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传播媒介研究,第一节传播媒介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四节新媒介的发展走势,第一节传播媒介,媒介和大众媒介的界定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媒介:汉语中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诗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孽、触媒中介MediumMedia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是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施拉姆郭庆光认为,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如语言、文字等等。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如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等。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第一节传播媒介,胡正荣则认为,媒介只包括前者,后者则是拥有并控制媒介的组织。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电台。文字是符号,还是媒介?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即为大众媒介,那网络是大众媒介或大众媒体吗?,第一节传播媒介,媒介发展简史1.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2.近代平面/印刷媒介15世纪的印刷书籍17世纪的定期报纸18世纪的杂志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便士报、五分镍币杂志、一角钱小说,第一节传播媒介,3.电子媒介19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19世纪80年代的电影19世纪末的唱片20世纪初的广播20世纪中期的电视4.新媒介20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数字媒介、网络媒介,第一节传播媒介,认识媒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节传播媒介,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2.反馈的机会3.速度的控制4.讯息代码5.增值的力量6.保存信息的力量7.克服弃取的力量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第一节传播媒介,认识四种大众媒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认识媒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2.媒介有融合的趋势。3.警惕工具理性。,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质特征,选择媒介的原则施拉姆等:,第三节技术与媒介,英尼斯(18941952)Innis,HaroldAdams,politicaleconomistandpioneerincommunicationstudies麦克卢汉的老师,他的思想,经麦克卢汉的发扬,成为20世纪最显赫的传播学理论之一。帝国与传播EmpireandCommunications(1950)传播的偏向TheBiasofCommunication(1951)确定了媒介的属性: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社会组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第三节技术与媒介,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传播媒介能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交往的方式。传播可以联结时间和空间。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偏向时间的媒介如石刻,与传统社会相联系,有助于时间上的控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如现代印刷媒介,有利于帝国扩张,创立世俗制度。传媒时空偏向的平衡。无论偏向时间还是空间,只要一种传播媒介过分强调、垄断,便会成为社会兴衰的主要动力。,第三节技术与媒介,Time-biasedMedia偏向时间的媒介,Space-biasedMedia偏向空间的媒介,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媒介的偏向呼应着文明的偏向“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广播电台使西方文明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它倚重的是集中化,它需要关注的是连续性。”“中国的文字给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它强调的是按照空间来组织帝国,不足以满足时间的要求,因此中国总是暴露出改朝换代的问题。”时间偏向的媒介保存记忆空间偏向的媒介传播思想和信息媒介的形态对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产生深重的影响。,第三节技术与媒介,时间偏向的文化TimeBindingCultureConcernedwith历史和传统historyandtradition宗教,层级制度religious,hierarchicalorganization保存过去conservingwaysofthepastCulturestendtoemphasize神圣thesacred仪式theritual历史thehistorical,第三节技术与媒介,时间偏向的文化TimeBindingCultureConcernedwith历史和传统historyandtradition宗教,层级制度religious,hierarchicalorganization保存过去conservingwaysofthepastCulturestendtoemphasize神圣thesacred仪式theritual历史thehistorical,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空间偏向的文化Space-BindingCultureConcernedwith帝国扩张growthofempireandexpansion当下世界thepresentCulturetendtobe时代精神present-minded重视技术technical发展与变化导向growthandchange-oriented世俗政治权威secularpoliticalauthority,第三节技术与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出生于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小镇,保守的天主教徒,一生拿了5个学位,留学英国,获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多伦多大学英美文学教授。“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二十世纪最富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第三节技术与媒介,怪才AWieldGenius他只求探索,不提理论他只求探索,不求产品目标不是宣示理论,而是进行观察开锁匠式的研究方法文字游戏娴熟,喜剧的、讽刺的、令人吃惊的论调、夸张的表述最受争议口才打遍天下无敌手闪光的思想在闲谈中诞生,甚至在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也能闪耀奇思妙想,第一次麦克卢汉热麦克卢汉在六十年代McLuhanin1960s19661967年,全美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包括新闻周刊、生活、纽约客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他的文章,上电视演讲等等,出尽风头。