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阴阳发散变动自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中国文化精神概说,每一种文化都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征的主导趋向或基本精神,这是此一文化和彼一文化的区别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和中国历代伟大思想家的概括、提炼中交融、凝聚、会通、更新,形成了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本精神和主导趋向。,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曾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经过富于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再发掘、再整合和再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将展现更富现代活力的崭新面貌。,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涵义,中国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即指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认识:,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二、以人为本、重人伦轻鬼神、心性向善的精神;三、天人合一的精神;四、礼治精神。五、贵和尚中,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张岂之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刚健有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诗经中,它是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精神;在尧典、无逸中是创业艰难、尽忠职守的遗训,在孔子那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的理想追求,在孟子那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向善品质,在荀子那里是“制天命而胜之”的果敢气慨,易经象传以天体运行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是“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就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言,则表现为志士仁人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独善其身,面对挫折,奋发图强,追求理想的决心,如秉笔直书的史官董狐、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等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表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总之,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重要表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中正,不妄行,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柔静无为之说,如老庄思想、宋儒思想,但没有占上风,只是作为刚健有为思想的补充。,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刚健有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2、人本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把人作为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总是坚持天地之间人为先,具体包括(1)“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理想,(2)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3)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左传桓公六年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儒家孔子历来主张重民、富民、教民。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荀子认为:民为邦本,君舟民水。,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2、人本主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位,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西方古典文化是一种神本文化,它有着十分强烈突出的宗教精神,抵达彼岸世界,是人们精神的最高寄托。人们行为的准则,生活的目标,最高的善,都来自宗教的神喻,来自万能的神的启示。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则总是将其目光投注于现世的人的生活,人的生命,而反对以鬼神为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生命态度是重现世、生活、人伦,生命个体从他诞生,五伦关系便进入到他的生活,整个文化关注和努力的目标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注重人的修养,肯定个体心性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迥异于西方人本主义精神的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3、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并影响和制约着整个传统中国思想、政治和社会生活,因此它是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传统儒学那里,天人合一所具有的意义是:其一,天人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天是万物的起源,人类社会也仿佛天地万物的运转,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其二,是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依据。自然界的任何异常现象,都是检验帝王的言行政策的依据,因此具有劝谏的作用;它也是考核官员得失的标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第一,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思想文化。在农业社会中,农业的播种、收获全仰仗自然,如果人们能顺应自然,及时播种,适时劳作,才能生存,因此依靠自然、适时劳作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就导致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第二、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现象。第三,秦统一后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导致当时的学者和思想家不能不借助这种天谴的原始的宗教意识对皇帝和官吏予以监督与考核。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性:第一、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考虑了自然与人密切的同质关系,具有积极唯物的因素。第二、考虑了自然与社会紧密的共生关系,明兴替知得失,在集权程度高而民主意识淡的时代,不啻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依循方式;第三,从关注自然出发,将思索的触角伸向无边无际的宇宙和周遭的社会,推动了古代天文、地质、物候、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天人合一思想的消极性:第一,过于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特别注重对环境影响人世问题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古代天人关系之学,使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数术学易学异常发达。第二,过于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使人产生了自责和软弱的心理,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过于强调人对自然的迎合,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4、礼治精神,春秋战国时,孔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礼治的内容,从汉代以后的历代帝王,都以此作为基本国策和人文精神。在礼治社会里,追求亲和秩序的政治理想就是礼治精神,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目标,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即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治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社会操作系统,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和每一个人,由礼乐延伸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内容,进而衍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君王国家的忠和对亲人的孝,其次是序列男女之别,其实现方式就是要拥有自觉精神,从国君到平民,要慎言谨行,并采取主动的教化濡染方能实现。作用:礼治作为一种有效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理论模式,(1)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2)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3)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4)礼治精神是一套完整的社会管理系统。,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5、贵和尚中,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欹器:倾斜易覆之器,又叫宥坐器。其器满则覆,中(不多不少)则正,虚则侧。,实现“和”的基本要求就是“和而不同”,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绵延至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愿望。“心平气和”、“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已经成为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格言和生活准则。可以说,自古至今,我国文化“贵和”,崇尚太和、中和、和合、和谐、和睦、和平、和美、谦和、温和、和蔼、和善等。,【贵和】,“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被广泛地应用到事物、人、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贵和”在今天主要表现为在人自身状态、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中国与世界关系等问题上坚持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即把追求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世界和平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尚中】历代思想家对“中庸”的理解,孔子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进而提出了“中庸”的观念。后来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篇,对中庸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于是中庸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后来的思想家对中庸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中庸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也不是单纯的。汉至宋:郑玄诠释中庸的题义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即认为中庸指中的运用。程颐对中庸的诠释是:“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即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中庸思想的含义: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的目的来说,有一个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做“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会转向事情的反面。所以“中庸之为德”就是经常遵守一定的标准,既不过,亦不是不及,这是中庸的品德。儒家推行中庸,目的在于使天下的人达到理想境界。所谓理想境界,也就是达到中道的境界。中道产生适当,适当产生合理,合理产生礼仪。人类全部的道德行为、法律行为,都需要符合中庸之道,使之无过无不及,以致达到至善。,总之,以中为度,中即是和,是儒家和谐观的重要内容。“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汉代以后,历代思想家都认同这种观念,继承并努力实践这种观念。但总体上看,先秦两汉儒家的中和理论,是以“中庸”观念为理论基础,以“礼”为标准,以对统一体的保持、对竞争观念和行为的抑制为特征的。所以在中国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1)中庸之道对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智慧的繁衍、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2)中庸是种权衡,是最高的品德,做事讲求恰到好处,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故中庸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各阶层人们的心灵深处,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也成了国民性的典型特征。,【贵和尚中的评价】,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何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首先,要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的比较来认识;其次,要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制度的基本社会特征来认识。基于上述两个原则,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重伦理道德、重和谐融合、重实际与稳定、重人文教化四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罗国杰)第一,它是中国的,这是从它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意义上来说的。第二,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化;第三,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只能是一些节本的特点。,张大千:红妆步障轴,重伦理、崇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亦称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家族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舞台,也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下,个人消弭在群体之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是个人的首要任务。这种思想逐渐转变为“厚德载物”、“内圣外王”和“孝治天下”观念,被推广到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等领域。,【资料注释】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重和谐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融合的特点表现在: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协调,与天地合德,遵循自然规律,有机地整合、调控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其次,体现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贵和尚中”,并以此为前提,追求“君子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认为“大同理想”与“中庸之道”是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因此,千百年来,维持家庭的和谐,追求国家的统一,是传统中国和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人文理想。,【资料注释】:和合学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和之为美的审美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于审美方式、审美结构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亦是中和。因此。和与中和是中国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算中心项目验收标准制定方案
- 温室大棚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方案
- 热力项目合同管理与执行方案
- 化学试剂仓储管理规范实施方案
- 工业园区绿色供电能效提升实施办法
- 信宜桥梁加固施工方案
- 储能系统消防设计与安全防护方案
- 土建工程分包管理实施方案
- 校园安全教育专题的思考
- 市政管网地下空间利用协调方案
- 《康复科病人营养治》课件
- 2024电力工程质量管理试题与答案
- 助贷电销知识培训课件
- 《风力发电培训》课件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件完整版
- 印刷包装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 《大学语文》普通高等院校语文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学校护学岗制度
- 燕子矶水厂改建工程(净水厂工程)环评报告表
-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下册单词(含音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