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ppt人教版七下课件_第1页
极地地区ppt人教版七下课件_第2页
极地地区ppt人教版七下课件_第3页
极地地区ppt人教版七下课件_第4页
极地地区ppt人教版七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极地地区ppt人教版七下课件 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 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前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一一展示冰山、企鹅、北极熊、极光、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你以前见过吗?对于两极地区,你还有哪些印象? 生1:全年寒冷干燥。 生2:有极昼极夜现象。 生3: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 教师: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堂展示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收集材料、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好奇心。 二、新课学习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板书:两极地区。 1、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 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3、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4、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5、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6、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三、结论总结 如果你去极地考察,请选择下列所需物品: 学生回答(合理即可)。最后老师再作补充。 生1:指南针、温度计、棉衣、棉帽、沙漠鞋、手套。 生2:太阳镜、遮阳帽、雨衣、冰芯钻探机、帆船。 四、课堂练习 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教师:认真分析题干,仔细阅读地图,独立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口头说出答案。 参考答案: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 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按46人分组。 2.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小组1个,投影仪,多媒体等。 3.课堂作业每人一份(上面印好北极和南极地区经纬网地图,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播放视频: 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启程 xx年11月18日上午10点25分,参加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的145名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科考船离开上海,奔赴南极。此次航行将途经香港、马六甲海峡,穿过赤道,到达澳大利亚,经过30天的航行,首站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 思考:1.为什么选在这时启程考查南极? 2.请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说出这次行进的路线。 3.说出本次去南极途中气温有何变化? 4.你认为考查北极什么时间启程合适? 5.你认为北极和南极地区景观是怎样的? 为了让学生体会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让他们分别进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各自来汇报,个别活动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冰雪覆盖的地区】 投影展示: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也可用挂图或教师画板图)。 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 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 (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 (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 (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 (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呈逆时针方向;图10.2呈顺时针方向) (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 (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 (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b两组各以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好记录。然后a、b两组各推荐一个代表同时上讲台就上述同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行对比,讨论。 4.用纸列表比较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严寒,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科学考察的宝地】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 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 (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 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教师板书:1.长城站和中山站 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 (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想。 2.组内讨论发言。 3.老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老师参与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示) (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 (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 _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北极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比南极地区更具有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场所。因此,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样,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4)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的一些方法和基本过程,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以及科考工作的艰辛。 教师板书: 扩展探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把南极地区称为人类巨大的固体淡水库,为什么?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给人类带来什么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读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思考:南极地区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在图中找出南极地区最高峰的名 称和高度。 (3)展示从网上下载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以及在近几年对两极考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和信息。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第二、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1)南极地区93%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3,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 南极大陆海洋上的冰山是由于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冰川,成了南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景观。并让学生阅读课本p102阅读材料“南极冰山的形成”的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冰山的形成。 众多的冰山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也可介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的情况,让学生探讨冰山的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等的解决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漂移在海洋上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如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就是撞上冰山后沉没的,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难。 (2)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锰、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 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说明南极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南极地区的最高峰是文森山,海拔5140米,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山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上插上了 _。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3)对于学生介绍近几年我国赴两极地区科考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应以评价为主,适当点拨补充。 读图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105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 (2)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甲 乙 文森峰 阿蒙森斯科特站 东方站 和平站) (3)在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遇到了什么困难? 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 评价点拨: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一方面用投影或画板图(上图)指导学生辨别国际科考队前进路线方向的变化。一方面结合在科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南极做考察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承转过渡:两极地区是世界科研的宝地,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在北极也建立了许多陆基综合考察站、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xx年8月22日,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过程中,考察队员们成功地将第一套极区海洋水文卫星跟踪浮标布放在北纬78度24分、西经149度05分的一块3米厚、350平方千米的浮冰上,实现了中国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那么,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洁净的土地呢? 【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展示图片 南极鲸SOS 提问 这则报道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略 板书 1、南极生态遭到破坏 教师小结 这说明极地地区面临生态危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的经济。 教师讲述 大家知道目前关于南极地区,国际上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南极臭氧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