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_第1页
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_第2页
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_第3页
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_第4页
高考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的选材与组材编辑:江艳芳 审核:凌勐 2015-10教学目的:1.了解作文在选材组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3.掌握作文选材组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组材能力。教学重点:1.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2. 掌握作文选材组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组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组材能力。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巧妇有米就一定能做出美味的可口饭菜吗?如果米是劣质的,煮出来的饭也不会好吃。同样道理,高考作文的素材就像米一样,如果找不到很优质的“米”,找到了又不进行挑选,去粗取精,那么,这样的作文素材煮出来的作文,当然也上不了高分的台面。 “素材”功夫下到了,高考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丰富生动,有说服力。二、议论文选材1、学生在作文选材上的“硬伤”综合学生平日的写作实际来看,学生在选材上打不开思维,缺乏创新意识,总体上趋于传统和保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1)材料低幼化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泥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爱情等主题上。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生动,意境不优美;抒情缺乏真实体验,显得干瘪、牵强;议论总是堆砌事例,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2)材料陈旧化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比比皆是;材料缺乏时代气息。(3)材料单一化800字左右的字数虽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显得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4)虚构现象严重高考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又为极少数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写作中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2、议论文论据的来源有:(1)源自课本 (2)源自经典名著(3)源自报刊、媒体(4)源自生活 (5)源自典故(6)源自大自然其中三个重要的材料群尤其要重视(1)、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作文选材的“大粮仓” (2)、社会热点作文选材的“资料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就要求作文的选材也应与时俱进,这样的作文才更具现实意义。以时事为材料,不仅可以展示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而且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除了老师编辑的时文美文,这些时事材料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广播电视、网络、纸质媒体,因此同学们需要平时的有意识积累。(3)、课本内容作文选材的“后花园” 在选材方面,有的同学绞尽脑汁也搜索不到合适的材料。其实,我们没必要舍近求远,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研读课本和读本上的内容,调动课内材料,也照样能把作文写得意蕴深刻,文采斐然。课内材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包罗万象。无论是课文里的内容还是作者的经历、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为我们证明观点的论据。如下面这段文字,都是我们脱口而出的内容,却让人觉得分析到位。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人生需要豁达乐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仕途不顺的苏轼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访名山,寻美景。离开利欲熏心的官场,他选择了豁达与乐观,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他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好不快活;面对猝不及防的春雨,他高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友人的惆怅,他宽慰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不可否认,黄州的山水改变了苏轼,赤壁下的遐想更为他打开了通向宋词顶峰的大门。在这里,凭借一份豁达乐观的心态,苏轼遇到了更好的自己。月下的竹影或许会斑驳他的面额,但历史的洪流绝不会遗忘这颗耀眼的星辰。有一点需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不可作为论据。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而论据的要求则是真实。比如有的同学用孙悟空被炼成火眼金睛证明“逆境中出成果”就不妥,但我们可以选择玄奘作为论据,因为历史上确实有这个人。 3、议论文选材原则:重新轻旧 避俗求新(1)典型。指材料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最能表现观点 的材料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服务中心,有以一当十的功效。(2)新颖新鲜。材料的新颖要求我们去使用别人使用少的材料,如果使用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你又没有新的分析角度,而是“人云亦云”,这样就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立足于现实,关心社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注意报刊等媒体上介绍的新鲜事物。(3)丰富立体。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所选择的论据大都以人物为主。在人物的选择方面,要注意避免雷同事迹。比如证明“顽强”,当我们选择了张海迪之后,就不要再选霍金。因为这两个人物都是残疾人中顽强的例子,都用在文中则属于雷同,达不到材料丰富的要求。试想,只有残疾人才顽强吗?当然不是。 4、练习。