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_第1页
《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_第2页
《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_第3页
《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_第4页
《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三 月 晦 日 偶 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 绛 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8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5分)9.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6分)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参考答案:8.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分)。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表明诗人的惜春之情(2分)。首尾回环照应(1分),突出惜春之情。9.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也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2分)秦诗直接讲明道理。(1分)元词之情趣: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意象渲染了春逝的氛围,用“留 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答出手法情景交融或渲染2分,答出惜春之情,1分。因8题已考查情感,所以“惜春”之情给1分。)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四川省树德中学xx-xx学年高二4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组加点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谴责/潜藏刹那/差劲离间/间不容发 B.混账/混沌埋怨/埋藏 纠葛/百舸争流 C.缛礼/儒将纶巾/涤纶估量/不自量力 D.雪茄/夹袄症候/症结脚镣/极目瞭望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诡秘相貌 吉人天象无可质疑 B. 意气鼎盛 顶力相助五味俱全 C. 萧鼓磋商 蹉跎岁月寥若晨星 D. 寒暄委曲 委曲求全孤身只影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安在奥斯卡再度获奖,说明了华人导演在世界影坛的异军突起,也说明了中国电影不能一味照着好莱坞的方式去拍,否则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拾人牙慧。 B.近年来,于正的宫系列、笑傲江湖等剧,虽然收视率颇高,甚至捧红杨幂、佟丽娅等人,但始终被与“雷”字画等号,不少网友对此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C. 如果仅仅因为个别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野,就取消城管部门,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D. 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针砭时弊,写出了光照千秋的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xx年以来,CPl高位运行,居民经济收入增加,消费理念变化,使得成都市市区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B. 专家强调,地方性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场所的烟害问题,国家控烟立法已经 _,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 C. 15日央视的3.15晚会将矛头指向包括售后歧视、产品质量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苹果、大众、网易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均在被曝光行列。 D. 强迫症患者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追怀疑、强迫回忆、强追意向及对立观念等。 5.把下列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身上,他会发现神的影子。 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 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的眼中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 灵魂寻找自己的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 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 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A B C D 第 卷(非选择题,共135分) (二) (6分) 6. 我们学习古典诗词,徜徉在诗词长廊中,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唐宋诗词为内容,仿照例句的形式和结构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字数不必和原句完全相同)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答:(1) (2) (三)(12分) 7.填空(12分)。(任选6题作答,多选只按前6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 (1) ,归去,。(苏轼定风波) (2),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佳节又重阳, 。(李清照醉花阴) (4),尽西风,?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元杂剧中扮演男主角的称作;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题材看属于;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 二、阅读与鉴赏( 57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9分)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传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宴会中进行. 8“点绛唇”是这首词的 (1分) 9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4分) 答: 10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诗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4分) 答: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7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臵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多撷前人语词入诗,却能一如己出,对意象的成功驾驭丰富了诗的内涵,加强了历史纵深感。 B首联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 C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 D尾联故意宕开,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劲气构成一种意境,使得诗歌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基调。 12“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7题。(22分)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普寻出镇 寻:不久 B而佖朔望必诣昉 朔:阴历每月 C是市私恩也 市:买卖,交易 D台吏掖之以出 掖:鞭打 14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3分) 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 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A BC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C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D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分)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5分) 译文: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5分) 译文: 17. 下面是晋代裴松之引述魏国名士袁准的话来评价诸葛亮的文段,请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 其 受 六 尺 之 孤 摄 一 国 之 政 事 凡 庸 之 君 专 权 而 不 失 礼 行 法 严 而 人 悦 服 用 民 尽 而 下 不 怨 行 君 事 而人 不 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 焉。 (选自裴松之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19分) 父 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 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 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么?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 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 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 (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 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 (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 (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 (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 已经老了么? 贤一郎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 (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 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 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 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 可是 贤一郎 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 (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阿贵,保重吧! 