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媒介素养范畴N_第1页
第一讲-媒介素养范畴N_第2页
第一讲-媒介素养范畴N_第3页
第一讲-媒介素养范畴N_第4页
第一讲-媒介素养范畴N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传媒人的通关修炼,媒介素养,“传播技术的伟大进步,反而加重彼此的理解困难。”-麦克卢汉,当代媒介素养十讲,第一讲你的刻度在哪里-媒介素养范畴第二讲鱼知道自己是湿的吗-媒介本体属性第三讲谁的风笛谁定调-媒介功能与话语权第四讲谁在背后玩拼图游戏-媒介语言与现实第五讲受众去哪儿了-受众认知与个体差异第六讲当我们不需要纸了还需要报吗-报刊媒介素养第七讲视频影像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吗-影视媒介素养第八讲如果你遇到谷歌的街景车-互联网时代与素养第九讲技术想要什么-媒介技术互动与报复第十讲风能进雨能国王不能进-媒介法规与政策管理,【“当代林徽因”引发的微运动】,2013年“当代林徽因”封号落定,对于柴静本人可能并不在乎,但是却惹毛了一干人等。微博上开始了的口诛笔伐,被人戏称为“砍柴”和“护柴派”,2015年2月28,一部柴静自费拍摄的穹顶之下传遍全网。不到一天时间,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每每各方酣战之时,柴静却依然低调,她明白:这个时代,大家只是需要话题而已,中国新闻周刊2013.1.29新浪微博,第一讲媒介素养范畴,第一节媒介素养是什么一、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1.个人定位2.知识结构3.技能二、媒介素养三个模式1.能力模式2.知识模式3.理解模式三、媒介素养在当代1.当代媒介素养的本质2.当代媒介素养主要特征,第二节媒介素养刻度表一、阶段与层次理论二、当代媒介素养刻度表,第三节怎样提高媒介素养一、基本分类二、基本内容三、批判性思维四、媒介教育的本质,当代媒介素养-你的刻度在哪里?,media:指一种中介物,承载或传递信息的物质或渠道。中文迻译:“媒介”、“媒体”、“传媒”实际应用并未分清;查询和国家图书馆有关图书目录,三词各有侧重,literacy”:会读书和写字的能力,多数人认同译为“素养”,也有将其译为“素质”现代汉语词典: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化的能力,如人文素养。,素养,P1,媒介素养,指人们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和接受讯息并利用媒介工具传播信息的知识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人们体验媒体、解构媒介、分析媒介讯息和创制媒介产品的技能和素养。,7,源起,“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纯属“舶来品”1929年,英国伦敦教育委员会出版教师建议手册,敦促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抵制低俗电影的专门培训。这是最早的媒介素养教育例证,迄今已有86年历史。1994年,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夏商周”首次把媒介素养教育介绍到中国。至今媒介素养驾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8,英国学者倡导媒介素养教育,1929年,伦敦教育委员会出版教师建议手册,提到“媒介素养教育”开辟文化教育一个新领域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其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低水平的满足”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9,我国概况,2004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设置传媒教育硕士点,并设置了“媒介素养研究方向”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公选课;随后,2006年3月,云南大学新闻系开课“媒介素养”迄今,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一些高校也陆续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10,一、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美国媒介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提出: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这“是构建一个人具有一套更为广阔的媒介视野的必备条件”个人定位:由个体目标与动机构成-能量知识结构:围绕媒介属性的阐释-原材料技能:传媒讯息消费及创制实践的工具这三块基石合力打造一个人的媒介素养根基和不断向上延展的栋梁。,P2,二、媒介素养的三个模式,能力模式人们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类信息的能力,知识模式指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理解模式指理解媒介信息在生产和传递过程受到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对信息认知过程,侧重判断和理解,侧重信息如何传播,P4,14,P6:,P7:,三、媒介素养在当代,本质:理解模式+使用效能特征:多维性生态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美学维度道德维度,16,P8,18,P11,第二节媒介素养刻度表,一、媒介素养阶段与层次理论P14三个阶段:低级中级高级十个层次:基础知识-学习语言-学会叙述-开始质疑-拓展媒介-内涵发展-经验探索-批判鉴赏-个体表达-社会责任感,19,P13,高级中级初级,“社会责任感”以真、美、公正为价值取向“个体表达”意味着突破且创新的个性价值“批判鉴赏”意味着求美的主观体验“经验探索”意味着求真的证实过程“内涵发展”意味着澄清且求善的本意挖掘“拓展媒介”意味价值判断多维视角多样性“开始质疑”即开启理性,这是批思的标志。