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_第1页
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_第2页
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_第3页
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_第4页
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关系与伦理道德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的社会形势,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可以不受社会分工限制,不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受意识形态限制, 人人可以拥有和使用的新的传播媒介。网络正在逐步造就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它超越了时间、空间、 等级等一些客观现实因素,不断的冲击和打破现实的伦理道德关系。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社会及网络社 会中人际关系,探寻和解决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 特此开展了关于“网络社会人们交往关系中伦理道德”的研究。 1.交往主、客体的异化 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网络社会中,“虚拟性”成了其最主要的特征,网络上的一切都“数字化”和“符 号化”了。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文字、形象和听到的声音变成了数字化的终端显现,以至于交往的人也 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异化为网络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一种交流, 完全的虚拟化了。符号成了交往的主、客体,除非自己告诉对方,否则交往双方的一切个人信息另一方 都将无从知晓。交往中的主、客体完全隐藏在数字化的符号背后。其在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得到了一个 较大的转变,产生了一种“似我非我”的感觉。这往往容易使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行为主、客体忽视或 者是漠视自己的行为,初浅的认为其行为只是鼠标和键盘的简单的操作,忽视了其行为所引发的社会问 题。这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的转变,使其网络行为逐渐脱离了现实的制约,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的主、客体 也逐渐异化为“网络人” ,产生了网络社会中特殊的人际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2.交往主、客体的复杂性 互联网因其连接方便、操作简单、用途广泛等优势使其正在成为一种可以不受社会分工限制,不受经济 条件限制不受意识形态限制,人人可以拥有和使用的新的传播媒介。又因网络的“全球性”使得不同国 家、地区、民族、信仰、观念、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往,人际交往范围得到了无限度的 扩大。再加上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中主、客体的异化,使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更具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综 合表现为交往中主、客体的复杂性。 3.人际交往方式、内容的多样性 网络丰富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渠道。电子邮件,QQ、ICQ、网络论坛BBS、 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网络社区、网络工会等不胜枚举。网络社会中交往的特殊性,即以数字符号为媒 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 往,也因其纷繁复杂的交 往群体,独特的交往方式,使其人际交往的内容更具多样化,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军事、教育、生活等。 4.人际交往环境的虚拟性、高速性、全球性 网络人际交往处在一种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来实现的虚拟的现实中。其中的人 际交往环境网络社会,不仅仿造现实社会的形态和模式建造,而且还有所突破,营造出一种完全虚 拟的现实。使人如身临其境。不仅如此,网络还通过计算机操作平台和网络终端将全球联结成一个“地 球村”,使网络人际交往达到交往的全球化。依赖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应用,网络社会中的信息 、数据化传输速度得到又一提升。可以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全球化的虚拟时代。 5.交往关系的短暂性 网络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和需要(资源的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形成的,以至于网络 交往只是利益关系的简单连结,有时可以是, 毫无利益关系的人际交往的联系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和 感情基础。虽然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众多,但因它主要依托于网络,一旦网络主体脱离网络这个平 台,联系也就中止了。可见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单一性。这些因素的存在,使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维持 变得极为困难。因此,网络社会人际关系普遍存在短暂性。一旦这种网络利益关系的解除,网络社会中 的人际关系也就随之而瓦解了。 网络社会中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必将引起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变化。 二、 网络社会人们交往中伦理道德方面的变化 1.社会干预的减弱,自我意识作用的强化 从需求角度看,网络的出现是世俗生活的需要,是人类超越时空限制这一永恒追求冲动的现实成果.它 的出现对人类以有的领域具有广泛的渗透性,重组性,置换性和再生性功能。它构建了一个完全虚拟的视 听空间,它成了人们逃避现实苦恼,寻求知己的倾诉,寻觅感情的寄托,发泄心头的积怨,解脱孤独与 寂寞的冲动,扩充自我的欲望,转换自我的尝试的方便渠道。人们隐匿在数字化的符号背后,寻求和实 现完全的自我。虚拟的社会中交往的却是真实的自我,展现人们最原始的追求与欲望。