新二郎 (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么?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么!(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 哥哥! 贤一郎 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地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湖南省衡阳市xx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 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这样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自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前两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则又是与道教的争夺 _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直接有关。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参与劝谏。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儒家立场者,激烈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出世主义的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道。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必欲消灭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中国礼俗之根本。 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对此问题,当时的中国佛教徒提出了一种“神明成佛”的理论。当时的儒、道学者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形死神灭”等观点。又,佛教讲因果报应,强调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则盛行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的教训。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 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然而,由于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其了解不深,这种名词、概念的借用,也就给一般人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 在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 _的佛教宗派。佛教终于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 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节选自楼宇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1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文化,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 B佛教传来之初,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外来文化。随着佛经的翻译,人们才开始深入了解佛教教义。 C东晋时期,外来传教的高僧、本土的僧众日渐增多,还出现了许多饱学大德,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D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与儒、道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2下列有关佛教与儒、道之间矛盾冲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也有争夺 _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的斗争。 B坚持儒家立场者,认为佛教完全违背了孝道、忠道。站在佛教立场者,则运用极端手段竭力辩明其并未违背中国的伦理纲常。 C在理论方面,佛教与儒、道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两个问题上。关于神的存灭,其观点是相对的;关于因果报应,其观点是相同的。 D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产生的儒、道之间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又达到与儒、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儒、道所用的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主动地融合到佛教之中。 B佛教文化 _传统的儒、道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和发展更新,形成 _的宗派。 C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融互补的局面。 D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撇开佛教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丰富,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映,字景阳,唐中书令元超八世孙,后家于蜀。父允中,事孟氏为给事中,归朝,为尚书都官郎中。映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历通判绵、宋、升州,累迁太常丞。太宗召对,为江南转运使,改左正言、直昭文馆,为江、淮、两浙茶盐制置副使。改京东转运使,徙河东,兼河西随军。 映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映临决蜂锐,庭无留事。转运使姚铉檄属州:“当直司毋得辄断徒以上罪。”映即奏:“徒、流、笞、杖,自有科条,苟情状明白,何必系狱,以累和气。请诏天下,凡徒流罪于长吏前对辨,无所异,听遣决之。”朝廷施用其言。与铉既不协,遂发铉纳部内女口及鬻铜器抑取其直,又广市绫罗不输税。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封泰山,为东京 留守判官,迁给事中,出知河南府。祀汾阴还,驻跸西京,以映有治 状,赐御书嘉奖。 迁尚书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判尚书都省,进枢密直学士、知升州。建言:“州以牛赋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帝览章矍然,曰:“此朝廷岂知邪?”因令诸州条奏,悉蠲之。顷之,纠察在京刑狱,再判都省。仁宗即位,迁礼部,再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知曹州,分司南京。卒,赠右仆射,谥文恭。 映好学有文,该览强记,善笔札,章奏尺牍,下笔立成。为治严明,吏不能欺。每五鼓冠带,黎明据案决事,虽寒暑,无一日异也。子耀卿秘阁校理,孙绅直龙图阁。 论曰:自唐末词气浸敝,迄于五季甚矣。先民有言:“政庬土裂,大音不完,必混一而后振。”宋一海内,文治日起。薛映学艺、吏术俱优,而挟忿以挟人之私,君子病之。 (节选自宋史薛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抑取其直 直:价值,利益。 B租不得蠲 蠲:解除。 C善笔札 札:手札。 D自唐末词气浸敝 浸:流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B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C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D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如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映为名门后裔,先辈后来在蜀中安家,父亲担任给事中,回到朝廷;薛映进士及第后,历任多种官职,累有升迁,死后追赠右仆射,谥“文恭”。 B薛映在杭州任上因当直司判罪权问题与姚铉不和,发掘出姚铉不少罪证,皇上派御史台官员弹劾姚铉,把姚铉贬到连州。 C薛映得到皇帝赐御书嘉奖,因为皇帝到泰山祭祀,薛映为皇上留守东京 ,皇帝到汾阴祭祀,他又到西京迎接,并且有政绩。 D薛映为官严厉而精明,公务方面下属无法欺瞒,而且他勤于政务,每天五鼓即起,黎明办公,持之以恒,寒暑不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映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映临决蜂锐,庭无留事。 (2)薛映学艺、吏术俱优,而挟忿以抉人之私,君子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8上片“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一句绝佳,请简要赏析。(5分) 9请简析,全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 _要吸取秦亡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2)晏殊的浣溪沙中“ , ”两句,表达了惋惜与欣慰交织的情感。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英雄气概的句子为:“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一刀 杨小凡 药都最盛时当数康熙年间,全国百万药商汇聚于此,商栈会馆自然比肩接踵。同属西路的山西和陕西药商为了一展富有,决定合修一座会馆山陕会馆。会馆动工之时就议定修一戏台,供闲时听戏所用。药都会馆几乎座座内设戏台,要想超人一筹就只有在戏台上装上精致的木雕。山陕商人定了这想法后就遍寻木雕艺人。这时药都人就推荐说城内爬子巷有一李姓老头,名叫李一刀。据说他原是紫金城内的木雕师傅,三十年前因为一根龙须没有刻好被刺瞎了右眼回到药都,究竟是真是假,手艺如何谁都没有见过,全是传说。 山陕商人找到李一刀。说明来意时,第一次李一刀把他们轰了出去,第二次再请时李一刀把他们骂了出来,第三次会馆当家人在他门前跪了半天后,李一刀才开口说:“让我刻刻木头可以,钱你能拿得起吗?” “李老放心,只要你能说出价,我们山陕商人就能拿得出来!”李一刀眯着左眼一字一句地说:“我的眼神不好,要价高点儿啊,就用木渣兑金银吧。粗活剔下的一两木渣给一两银子,细活刻下的一两木渣给一两金子!”会馆的当家人倒抽了一口冷气,说:“此事非同小可,容我回去商量商量,明日再来。”第二天,会馆当家人把李一刀请到了会馆的工地,一顶轿子抬着李一刀,另一顶轿子抬着他的一个大木盒子。 刀刻下的木渣竟要同等重量的金银,这活一定是细活。李一刀来到会馆就要了刚墁好地的三间大殿。众人惊诧之时,他又开口说:“我先磨磨刀,三十多年没动过了。给我抬来四张方桌。”四张桌子抬来,李一刀眯着一只眼,把大小刀具整整摆满了四张桌子。第二天,李一刀就开始磨刀,这一磨就磨了一百天。刀磨好这天,四根上等的山杨也正好运到了会馆。于是,李一刀把自己关在了屋里,吃饭有人送上,屎尿有人端出,只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偶尔出来走上几步。寒来暑往,一来就是四年。 完工这天,整个会馆的工程全都完了,就只剩戏楼上的木雕了。李一刀把会馆的当家人叫了过来:“叫人称称这两堆木渣吧。”两堆木渣一粗一细。一称,粗的 一千斤,细的五百斤。称过之后,众人你瞅我我瞧你,大气不喘一声。李一刀眯起左眼,笑了:“不兑现了?抬金银来!”众人都拿眼瞪着李一刀。会馆当家人大喝一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