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案例分析 (4).doc_第1页
民法案例分析 (4).doc_第2页
民法案例分析 (4).doc_第3页
民法案例分析 (4).doc_第4页
民法案例分析 (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网络暴力第一案”看隐私权和名誉权 毕征征 民商法专业 2120101924案情简介:2007年12月29日姜岩以为她的丈夫王菲与东方的婚外情跳楼自杀。自杀前她在自己的博客中上传了其丈夫王菲与案外女性东某的合影照片,并在日记中显示出了丈夫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等信息。姜岩自杀后关闭的博客被打开来,很快日记被网友转帖到各大论坛。2008年1月11日姜岩的前男友张乐奕注册了名为“北飞的候鸟”网站,发文追悼姜岩。刊登了包括张乐奕在内的姜岩的亲朋好友等人撰写的很多文章,张乐奕还将该网站和天涯网、新浪网进行了链接。“北飞的候鸟”这一网站中的有关姜岩的文章被不断的转载、传播。张乐奕在管理网站过程中,曾经删除了部分网友的留言,并在网站上留言,倡导网友“不要在这里报复性的贴任何人的通信方式、家庭住址,网络上有太多的地方可以搜索到,不要再让他们出现在这里”。一些网民在天涯网等网站上发起对王菲的“人肉搜索”,使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详细个人信息逐渐被披露;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对王菲进行指名道姓地谩骂;更有部分网民到王菲和其父母住处进行骚扰,在王家门口墙壁上刷写、张贴“无良王家”、“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网友的宣泄从网上蔓延到了现实生活,导致王菲又患上了抑郁症,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王菲以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为由将张乐奕告上法庭。一审法院认为张乐奕在“北飞的候鸟”网站中关于王菲相关信息的纰漏行为引发的一系列后果,以及将该网站与其他网站进行连接,扩大了该事实在网上的传播范围,构成对王菲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害,二审法院维持的原判。以前我国只是在妇女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护法中有明确的隐私权规定,民法通则中并未规定隐私权 仅仅规定了生命健康权、姓名权与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所以在以前的司法实践中,隐私权是被纳入名誉权进行保护的。 法律依据:1993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队隐私权的保护采用的是名誉权这样间接地保护方式。这种未将隐私权独立保护的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以上介绍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的法官的判决路径就是对公民隐私权的名誉权保护方式。直到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其中的第二条明确规定了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将承担侵权责任。隐私权从名誉权独立开来,现在再看“网络暴力第一案”,有必要对隐私权和名誉权做一下区分来分析本案中张乐奕的行为是侵犯的王菲的隐私权还是名誉权还是两者都有侵犯。我国学界对于隐私权和名誉权之间的关系曾经出现过以下几种观点:第一,隐私权属于名誉权,不为独立的人格权。第二,隐私权和名誉权有交叉的地方,但是隐私权是独立的人格权。第三,隐私权和名誉权没有竞合的时候。隐私权是和名誉权相平行的人格权。侵权责任法中将隐私权独立开来,体现的就是第二种观点,它和名誉权有交叉也有不同。一、名誉权和隐私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社会对特定民事主体品德、才能以及其他素质客观、综合的评价。名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就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隐私权,一般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具体来讲就是自然人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只是主体人格尊严的个人信息不愿被他人非法知悉、搜集、侵扰、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二、名誉权和隐私权的联系(一)名誉权和隐私权都属于精神人格权 人格权依据权利客体不同分为物质人格权和精神人格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的立法目的都是保护个人人格尊严,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所以属于精神人格权的范畴。(二)名誉权和隐私权都是独立的人格权,都是民事主体与生俱来的权利。(三)名誉权和隐私权都是绝对权或对世权,即权利的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权利的义务人是出了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四)名誉权和隐私权之间存在着交叉和竞合,有些侵犯隐私的行为也侵犯了权利人的名誉权。(五)名誉权和隐私权受到损害,都会给权利人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痛苦,两者虽然都不以一定的财产或物质利益的得失为目的,但是两者东圃可以表现为间接的财产性。三、两者的区别两者之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有着交叉,但是两者并不能互相取代、互相吸收,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调整范围和保护领域,所以要做一下详细的区分:(一)名誉权和隐私权的本质不同名誉权涉及的是权利人的社会评价,一个人的名誉权是否被侵害,不仅要看行为人是不是实施了一些行为,比如侮辱、诽谤等行为,还要看这些行为是否产生了使权利人的社会评价降低的后果。如果行为人即实施了那些行为,也造成了权利人社会评价降低的后果,那么可能认定为侵犯名誉权。名誉权保护的是社会上不特定多数人对特定主体的道德水平和生活作风的评价。并且对名誉权主体道德水平和生活作风的评价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受权利人自己的行为影响的,但是名誉权人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支配、控制社会的评价。