庸俗爱情故事。 真正有意思的是象棋这部戏的推广方式,它在音乐剧史上开创了一个毁誉参半的先例。莱斯建议先推出这部戏的歌曲专辑来打开知名度、测试市场的反应。与真正的演出不同,录制专辑要单纯得多了,只需要关心音乐和歌手的表现,不必担心服装、场景等等的问题。专辑一经推出,大受好评,其中的两首歌曲高居欧美流行音乐排行榜首位,短短的时间内就卖出了三百万张。 专辑的热卖果然吸引到了高额的投资,1984年5月14日,象棋在英国的音乐剧天堂伦敦西区公演。或许因为单薄的剧情无法承载过于沉重了冷战主题,观众大失所望,戏很快就停演了。由于使用了许多昂贵的高科技设备,投资人的成本都没能收回。后来此剧被移植到美国百老汇,仍旧以赔本告终。 6蜘蛛女之吻 (Kiss of a Spider Woman) 推荐理由:最具人性的另类爱情 蜘蛛女之吻是阿根廷小说家曼纽耶?普易格发表于1976年的畅销小说,描写的是一个革命者和一名强奸犯在牢狱中共同面对拷打和死亡,最终产生同性之爱的故事。小说1985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曾经轰动一时,被视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同性恋电影之一。1986年,百老汇的作词家佛瑞德?艾布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深受感动,决心把它搬上音乐剧舞台。 依照美国主流社会的传统观念,同性恋的题材不太可能、甚至也极不合适用来改编成音乐剧。过去也有人尝试过同类题材,但多半只是类似一笼傻鸟之类充满嘲讽意味的爆笑喜剧。艾布却认为,时代已经不同了,只要是真挚的感情都值得歌颂。创作者以独到的手法对小说予以改编,使得本剧在尖锐而充满震撼力的剧情之外,更有着唯美而富有意境的辞句,以及“异国”风情浓厚的动人旋律。 经过四年多的筹划之后,音乐剧版本的蜘蛛女之吻于1990年夏天分别在纽约某大学以及伦敦进行试演。观看试演后,音乐剧评论界竟打破了多年的行规,对这样一部尚未成熟的剧目进行了热烈的评论。该剧的主创人员并未因此沾沾自喜,而是花了一年的时间对剧本进行了修改琢磨。导演大幅删减歌舞场面,认为奢华的场面让人忘了这部剧的主题。因为“这个故事是在质疑对待生活的态度,当面临生活中无法解决的残酷和悲哀时,你是该迎头面对还是靠梦想来解脱,这种梦想到底是逃避,还是存活下去的力量,都是要观众来思考并解答的。” 1992年6月至8月,本剧正式在 _的多伦多做全球首演,同年10月在伦敦西区推出,造成了轰动,然后才在1993年5月正式进驻百老汇,立刻成为卖座的好戏。 由于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该剧并没有因为具有争议性的同性恋主题而遭到批评。相反,在1993年的托尼奖的评选中,蜘蛛女之吻成为最大的赢家,囊括了“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男主角”、“最佳音乐剧男配角”、“最佳音乐剧剧本”以及“最佳音乐剧词曲”等七项重要大奖。本剧的魔力不在于“猎奇”而在于它把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爱情,对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诠释得强烈而真诚。它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两个男人之间的巨大的反差和矛盾,但他们在同一牢房生活,一同面对生活的悲哀和欢乐,反而让他们,还有观众,悟出了他们之间的共性:人性。正因为如此,它造就了成功的小说,舞台剧,电影和音乐剧。 7 房租 (Rent) 推荐理由:贫穷艺术家的生活写照 和众多音乐剧一样,房租也是一部改编作品。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活)是改编的底本。与原来的歌剧相比,房租的对人物设置和时空背景都做了现代化的转变。故事的发生地从十九世纪初期巴黎的小阁楼转到了现代纽约东区和苏活区的贫民窟。 剧中的主人公马克是一位穷困的画家,他的室友罗杰是摇滚乐作家,而女主角之一的咪咪是一位患有艾滋病的舞蹈家。贫穷、疾病和毒品让这些艺术家的生活充满了愁云惨雾,但炽热不变的是他们对艺术、对爱情、对生命尊严的不懈追求。之所以用房租作为剧名,是因为剧中那些还没有成名的年轻艺术家们与一百年多年前的法国同行一样,一方面执著于艺术,另一方面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每个月最让他们发愁,开销最大,而又最不可少的一笔钱就是房租了。 将古典故事现代化是百老汇音乐剧惯用的手法,比如西区故事就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现代版。但房租的改编有其独到之处,它并不是简单的“新瓶装老酒”,而是加入了主创者对现代艺术家生存状况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悟。值得一提的是,本剧的编剧乔纳森?拉尔森常年生活在纽约东区,本身就是贫穷艺术家的一员。