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静脉营养液配制 优选材料_第1页
全静脉营养液配制 优选材料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静脉营养液配制铺两条无菌治疗巾于配液台上,一治疗巾上放溶液及针剂,拆开3升袋外包装放于另一治疗巾上剔除溶液瓶盖,碘酊消毒瓶口后盖上酒精棉球,锯安瓶用75%究竟纱块抹去粹粒,并剥去针剂的安瓶盖环境要求:在层流净化工作台上进行。无条件者,配制前配液室、配液台需经紫外线照射1小时准备用物:所需溶液及针剂、20ml注射器2个、1ml注射器1个、碘酒及酒精、棉签1扎、无菌手套一对、无菌治疗巾两条、3升袋一个、网套若干、输液架。取75%酒精纱块抹干净所有溶液及针剂的外壳将所有溶液及配制的针剂、注射器、网套等放于层流台上净化30分钟(无净化台时用紫外线照射配液台物品60分钟)。 夹紧3升袋的输入管,戴无菌手套胰岛素总量加入一袋葡萄糖(或GNS)中;安达美加入氨基酸中,维他利匹特加入水乐维他中,摇匀再加入脂肪乳中葡萄糖经Y型管的其中两腔加入3升袋中。微量元素及电解质利用虹吸原理,通过3升袋的其中一管同时配合另两管吸入葡萄糖液(或GNS)再加氨基酸,最后加脂肪乳,加脂肪乳时要不断翻动3升袋配好的3生袋上标明床号、姓名、处方、配制时间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现配现用,24小时内输完。2、营养液内不能加入其他药物。3、钙剂与磷酸盐应分别加入不同溶液内稀释,以免发生CaHPO4沉淀。4、加脂肪乳时要不断翻动3升袋,有利于溶液均匀分布并避免形成沉淀及混浊,以确保脂肪微粒的稳定。(十) 输血操作前准备:洗手,戴口罩配血:1、核对医嘱; 2、再次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原则上采集血样一次一人; 3、将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操作后:1、血袋用胶袋装好置于小胶盒(或密实袋)后放置冰箱下格保留24小时,输血管按医疗废物处理 2、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保存; 3、加强巡视。取血:护士与发血者双方交接查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受血者科别、姓名、病案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血瓶号。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核对无误后,双方在取血登记本上签字。输血:1、血液领回病房后,取血护士与另一位护士同时逐项核对,受血者姓名、病案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血瓶号。 2、两名护士到病人床边再次核对,并询问病人血型,证实无误后方可输血。并两人在交叉单和输血卡上签全名、记录时间。 3、输血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血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袋之间用生理盐水滴注冲洗管道。 4、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不适反应。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2、血液从血库取出后应在半小时内输入,不宜久置,如输多袋血时必须分次到检验科取血。3、冷藏血液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引起反应。4、血液中不能加入任何药物(如钙剂、酸性或碱性药品、葡萄糖等药物或高渗、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5、病区有两个以上病人同时抽血交叉时,应有两人在床边核对病人。6、凡输两个以上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者不能直接混合输入,其间应输如少量生理盐水,至充净输血管中的血液,以免发生反应。7、输血速度开始宜慢,观察10分钟后若病人无不适,一般承认40-60滴/分,儿童15-20滴/分,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滴速,注意观察病情变化。8、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并保留余血,联系检验科按指引处理,做好记录。9、输血袋使用后保存24h,输血器(输血袋、输血器)用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10、血小板从血库取出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