面对一个作文题,我们首先要会从形似、神似两个角度去搜集材料,然后要会根据以上原则去选择材料。如果以“低调”为题作文,以下素材,你会选择哪些?原因是什么?名言链接“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佚名“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鲁藜“要韬光养晦,不要当头儿!”邓小平“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愚人之心在口中,智者之口在心中。”富兰克林“要纯朴、恭顺,不露聪明,不显才气,不要对答如流,不要过于张扬,只要你不让他怕你,他就会喜欢你的。”司汤达“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还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地专心垂着绿阴的。” 泰戈尔事例检索1、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秦始皇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连衣纹、发丝都清晰可见。2、越王勾践低调侍奉吴王夫差。3、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4、楚汉相争时,刘邦在项羽面前低调处事。5、乾隆皇帝到处御笔题字,更有洋洋洒洒的4万多首“诗歌”,成为历史上最为高产的“诗人”,但是在诗坛上并没有他的位置。6、钱钟书先生深居简出,以围城、谈艺录、管锥篇等著述说话,与新闻媒体保持足够的距离,但是名满天下。10、著名歌手朱之文出名后依然保持农民本色,前几天一张他坐在院子里掰玉米的照片迅速传遍网络,让人心生暖意。11、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的故事:有一次,英若诚在临吃饭时故意躲起来,想让大家为他着急。但是,并没有谁为他费神,大家照常吃完了饭,各自走开了。英若诚只好讪讪地自己走出来,吃了些剩饭剩菜。三、如何组材在立意和选材的基础之上,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组材,即如何运用所选材料的问题。1、组材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先后原则”和“交替原则”。所谓“先后原则”也就是哪些材料放在前,哪些材料放在后的问题。通常简短的材料宜放在开头,作导入,详实的材料宜放在文中主体,作支撑;具体的事实材料宜放在前面作铺垫,而抽象的结论性的材料宜放在后面,作总结-如此等等。此外,对历史人物论据的选择要有一定顺序。一般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如选择民族英雄为材料,那要首先用岳飞再用文天祥,然后再用郑成功。时间不能打乱,否则给读者语无伦次之感。所谓“交替原则”即不要把相同性质的材料堆砌在一起!要分开来交替运用。具体而言,事实材料要和理论材料交替,正面材料要和反面材料交替,古代材料可和现实材料交替,还有就是中外材料可以交替等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要注意详略。熟悉的人物不要详写,因为人物事迹尽人皆知,写得越详细就越啰唆。如果用略写的形式写一组,使语言构成排比,那么就会是另一种表达效果了。反之,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人物则要详写,因为这种材料属于新颖材料,读者也想知道细节,这就需要详写。 2、作文组材之方法作文时可灵活使用以下组材方法。(1)构建得体,灵活组织材料对一篇充实的议论文而言,事实论据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材料,但在构建的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堆砌事实论据,而不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则可能使文章出现“材料单一,枯燥无味,偏狭不周,漏洞百出”的硬伤。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材料的特点,如从时间上分,有古代事例,也有近现代、当代事例;从地域上分,有本国的事例,也有外国的事例,从性质上分,有正面的事例,也有反面的事例;从范围上分,有点上的事例,也有面上的事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以上区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组织,或做到古今结合,或做到中外并举,或做到正反相映,或做到点面互补。如古今结合:诸葛亮谨记刘备遗言,尽心辅佐刘禅。他明知敌强我弱,却义无反顾地六出祁山,最终病故于阵前,他本可以弃政治、诺言而去,在山林中逍遥,然而,道德告诉他,只有“鞠躬尽瘁”,方能闪光于历史长河之中。而现代的一名公交车司机黄志全,也在用生命实践着道德。在心脏病复发之时,他忍着剧痛,刹车、靠边、打开四门,车安全了,乘客安全了,行人安全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如中外并举:马克思如果不用他毕生的精力矢志不渝地追求,大英博物馆地板上那两个深陷的脚印又怎能引导人类通向解放的道路?刘翔如果不用矫健的双腿奋力地奔跑,又怎能实现他为亚洲赢得第一枚短跑金牌的价值?如正反相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和郑思肖宁死不屈的气节既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又嬴得了别人的尊重,终于名垂青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厚颜无耻的慈禧竟然为了一已这私欲而不惜抛弃国家的尊严,倾全国之财物去讨好各帝国,所以留下骂名也就不足为怪了。如点面互补:古有晏子使楚,楚国刻意刁难,开了个小门让晏子钻。晏子据理力争,说:“下等人出使下等国家,小国开小门。”他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负气回国,而是适时弯曲,据理力争,用言辞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与祖国的尊严。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为老人拾履,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他们能屈能伸,屈为积蓄力量,伸为博取尊严。这些事例各有侧重,但相互交织,形成了强而有力的组合拳:古今结合,以时间为线纵向探究;中外并举,以空间为轴呈现广阔现实;正反相映,则造成落差,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互补则把定点挖掘和横向拓展,把详与略、深与广完美结合。这样,事实论据既丰富多彩,又互为依托,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2)剪辑重组和加工改造材料所谓剪辑重组材料法是指在紧紧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从材料中择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构成文段。择取时要注意材料间的相关联之处,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排列组合,以使行文自然,从而使得描述、议论或是说明的对象更具有广度和力度。所谓加工改造材料法是指在运用材料时不是简单地套用与移植,而是将所选材料改造变形而化用之,包括形式上的改造和内容上的变形。形式上的改造是指对所选材料的语言、体裁、人称及叙述方式的变革,从而呈现出来的材料就显得较为新颖。