法语里出现了:mcluhanism,mcluhanist的词汇,出现了麦克卢汉学。1968年尼克松竞选顾问是麦克卢汉理论的热情拥护者,竞选的若干策略源自他的理论。,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二次热潮McLuhanin1990s麦克卢汉在九十年代网络时代的到来,麦克卢汉在六十年代被视为梦呓的语言被证实,批判他的言论,也被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虚拟现实的出现打破。介绍他的思想、文章和奇行逸事的录像带,在密西根大学电教中心外借部需要预约一年才能借到。,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三节技术与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地球村”Globalvillage2.媒介延伸论Mediaastheextensionofbody3.媒介即讯息论Mediumisthemessage4.媒介冷热论Cold&Hotmedia5.感官平衡理论,第三节技术与媒介,麦克卢汉的思想启蒙:俄罗斯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家克鲁鲍特金(PierreKropotkine)英国人杰德斯(PatrickGeddes)美国人芒福德(LewisMumford)加拿大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哈洛德英尼斯(HaroldAdamsInnis)1,1陈卫星,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4期。,第三节技术与媒介,从媒介的文化特点来阐述现代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用部落文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文化(拼音字母和印刷)、重返部落文化(电子媒介)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伊甸园、人的堕落和重返天堂。论点主要集中在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上。,第三节技术与媒介,主要著作:1962古登堡群英(TheGutenbergGalaxy)1964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Media)1969地球村战争与和平(WarandPeaceintheGlobalVillage),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古登堡群英表现了对拼音文字和印刷品造成的感觉和文化后果的思考。主要观点媒介和技术性工具一样是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因为产生感觉分离如创伤效应或令人入迷的力量而在文化中创造不平衡,改善“感官的关系”。,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理解媒介提出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区别。热媒介可独自延伸意义并予以高清晰度定义,能够允许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批评距离。冷媒介为读者和观众留下更大的参与空间。,第三节技术与媒介,主要学术贡献:提出了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表述,而是媒介自身。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理论叙述表现了带美国式人道主义标记的乐观主义情怀,客观上反映了西方六十年代崭露头角的大众消费福利社会的欢欣气氛和技术发明改变世界的一厢情愿。,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媒介延伸论Technologicaldevelopmentsasextensionsofhumanbody.媒介是人的延伸:此延伸将改变心理与感知。此论为所有理论的基础。,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电子媒介之前的媒介是人某个感官的延伸。这种延伸造就了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人。电子媒介延伸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此种延伸使人整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媒介即讯息Themediumisthemessage麦克卢汉给出了明确界定:“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媒介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第34页。,第三节技术与媒介,1.媒介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传统上,我们对媒介的反映,只在于评价如何作用它们,这是对技术懵懂无知的表现。”2.媒介改变着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传播工具的内容,就象是夜行盗用来引诱看门狗的肉饵一样。”“传播工具的影响力所以如此强大猛烈,就是因为随着媒介而来的内容是另外一种媒介。”,第三节技术与媒介,3.媒介具有令人自我陶醉的性质,新媒介的不断出现,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觉得自己的身体正在延伸而陶醉不已。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过分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忽视了信息内容的作用。,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热媒介”与“冷媒介”这是两个著名的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等是“热媒介”;手稿、电视、电话、演讲、漫画、有声电影等等属于“冷媒介”。这两个概念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第三节技术与媒介,感官平衡理论1.口传文化:社会主要以口头传播为主,文化特征亲密性、怀念传统性和狭窄性。2.印刷文化:文化特点是独立性、重理性、重反思。3.电子文化:人们“重新部落化”了,重视快餐式的产品的生产、强调大众性、普及性、流行性。,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口头文化Oralculture,印刷文化printculture,口头文化Oralculture,部落化Tribulation,非部落化De-tribulation,重新部落化Re-tribulation,第三节技术与媒介,意义与局限性1.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第三节技术与媒介,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JoshuaMeyrowitz)出版了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NoSenseofPlace:TheImpactofElectronicMediaonSocialBehavior,1985)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介情景理论(themediascenetheory)。,第三节技术与媒介,1.