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doc_第1页
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doc_第2页
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doc_第3页
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doc_第4页
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教育心得:教无常形,育无常势,爱无常情 先蹭蹭豫章书院的热度 20xx年10月26日,一篇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引发了声讨豫章书院的舆论战(当然,也有现实行动);事件却因为11月5日家长请愿,发生了局部逆转;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以豫章书院学生:不能说父母不爱我,只是方式不对为题发表文章,对事件进行反思,多家媒体加入转载队伍从一边倒的声讨,到局部逆转,再到各方的反思与理性的回归,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基调没有变体罚学生不合适。 马卡连科在其代表作教育诗中,叙述了高尔基教养院的一群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乌合之众,逐渐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成为苏维埃新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马卡连科作为教养院的负责人,也曾动用过禁闭室等工具(当时遭受了苏联许多教育专家的诟病)这算是一种体罚吗?但是从结果来看,似乎并不差。我们可以因此为体罚学生辩护吗?尤其是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 答案是可能是不能,因为有人看到贾政打贾宝玉的时候就会泪流满面,更别说打那么可爱的小孩儿了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是万万打不得滴。这么说,我也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接受这样的逻辑正是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们必须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青年,而不是成为问题学生。而现实的问题是,他们很多已经是真正的问题学生了;我们暂且不论豫章学院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不讨论它的办学利益链等问题,单就戒尺、龙鞭等惩戒措施而论,能反映出学院老师的变态与恶毒吗(网上晒出的被打后的照片,确实触目惊心)?能反映出家长对学生的恨吗?我想这样的结论也不失偏激。 从教几年的经历,使我以温和宽容而扬名于学校班主任队伍,但面对既不会讲道理也不愿讲道理的学生时,我的怒气也抑制不住地从心里往外喷,尽管我能克制住动手的情绪,却不能否认在某些瞬间有使用武力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无力感与挫败感。因为有些学生(当然还不能被定性为问题学生)的确会让人对整个人生、整个教育、整个世界产生无限的怀疑,并且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诉诸武力或许真是一种最后的挣扎了,也是一种最原始的冲动了;(我绝对没有暴力倾向!)但每次当我从那种愤怒的情境中脱身出来,再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反思时,又会发现,我的愤怒可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不过在哪个情境之中,我太投入了因此,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的全情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反馈,所以才感到愤怒。(但不应该得到应有的反馈吗?)做一个大胆地假设,如果我因为一时愤怒而动手打了学生的手心,学生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而发愤图强吗?我想产生这种可能的概率在50%以上,但我一直没有尝试过尽管,我相信学生可以体会到一个全情投入的老师的恨铁不成钢,甚至是老师的爱与期待。 豫章书院的体罚,或许也有类似的愤怒与冲动,或许没有,因为他们的打法已经制度化了;制度化的东西,人的感性成分在理论上应该慢慢淡化,直至最后消失什么级别的人可以记什么样的体罚工具,什么级别的人可以实施什么样的惩罚,在豫章书院是很清晰明了的。正是因为其已经制度化了,所以实施体罚的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也只是充当了某种工具而已,他们或许有瞬间的愤怒,但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不再独立情感的惩戒工具,如此他们的惩戒就变成了机械的体罚,甚至是完完全全地暴力施加者,不再有情感全情投入的前提。而整个惩戒过程也就变成了问题学生与一种冷冰冰的制度的对抗,学生有获胜的可能吗?任何个人与制度的对抗,几乎都是死路一条。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体罚的教育VS爱的教育 20xx年3月,有一群学生参加一个辩论赛,当时的辩题在很多看来比较奇怪:正方的论点是爱的教育比体罚的教育更有效,反方的论点是体罚的教育比爱的教育更有效。乍一看这个辩题,反方有天然的获胜劣势,尽管当时虎妈狼爸的经典案例一直被炒热,但从法律和道德都难找到足够取胜的支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反方的辩手竟然找到了我,问我的看法我为此写出了一个小小的短文,准备为参赛辩手的立论抛砖引玉。写完之后,他们的想法似乎和我有一些出入,因此并没有完全接受我的说法,但是最后反方经过精心的准备,精彩的论证,获得了辩论赛的胜利 究竟何为体罚?体是罚的桥梁,即通过人的身体施罚。罚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罚,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后世的解释中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一直被作为经典的论证。)