内容上的变形是指对所选材料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展和逆向改写等,即“失事求似”。当然在操作中要保持原材料基本原貌,不可随意乱编。如“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给他,昭君一去,保了匈奴与汉六十多年的和平。”这样一则材料,一个学生就作了如下改造: 塞北的风雪,一季又一季,吹白了征夫的发,吹湿了怨妇的眼。直到有一天,长安来的路上,远远地现出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南来的少女。少女携着一枝橄榄绿,走入匈奴人的营帐。从此,征夫欢呼雀跃,怨妇破涕为笑。无数个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少女以其温柔和美丽,点染了那一方空灵。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汉元帝至今仍失落。汉朝唯一的一缕馨香,怎么就落到了一群蛮子手里?只有雁群明白,少女用她一生的漂泊换取了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群明白,那一缕缕青丝是如何熬成白发,幽幽胡笳中,蕴含着多少乡思,最终又怎样化成一片青冢,三春尤晖。再如原材料:白登楼痛饮,见大江茫茫,欣然欲赋,因见崔颢之作黄鹤楼,为之敛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颞题诗在上头。”后此数年,李作登金陵凤凰台,欲拟之较胜负。”一个学生对这则材料做了这样的改造:你永不言败,因为你的超凡脱俗,仙一般的人生,仙一般的诗境,游黄鹤楼给你翻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你的思想骑着黄鹤云浮天际,历史在你脑中浮现,崔灏来了,带着他的千古绝唱,四围是旁人的讥讽和嘲弄。你拂袖一笑,杳然而去。你没有冥思苦想,像贾岛一样地苦吟和推敲。你擎着一壶洒,带着长剑,仗步到滚滚长江的岸上。喝酒、舞剑,剑啸与涛声相乱,逸兴共江水齐飞。霎那间,一缕灵感洞穿天际,你仗剑长啸,江涛拍出一阵阵喝彩,长剑舞出朵朵剑花,你划沙作赋,一气呤就登金陵凤凰台,然后头也不回,径直而去,将人们的议沦抛在耳旁,又踏上了流浪的路途【范文举例】选择三叠一 烈日在高空中嘲笑。 夸父拖着疲惫的身躯,跑呀跑呀。金黄的尘埃被激荡得飞扬起来。“太渴了,即便是渭河的水,我也能一饮而尽,该歇歇了。”夸父抬起头,刚才还在头顶上的太阳早已落到西山了。“可是,太阳,万物之主,是我的爱!我怎能让他弃我而去”夸父慢了下来,终于訇的声,夸父倒了。望着金黄的尘埃缓慢落定,夸父在他生命的尘埃落定之前,奋力的扔出了手杖,沿着他追寻太阳的轨迹,在西天,化着一声桃花盛开的邓林。 选择梦想,生命因梦想而伟大!(这段文字的可取之处在于将“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逐日英雄形象,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惜献出生命。最后一句议论点明了这个故事的主旨) 二 江水在无奈中东逝。 白衣飘飘的屈原行吟泽畔。举世混浊而我独醒。此时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系楚国万千百姓之水深火热怎能不憔悴,心忧楚国江山社稷之何去何从又怎能不形容枯槁?可屈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正源于“燕雀乌鹊”窃据着朝中要位而自己却忠而被逐,听到渔父劝慰“举世混浊何不随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甫其糟而啜其吃?”时,屈原有过一丝疑虑,可志存高远的雄鹰又怎能选择同燕雀为伍?遂怀石投江。留在汨罗江上空的是那句响彻千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选择志洁,生命因志洁而不朽!(很明显,这段文字来源于屈原列传,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原文,而是按照自己写作的需要进行组结,行文夹文夹白,将一个坚持操守的志者形象矗立在读者眼前。) 三 枯叶在空中哀鸣。 秋天的地牢除昏暗潮湿,多少笼了层寒气,正如岳飞此时的心境。“爹,明知是秦桧那老贼设计陷害。此时君昏臣佞,朝中一片乌烟瘴气,这朝廷我们保它何用,不如反了!”这话隐约刺痛了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也隐约作痛。“孩子,奸臣当道,为父并非不知,可自古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身为人子,理应尽孝;身为人臣,理应尽忠,这责任乃男人顶天立地之本,吾儿切记! 风波亭上大义凛然的身影站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选择责任,生命因责任而厚重! (这段文字的高明之处是通过对话来彰显人物精神,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简单的叙述中表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句议论则为前面的叙述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总评】这篇文章选择的三个故事是学生在作文时常用的材料,可是本文作者在组材上作了精心安排,采用一、二、三的数字的形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在叙述每个故事后,便接着议论抒情,点明故事含义,将所写材料的意义发掘出来了,并且三个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面临不同境遇和考验时,心灵世界的斗争过程和崇高选择。作为独立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本来毫不相干,但由于都指向和表现这种过程和选择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学会分析事例,发掘出材料的内涵。运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少的材料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要想达到此目的可采用夹叙夹议的模式,即对材料由表及里地进行挖掘,把蕴含在材料中的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从而达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辩论论据 和论点的关系。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说明论据是正确的,你的观点才能让人接受。对于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 其质量就大不一样。这里提醒两点:a、很好的陈述材料,让其能围绕中心进行议论,比较标准议论段的写法: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观点句)例文解析: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 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下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 能够给人自由,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请按照以上示例改造下面这段话。 “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 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b、同样的一则材料,裁剪得当,可以用来论证不同的观点一则事实材料不是单一的信息体,而是诸多信息的集合,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切合不同立意的议论文。