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_第1页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_第2页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_第3页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_第4页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摘要: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中塑造的霍尔顿形象一直以来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毁誉参半,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同一部小说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因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存在着差距。在本文中尝试对霍尔顿这一形象进行分析,联系当前社会现实,从审美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关键词:霍尔顿形象;审美差距;意识形态Abstract: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novelist Salinger, this is a realistic work seriously, but also in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ic. Work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Holton has been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and society have great influence, today still has get both praise and blam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novel so quite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mainly because of aesthetic ideology, and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image of Holton, contact the current social reality, and re interpre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d ideology.Key words: Holton image; aesthetic gap; ideology前 言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出版之后对于主人公霍尔顿的争议就一直存在,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主人公霍尔顿行为怪异、语言污秽,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应将其列为禁书;还有的认为在霍尔顿的身上体现出了20实际50年达美国青少年的成长心路历程,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审美体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并能加深对丑恶现实的警觉。这部作品经过激烈的争论而始终保持不衰,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为什么人们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产生如此大的审美感受呢?主要是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人与人间存在着审美差距,这样所产生的审美评价也就不同。塞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一书中采用了多种的叙事技巧和叙事手法,在文中不同的结构层次中留下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研究霍尔顿的形象,需要首先找到什么差距,然后从意识形态入手找到内在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语义真相,对文中主人公形象进行重新解构。1审美差距解析1.1真实的谎言:独特叙述者的选取维恩.布斯在其出版的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了“可靠叙述者和不可靠叙述者”的理论。他认为不可靠叙述者指的是其道德价值观和作者的道德价值观不相吻合,并让读者对其产生怀疑。霍尔顿正是这样一个值得怀疑的叙述者。霍尔顿在小说中用回忆的语气叙述了自己的三天流浪生活的所感和所想。他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时候语气高尚,有时间语气猥琐;有时候情绪压抑,有时候又夸夸其谈,粗看他的语言的确是逻辑混乱,但是仔细阅读又有很多的经典语句,这就充分说明了叙述者的独特性。所以,文中的叙述者是可信的还是不可信的,他所说的话是该信还是不该信,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对叙述者的态度,读者对叙述者的态度不同,其认识就会存在偏差。文中的霍尔顿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心智发育相对不成熟,他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但是却不敢大胆追求,喜欢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比如他称琴为他的女友,并且对她理解的很是透彻,同时还把他们间的爱情叙述的十分美好和浪漫,甚至对琴的一些生活的小细节都了如指掌。但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想象。实际上琴并不是他的女友,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想象,因为霍尔顿和琴打个招呼还需要搪塞,琴也不知道霍尔顿就住在老斯特拉德莱塔的隔壁。通过叙事者这样的角度读者来观察世界,肯定和客观实际存在着偏差。叙述者的精神状态也不正常,因为在文中的开始部分介绍了霍尔顿是住在精神病医院讲故事,即使不能就此认定霍尔顿的精神存在问题,但是作者这样的安排会让读者觉得霍尔顿讲述的故事不够真实。文中还有一些细节也体现出了霍尔顿的精神问题,比如他会将比赛用的装备落在地铁上,使得队友们没法继续一项十分重要的比赛,他自己对此竟然没有一点愧疚。