但这里的解释前后并不一致,说其为罪之小者是作为名词,而举例论证中却有明显的动词内涵,表示对待小错应该采取的手段。(作为名词的罚,罒是网的意思,代表法律,讠和刂则是代表内容,可理解为拿着刀说一些不符合法律的话就称为罚;作为动词的罚,罒也代表法律,可理解为站在法律之下拿着刀通过语言对人进行惩罚。)体和罚连用,究竟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通过人的身体施加刺激,以达到轻微惩戒的目的。 体罚被作为一种手段引进到教育领域,必然也要为教育的目的服务。那么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又是什么呢?当学生犯了错,通过对学生身体施加刺激,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是本文主要讨论的体罚。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沧海已化为桑田,但是这个目的应该还没有过时。因此,我们可以用比较时髦的词,把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定义为:面对学生的过错,通过对学生身体施加刺激,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在这里有三点需要强调:第一,体罚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过错;第二,体罚必须是从外部对学生的身体施加刺激;第二,这种刺激的客观效果必须是积极的,至少是无害的。唯有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体罚才有资格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否则它就与教育本身背道而驰,不能见容于教育。 我们平时所说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很多教学现象中的所谓体罚只具备两个要素,即过错和身体刺激。而第三个要素至关重要,因为客观效果如何是区别体罚和暴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当客观效果是积极的时候,这种行为是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而当客观效果是消极的时候,这种行为已经演变成一种暴力行为。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我们可以接受,而暴力行为是我们坚决反对的、也是与文明时代不相符的行为。(很多时候,体罚已经为暴力行为背了黑锅)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也绝对不是简单的暴力行为。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过程中的体罚行为,不至于沦为简单的暴力行为呢?是值得每个教育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注意的问题。 首先,体罚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错误。但是有错误不是施教者简单的定性,而是有客观的正误标准,并且接受教育者也应该对这个标准清楚明白,这两者缺少任意一个,都可能让受教育者心有不服,心有不服就不能保证客观效果是积极的。这就意味着,在实施体罚之前,作为施教者必须先确认这些问题,以确保教育对象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以自愿主动接受体罚。萧百佑先生发明的萧氏打法(问度娘,这里主要强调打前教育),将自己四个孩子中的三个顺利打上了北大,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体罚典范。 其次,体罚必须是通过对学生的身体施加刺激。这是体罚的核心和中心环节,其中出现任何一点偏差,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体罚的效果。人的身体都能承受一定的外力刺激,但是不同的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承受外力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在实施体罚的时候也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尤其是要注意,如果体罚过重,超过了学生承受能力,则会沦为暴力行为。古代先生的戒尺,一般都是落在学生的手心,而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手心是最不容易打坏的地方,因此也算是一个科学的体罚典范。 做好了前面这两点,可能保证体罚的客观结果是积极的,才能诠释真正的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因此,可以说体罚也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轻易掌握的,因此能真正完整诠释体罚的教育者也不多。但是,这种教育手段通过外力的刺激,激活内心的反省,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尽快的成长,促使学生自觉地向善这些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是必要的。共3页,当前第2页123 相对于体罚的教育,现在爱的教育似乎更有市场,但是究竟什么是爱的教育呢?现在关于爱的教育的理论也百花齐放,或是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或是向学生传达爱意,或是教学生有爱心总之是围绕爱这个主题展开的。爱相对于体罚是一个更加抽象的词语,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心灵又是其归宿。因此,如果说(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是面对学生的过错,通过对学生身体施加刺激,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手段,那么爱的教育就可以定义为:通过对学生心灵传达关于爱的刺激,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体罚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教育手段,而爱的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育手段。