另一方面,网络 交往的特殊性,是网络的交往超越了时间、空间、宗教信仰等现实社会的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伦理 道德方面,现实社会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等很难监控和制约网络中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 的伦理道德标准往往只能掌握在“网络人”自己身上,即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 “不 应该做什么” 。网络交往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很难被现实因素所规制。网络社会的特质就 在于其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的不同,网络社会中的人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每个人对此有 绝对的自主权。网络环境超越了现实的物理世界的限制,而不受干预和控制,因此网络交往比现实中的 人际交往少了某些强制和他律因素,但对人的自主性和道德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社会人们交 往的伦理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和趋势。自我意识成了网络交往的主轴。 网 络社会人们交往中伦理道德的维护只能依附于个人的价值观念等伦理道德修养程度上,其对网络社会的 伦理道德发展是一个极不稳定因素,将制约着它的整体的健康发展。 2.网络伦理道德的层次化 网络社会中的参与者,可以说是一个繁杂的集合体.有着不同的伦理道德修养程度,不同的认知标准和不 同的处事原则,造成网络伦理道德的层次性分化。 引据弗洛德的观点,网络伦理道德层次分别为:层次一,遵循“快乐原则”的“本我”。即指强烈的本 能冲动会使一些人屈服从于欲望的满足,丧失道德的原则,可能做出非道德,反社会的乃至违法犯罪的 行为。是一种完全化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层次二,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在“及时行乐”的 非道德行为背后,现实生活道德准则的规约仍将折射出“自我”自我会有意无意地压制本能冲动,本我 冲动会自然转化为面向实际境遇的自我满足。网络社会中,“网络人”追求自我,体现自我,展现自我,成为他们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层次三,遵循“理想原则”的“超我”。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和崇尚自我的基础上,“网络人”伦理道德会逐步向“超我”的方向靠拢。类似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那样,他们会有意识地追求网络上的“至善”境界。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内涵。 网络社会中,“网络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伦理道德意识的交织,冲突和融合构成了网络社会交往 的伦理道德。 3.多重标准的伦理道德的共存 自古以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标准就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有些国家 和地区认为不伦理不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却没有这种伦理道德的规束。简单的说,就如妓 女从事卖淫活动的行为在我们国家是受到伦理道德批判和约束的,而在荷兰却成为一种正当合法的职业。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信仰,社会体制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了一种伦理道德多重标准共存的现象,网络 的全球性,又将这些不同的文化信仰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虚拟网络联结在一起。在方便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将这些多元化的伦理道德摆在了一起,矛盾冲突不断。在求同存异的国际交流沟通原则上,网络社会人们交往的伦理道德又出现了多元化的标准。2网络社会可谓是个大杂烩,不同人群,不同部门之间因不同的利益关系得到连接,不同社会群体中就产生了适应其自身发展的伦理道德标准,正如现实社会中的行业规范等。这些规范可以很好的存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而不造成较大的影响。3网络和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不同标准,也即网络伦理道德和现实伦理道德的双重标准。它是指同一性质的行为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将得到截然不同的道德评价。如“网络人”的言论自由权,网络上自由的评论和漫骂并不会受到伦理道德的较大谴责,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现实社会,将很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虽然,如此多重伦理道德标准的存在,产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但其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主流的伦理 道德应该是大体一致的,即主流伦理道德标准下的多重标准的共存。 三、 网络社会人们交往中所暴露出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1.反社会性行为问题 由于网络交往的符号化,隐匿化和自由化使得网络主体的道德关系比起现实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网 上行为更加难以规范。传统的家庭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民族关系、性别关系等,一下子就能在 网络社会中被颠覆和虚拟,造成一系列反现实社会的行为和倾向。如网络性别倒错,网络婚姻,网络生 育,多角网恋等。这些网络交往现象冲击着我们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是一般人较难认同和接受的。然 而法律法规对此却依然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它是虚拟的。从另一角度看,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并非是无意 识的行为,是行为主体(即网络社会交往关系中人)的意志的体现,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犯罪,在 虚拟社会中的实现。如此种种的反社会性行为的出现绝非偶然,其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它无疑 挑战着我们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新的伦理道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交往关系的草根性问题 网络社会中,由于电子邮件、QQ聊天室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人们可以很容易的建立起各种各样的“速 成”的社会关系。