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修辞二三言_第1页
委婉修辞二三言_第2页
委婉修辞二三言_第3页
委婉修辞二三言_第4页
委婉修辞二三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委婉修辞之后感 王穆秋通过本学期对修辞学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以及之前对修辞的一些了解,加上最近阅读的关于委婉修辞的几篇文章,我收获甚多。下面我将针对委婉修辞谈一谈我的学习成果和理解。言语交际中有时需要直言不讳,有时则需要委婉含蓄。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汉语委婉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以及国人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了解和研究委婉语的产生根源、语用功能及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在思维模式、伦理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习惯,有助于减少交际失误,更有效地促进人们的交流。一、委婉修辞的定义委婉语是古汉语中的常用修辞手法,又名婉曲、曲折、婉言、婉转等。汉语辞海对“婉转”如此定义: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不直说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婉转”定义为“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屈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叫婉转辞。”1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对“婉曲”也做过明确的描述: “婉曲,指的是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转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2我们从语言和言语的角度入手,综合前人对于委婉语的阐释将其定义如下:委婉语即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 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直说本意, 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二、 委婉表达的文化根源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3。委婉修辞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孔子的 春秋笔法 , 其根本特点是隐晦含蓄, 意在言外。委婉语的普遍运用与社会文化制度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心理、文化品格等。4汉语委婉语产生的文化根源主要有:(1)源自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在华夏文明的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们难以理解和掌控自然,相信一切自然现象均受不同的自然之神支配,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基于这种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于是人们就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神力的崇拜和畏惧。鬼神名称成为人类最早的禁忌语,避讳现象由此而生,而指代鬼神的词语就是最早的委婉语5。为了求福避祸,人们开始迷信宗教,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并给各类鬼神冠以美称。 (2) 源自对封建礼教的崇奉。中国古代奉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强调“尊卑贵贱”、“上而有序”、“为尊者讳”等礼教规范,因此,中国的古人避讳很多,帝王之家的避讳更是多如牛毛,皇帝的名讳年号普通百姓都要避讳。 (3) 源自儒家中庸思想。中国人有含蓄的审美心理,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认为,中国人一般文质彬彬,以含而不露为美6。中国人之所以有含蓄的文化心态,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密切有关。中庸和谐,是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主流社会意识。儒家的经典文献中庸将“中和”思想视为人的本体观念7。顺应汉民族这种中庸和谐的观念而产生的委婉语十分丰富,用以避讳那些不便直言、粗俗不雅的说法。如人们常用“红灯区”这一模糊词语泛指“一切娱乐场所的汇集地”; 用“洗手间、卫生间、更衣室”等隐晦的表达来替代“厕所”; 用“耳背、耳朵不好使”代替“耳聋”等。“ 由于崇尚含蓄、深沉是汉民族人共同的心理结构特点, 因而在汉民族人的言语作品中便处处留下了委婉含蓄的语言烙印。” 8三、委婉修辞的表现形态和表达效应汉语委婉修辞的表现形态常见主要有用典、折绕、讳饰、藏词、析字、双关、讽喻、起兴8种情况。这8种表现形态有一个共同的表达效应, 即委婉曲折、含蓄深沉。下面我们简单来见之。(1)用典的伏采潜发。以用典的手法将交际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表现出来, 使受交际者通过对其所用历史典故的咀嚼、消化进而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这种修辞手法表面是“ 不著一字” , 实则“ 伏采潜发” , 表达效果很明显9。如唐代著名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段云: 所赖君子见机, 达人知命。老当益壮, 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 桑愉未晚。这里, 王勃用了4 个典故既向受交际者传达了自己的心声, 又保持了自古文人那种特有的矜持, 同时还向受交际者借机显露了不凡的才华, 真可谓是“伏采潜发” 、“ 尽得风流” 。(2)折绕的余味曲包。折绕的手法是将本该一两句话即可说明白、清楚的, 却为着委婉的目的,故意绕着弯子, 迂回曲折地说将出来, 使人思而得之, 大有余味曲包的妙趣。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探。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作者以“折绕”的手法将对山河破碎、国人颠沛流离的绝望痛苦之情借写景而托出,更加增强了艺术效果。