还说“乘火车回来的路上,谁也不理我,说起来倒也挺好玩哩”这样的叙述更让人觉得霍尔顿的精神不同于常人,他是不可靠叙述者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霍尔顿在文中的叙述出现了不一的情况,他的思维维度和实际行为差距比较大,在实际生活中他并像自己所想的那样干净、纯粹,他行为放荡、经常装扮成成年人出入酒吧;他一边指责别人说谎,一边自己还在编造谎言;他讨厌别人对自己说教,但是他自己却对自己的室友不停的训斥,试图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赌坊;他不喜欢看电影,但是却又喜欢在电影室中消磨时光;他明明知道违背自己的原则,却受不了劝诱招妓。霍尔顿喜欢说谎,谎言张口就来,并对此乐此不疲,就像他自己的评价一样:你这辈子大概都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他的这种双重性格使得他在思想上总是处于善恶的激烈交锋,同时也在向读者阐述一个事实,他的叙述不可靠。通过上面的叙述知,文中的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叙述者对于自身经历的看法并不可信,存在着多种的解释方式。应该对叙述者的判断能力质疑,所以霍尔顿不能简单被看作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是一个清醒的有觉悟的反抗者。他通过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身份来带给对着更多想象的空间。1.2此我和彼我:双重叙事手法的运用一般来说传统的叙事可以从纵向上分成三类:回顾叙述、同步叙述和预示叙述,同步叙述的主体一般被称为是叙述自我,回顾叙述的主体一般被称为经验自我。麦田的守望者既不是同步叙述,也不是回顾叙述,叙述的焦点不停闪动在过去和现在间,同时在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间不同的进行转化,使得叙述者的面目出现了不统一,表现出的是一个言行颠倒的少年的形象,但是又不时透露出智者的理性之光。小说的开头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你想听,第一件事你可能想知道我在哪儿出生可说真的,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只想告诉你我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这样的开头蕴含着双重的暗示意味:故事讲述的不是现在的霍尔顿,而是一年前的霍尔顿。这样小说中就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正在追忆往事的我,一个是被追忆的我。这样的叙述中,前者的我被称为叙述自我,后一个我被称为经验自我。这样的两个我再两个时空中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体现出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对于事件的不同认识。霍尔顿在经验自我时还原的是真实的场景,行为猥琐、言语粗陋,经常干一些不着调的事儿。但是作为叙述自我时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反省,同时会不时表达作为叙述自我的一些感受。这种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差异,使得很多读者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在叙述自我的过程中会理性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会自己做过的事情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荒唐的生活”是他理性对自己进行反思后的肺腑之言。但是也并非都如此,霍尔顿在游乐场中虽然担心菲茨会从马上掉下来,但是他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他什么都没有做,“他们要是摔下来,就让他们摔下来好了,别说审美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在这里也完成了经验叙述和叙述自我间的转换。叙述自我一直处于冷眼旁观的角色,他代替经验自我在叙述,他暗示的是:尽管我曾经想做一个守望的纯洁卫士,让孩子们与假模假式的现实相隔绝,但是这只是想象中的美好,肯定会有孩子从木马上掉下来,将像他一样掉入到承认的肮脏世界中。这说明我再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是真实的,只是我已经学会坦然对待,这样的内心危机似乎已经过去,因为在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间的不断转换,使得叙事变得更加的复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被一层层迷雾遮蔽双眼,因此就会出现审美差距。小说中的此我和彼我也就是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不断纠缠,使得不同的读者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有的人觉得是霍尔顿在经历过生死的挣扎之后,逐步走上了成熟之路,用自己的爱来宽容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还有的人认为本文应该从悲剧精神角度来进行解读,遁世是弱者的消极行为,霍尔顿最后疯了,这是一种自我反抗的主动选择,也是更深层次的存在主义精神内核的折射。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一文希望通过这样的审美差距来引发读者思考的重要意义所在。2意识形态解析2.1在拒绝成长这一行为中霍尔顿所体现出的精神世界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存在着孩童的天真和成人的虚伪两种极端的性格,随着年龄渐长在他不得不面对成长危机的时候,这一矛盾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霍尔顿作为一个只有十六岁大的孩子,一方面必要要进入成人的世界,另一方面也会失去孩童的纯真,他一直处于这种惶恐之中,同时游离在两个世界之中,但是又无法完全融入到其中的任何一方中,这就使得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矛盾。对于成长来说,意味着要从自我意识逐步强化到群体意识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一旦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就会受到其他社会个体的影响,同时和其他个体间形成较为复杂的关系,霍尔顿意识到了这种周围的现实对自身的强大影响,但是他身体的成长要远远大于精神的成长,这样就会出现脱节现象,出现了拒绝长大、讨厌社会的心理。同时,他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强化,进而产生了反抗的愿望。