和体罚的教育相比,爱的教育有以下特点 爱的教育适用范围比体罚宽广很多,体罚是针对学生的过错,而爱的教育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但是适用范围广,并不意味着更有必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学生犯错更是家常便饭,在处理学生犯错的问题上,体罚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手段,这一点可以说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因此可以说,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体罚是一种必要手段,而爱的教育只是一种可选择的(非必要)手段。安东谢苗诺维奇在高尔基教养院第一次怒不可遏扇了札陀罗夫一耳光(详见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第一部第二章,其中谢是该教养机构的负责人,札陀罗夫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学员。办学之初的学员都是散漫无礼的,教员宽容理解却无济于事,经过这一次打耳光事件之后,教学情况出现转折)所产生的效果,足以证明这一点。 体罚与爱的教育对人影响的路径是相反的,体罚是由外而内,而爱的教育是由内而外。究竟哪一种更好呢?可能各有所长。但体罚无疑是一种给人更多自由的路径,体罚是通过对身体的刺激实现的,刺激之后需要受教育者自己的反思与总结,可以激活自己的思维,主宰自己的思想;而爱的教育却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是一个人的意识作用于另一个人的意识有时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灌输与绑架。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可能不需要思考就接受现成的思想,因而怠于思考,最终丧失自己的思想。身体的轻微痛苦,和思想的被绑架、被束缚,究竟哪种更自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 体罚强调客观效果的积极性,因此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爱的教育并不强调这一点,并且适用范围也更加宽泛,概念也更加模糊。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说体罚是一个穿制服的士兵,总能保持威严笔挺,爱的教育则是一个擅长打扮的小姑娘,千变万化。但这种丰富多彩在教育的过程中未必是好事,从爱的性质出发,就能发现每个人的爱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意味着爱的教育的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看似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其实不然马尔克斯就提醒人们,面对过度的自由只有单向度一个归宿(详见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理论);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后现代这个大背景,更多的选择就意味着更大的虚幻,更多的虚幻就意味着更快的灭亡。时代需要的不是这种自由,而是一种理性的坚守坚守人性最后的城池。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爱的教育以什么为桥梁传达到人的心灵之中呢?现在看来,无非是语言和行为,但是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尤其是现代的语言,更容易引起人的误会。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很多人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加之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更容易引起误会,错把爱当作严苛、把溺爱当作爱,把纵容当作爱,把包庇当作爱这样的误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爱的教育有可能完全沦为学生的各种挡箭牌,逃避责任、无法无天、骄纵散漫可能都在这片土壤中滋生。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的社会大背景下,这样的结果更容易出现。可以说,现实的社会不是缺少爱,而是爱的泛滥和误解大行其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觉悟,需要的是纪律和规则意识,而纪律和规则意识如何建立呢?相信体罚比爱的教育更能胜任。只有当人们有了这样的觉悟与意识,爱的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我们不否认人需要爱与关怀,但在现有的背景之下,教育中体罚比爱更有必要,体罚比爱更能解燃眉之急。或者说,现在体罚是一种不得不要的手段,而爱的教育只是提供一种更多的选择。 罚而无势,爱而无言 再声明一遍:我既没有暴力倾向,也没有为任何暴力辩护的意愿。我只是最为一个教育战线的小卒,借机谈一点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育离不开与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就离不开情感的投入与反馈,感情的投入与反馈不匹配就容易引发情绪的激荡,情绪激荡就容易引起暴力相向这是解锁教育中罚的正确姿势,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罚都有可能演变成真实的暴力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情感的投入情感的投入可以视作爱。从这个角度看,在教育领域,爱和罚可能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但教育一定不希望培养出一群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渣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