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6题_第1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6题_第2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6题_第3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6题_第4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6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6题题型训练-唐宋变革时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题序123456789101112答案1【2016年全国I卷.26-1】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2016年全国卷.26-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3【2018年全国I卷.26-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延续了唐朝的统治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彼此之间攻伐不已4【2018年全国II卷.26-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5【2018年全国卷.25-1】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宰相权力日益下降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6【2014年全国II卷.26-2】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7【2015年全国II卷.26-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农业技术进步 B土地集中加剧 C坊市制度瓦解 D海外贸易拓展8【2016年全国II卷.26-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坊市制度崩溃 C土地政策调整 D政府管理失控9【2017年全国II卷.26-2】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0【2017年全国卷.26-2】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1【2018年全国I卷.26-2】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12【2014年全国I卷.26-3】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善习远 C非善非恶 D本质是恶13【2014年全国I卷.25-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C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题题型训练-唐宋变革时期1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君主担心自己的“误失”被记载在史书上,反映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2A【解析】【详解】唐太宗特别推崇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确立,说明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水平和时代选择,共同促成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A正确;“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表述太绝对,B错误;皇帝好恶会影响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决定”表述太绝对,C错误;D项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无法体现“唐太宗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故排除D。3B【解析】【详解】表格仅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四种藩镇类型的赋税供纳状况,不涉及其与朝廷财政的对比,无法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故A错误。不能仅根据中原型藩镇的兵额与功能中“驻重兵防骄藩”就片面推断出这一时期的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属于片面推断,故D错误。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反而愈演愈烈。藩镇容易造成割据政权,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故C错误。表格中四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分别属于河朔割据型、中原防御型、边疆防御型和东南财源型。后三者中,东南藩镇,从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保证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诸镇,遏制了河北割据藩镇。他们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又较安稳地维持了一百多年,故B正确。4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5C【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故B项错误;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6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见交子是民间发型具有交易功能的纸币,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说到的是纸币产生之后会引发纠纷,但不是说纸币是在纠纷中产生,排除B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7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A项正确;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8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宋代的经济是高度发展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坊市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不抑制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阐释的现象,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政府管理失控,故D项错误。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学科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10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A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11A【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12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A、D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宋明理学家的新认识”不符,故排除;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