隐私权的侵犯与否是不以是不是造成社会评价降低的后果为标准的,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泄露某个人隐私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社会评价的降低,但也已经构成了对隐私权的侵犯。隐私权保护的是权利人的私生活中不愿意被他人知晓的信息,对于这种信息公开与否,权利人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直接支配的。(二)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主体范围不同名誉权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和其他组织,因为名誉是指会特定的主体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它是一种人格尊严的体现。它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所以名誉权不能为自然人独有,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名誉侵权体现在他们的信誉上。隐私权的主体则只能是有着自然生命、主观意思、主观思想的自然人,而不能是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因为隐私主要是指自然人生活中不愿意为他人知道或者公开的私人秘密信息,并且这些私人信息是与社会公共利益和群里利益无关。包括个人日记、个人数据情况,生活习惯等。而法人或者是其他社会组织拥有的秘密就不能称作是隐私,比如企业的有关管理经营或技术的秘密是属于商业秘密的,不是隐私的范畴。所以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三)名誉权和隐私权的内容不同名誉权中的名誉一般指的是一个人的声誉或一个组织的信誉,涉及到的是社会不特定多数人对某个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品德声望、资信、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评价。这种评价是主观性的评价,即引起社会评价降低的信息往往不是真实的,而是侵权人捏造或虚构的。隐私权中的隐私指的是和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私密的信息,比如夫妻生活、个人的生活习惯、财产状况、通信秘密等内容,而这些信息内容都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不是其侵权人虚构的。(四)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权方式不同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侮辱、诽谤、其他。侮辱,指的是用语言(书面、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的名誉;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的名誉;对于这个“其他”方式,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和范围。以前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把泄露隐私的方式放在侵犯名誉侵权中,但是2010年7月1日侵权责任法的正式实施,使得隐私权真正的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存在,所以我认为在民法通则第101条中的侵犯名誉权的其他方式,现在是不应当包括泄露隐私的行为的。隐私权的侵害的常见方式是未经公民同意而打听、披露、传播他人的隐私。主要方式包括:监视、监控、窥探、干扰、搜查、泄露、公开等。但是这里的被侵犯的隐私必须是合法的行为,而对于一个人的违法行为的纰漏和检举是不构成侵犯隐私的。(五)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权法律后果不同侵犯名誉权,除了受害人的精神和心理会受到一定的刺激之外,还会造成社会公众对权利人的社会评价降低的法律后果,给权利人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权利人的生活或者工作。但是这种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侵权人或社会的力量减轻的,因为名誉权被侵犯的客体是侵权人虚构出来的事情,只要能查明真相,否定虚构的信息,那么权利人就可以运用法律,诉诸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是侵害名誉造成的损害得到一定的弥补。侵犯隐私权,受害人只要是自己的私人生活安宁受到侵害,而不一定造成社会评价降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造成社会评价的降低;第二,没有造成任何的社会影响;第三,提高受害人的社会声誉。因为侵犯的是受害人不愿意为公众所知悉和公开的信息,作为这样的秘密一旦被公开或者是不特定的人知道,它的秘密性也就丧失,也就不再属于个人隐私。只能通过法律来获得赔偿,而不能依靠法律得到损失的弥补。(六)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权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侵犯名誉权,一般是出于行为人的主观恶意,是有目的性的要损害受害人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侵犯隐私权,则可能是出于侵权人的故意也可能是过失,但是不一定是恶意的。(七)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个体保护的水平不同名誉权的个体保护水平比较一致,即对于任何一个主体,名誉权受保护的程度和内容是相当的。隐私权的个体保护水平是不等的,要因人而异,有些信息因为主体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可能就不属于个人隐私。比如公众人物的隐私范畴比一般人的隐私范畴要小的多,但是公众人物和一般人的名誉范畴是一样的。通过以上名誉权和隐私权的简单对比,我们基本上可以区分他们。回到“网络暴力第一案”,我们将案件中涉及的信息分成两大部分分别讨论:第一部分是,王菲的婚外情信息,第二部分是王菲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姓名、联系电话灯基本信息。第一: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王菲在法院审理的过程中承认自己的婚外情行为,这种婚外情行为违法了我国婚姻法的规定。所以对婚外情的披露并不属于泄露王菲的隐私。因为隐私必须是合法的行为。同时这种婚外情的信息不是张乐奕捏造的虚假信息,所以不属于对名誉权的侵犯。第二:对于王非的个人基本信息的泄露行为,属于泄露隐私的行为。因为王菲的婚外情信息使得王菲的个人信息成为了王菲的隐私范畴,因为这些信息是王菲不愿意被他人知晓的信息,是会影响到自己的私生活的信息。所以对这些信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