在经历了无奈和挫折后,终于妥协于现实和成长。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弟弟艾里一直是其精神偶像,他作为一个永恒的孩童形象存在于霍尔顿的心中。同时霍尔顿与该形象发生了重叠,成为了霍尔顿的童真化身,霍尔顿将自己正在失去和已经失去的童真世界全部寄托在了他身上。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艾里已经作为完整的精神载体永远存于自身中,霍尔顿的理想形象已经和红头发的艾里合二为一。此外,艾里的红头发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生命力的象征。霍尔顿的红色猎人帽也和艾里的红头发一样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出的是对偶像的敬仰和膜拜之情,同时还寄托了对童真的无限向往与缅怀,“每次我要穿过一条街”“等到我走到街对面,发现自己并没失踪,我就向他道谢”艾里已经成为了霍尔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保护神,同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对他的恐惧和不安具有很好的慰藉作用。霍尔顿将自身的一部分形象融合到艾里身上,这不仅支撑起了他的全部精神世界,同时 还有点自恋的味道。在这样的精神偶像支撑下,霍尔顿构建起了一个自我眷恋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守护着自己不愿失去的童真并寄托着自己的理想,抵御着外面成人世界的入侵。个人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个体无法抗拒社会,霍尔顿最终的妥协也是表达出了这样的一种无奈:成人世界和青春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并不存在着中间地带。这种对童年的眷恋并不是来批判,而是一种对于真爱价值的肯定。青少年即使是对成长充满了恐惧,拒绝长大,但是应该重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行审视并学会接受。2.2颓废与叛逆:霍尔顿们自我表达的媒介与社会反抗的表征美国在二战后因为保守文化、政治高压和社会异化出现了沉寂的十年,这其中最早起来反抗的就是垮掉的一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霍尔顿也是一个垮掉的分子,这是在文化作品中出现的最早的反传统的形象,只是在程度上稍微低一点罢了。对于这些叛逆少年来说,他们只需要能碰触到社会的痛楚,所以他们在这层意义上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抗拒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又成为了他们与社会间的屏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他们之所以觉得他们是社会上最为苦闷的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社会,青少年们为什么会在此时将社会作为进行反抗的素材呢?因为此时的社会能够提供大量的机会和资源,在此外的体制空间中同样也存在着强烈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们的反社会折射的是社会空间的存在。霍尔顿的反叛和其他的人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霍尔顿因为社会的虚伪而选择了疏离,而疏离又使得他变得更加的孤独和叛逆,他一直在追寻的其实就是能够被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所接受和肯定。在霍尔顿的反社会情绪中又掺杂进了他希望参与其中的愿望。霍尔顿虽然胆小懦弱,但是他友好善良、天真可爱,他无法摆脱自己颓废的坏习惯整日流连于酒吧,用酒精来麻醉自己脆弱的神经,和一些庸俗的自己都看不起的女人调情来打发时间,张口闭口的脏活,整日离不开抽烟,霍尔顿的这些颓废的行为所体现出的是他的模糊不清不彻底的反抗心理,同时还掺杂进了一些自我麻痹的游戏心态。霍尔顿通过自身的这些堕落行为所反映出的是一种青春自恋式的抚慰,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保护,它体现出的是在成长和青春的压力下青少年畸形生长的心路历程。在霍尔顿叙述中,曾经很多次的对自己未来的死亡场景进行过想象,这种对死亡的想象充分表达出了个体对于当前社会的否定,同时也是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因为青春期而出现的一些精神自恋。他将自己自爱的目标放在了理想自我中,通过个体式的死亡幻想将个体的自恋表漏无遗,同时还通过这种幻想将新的理想自我展示出来。霍尔顿在这样的感性体验中,认为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理想,他幻想让琴来照顾受伤的自己,通过葬礼上家人的哀伤等来让别人替代自身对自我进行精神慰藉。他在这样的体验中,不仅充当了崇拜者的角色,同时还充当了被崇拜者的角色。他认为死亡对于自己而言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充分表露出了他希望被关注和重视的心理感受,同时他还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心理感受来获得自我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2.3父亲形象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已经被弱化在霍尔顿整个的叙述过程中,一直都没有父亲的形象出现。在霍尔顿的精神世界中,父亲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形象,既没有很明确的轮廓,也没有一般父亲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即使霍尔顿说过他是一个不错的人,但是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父亲一直在霍尔顿的生命中处于缺席的状态,父辈和年轻一代因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关系因此变得更加的淡薄,两代间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开放式的教育使得两辈间出现了关系的冷漠,双方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从而没有可以传承的精神力量。