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三)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三)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三)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三)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三)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三) (二十七)王安石元日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伤仲永游褒禅山记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谥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等。籍贯临川,作品结集为王临川集。 2泊船瓜洲 此诗作于(熙宁八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祜四年(1037)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3登飞来峰 写于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当时王安石三十岁。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展望,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坚决果敢的意志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二十八)苏轼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赤壁赋石钟山记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为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其书吴道子画后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其实倒不妨看作他的自喻。在风格上,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2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写幻想乘风上天,但又觉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间温暖,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间”作结,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 下片抒写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别和团聚,发出了感慨。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自慰,也是共勉。 3赤壁赋 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来写的游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12)“以文为赋”的体裁彤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隋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刻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二十九)李清照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 1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李清照是古代最重要的女词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不期而来的划船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知归路”,“误人藕花深处”。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其父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宽松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3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首词形象地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这里,既有词人与当时人们所共同感受到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愁,又有个人所独具的晚年丧夫、没有儿女、孤苦寂寞、辛酸艰难的生活体验。全词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形象地再现了词人南渡后寂苦无依、走投无路的处境和百计难解、欲说还休的国难家仇,低沉的调子中微露愤激的情感。首三句由七组叠字构成,大胆新奇。不仅显示了高超的遣词组句的技巧,而且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精神恍惚的状态和凄苦愁怨的心灵。“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似乎难以理解。细加玩索,才知道所表现的是一种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没有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所以,在下意识中开始寻觅。这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逃难以前安定充实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这些抽象的环境与情感,却不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寻觅把握的。起句就将李清照由于金兵的入侵、北宋的崩溃、流亡的经历、孤独的晚景所带来的经受了长期消磨而依然留存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了出来。若有所失,便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还是两手空空。词人这才如梦初醒,从精神恍惚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感觉到周围的“冷冷清清”。于是,内心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意绪便汹涌而来。这组叠字,由动作到环境、到心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声情并茂。 词人采用层层铺叙的手法,线索分明。开篇以七组叠字领起,中问有六种可伤心的事情:气候冷暖不定,难以保养身体,一可伤也;秋风凄厉,淡酒不能御寒,二可伤也;一见归雁,触动内心隐痛,伤也;身心憔悴,无心赏菊,四可伤也;守着窗儿,满眼愁苦,长难熬,五可伤也;雨打梧桐,心烦意乱,六可伤也。词人的伤心愁苦逐渐揭示,结句归纳一笔,层次非常清楚。 这首词,堪称漱玉集中的压卷之作。 (124)陆游书愤示儿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 1作者简介 陆游,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游山西村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问,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这两旬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旬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第二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第三联则由自然人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卜算子咏梅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借梅花写自己的心胸怀抱。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词人是孤独的,如同寂寞地开放在“断桥”边的梅花一样。而且,一生中还经受过多少风雨的摧残。梅花在忍受着黄昏的愁苦,就是词人现实处境的写照。下片词人通过梅花之口直接表白心迹。梅花无意争春,词人同样不想在仕途上争得个人利益,百折不挠的追求都是为了抗金大业。所以,无论“群芳”如何妒忌猜疑,梅花与词人都处之坦然。即使经受了百般折磨,“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本质的芳香是不会改变的。词人的刚直、高洁于此可见。 (三十一)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清平乐村居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人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前四旬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竞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临近的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于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3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写农村景色人情的词。词人是在用农村的淳朴真率、恬淡宁静,来反衬官场的勾心斗角、龌龊卑下,所以,农村风情在词人笔下就被诗情画意化了。那质朴的茅屋,青青的溪草,都令从官场中退隐出来的词人耳目一新。即使是江南“白发翁媪”的蛮音,也显得如此妩媚动听。农家没有什么纷争,各自忙碌,和谐欢快。农家小孩“溪头卧剥莲蓬”的天真无邪,更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纯真。 (三十二)文天祥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 1作者简介 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南宋诗人、民族英雄。主要作品为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有文山先生全集。爱国情怀激昂动人。 2正气歌 诗中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出作者坚贞的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战斗精神以及死生不渝的崇高信念。作者在宋帝晶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在潮阳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十月解达元都燕京。囚系土室,环境污浊,艰苦备尝,而毅然拒绝了元统治者多番的利诱威胁。作者认为支持他坚强不屈的精神力量就是正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因而以“正气”为题,以正气发端,作成此歌。作歌时间是在被囚两年之后,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的夏天。 3过零丁洋 这是文天祥诗集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二舌来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联壮语感召了舌代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由于结尾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三十三)关汉卿窦娥冤, 1作者简介 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二与部光租、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媛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补实主动投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剧本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2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为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三十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2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 3汉宫秋 汉宫秋借“昭君出塞”这一历史题材,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作者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摆弄的悲哀。 马致远是向来为人称道的文采派作家,汉宫秋不但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长把外界景物的描绘同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融为一体,因景生情,以情化景。 (三十五)施耐庵水浒传 1作者简介 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版本。 2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