也即是一个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结交多名网友。其目的可以是娱乐性、求知性 或者是恋爱性。正如上文所说,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存在短暂性,这种关系的维系是异常的脆弱和 松散的。那么,这样也就出现了这种瞬 时关系的维系和解除的往复。而我们现实社会关系的建立则不同 于此,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过程,还受到各种各样现实因素的制约。网络社会关系的草根性 ,正如现实社会的“闪婚”一样,受到伦理道德的质疑和拷问。这种反复关系的建立和解除,是否可以 说是一种伦理道德问题呢?是的,应该说,这种关系的往复可视为是对交往的漠视和情感的另一种放纵 ,交往关系的草根性问题将制约和影响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发展,也将会影必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 展。 3.网络信息污染问题 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应用,加速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也为一些不良信息、言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的途径。虚假信息、色情信息、暴力恐怖言论、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网络社会。它们通过 网络社会人们的交往而得到传播和泛滥。网络社会人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减弱或沦丧,致使他们漠视其行 为的社会影响,不断的发布、传播、宣扬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和言论。形式包括虚假广告信息、色情图 文信息、垃圾邮件、垃圾信息等,严重污染了网络社会,影响了其洁净性。如此多的信息污染是谁造成 的?是网络行为的主导者网络社会中的行为人,其所作所为本质就是“本我意识”主导下的不伦理 不道德行为。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泛滥不仅仅是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更是网络社会上层建筑构成问 题,不仅仅是网络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是网络文明的另一种形式的倒退。现实因素的监管弱化,致使 网络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在网络信息污染这一问题上又遇到了新的饿困境。专家学者们的声讨和呼吁也成 了一种权宜之计。因为目前的网络已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扔的不仅仅是垃圾邮件,还有垃圾网站。 这一系列问题一下子落到了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解决就又成了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4.网络经济行为的过度化问题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了 一个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我们社会的发 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其中网络经济行为的过度化问题尤为严 重。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伦理不道德的行为。受经济目的的驱使行为 人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乃至国家利益。使得网络上的大多数交往行为都被赋予了金钱的目的,自由的行 为束缚在金钱的枷锁之中。经济行为的过度化,造成了网络部分伦理道德的缺失,创造出一些新的与其 行为目的的相同意的伦理道德标准,这极大程度地破坏了网络社会的原有的伦理道德平衡 ,是一种新的 对伦理道德标准的不伦理不道德的改造。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还有很多,要解决他们就必须正确的看待我们的网络以及网 络社会。 四、 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 1.正确认识网络以及网络社会 网络以及网络社会只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阶段。网络的出现同人类手的解放,语言的产生一样平常, 我们没有必要恐惧和惊慌,网络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和分化也可认为是整个社会前进 步伐的一部分。不同时期的社会有不同的伦理道德与其相适应,而我们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也必然与 这样一个网络社会相适应,它的构建和形成过程,正是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关系中众多伦理道德问题的 产生解决的过程。它是人类过去意识、现在意识与未来意识交织的矛盾的统一,体现出一种社会特殊性 和时代特殊它的发展和形成,需要人们正确的干预和推动,而非盲目的陷入一味的解决问题的泥潭中。所 以,我们应该从自身意识形态着手,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认识上正确对待网络 的发展以及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中的伦理道德的构建。 2.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建设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 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给一些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建设是从技术上规 范制约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的最直接最具时效的手段。网络安全技术的建设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 行:1、防火墙和过滤技术,以达到对不良信息的屏蔽,防范网络病毒的入侵。2、口令设置和数据加 密。保护自己的文件等信息的安全。3、网络身份认证。通过网络身份的认证与现实的法律行为主体相 联系,增强现实法律法规的规范力度。 3.控制系统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绝对意识形态上的自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加强网络社会控制系统的建设 成为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必然需要。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技术层面的突破是网络伦理建设的又 一有力保障。虽然,技术层面上的监管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而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