霍尔顿对于社会的抗拒并不是通过反抗来表现的,对于霍尔顿来说父亲形象的缺席说明父亲在他的人生中并不重要了,于是他转而将这种寻找精神之父变为了寻找自我,或者说已经将父亲的自我想象在自己身上折射出来了,同时幻化为自己的镜像,父亲的形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但是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认识到年轻一代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来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完善。2.4霍尔顿想逃离成人世界 对于霍尔顿来说,他十分想再次逃回到儿童的世界,他时常想起的是他和妹妹菲比及弟弟艾里在一起玩耍时的乐事,艾里的死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看到艾里的棒球手套就能让他想起过去的时光,他可以满腔热情的买唱片给妹妹菲比,在中央公园可以满怀爱心地给孩子系溜冰鞋带。因为在霍尔顿的心中,孩子的世界 和成人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温度又安全。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有着年迈的修女,也有着弱小的孩子,虽然他们看上去是弱小的,但是却成为了霍尔顿强大的精神世界依靠,在这个世界里有着象征童年无忧无虑的旋转木马,还有亘古不变的象征价值观的木乃伊,在这个世界中充满着理解、支持和信任,和霍尔顿现实中轰然倒塌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霍尔顿的现实世界中,恶棍和妓女抢走了他的钱,而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菲比可以将过圣诞节的钱交到自己手中;在现实世界中,霍尔顿的任何话都没有人倾听和在乎,他得到的仅仅是敷衍和搪塞,在这个温暖的世界中,对于霍尔顿的话菲比可以认真的倾听,会无比真诚的表示道谢;在现实世界中,霍尔顿写的文章被同宿舍的人骂的一文不值,但是菲比却会小心翼翼的收好已经摔碎的唱片;在潘西的时候,霍尔顿离开同学们只是冷漠地看着,但是菲比却是哭着要和霍尔顿一起离开。霍尔顿对这个温暖的世界越是深爱,喜欢这个世界中的他们的善良和纯真,他就觉得自己越痛苦,因为他已经长大了,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也不能再回到这个世界了,所以他觉得自己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霍尔顿只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虽然他一脚踏进了成人的世界,但是他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儿童时期,而且他心理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儿童时期,因为他喜欢的是儿童的快乐和单纯,但是他仍然要面对成长和长大,要在成人的世界中找到出路。这是成长的无奈,更是进入到成人世界的无奈。霍尔顿还有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女孩,名字叫做琴,霍尔顿每次在自己胡作非为后都想打电话给她,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好点,在他对现实世界感到无奈的时候,总是幻想给她电话来寻找慰藉,甚至会幻想琴给自己疗伤,可以无忧无虑的躺在琴的怀抱中。但是琴在哪里呢?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也就是说霍尔顿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作者在文中这样安排有着深刻的涵义,它从另一个层次上说明霍尔顿整日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让自己的心找到栖息地。霍尔顿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和逃避后,终于向这个世界妥协了,他将自己的猎人帽摘下来,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所向往的西部, “麻烦就在这里,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宁静、舒适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存在”。在文中的结尾部分,霍尔顿终于妥协了,他想继续在明年九月份回到学校上学,这样就会再次融入社会,理想主义已经成为了陈列展览柜中的展品。3玩世不恭的守望者霍尔顿在塞林格的笔下更多是被赋予了灰色的基调,他在学校中是出了名的坏学生,满口脏话,头戴一顶红色的猎人帽,帽子反戴将鸭舌放在脑后,他表现出的完全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坏人,和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在琢磨,到我到家的时候,湖里的水大概已经结冰了,要是结了冰,那些野鸭都到哪里去了?我一个劲儿琢磨,湖水冰严以后,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在霍尔顿的头脑中经常浮现出这样的念头,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很可笑,但是这个所谓的坏孩子却在关心野鸭的命运,这其中也有着明显的象征意味,野鸭象征的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冬天象征的是社会现实,野鸭到了冬天就不见了也反映出来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被社会现实所吞噬的现实,表现出了霍尔顿对善良、纯真的人的本性的呼唤,所以霍尔顿一直想做的是麦田的守望者,当他告诉了自己的妹妹菲茨后,菲茨说的却是“爸爸会要你的命”。也就是说在别人的严重,霍尔顿的理想显得不合时宜,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但是他的理想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美国在当时的物质文明已经非常的发达,但是对霍尔顿这样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来说却时时不快乐,他时时觉得不快乐、不幸福,这也体现了美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精神文明匮乏,在善的表面下隐藏的是虚伪和欺骗。霍尔顿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守护麦田的卫士,不让孩子被这个恶浊的社会所污染,在麦田的悬崖边拯救孩子们纯真的心,守护孩子的天真和善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和鲁迅先生的救救孩子的呼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霍尔顿是一个具有拯救意味的英雄式人物。4结束语霍尔顿在人物形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