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七年级寒假生物作业答案 有很多同学一到寒假就完全不去管学习的事情了,到了开学的时候,上学期刚学完的知识都忘得干干净,这是不好的,学习要循序渐进的,本文(苏教版七年级寒假生物作业答案)由出guo,欢迎阅读。 初一生物暑假作业的答案 1.A 。豌豆自然条件下闭花自花授粉,杂交实验中对于母本必须开花前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和再套袋 2.D。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为:观察-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观察-问题-假设-演绎-实验-结论。 3.C。由于纯合子自交能稳定遗传,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比率提高,杂合子比率下降。而豌豆自然条件下闭花自花授粉,即自交。 4.B孟德尔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所以发生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由于是等位基因分离,所以应该在杂合体中。 5.D 6.D 7.D 8.C。测定某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的方法有两种:(1)测交法,(2)自交法。由于本题的对象是动物,所以只能用测交法。 6.(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 (2)aaBB、AAbb (3)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红色:沙色:白色=9 :6 :1 (4)Aabb) 2/3 练习二: 1.C。该细胞 中无同源染色体 ,不可能是AB,.卵细胞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2.C.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细胞中央)和有无同源染色体(无)确定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 3.A.有一对等位基因可形成两种配子,图中细胞有两对等位基因且独立遗传,所以可产生四种配子,其中一个为卵细胞 4.B。同源染色体有三大特点(1)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2)一条父方,一条母方的染色体(3)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其中第一点是本质因素 5.C 6.B 7. (1)减数分裂 1:2 (2)精细胞、 第二极体 (3)极体和卵细胞 (4)3,6 练习三: 1.A 。伴性遗传是由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而根本原因是由于X和Y染色体有部分不同源,特别是Y染色体决定男性,所以当决定性状的基因位性染色体不同源区时,则在不同性别会有不同表现。 2.B。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的特点是:显性男性的母亲和女儿总是显性;X染色体上的隐形遗传的特点是:隐性女性的父亲和女儿总是隐性。所以题中的雌果蝇应为隐性,雄果蝇为显性。 3.C 关于遗传图谱题的解题步骤:(1)判断显隐性.(2)确定是否为伴X的显隐性,伴X染色体的显隐性特点同上。 4.C 5.C 6.C 。由于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于母亲。 7. (1)乙 常 隐 (2)AaXBXb AAXbY或AaXbY AAXBXb (3)0 不能,因为后代男女都可能患乙病 (4)2和3 练习四: 1.D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所以每个核糖上连有2个碱基,每个碱基上连有2个核糖。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A一定与T配对,C一定与G配对,所以DNA中有A=T,C=G。 2.D。的“O”内符号的含义是DNA中的碱基。的“O”内符号的含义是DNA中的核苷酸。中符号含义是ATP中的腺苷,中符号含义是RNA中的碱基。 3.D。DNA双链上相对应的碱基以氢键连接,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和磷酸二酯键联系起来,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 4.C 。复制4次,产生16个DNA分子。其中含15N的为2个,所以A、B、D正确。根据含C60个,可以推出原DNA中有G60个,A=T=40。复制需要的A为14*40=560 5.C 6.C 7.(1)14N 15N (2) (重中) (3)026 216(或18) (4) 1 50% 练习五: 1.D。据图可知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植株A应为单倍体,因此基因型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过程为诱导加倍,常用试剂为秋水仙素,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所以作用时期在有丝分裂前期 2.A此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的过程及特点。其中-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另:所有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但基因工程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3.D 。由图可知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图1是由于染色体部分增添或缺失,图2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所以两者都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4. (1)复制 转录 (2)CAT GUA (3)常 隐 (4)Bb 1/8 BB (5)基因突变 可遗传变异 低频性 多害少利性 练习六: 1.C。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而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是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2.B。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定向改变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比率,从而定向改变种群中各种性状的比率。 3.D。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B 5.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可导致生殖隔离 6.C 7.D 8.B 9.C。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很多,如变异、选择等。但交配方式一般不会改变基因频率,只会影响基因型频率。由于纯合子自交能稳定遗传,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比率提高,杂合子比率下降。 10.A 11.C。可遗传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 12.B 13.D 14. (1)1(2)雌性不抗病和雄性抗病雌性为抗病,雄性为不抗病雌雄株均表现为抗病 (3)EEXgYg、eeXGXG或EEXgXg、eeXGYG 15.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没有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 自然选择 突变、选择和隔离 分子 练习七: 1.C 。解析:一个DNA分子复制3次,得到8个DNA,即16条链,标记的共有2条,2/16=1/8 2.B。减数分裂的本质表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即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分离等。 3.D 4.B 5.B。解析:根据题意,此核苷酸中含有T而无U,可知一定不是RNA,排除C和D,又知此核苷酸中A不等于T,知不是双链DNA。 6.B。性染色体决定生物的性别,对于XY型生物:雌性个体是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是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 7.B 8.B 9.D 10.D 11.C。解析:该DNA分子A:T:G:C=2:2:3:3,故A的数目为400个该DNA分子复制一次,则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2-1)*400=400个。 12.B。解析:汽水是碳酸饮料,含有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13.C 14.A 15.B 16.B。解析:种群是一个物种,而鱼的种类比较多 17.B 。解析: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18.B 19.(1)iiYY、iiYy7种 (2)IIYY和iiyy PIIYYiiyy 白茧白茧 自交 F1 IiYy 白茧 F2 9I_Y_3I_yy3iiY_1iiyy 白茧 白茧 黄茧 白茧 20.(1)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解析人教版9年级数学上册【旋转】重点解析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2026届四川省仁寿县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小讲解员礼仪培训
- 维泊妥珠单抗临床应用解析
- 2026届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胜利一中学化学九上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康市重点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枣阳市太平一中学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一日流程环节培训
- 河南省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利川文斗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宁波市宁海县国有企业招聘笔试真题
- 义乌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2025年度员工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笔试真题及答案
- 功率半导体器件基础课件
- 拆零药品培训课件
- 2024年江门市直学校招聘考试真题
- 新零售业态选址模型-洞察及研究
-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站运行成本优化初步设计评估报告
- 草原网围栏维修合同范本
- DB11T 2441-2025 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
- 青岛版六三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二单元《第1课时 总量与分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