应把场境视为信息系统他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具体的地点如卧室、大礼堂、公园等)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2.新媒介创造新场景,新场景导致新行为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地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成为可能。他提醒说,人们在探讨情境的界限时,往往倾向于从“谁和什么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之中”这方面去考虑问题。,第三节技术与媒介,3.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他指出,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由于他们的传播代码的简单性,情境形式正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印刷媒介的传播要求受传者具有基本的读写技巧,电子传播媒介则与此大不相同。电视的电子记号展示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人们不必先会看简单的然后才能看复杂的电视节目。,第三节技术与媒介,3.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他指出,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由于他们的传播代码的简单性,情境形式正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印刷媒介的传播要求受传者具有基本的读写技巧,电子传播媒介则与此大不相同。电视的电子记号展示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人们不必先会看简单的然后才能看复杂的电视节目。,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媒介情景理论的评析1.理论价值梅罗维茨媒介情景理论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使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与媒介引起的社会场景变化关系密切,以及明确将媒介纳入人类社会行为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的视野之中,媒介本身也被当做环境来理解。,第三节技术与媒介,2.理论不足梅罗维茨媒介情景理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媒介决定论倾向。在论述过程中,较少考虑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过分强调媒介的影响作用。媒介情景理论最终陷入媒介决定论的泥淖。梅罗维茨继承了麦克卢汉媒介技术动因论的衣钵,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唯技术论的覆辙,几乎把媒介变化看成是情景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论述中严谨不足、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抵牾的现象。,第三节技术与媒介,莱文森的媒介理论保罗莱文森(PaulLevinson,1947),现为纽约福德汉姆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教授,媒介环境学纽约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媒介理论著作主要有九部:1.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indatlarge:Knowinginthetechnologicalage,1988)2.学习赛博空间:新型教育和媒介进化论文选(Learningcyberspace:Essarysontheevolutionofmediaandtheneweducation,19953.软利器: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TheSoftedge:ANaturalHistoryandFutureoftheInformation,1997),第三节技术与媒介,4.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DigitalMcLuhan:Aguidtotheinformationmillennium,1999)5.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Realspace:Thefateofphysicalpresenceinthedigitalage,onandoffplanet.2003)6.手机:挡不住的呼唤(Cellphone:TheStoryoftheworldsmostmobilemediumandhowithastransformedeverything!,2004)7.捍卫第一修正案(Thefloutingofthefirstamendment,2005)8.莱文森精粹(TheessentialLevinson,2006)9.新新媒介(Newnewmedia,2009)。,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媒介进化理论1.媒介进化人性化趋势理论thetheoryoftheanthropotropicmediaevolution2.补救性媒介理论theremedialmediatheory3.媒介进化三阶段理论themediaevolutionofthethree-stagetheory,第三节技术与媒介,媒介进化理论的评价1.理论贡献其一,强化了动态的媒介整体观。莱文森高扬媒介环境学的大媒介整体观,用进化的眼光将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媒介珠串起来,而不是孤立地打量某一种或某一类媒介,强化了动态的媒介整体观。其二,构建了人性化的媒介进化观。莱文森强化媒介环境学“以人为中心”的立场,将媒介进化放到人类需求的视角进行考量,把人类需求变化与媒介进化结合起来,思考媒介何以出现、如何进化,凸显出人类的能动性,确立了人性化的媒介进化研究视角。,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三,提出了软媒介技术决定论。软媒介技术决定论认为媒介技术只能为媒介进化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语单词表九年级下册
- 目标突破课件:3.4.1 同类项
- 河南省泌阳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健身中心场地租赁合同
- 2025版商铺租赁合同租赁期间合同解除条件承诺
- 2025版文化公司创意人员追诉期劳动合同示范
- 2025版租赁合同涵盖租赁物保险与风险承担
- 2025版养老院社会捐助服务合同
- 2025版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合同规范模板下载
- 2025版三方大数据分析销售合作协议范本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6G网络中的垂直通信和切片技术
- 入学安全第一课幼儿园
- 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教案
- 《社区康复》课件-第一章 总论
- 机械设备维护保养手册
-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至九年级单词汇总表(七年级至九年级全5册)
- 微积分的产生与发展
- 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投标方案(技术标)
- 22S803 圆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
- 钢管顶管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