,7,温度计,犹如人们都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自己的刻度。媒介素养没有0线,所有的人具备媒介素养,只是高低水平不一。每个人的媒介素养总会有提升的空间,接受一定的媒介教育,伴随着知识和经验阅历的增长,每个人在媒介素养刻度表上的位置都会有所提升。媒介素养不是一种天赋,需后天的教育或经验养成。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同样需要强化和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二、当代媒介素养刻度表,P16,案例植入,7,P17,24,P17,第三节怎样提高媒介素养,一、媒介教育的基本分类,社会公众,专业传媒人,(一)面向全体社会公民,可由全社会实施,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新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也是西方国家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25,P18,郑州火车站信息屏直播工作人员玩扑克牌.flv,P18,(二)面向专业传媒人,面向新闻传播类以及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或着各类传媒机构的专业传媒人员以理性文化阐释现代传媒现象,提高传媒人驾驭媒介工具和受众心理的能力,27,P20,28,P20,二、当代媒介素养的基本内容,了解媒介是如何建构现实的?了解媒介受到什么控制?不同媒介对于个体影响有什么不同?多种媒介如何影响了个人社会化过程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媒介素养的经典理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P21加拿大媒介教育的八大理念P22媒介教育的十八项基本原则P23台湾政大媒介素养研究室,29,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是对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即公民具备媒介素养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上升到“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公民境界,30,当代媒介素养,知识模式,能力模式,理解模式,一种能力、一种观察方法、一种理解视角、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31,媒介素养的中西方对比,在西方对传媒素养的重视源于大众传媒副作用,主要是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并由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西方的大众传媒建立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和体制的基础。强调自由创办传媒、报道、发表言论和各类内容的权利。因而要抑制传媒副作用,要靠传播另一端接受者的辨别、防范、抵制能力,靠受众的传媒素养。,在中国过去通过加强对传播者的管控,解决大众传媒副作用但随着传播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自媒体化等技术手段的更新,“堵”的作用越来越小亟待传者与受众的素养还要改进传媒体制、提高传媒人的文化素质和传媒产品质量等。,32,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辨析和综合信息的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培养人的质疑能力、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33,三、批判性思维是提高当代媒介素养的核心工具,P24,批判性思维,34,杜威:是根据信仰或者假定的知识之背后的依据以及可能的推论来对它们进行的主动、持续和缜密的思考。是反思性思维格雷瑟:愿意对问题和和题目进行缜密思考的态度、技能等史密斯:如果我们要去找出一个陈述的意思,并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它,我们便会进行思考。由于没有更好的一个词,我们称这种思考为批判性思维。恩尼斯:“陈述的正确评估”。“批判性思维是用在决定我们信什么做什么时的理性反思性的思维”,表征:理性、公正、反思、自律、非本位特征:一种质疑精神、反思习性和思维机制中国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没有理性的反抗,本质:解剖媒介要素解读传媒符号解析传媒机构解构传媒主体,35,四、当代媒介教育的本质和目的,P26,当代媒介教育的目的,于个体:提高媒介消费的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于社会:提升现代传媒的传播力、公信力和美誉度养成媒介消费和信息生产的文化理性建构绿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