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_第1页
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_第2页
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_第3页
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摘要】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形式,对五铢钱的认识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在西汉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并对中国古代的经济、金融体制有一定的认识。【关键词】五铢钱、货币文化、汉武帝【正文】谈到中国古代货币,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圆形方孔钱。的确,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到清朝末年,圆形方孔钱大约流通了两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也是罕见的。而五铢钱作为圆形方孔钱的一种,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在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我们如何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呢?要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首先要了解五铢钱的发展历程。五铢钱之所以能长久地被人们使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重量适中,能方便地被携带和使用。秦朝使用的货币半两钱过于厚重,而汉初的半两钱又太轻小,都不适合于实用,因而后来在人们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中出现了重量适中的五铢钱。五铢钱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汉以后的历代都沿袭对五铢钱的使用,直至被开元通宝取代。刘邦起兵时,为筹集经费,开始自行铸钱,但实重不足,为了笼络人心,还允许民间私铸钱币,这种方法虽收效一时,却带来无穷后患。当时铸造出来的钱币在材质、大小及重量上都有很大差别,小钱泛滥,货币流通非常混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受阻。到了汉武帝执政前期,又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耗用了巨额的费用,动用了大量人力,而大量人力的投入又导致生产受损、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这样,在基本结束对外战争后,改变财政上的被动局面成了当务之急。然而在当时的税收制度下,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改革,力求增加财政收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五铢钱的铸造和将其作为法定货币投入市场使用。汉武帝废除了允许民间私铸钱币的制度,给私铸钱币定下了重罪,规定五铢钱为法定货币,并由朝廷的专门机构负责。五铢钱轻重适宜,每枚重如其文,约4克左右;大小适中,直径25厘米,内廓约1厘米见方;轮廓精整,文字端庄秀丽,美观实用,因此深受人们欢迎。汉武帝先后共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最终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唯一法定货币的地位。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开始铸行“三铢”钱,分有郭和无郭两种,但数量不多,说明此次改革不成功。元狩五年(前118年)开始铸行“郡国五铢”钱,从此民间失去了铸币权,钱币由地方上的郡国铸造,但由于仅规定了钱式和重量,各地五铢显得很不规范。元鼎二年(前115年)开始铸行“赤仄五铢”,是专为赋官铸行,使用不久后就被取消。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令上林三官铸五铢,禁止郡国铸钱,正式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并统一了西汉五铢钱的官方样式。此后,历代王朝都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五铢钱,但最终都不成功。东汉时期又恢复了五铢钱,然而到了末年,大量流通綖环钱和剪凿钱,货币减重现象十分严重。董卓占领长安后铸的“鸡目五铢”,直径仅0.5厘米。这都反映出东汉货币经济的衰落。三国乱世时期,魏明帝恢复铸造五铢钱,但魏五铢很薄,字也浅,远不如汉五铢精致。孙权称帝后铸有“大泉五百”,但重量由12克逐渐降到8克,后来又有“大泉当千”等,吴钱总体较魏钱精致。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在益州铸造“直百五铢”,重9.5克,后来也渐渐变小,蜀钱一般小而薄,字迹也模糊不清。这些都反映出三国时期政治的混乱对经济的制约,使其难以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五铢钱,形制较为复杂多样。隋文帝在开皇五年(585)铸造隋五铢,数量很大,到了隋炀帝时,所铸的钱重量不断减小,此时隋朝国力已开始衰落。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朝,沿用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制结束,以铢两制的钱币名称也完成使命,被新的宝货制所代替。以上是五铢钱发展的大致过程,下面谈货币文化。那么何为货币文化?可以认为它是指与钱币相联系的文化形态的事物。对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艺术角度,就是外在的直接反映在古钱币上的,比如其外观、艺术特点等,能够被人们观察到的;另一个则是思想角度,相对于前者来说较为间接,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或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历史故事等。若从前者来谈货币文化,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钱币上的文字,因为钱文是古钱币上最引人注意的部分。钱文是在钱币正面的,而钱背上往往也有图饰或其他纹迹,并且不同时代钱币的形态也有差别。就拿五铢钱来说,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五铢钱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和不同的特点。比如汉武帝“三官五铢”,制作精整,郭纹很细。汉宣帝五铢,上有宣帝年号,币面“五”字的中间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郭比较宽。东汉灵帝、献帝时的五铢,钱背面有四道斜文,从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叫做四出五铢。南朝萧梁铸造的四柱五铢和二柱五铢,前者在五铢钱正面有两个星点,背面也有两个星点;后者的背面则没有星点。隋文帝时的五铢,重量严格,铸造精美,书法笔画较细,“五”字交股处稍曲而圆润,钱色发白,所以又被称为“白钱”。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五铢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除了文化和艺术的形态,钱币铸造的精致程度还能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和财政状况:太平时期所铸造的钱币相对精美,战乱时的则较为粗糙;富足时的铸币重量严格,拮据时则有减重现象。这就是社会进程规律在货币上的最直观的反映。钱币并不仅仅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具有实用意义,还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同是一种“五铢”,铸造工艺的优劣、厚重与轻薄反映着国家政治的兴衰、国力的强弱、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财政收支的盈亏。因而对于古代钱币的研究并不只是局限于其外形,更应看到它对于古代经济和政治文化的研究价值。再从思想角度来说,我们通常把货币文化理解为随着货币被广泛地应用,出现的一些在观念形态上反映货币的东西。那些属于“货币文化”范围内的事物的发展,应该是要比钱币本身的发展滞后一段时间的,比如与钱币联系的意识形态的事物。当货币经济呈现出某种衰落趋势时,货币拜物教却颇流行,有关钱币的传说及与钱币联系的一些民俗活动也出现了。东汉到隋朝的这段时间,货币发展相对低潮,然而出现了被认为是抨击拜物教的杰作钱神论。此外,还有许多经典的传说流传至今,像青蚨、摇钱树等,反映了古时的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如在四川、云南等地的东汉三国古墓中发现的铜质摇钱树,上面有许多“铜钱”,钱文通常是“五铢”或“五铢口口”。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有了佩钱的习惯,并在东汉以后衍生出一类非流通钱币,后人把它叫做民俗钱,这类钱上一般铸有“日入千金”、“宜子保孙”、“长毋相忘”等表达心愿的吉祥语。再来看诸如诗歌、散文、戏曲等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以钱为描写对象、与钱币相联系的文学作品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其中反映五铢钱的也不少。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缅怀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功业时写道:“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甚至乡野里的孩童也吟唱“黄牛白腹,五铢当复”的歌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五铢钱在人们心目中的信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都能感受到古代钱币与文化是紧密联系并且相互作用的,五铢钱当然也不例外。各式的五铢钱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最为重要的就是货币文化,可以说五铢钱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货币文化的一段发展历程。总而言之,作为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五铢钱曾经对巩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历代各种不同形式的五铢钱又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信息,研究五铢钱对于认识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货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