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导物发现的途径和方法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独特结构的有一定活性或潜在活性的化合物,是现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它可能因为活性太小、选择性不高、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好或毒性较大等缺点,不能直接作为新药开发,但可以在该化合物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结构改造或修饰,得到符合治疗要求的新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寻找和获得先导化合物的方法越来越多,现总结归纳综述如下:1 广泛筛选和意外发现1.1 广泛筛选 广泛筛选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传统方法,是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初期的新药寻找和先导化合物的获得都是以这种方法进行的。早期的筛选是从天然药用植物中提炼有效成分为特点。随着化学工业尤其是染料化学的发展、化学方法的日益进步和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人们把许多化学工业品,尤其是染料中间体进行大规模广泛的药理筛选,发现了大批有医疗价值的化学药品。如解热镇痛药非那西汀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先导物苯胺和乙酰苯胺都是从对染料中间体的筛选中发现的。广泛筛选虽然能够发现全新的药物,但是其成功率不可预测。为了加快筛选步伐,节省人力、财力,人们在广泛筛选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的筛选模型。如基于机理的筛选模型,生物利用度的简化筛选模型和基因工程制备筛选模型 重组受体(克隆受体)等,使广泛筛选更具合理性,意义更大。1.2 意外发现 意外发现也是获得先导化合物和药物的方法之一。有许多先导化合物和药物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的,如抗菌药青霉素、抗肿瘤药顺铂等就是在偶然的机会获得的,人们随后对其进行构效研究,开发出一系列的新药。2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根据疾病的发病原因和药物作用机理,针对其关键环节及限制性步骤,同时考虑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设计化学药物,称为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它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又一捷径。人的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细胞的活性受外部信号控制,外部信号传导到细胞内部,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信号传导途径一旦发生差异,就会导致平衡失调,这是疾病机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和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另外,可以通过研究生物活性多肽、乙酰胆碱、5- 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以及内分泌腺体所分泌的活性物质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发现和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3 从现有药物中获得已有的药物中有些可被选作先导化合物,进一步优化得到新药。另外还可由以下方式从现有药物中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3.1 由药物副作用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 在药物研究中,常可从已知药物的毒副作用出发找到新药,或将毒副作用与治疗作用分开而获得新药。在某些情况下,某一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对另一疾病有治疗作用。3.2 通过化合物代谢研究得到新的先导化合物 药物通过体内代谢过程,可能被活化,也可能被失活,甚至转化成有毒的化合物。在药物研究中,可以选择其活化形式,或考虑可以避免代谢失活或毒化的结构作为药物的先导物。运用这类先导化合物,得到优秀的药物的可能性较大,甚至直接得到比原来更好的药物。3.3 以现有突破性药物作为新的先导化合物 近年来随着对生理生化机制的了解,得到了一些疾病治疗的突破性药物,这些称为原形药物。以原形药物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电子等排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Me-too”药物,仅 19751994 年上市的 1000 多个新药中,“Me-too”药比例达到 76%,极大地推动了药物研究的发展。现在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大型制药公司仍然经常采用这种快速跟进策略。3.4 通过代谢产物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 对动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等的研究,也是获得新的先导化合物的一个方法。如抗瘤酮 A10,是一个从人的血液和尿液中分离出来的天然小分子抗癌活性物质。4 通过化合物库获得世界上大型药物研究和开发组织都有自己分离、合成或收集的化合物储备,形成化合物库。包括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所得的天然产物库,化学合成特别是用组合化学技术形成的大容量化学分子库,通过蛋白质表达建立的基因工程库等。它们的存在都是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服务的。4.1 丰富的天然资源 目前,天然产物仍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两方面。天然产物又称次级代谢产物,其蕴藏量非常丰富,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天然产物在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抗衰老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利用微生物寻找先导化合物和进行新药开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大规模自动化细菌变异试验的成功,再结合传统的医药知识,我们可以继续利用丰富的天然资源,获得新型结构的先导化合物以及进行新药开发。4.2 组合化学和化合物组合库 组合化学融合了新型合成技术和高通量群集筛选技术的优点,突破了逐一合成和评价的传统研究模式,使一次合成数百个化合物甚至数万个化合物成为可能,研究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化合物组合库是指巨大数量的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的贮藏和检索。它源自巨大数量、不同构件进行不同形式的键合反应。所有化合物或以自由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液相(多为 DMSO)中,或以连接于固相载体的形式贮藏备用。近年来,在组合化学和化合物组合库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动态组合化学和动态组合库,并应用于药物开发当中。4.3 基因重组技术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结构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及利用微生物产生新结构类型活性物组成基因重组库。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将一些靶酶的活性中心、受体或受体的亚基等在微生物中大量表达,满足了大规模筛选样品的需要,并且可以用来确定一些不甚清楚的药物作用靶位。5 高通量虚拟筛选高通量虚拟筛选就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采用三维药效基团模型或分子对接的方法,在化合物数据库中寻找可能的活性化合物的方法。5.1 基于药效基团的数据库搜索 药效基团通常是指那些可以与受体结合位点形成氢键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和疏水键相互作用的原子或官能团。 药效基团模型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间接药物设计方法,可用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效基团及药效基团元素在空间的分布(距离限制)构成三维药效基团。三维药效基团模型一般是通过对一组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结构活性关系分析,找出其共同的特征结构来建立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活性化合物与其靶标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三维药效基团模型。三维药效基团搜寻速度比较快,在分子对接前对化合物数据库进行预处理,可以提高对靶标生物大分子有活性的小分子的发现。5.2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 分子对接技术是指分子模拟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模型通过几何形状、化学环境及能量的匹配形成最佳结合的技术。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需要靶标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的三维结构信息。首先要建立大量化合物(例如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然后将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对接”,通过不断优化小分子化合物的位置(取向)以及分子内部柔性键的二面角(构象),寻找小分子化合物与靶标大分子作用的最佳构象,计算其相互作用及结合能。只要数据库中化合物具有足够大的分子多样性,就可能从库中搜寻出理想的分子结构。结论获得先导化合物的方法越来越多,也更加理性化。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很多其它方法,如混合筛选法、Lipinski 规则等。在实际工作中,应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分析,最后再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富市属事业单位考试试卷
- 2025年哈尔滨市香电幼儿园招聘3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招聘5人(第一批次)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事业单位引进人才1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春季中国光大银行济南分行校园招聘(滨州有岗)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国发投资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河南新科起重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甘肃省地矿局测绘院注册城乡规划师预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新乡获嘉县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聘看护队员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春季高校毕业生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中医治未病健康宣教
- Ice-O-Matic CIM登峰系列制冰机培训手册
- 《穴位埋线疗法》课件
- 【大型集装箱船舶港口断缆事故预防应急处理及案例探析7500字(论文)】
- 发展汉语-初级读写-第一课-你好
- 律师事务所人事管理制度
- 高中英语完形填空高频词汇300个
- 2023-2025年世纪公园综合养护项目招标文件
- 脑梗塞并出血护理查房
- 男朋友男德守则100条
- 医院感染科室院感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