(3)讳饰的秀外实中。讳饰的表达法在汉语中也是很习见的语言现象。中国人由于种种心理缘故, 往往对某些事物与概念有忌讳。因此在言语交际中, 交际者为了顾及受交际者的感情或心理感受, 往往会换一种说法, 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得委婉些, 使受交际者可以接受。现代汉语中诸如“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 仙逝” 、“ 登仙”等等的说法, 等都是以讳饰手法对“死”的委婉表达。(4)藏词的珠玉潜水。藏词的表达法亦有一种委婉其辞的语言效果, 犹如珠玉潜水, 使人觅而得之,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启颜录 卢思道有段记载云; 隋卢思道尝共寿阳皮知礼作诗, 已成而思道未就, 礼曰: “卢之诗何太春日? ”因为“春日” 是由诗经 七月的“ 春日迟迟”藏词而来, 虽然庚知礼用“春日迟迟”句目的是要取“ 迟迟”来讽嘲卢思道诗思太慢, 但字面上却不让“迟迟” 二字露面10。这样, 庚知礼既达到了讥笑卢思道的目的, 又不致于太露骨。(5)析字的含蓄蕴藉。析字表达法也有很强的委婉效应, 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交际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思想感情显得含蓄蕴藉。如后汉书 五行志记有后汉时代的一则民谣, 云: 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生。这里, “ 千里草” , 是由“董”析字而来; “十日卜” 是由“卓”析字而来。这四句民谣的真实含义是“ 董卓逆贼活不长久了。”委婉地抒发了广大民众对董卓暴行的谴责。这种谴责既有效地抒发了广大民众的愤恨之情, 又不致于被董卓抓住把柄而招致杀身之祸。(6)双关的秘响旁通。双关表达法也是汉语中营构委婉效应的有效手段。由于它具有表层与深层两重意义, 另有一种秘响旁通的语言效果。如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作竹枝词(其一)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双关表达法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效果。在这首诗中, 因为有“东边日出西边雨”之句, “道是无晴还有晴” 句中的“ 晴”可以理解为“阴晴” 的“晴” 。但是, “ 闻郎江上唱歌声”一句, 则又暗示我们,这里的“ 晴” 是谐音“有情” 的“情” , 是个双关语。这样, 这首诗便有了表层与深层两种语义了, 不仅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 而且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7)讽喻的深文隐蔚。讽喻的表达法是通过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其讽刺或教导的意向, 往往具有深文隐蔚的表达效应。讽喻表达法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形, 其一是只造出一个故事. 不加任何评点, 其所欲表达的意向透过故事本身就可看得十分清楚。如列子 汤问中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即如此。作者没有对其要表达的意向明白地说一个字,但是读者只要读完故事就很容易参透作者所欲表达的意思, 即: 智而怕难, 不如愚而努力11。(8)起兴的缓步渐进。起兴的表达法在中国文学特别是在诗歌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也有很好的表达效应, 因此, 一直为历代诗人们所习用。如人们所最熟悉的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象征美好爱情,引出下文的“君子”与“窈窕淑女”。整首诗所欲表达的主题的呈现就显得十分委婉自然, 耐人寻味。四、委婉修辞的语用功能理解了委婉修辞的定义、表现形态及表达效应,现在再来理解其御用功能就显得相当简单。下面我就几个例子来具体表现委婉修辞的语用功能。(1)避讳功能。汉民族常用“去世、过世、逝世、辞世、谢世、弃世、转世、违世、委世、绝世、走了、不在了、百年之后”等委婉语来代替死亡这一令人痛苦、恐怖的事情。(2)雅化功能。 “上厕所”的委婉语有“净手、出恭、更衣、起夜、方便、蹲点、去洗手”等;有时将犯罪称为“失足”、“走入歧途”、“进去了”、“二进宫”,将“失业”称为“待业、下岗”。(3)礼貌功能。如将“保姆”称为“钟点工、家政工作员、阿姨”等,将“无业人员”说成“自由职业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用“厨师”代替“伙夫”,用“汽车美容师”代替“洗车工人”,用“城市美容师”婉指“清洁工”等。(4)掩饰功能。如我们熟悉的“乒乓外交”婉指中美关系史上通过乒乓球赛事交流推动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做法; “对话”婉指“谈判”; “发展中国家”婉指“落后国家”等。然而,外交委婉语也常被西方政府和外交官员利用,他们企图借助委婉的外交辞令来掩饰其真正的政治动机或外交失败,模糊公众对政治、外交问题的印象,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总结:,委婉修辞形成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委婉表达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各种心理状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和认知作用,是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委婉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使交际更得体、有效。正确理解、使用委婉语对培养交际意识,增强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2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234 .3马永辉、刘凤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J 学术交流,2007,( 7) : 1324许智银.古汉语文化修辞的文化蕴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5任凤梅.汉英委婉语的文化根源差异及语用功能探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6康月惠.特定语境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