穷困潦倒的生活没有消磨他的斗志,反而给了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他和剧中人一样坚持不懈,花了七年的时间终于促成了此剧的上演。 1996 年 4 月,房租在百老汇尼德蓝德剧院首演,立刻造成了轰动,当年一举夺得“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原创音乐”和“最佳音乐剧改编剧本”等四座托尼奖。然而不幸的是,拉尔森由于积劳成疾,在1996年1月因心脏动脉瘤猝死在彩排的现场。之后,该剧在世界各国巡演,成为百老汇运营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这份成绩或许可以告慰那位贫穷艺术天才的在天之灵吧。 8制作人 (Producers) 推荐理由:关于音乐剧的音乐剧 这是一部荒谬的讽刺喜剧,而讽刺的主要对象正是百老汇的音乐剧制作人。 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百老汇,一个过气的音乐剧制作人和一个落魄的会计师不期而遇。两人为了敛财,决定去忽悠那些附庸风雅的有钱人投资一部音乐剧。他们并不关心音乐剧做成什么样子,重点是可以在此过程中一味虚报制作经费,然后将多余的钱揣进自己的腰包。 两人四处寻找最糟糕的剧本,一部名为希特勒的春天的剧本让他们如获至宝。编剧同意加盟这个骗子集团,但代价是让两人同意誓死效忠纳粹。之后,蹩脚的导演和没有经验的演员也在他们俩花言巧语的鼓动下陆续到位。 为了取得投资,会计师还不得不“献身”于曼哈顿那些性饥渴的犹太富翁遗孀。最终,这部拙劣的希特勒的春天如期上演了。出乎两个骗子预料的是,观众竟然对这部荒诞不经的音乐剧十分欢迎 制作人以“无厘头”的搞笑方式辛辣地讽刺了粗制滥造的百老汇制作人、偏执的纳粹主义者、空虚的有钱人和没有品位的观众。轻松的胡闹之下是对百老汇戏剧生态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严 _思。但这种讽刺又保持着恰当的分寸,并不会让观众感到过分的沉重和难堪,这不能不说是此剧的高超之处。演出最精彩的部分要属戏中戏希特勒的春天,每当演到这个段落,狂笑不止的观众都会起立鼓掌。 音乐剧的全名其实应当叫做“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但随着唯美浪漫风格的作品在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音乐剧中的喜剧成分越来越被人忽视。制作人用美国式的搞笑为音乐剧做了一次成功的正名。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人首演于xx年,当时由于“911”事件的发生,百老汇的演出市场大受影响。正是这部戏挽救了百老汇的颓势,让观众们重新在剧场里找到了欢乐。为此,当年的托尼奖毫不吝惜地把几乎所有奖项都颁给了制作人。 9拜访森林 (Into the Woods) 推荐理由:颠覆性的童话大杂烩 说到音乐剧拜访森林,就不能不提到“音乐剧怪才”桑德海姆。在韦伯音乐剧大举入侵美国舞台的当今,身为“概念音乐剧”的开山鼻祖,桑德海姆被视为美国音乐剧界唯一能与韦伯分庭抗礼的人物。 所谓“概念音乐剧”,玩的就是创意。桑德海姆会把最 _的东西放在音乐剧的舞台上,让评论家和观众们大跌眼镜。比如,他曾经从法国“点彩派”大师乔治?修拉的油画大宛岛上的星期天中获得灵感,把舞台当作画框,创作了静态音乐剧星期天跟乔治去公园。这个剧目略显沉闷,并试图探讨“在商业社会中如何平衡艺术创作和商业效益之间关系”这种大众不关心的问题。此剧虽然没有赔钱,但票房差强人意。再比如,他曾经设想创作一部名为刺客的戏,将所有刺杀过美国总统的杀手都请上舞台,后来因为题材过于耸动而只能放弃。 饱受挫折的桑德海姆也曾心灰意冷,愤而宣称要退出音乐剧界去改写推理小说。但是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1987年,桑德海姆创作出了他的翻身之作拜访森林。在拜访森林中,看外婆的小红帽、意外得到金豌豆的杰克、中毒的白雪公主、幸运的灰姑娘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童话人物都莫名其妙地在一个丛林中相遇了。在这部颠覆传统的新编格林童话大杂烩中,桑德海姆一如既往地嘲讽着由“一见钟情”到“终成眷属”的标准童话模式,告诫人们要学会成长,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生关系,面对道德考验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就这样一部说教意味浓厚的成人童话剧,在评论界以及观众眼中,竟已算得上是桑德海姆最易于让人接受的作品了。 在百老汇天后伯纳黛特?彼特斯的巨大票房号召力影响下,这出旋律简单明了,故事轻松愉快的童话剧不但赚了个盆满钵满,还从来势汹汹的剧院魅影手中,夺下了象征音乐剧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