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日本文化浅析.ppt_第1页
菊与刀-日本文化浅析.ppt_第2页
菊与刀-日本文化浅析.ppt_第3页
菊与刀-日本文化浅析.ppt_第4页
菊与刀-日本文化浅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菊与刀,浅谈日本文化,日本初印象,日本:“精神分裂”的民族,生性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作者介绍,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of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菊与刀的诞生,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前夕,受美国军方委托,通过对日本历史文化和在美生活的日本人习俗的研究,提供对日政策的具体依据的著作。考察方法: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呈给美国政府的调查报告整理成书出版,书名为菊与刀,本书内容与框架,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不在于人的内心。这些观点,对于研究日本人及其文化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日本与美国两种文化对比:对待等级制的态度截然相反:a、美国人信赖的是自由和平等,“怀着正义的愤慨,与等级制展开斗争”b、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依赖于秩序和等级制。“数百年来,不平等一直是他们有组织的生活得准则认可等级制的习惯思维对他们而言像呼吸一样自然。”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也引进了西方的生活、西方的经济,但它依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贵族制度社会,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等级,一、墨守等级制却又不温良恭顺,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对秩序、等级制十分信赖。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应当确定与自己的辈分、性别、年龄相适应的地位以及该做什么样的事情,非则就乱了套。传统日本社会除皇族和宫廷贵族以外,依次的等级是武士、农民、工人、商人和贱民。在正规场合下,日本人的上下级关系,给人以地位十分悬殊的印象,下级对上级总是那么鞠躬顶礼,但在非正式场合的相互关系中,下级会感到同上级亲如一家,日本式优越感,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在二战的前十年间,他们把自己描绘成已高踞于国际等级制的金字塔的顶端。1940年日本签订的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前言中说:“大日本帝国政府、德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确信,使世界各国”各得其所“乃持久和平之前提-。天皇在此条约签订时所发的诏书再次谈及此点。诏书说:“-唯万邦各得其所,兆民悉安其业,此乃旷古大业,前途尚遥-。”在偷袭珍珠港的当天,日本特使向美国国务卿赫尔递交的声明,也提到了这点。“-使万邦各得其所乃帝国坚定不移之国策-,与上述使万邦各得其所之帝国根本国策背道而驰,帝国政府断然不能相容。“,二、恩、忠、孝,日本人的观点是,总自认为是历史的负恩人,他们尊重长辈,崇拜祖先。不仅如此,他们欠的恩情不仅是过去的,而且是当前,在每天与别人的接触中增加他们所欠的恩情。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这种报恩感。当一个人受到恩情以后,必须“偿还”这些恩情,向恩人回报这些“义务”。如果当恩人有难时,自己不予以帮助,那么就会被人家耻笑,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所以,日本人一般很不情愿“受恩”,一旦“受恩”就背负了债务。一般的人,也不会随便施恩于陌生人,以免使其难堪。,恩中,第一位和最大的恩情是“皇恩”,即天皇的恩赐。战争时期,以天皇名义发给前线部队的每一支香烟都强调每个士兵所领受的“皇恩”。出征前士兵所领的每一口酒就更加是一种“皇恩”。他们说,神风队员自杀式的攻击就是报答皇恩。为守卫太平洋上某些岛屿而全部“玉碎”也被说成是在报答浩荡无际的皇恩。与“皇恩”对应的义务被称为“忠”,“忠”包括对天皇、法律、日本国家的义务。第二位的是父母以及长辈的恩情,即父母的养育之恩。与此对应的义务被称为“孝”,“孝”包括对双亲以及祖先的义务。以上这两种“恩”对应的“义务”,那是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有的“义务”报答这两种恩情,直到死去,否则是永远都要履行的义务,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再次是一些对老师、主人的恩情,以及一些有恩于自己的恩人的恩情。这些“义务”是可以还清的,在时间上也不是无限的。,日本的“忠”和“孝”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与中国的“忠”和“孝”有很大的不同,也让人很难理解。孝道在日本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甚至包括宽恕父母的恶行或无德。只有在与对天皇的义务冲突时可以废除孝道。,日本现代电影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母亲经营着一家规模颇为可观的餐厅,手头亦很富裕。