但有些学生在选用事实论据时往往习惯于照搬照抄,让其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于文章中,自己选择的材料枝蔓丛生,无法和议论文的主题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此一来,文章不具备说服力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以立意为标尺,剪刀去丈量、裁剪事实材料,使之合乎行文要求,以实现其最大效力。我们来看以下事实材料:丘吉尔的演讲功力令世人折服,其演讲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包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力量。在二战最困难的时期,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几乎就是丘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可是有谁知道,丘吉尔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当他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决心克服这个缺点。通过努力训练,几年后他便风度翩翩、语惊四座了。当这则材料要用作立意为“人不是天生便优秀的,努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可以将材料裁剪为:丘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语调还是手势,都包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但也许大家还不知道,他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那是什么使他从一个羞涩的年轻人变成一位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的呢?这离不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离不开他连续几年的刻苦训练。当这则材料要用作立意为“远大目标和抱负是成功的动力”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则可以将其裁剪为:有一个人在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但他在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便决心克服这个缺点,为自己的前进道路扫清障碍。后来这个人最终成为了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政治家。这个为远大目标和抱负所激励,努力提高自我的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丘吉尔。当这则材料要用作立意为“语言的力量”的议论文的论据时,我们则可以这样来写:丘吉尔在演讲时无论是措辞还是语调都包含着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时期,英国军民每天都要面对德军的轰炸,在这最困难的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广播讲话,便成为了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通过这样的裁剪,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删除一些与立意无关的信息,使论据有的放矢地为文章主题服务,有力地证明观点,从而使中心突出鲜明。四、练习(1)下面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一气呵成。请从材料组织方面挑挑毛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三(6)班 管辽先哲常言:“态度决定一切。”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生活才会美好。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人生注定不简单。偏僻的南阳也没能把诸葛亮变成鄙陋的村夫;荒蛮的北海也没能将苏武变成粗俗的牧羊者;清净的寺庙也没能将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人生因此而精彩。出身贫寒仍胸怀大志,岁月不负他,刘邦终成大事;身陷囹圄仍积极向上,青天不负他,越王勾践终创“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辉煌;饱受磨难仍追求善美,黄土不负他,孔子身死魂不灭流芳千古。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要求自己竭尽所能,要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要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豪情壮志,要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豪行壮举。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挣脱命运的枷锁开拓崭新未来。一如马天宇,出身贫寒,年幼丧母,父亲负债远走,从小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生计尚未成年就担负起养家糊口重担北漂去打工。当过快递员,睡过桥洞,做过跑龙套,但是他始终相信只要积极向上,未来是美好的。他抓住一点点机会努力做的更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被伯乐赏识,07年因发行的一首该死的温柔一炮走红。命运的枷锁虽能让人生活困顿,但却束缚不了积极向上的心。马天宇告诉我们梦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敢为天下先,坐在生活的前排。一如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被剥夺了说话的能力,但他凭着坚毅不屈,积极向上的意志,用三根手指创造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一如史玉柱,一位万人敬仰的创业天才,一夜之间负债2.5亿成为企业家们引以为戒的失败典型,但是他没有因此堕落,而是积极向上,勇敢超越,如今又是身家数百亿的企业家。因为积极向上,霍金攀上科学的金字塔;因为积极向上,史玉柱东山再起。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切皆有可能。人生需要积极向上的态度,如若消极度日再美的事物也将如昙花一现,转眼烟消云散,海子的诗固然美,但从他卧轨自杀的那一刻,一切芳华褪尽,再也不复存在了。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坠入人生低谷,依旧步履从容,笑看朗月照花,步入人生雨季依旧波澜不惊,轻吟一世风华。(2)大作文训练。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青蒿”也几乎伴随着她一生的不懈追求。在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2015年诺贝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