她儿子是个乡村学校的老师,已经成了家。有一年,农村大灾,一对农民父母,为了挽救一家人的性命,想把正在上学的女儿卖到妓院去。这位老师为救自己的学生,向村里筹集了一笔款子替她赎身。然而,这位老师的母亲却把这笔钱从儿子那里偷走。儿子知道钱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承担惩罚。他的妻子发觉了真相,写下了遗书,说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怀抱婴儿投河自尽。事情宣扬出去后,母亲在这一悲剧中应负的责任却无人过问。儿子在尽了孝道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练自己的人格,以求日后坚强的经受同类考验。这位儿子成了一个品德卓越的英雄。,二战前,日本人心中的太阳就是日本天皇,并相信“大日本国是神国”。但是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天皇并没有实权,从7世纪初到现在,已经在日本维持了一千多年的日本天皇,真正有实权的只有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推古女王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天皇,第三个时期就是明治维新以后二战结束以前,加起来一共有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其他大部分时期“万世一系”只是一个象征符号而已。军事领主(幕府将军)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往往将天皇作为统一国家的象征,打出勤王旗号号令天下,从而为平定政敌扫清障碍。,二战时的天皇是历史上最具权利和最神圣的。“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人民没有怪罪天皇,所以天皇也没有被推翻,人民把罪归结到军机总部。,三、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比较,日本人关于“忠”、“孝”、“情义”、“人之常情”有种种规定,这些规定的总和就是日本人的人生观。一个人的生活包括“忠的圈子”、“孝的圈子”、“情义的圈子”、“人之常情的圈子”还有许多其他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其特定的规则。日本人把人生看作一出戏,要求认真的去平衡一个圈子和另一个圈子的关系,不同圈子之间的冲突是他们影视剧、戏曲、小说永恒的主题。日本人规定了如此复杂的一套行为标准和义务系统,一旦违背了这些标准将会导致耻辱。因此,当日本人对耻辱如此敏感的时候,就会履行关于善行的所有规则。从人类学的角度,本尼迪克特将日本和美国关于社会控制的基础进行了对比,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罪感文化西方罪感文化中,人们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应来做善行,尽管没有人知道你的错误行为,但是还是有罪恶感,并且通过坦白你的罪恶,可以减轻这种罪恶感。耻感文化羞耻文化依赖的是外在的制约手段,在耻感文化里,有过失的人只要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暴露出来,就不需要自寻烦恼,忏悔只会招致麻烦。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羞耻是需要首先考虑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考虑公众对自己的评价。,四、日本人两面性人格的形成原因,日本人与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差异: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和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截然相反,日本人是U字型的人生曲线,老年人和儿童有着无限的自由,而中年人受到严格的约束。在美国,这种曲线是倒过来的,幼儿教养非常严厉,随着孩子日益成长而逐渐放松,当他足以自食其力地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人的掣肘。在美国,壮年期是自由和主动的鼎盛时期。当他年老迟钝,精力衰退,或要人照顾时,又一次受到约束。,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的原因:教育方式的不连贯,幼儿时期:日本人在幼儿时期过的是一种有特权的和娇纵的生活。六岁以后:日本人在六岁以后便要学习自我控制,抑制自己的欲望,要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需要偿还的恩情,在行动上要学会谨言慎行,并要明晓羞耻。此外,在日本儿童从少儿时期向成年人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得到伙伴的认同。幼年时期的放纵与成年后的严格自控使日本人在性格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在两个阶段对个人要求的巨大差异是直接导致日本人性格自相矛盾的原因,为他们日后进入等级森严的成年人的社会准备了基础。,总结,作者在比较美国人和日本人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阶层、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之后,进而对比两国文化的异同,这些不同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